2024 (1)
在網上發布了《一個快樂的童年,勝過一萬張100分考卷》之後,遭到了海外大多數華人網民的批評(包括太多的“人身攻擊”),其中有人認為筆者不懂得什麽是快樂,更有人認為筆者這樣憤世嫉俗,顯然不可能懂得什麽是快樂。
這個反應並不奇怪。從我平時的觀察來看,很多人(尤其很多中國人)並不清楚“快樂”(happy)和“同情”(compassion)的內在實質。你要對兒童虐待感到義憤填膺,很多人會勸你說“消消氣”,還說你不懂的快樂。在這些人眼裏,似乎,人的快樂與悲哀,完全是根據自身的遭遇而定,為他人的不幸感到悲哀的人,一定是不懂得快樂的。殊不知對人間不幸的無動於衷,那不叫“快樂”,而叫“麻木”,叫沒有同情心。這樣的心態和個人的快樂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概念。而那些對扼殺生命的觀念,行為甚至文化意識的感到憤慨的人,恰恰是因為他們懂得珍惜生命,而也隻有珍惜生命的人,才可能真正享受生命的快樂和喜悅(joy)。
在網上“討論”的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一個網友提到一段錄像,叫“餐館顧客直麵‘虎媽’”(What Would You Do? Diners Confront Tiger Mon)。這個錄像是在紐約的幾家餐館所拍下的情景。錄像中出現的是“虎媽”在餐桌上逼她的女兒做功課,並對女兒的A-分數大為不滿,招致鄰桌的美國人的譴責(注:虎媽和女兒皆為演員扮演,鄰桌的顧客皆為真實的餐館顧客)。任何一個有客觀觀察能力的人都能從這段錄像中看出中美的文化差異,都可以看出太多的普通美國人對兒童虐待的憤概(大約他們都和我一樣不懂得“快樂”),對“推媽”“推爸”的不滿,並且對由此產生的大量的亞洲“天才兒童”的不屑,以及對兒童(無論其膚色)的愛。然而這段錄像在討論中完全被忽略了。可見大多數人對現實的觀察是各取所需,對和自己觀念相反的,對自己的“信仰”“不利”的現象都更願意采取回避態度。
我的另外兩篇文章《慶文-寫在六一的記憶》和《大象人生平記》得到的反應相對冷淡。對這一點我也不吃驚,因為我深切地感到在中國人中,真正具備同情心的人不多。此話絕非是說我們中國人都生來缺乏同情心。我個人對這個現象的理解是,大家都忙於生存和競爭,爭做“人上人”,自然沒有時間來關心別人的苦難,久而久之,人就變得麻木起來(其實做“人上人”絕非人生幸福的唯一保證,尤其在西方社會)。非但如此,我還發現有些中國人在他人的不幸中產生的,不是同情,而是沾沾自喜。這恰恰說明了這些人平時活得不幸,需要在別人的不幸中才能感到一點平衡,得到一點可憐的“快樂”。這樣的心態,實在是太陰暗。
說到底,我當然不認為這是人種問題,膚色問題,而是文化問題。人的智能天生的成分很大,但人的道德行為,和後天培養的關係更大,因為人如何待人,往往源於他們如何被對待(能超越自己的經驗的人是少數)。看著那麽多新生兒的笑臉,怎麽可能想象他們會成長成如此缺乏快樂,愛心和同情心的成人?這個現象如不是因為後天的培養,還能是因為什麽?(參見《文化的影響與進化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