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易的思考

一個以思考為娛樂的人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批評的藝術 -—兼說“個人評判”(Personal Judgment)

(2012-10-15 07:26:44) 下一個


最近在網上參與了一些討論,讀到有網友認為,中國文人中能接受意見的不太多,尤其男性。這個說法基本符合我的個人觀察(中國男性,似乎總有一種做“爺們兒”的“高貴”感,必須要完美,寫東西總是抱著“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態度)。然而我認為事實的另一麵是,中國人中真正懂得如何給人提意見的也實在不多(
again, 尤其在男性中),所以提出來的意見,往往根本不是建議,而是個人評判*personal judgment),自然讓聽者難以接受。

生活中大多數人普遍帶著麵具,所以不管是表揚還是批評,都很難看出他們的真實態度,而在網上,很多人“勇於”摘下這個麵具,所以網絡世界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雖然是“虛擬”但卻是相對真實的“人類社會”。中文網上的“批評”,除了少數有禮貌的建議以外,最常見的我發現大約有這幾類(排序從最“溫和”到最激烈):1,對文章觀點甚至寫作技巧的居高臨下的“指點”;2,對不同觀點的全盤否定;3,最後當然是“人身攻擊”。最後一點其實算不上“批評”,不過即便在前兩點中,也常常出現討論的焦點從“觀點”轉移到“人”,最後脫變成人格攻擊的場麵。

這幾年我也參加了一些英文論壇的交流,的確感到英文論壇的“文明程度”大大高於中文論壇。首先絕少見到人身攻擊;其實,即使對不喜歡的觀點和現象,絕大多數人都能從個人的角度,而非“絕對權威”的角度出發提出建議。那麽,為什麽在中文網上這麽容易出現人身攻擊呢?我認為除故意搗亂者以外,最直接的原因是因為很多中國人沒有分清“批評”(或建議)與“個人評判”(personal judgment) 的區別。這兩者雖然有相似之處,但實際上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從平等的立場出發針對他人觀點發表不同看法,後者是從高高在上的立場出發對作者的觀點進行“審判”。前者是文明社會的特征,後者是等級社會的產物。這兩者一旦混淆運用,很容易造成雙方的誤解,導致“不文明”的“思想交流”。

如果把“批評”看成一門藝術,那麽在表達不同觀點時把自己的人格擺在和對方同等的位置上,是批評藝術的“技術”要髓。所以在提建議時,加上“個人觀點”,“對方不必同意”等等關鍵語句,都是讓對方體會到這個平等關係的特征。對比之下,“個人評判”的“不平等”的特征,體現在這幾個方麵:1,自己主動站在權威者的立場,高高在上地對他人的觀點作評價,甚至全盤否定。我認為這是最嚴重的“個人評判”,是對他人的(除謾罵之外的)最大的不尊重;2,借所謂的“權威觀念”(注:我個人認為從發展變化的眼光來看,幾乎所有的人類知識都不存在所謂“權威觀念”),把他人的觀念全盤否定。持這樣態度的人認為,任何不符合於經典,主流或傳統的觀點,連發言的權力都沒有;3,對他人的“無知”的毫不寬容。我認為,“無知”是個相對的概念,每個人都有知多知少的領域,而從絕對的角度來說,人類都是無知的。所以從這個理解出發,我們就應該包容他人的“無知”。如果發現太出格的“無知”,提出“常識”看法即可,沒有必要詆毀他人的人格,或者從能力上去嘲笑別人。

如果說在西方社會中(無論網上還是生活中),個人評判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忌諱的態度之一,在中國社會中,由於人們對其含義的模糊認識(尤其不清楚它和“批評”的區別),從而使其成為在中文網上廣為存在的現象。被提意見者,往往也是因為別人建議中的“評判”口吻,導致把“建議”“個人化” personalise),從而產生不愉快的情緒。從語言的角度來看,“個人評判”這個詞匯,在中文運用中基本是不存在的。這個實事本身就說明中國文化對這個人為態度還沒有語言上的體現,而之所以沒有語言上的體現,也正是因為思想上還沒有認識。從我個人的觀察,我幾乎可以說,很少有其他文化中的人比我們中國人更容易對他人進行“個人評判”了。很多在“建議”,“幫助”,“為了你好”的口號下實際顯示的,都是這種“個人評判”。這不能不說是中國社會離精神文明還很遠的一個標誌。

之所以我們很多中國人對此混淆,我認為還是要歸因於“文化”因素 - 中國從家庭到學校的教育。中國式教育,其隻注重“灌輸”而不注重對個體的人格尊重的特點,導致了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是在他人(父母,家長)的“評判”下成長的。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人,視“評判”為家常便飯,所以也會無意識地用同樣的手法對待他人。同時,人因為害怕 “批評”,就會很自然地發展出一種完美主義的人格模式。這種人格模式導致中國人的“權威理性”認識,即:隻有“完美的”,或者是“權威的” - 政治或學術上的 - 才有發表言論的自由。這樣的態度,導致了中國人普遍一方麵不敢自我表達,另一方麵又在自以為是“權威”之後對“非權威人士”無端要求或百般挑刺的現象。我認為這個現象正好顯示了中國思想屆的奴性狀態 - 一方麵充斥著無數自視“權威者”剝奪他人的言論自由,另一方麵又有大量的自視的“非權威者”主動放棄自己的思想言論自由。所以即使生活在海外這個思想自由的世界中,很多中國人也不懂的如何做一個真正的自由人,更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的自由。

在中文網上還可以看到一種比混淆“批評”和“評判”更不文明的現象,就是隨處可見“腦殘”,“智障”,“先天不足”這種詞匯。這顯示了中國社會對先天弱者的極端歧視,也體現出中國社會在精神上還仍然是一個落後的弱肉強食的“原始社會”。

以前我寫過一篇“不擅長表揚藝術的中國人”,同樣,我發現很多中國人也不懂得批評的“藝術”。中國人很多都可能會認為善於批評的人,就是善於讓他人接受自己觀點的人(這大約和中國人的“思想交流”關係大多都是“灌輸”與“被灌輸”的關係有關)。我個人堅決不同意這樣的看法。從思想自由的角度來看,“善於”批評的人,其實是那些絕不評判他人的人,他們的“建議”,也絕對不是要對方接受,而隻是借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而以。即使在辯論中,除專業的辯論比賽以外,我認為雙方的真正目的,也不應該是要說服對方,而是如何用邏輯的方式“證實”自己的觀點(這也是為什麽我在網上辯論中提到:我與人辯論,不是為了說服別人,而是為了說服我自己)。

每個人都有一個會思考的大腦,都會對萬事有自己的看法,所以我們誰都沒有權力去幹擾別人的思維方式和觀點,更沒有理由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從根本上講,批評藝術的“藝術”精髓,並不在於指出別人的“錯誤”,也不在於讓人接受自己的“正確”觀點,而是在於自我表達 這個在中國社會中最讓人看不慣的態度。我認為隻有每個人都能自由表達自己,才能真正“百家爭鳴”,從而營造一個思想自由的空間,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思想潛能。

 

 

*“個人評判”,這是筆者對英文 personal judgment的翻譯。主要指一種居高臨下的對他人的觀點,人格及其諸方麵的評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雲易 回複 悄悄話 不經常查博客評論。可能溜掉了你以前的問話。
失眠是最難戰勝的健康問題。即使我現在什麽都很放鬆的情況下,還是偶爾會有(我現在如果睡不好一般是和飲食的關係最大)。我覺得其實失眠並不完全和心情又關,而是和身體的自我調節能能有關。如果睡眠時交感神經係統不合作,自己怎麽努力都是無用功。而要讓自己身體的自我調節功能發揮的好,每天的勞逸結合最重要。
你可以給我發悄悄話,或者email: yunyi2009@gmail.com
xuefurong 回複 悄悄話 覺得博主在很多領域都有深的見解。不好意思再次請教克服失眠的問題。下麵是我以前請教過的,希望你能看到。

"在經曆了多年的心理鬥爭之後,兩年前我終於徹底拋下了心理包袱,懂得了如何放鬆和休息"。

博主可以展開來說說嗎?我與博主的情況很像,卻還不曾找到讓自己思想放鬆的方法。我其實也沒什麽特別沉重的心思,倒是覺得自己挺想得開的,可下意識裏卻很多慮,腦子停不下來。有時甚至因為睡不著覺把睡覺當作受刑。我意識到自己很多時像是個perfectionist,不知道有沒有關係。我也試過鍛煉,打坐,但效果不明顯。謝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