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易的思考

一個以思考為娛樂的人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兒童成人” 與“成人兒童”

(2011-11-25 09:10:51) 下一個

--- 試析兩種在中國人中普遍存在的病態人格

雲易

 

人的成長,大凡是從簡單到複雜,從被動到自主的一個發展過程。童年,是一個人的全新生命的開始,所以兒童都自然地興高采烈地接受這個世上的一切信息。童年也是人生最好奇的階段 - 任何一個發育正常的孩子,都會對很多在成人看來毫無意義的現象和事物驚歎不已。所以有“兒童最熱愛生命”的說法(這個說法也或多或少地“印證”了“人之初,性本善”倫理觀)。除了這個“純真性”以外,兒童的另一麵是體現在肉體和精神兩方麵的“脆弱性”,所以他們需要得到成人的保護。隨著人的成長,這個“簡單”漸漸地變得“複雜”起來,這個“脆弱”也漸漸變得堅強起來,由此個性逐漸成熟,最終成為一個獨立自主個體。這就是人的成長的自然性。

順應這個自然性,人就會成長得健康,反之,就會出現扭曲的人格。扭曲的人格(即“病態心理”)是複雜的和多樣的,但本文將主要分析兩種我個人認為在中國人中普遍存在的情況:在不該複雜的時候(童年)複雜,在該獨立的時候(成年)不獨立,即“兒童成人”和“成人兒童”。

 

1。“兒童成人”。

 “兒童成人”就是指那些在兒童時期就因各種原因或多或少地稟賦了成人人格的兒童。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麵:1,兒童的“脆弱性”受到破壞;2,兒童的“單純性”受到破壞。前者往往是因為一些特殊原因導致兒童從被保護的對象變成了責任的承擔者;後者是由於特殊的外界影響,兒童失去了本來的單純性,出現一些像成人一樣複雜的心理狀態(注:當然不是所有的體現在兒童身上的成人複雜性都是消極的。有些“小大人”也很可愛,就像有些成人具備兒童的單純性也很難的一樣)。一個兒童如果在二者中具備一點,就可以被稱為“兒童成人”,當然更不必說兩者都具備的了(並且這兩者也往往是攜手並行的)。

造就“兒童成人”的因素是多方麵的。第一種“兒童成人”- 兒童不得不承擔成人義務的情況,在經濟貧困的條件下出現的最多。很多家庭因為家境貧困而不得不讓未成年的孩子操持家務,甚至讓他們當童工以補充家庭收入。所以我認為這種“兒童成人”在全世界都能找到很多例子,尤其在經濟落後的國家中。第二種“兒童成人”- 兒童稟賦成人的複雜心態的這一情況,則不一定出現(或隻出現)在經濟境況窘迫的家庭中。因為,兒童的複雜心態並不隻和物質條件有關,而是和他們所遇到的物質和精神環境的“複雜性”有關。我認為兒童的複雜心態多產生於在他們的基本欲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因為正是在這個時候,兒童對全新的世界的興奮感才遭受到打擊,大腦中才開始出現了“為什麽”的問題。當然,適當的合理的“壓製”,能夠讓兒童懂得一些責任感,懂得這個世界並不是萬事都能如願,但如果長期地壓製兒童的一切合理願望,兒童就會出現憂鬱情緒,並開始把心思用在如何尋找一種一方麵能夠滿足自己的需要,另一方麵又能不遭受懲罰的方式上。這就是複雜心態的開始。

如果我們把生活在農村和城市的下層勞動人口都算成“中國人”的話,第一種“兒童成人”在中國的存在不容分說地是很多的。這些貧窮的家庭中的孩子們,不得不從小就承擔很多不該他們承擔的事物,所以他們是“當之無愧”的“兒童成人”。這樣的例子太多,就不一一細述了,因為本文著重強調的,還不是中國的這種很明顯的被經濟狀況所迫的“兒童成人”,而是那些生長在優裕的家境中看似健康卻其實心理複雜的“兒童成人”。

如果說中國父母和其他國家的父母一樣,有著對自己孩子的一份父母愛,但他們卻普遍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即: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孩子進行“高壓型”養育方式。這種方式具體地說,主要體現在一方麵不滿足孩子的純真需要:比如無憂無慮的玩耍,遊戲等等,另一方麵給孩子灌輸不符合他們年齡的技術和知識。中國父母最在乎的,就是自己孩子如何提前地掌握超齡的技能和知識。本著把孩子培養成少年天才的目的,家長們你追我趕地剝奪孩子玩耍的時間,睡眠的時間,三五兩下就把孩子折騰成少年老成,成天哭喪著臉,看不到半點幸福感。如果說和其他國家的孩子作比較,在中國孩子中看到的笑臉相對很少,此話決不是主觀判斷,而是客觀事實。所以我認為我們中國存在著這個世界上最多的“兒童成人”:他們在人生中最需要快樂和輕鬆的時候,卻被強加了一份苦悶和沉重。

我把這個現象歸因於中國傳統對後天教育的過份注重。作為中國傳統思想主流的儒家文化,其育人之根本就在於“繼承”和“教訓”,因為儒家把古人(祖先)看成不可超越的膜拜對象。由此,“後天教育”基本成為中國人默認的唯一的育人方式(道家思想充滿靈氣,充滿對自然天性的尊崇,但是道家並沒有成為中國社會教育的主流思想)。正是這種把人生的一切成功都看成後天教育的結果的認識,導致了中國人特有的“灌輸型”教育方式。而灌輸型教育的後果,不但帶給孩子一份超出他們承受能力的沉重,還在另一方麵抹煞了人性中最珍貴的那一部分我們與生俱來的一些天性。而恰恰是這個天性一些與生俱來的才能,如直覺,激情等等 - 才是一個人在後天的生活中心理健康和富於創造力的保障。所以我們中國從家庭到學校的高壓教育,其實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弄巧成拙的方法,造就了一大批技術匠人,抹煞了人的創造力,更讓愁眉苦臉的“兒童成人”在中國人中比比皆是。

 

2。“成人兒童”

 “成人兒童”自然和“兒童成人”剛好相反:是指一個成年人具備未成年人的品格。這體現在1,性格過份天真;2,性格的極其被動性 即缺乏自主的性格上。

本文一開始提到,人的生長,一是從簡單到複雜,二是從被動到主動的發展過程。如果前者(從簡單到複雜)出現障礙,會使一個成年人稟賦過份天真地性格。這其實沒有什麽不好,但可能會導致為人處事中的一些不利,因為世界是複雜的。而“成人兒童”的第二種,即在成長中“從被動到自主的”這個過程中出現障礙,則會使人遭受多種負麵影響,導致人生的不完整。為什麽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要要搞清楚“自主”的重要性。“自主”,是指一個人在麵對多種複雜現象的時候能做出自己的判斷,從而導致相應的選擇和行為。所以“自主”這個詞是從“選擇”的角度來定義的。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從不懂得如何選擇(一切靠父母幫助做出選擇)開始,到漸漸懂得如何自己做出判斷,作出自己的選擇,這個過程,就是人的成熟的過程。所以“自主”是人性成熟的最重要的標誌。

人對自主的需要,還在於人是思想的動物這個事實。思想這個人區別於動物的最大特性,決定了我們在多種選擇麵前必定有自己的判斷。所以有思想,就會有選擇;有選擇,才有自主;而有了自主,人才有自由。“自主”不但讓人最終成為獨立的人,還成為自由的人。所以不能感受“自主”的人,其實就是他人的奴隸,也就是沒有真正享受過生命的人(由此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劉曉波語:“奴隸狀態就是非生命狀態”)。

正因為懂得選擇,成熟的人才懂得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由此,越是自由的人,越有承擔責任的可能性(所以弗洛姆認為人有逃避自由的潛在心理動機,因為承擔責任的可能性是在自由的情況下才出現)。中國的俗語:“大丈夫敢做敢當”,就是這個意思。從這個意義上看,一個人做錯事(錯誤的選擇)並不可怕,可怕的事做錯了事而把責任推給別人。一個不能為自己行為負責的人,把所有的事(好事壞事)都推給別人的人,其實就是一個心理未成熟的人。這樣的人,不管他們的知識有多豐富,心態有多麽複雜,他們仍然是在人格成長中的不健康類型“成人兒童”。

 “成人兒童”在任何一個文化中都存在,但在中國人中,我認為是一個相對普遍的現象。前麵分析的第一種“成人兒童”的類型性格天真性,在中國並不普遍(中國從來不缺性格“複雜”的人),但第二種 - 缺乏自主的人格的“成人兒童”,卻非常普遍地存在著。之所以這樣,我認為是因為和前麵分析“兒童成人”是一樣的原因:中國傳統式的教育方式:高壓灌輸型。這種育人方式,無視兒童的自主需要,一切都由家長和教師做主,不給兒童以選擇的機會,所以自然地,這些兒童就漸漸養成了一切都是被動接受的習慣。

習慣形成之後,這些“成人兒童”一方麵懶於思索,萬事不求勝解,另一方麵,人生又有一種強烈的不滿足感:一種不能自主地受壓迫感。所以這樣的人往往最缺乏自信,因為他們永遠都覺得自己的生活是“被動”的。就拿很多中國人的例子來說,很多都有很好的學習才能,記憶能力也超強,成績全優,但一旦麵臨多重選擇,就優柔寡斷,拿不出半點主意。所以,很多中國人不管有多高的學位,多少的財富,“自信心”仍然非常不足。

不自信的結果,還導致人在其他方麵 - 諸如財富,地位等等- 的貪婪。因為他們往往認為,自己的一切不幸福感都來源於這些外在因素,所以他們拚命地攀比著,追求著。然而人的自信是來自於自身,而不是外在條件,所以這樣的追求,因為不是“地方”,自然會如海水止渴,愈飲愈渴。

另外,從社會後果來看,正是這種的“成人兒童”的普遍存在,使中國人大多數隻有充當“被別人領導”的料,任人宰割,使得中國社會在幾千年中都衝不出專製的牢籠。

 

3。中國的高壓灌輸型教育方式的後果

一個個體對壓力的承受力,應該和年齡成正比,因為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能力也在增長(老年人的生理功能衰退,導致生理承受能力的下降,但心理的能力應該是更成熟的)。所以一個健康個體的健康發展,其實就是一個承受能力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人的教育,隻有順應這個自然過程,才能培養出健康的人。所以父母最重要的責任,首先就是保護孩子的純真和脆弱,盡量滿足孩子合理的需要,其次是在有機會時盡量給孩子以選擇的機會,以護持孩子的獨立意識的滋長。然而這兩個最重要的方麵,中國式的父母都做得最失敗。中國式的父母,恰恰是扼殺孩子的純真,同時不給孩子以選擇的機會,扼殺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

而中國的學校教育體製,也剛好體現在和前麵提到的自然規律相反的方麵,在兒童還很脆弱的時候,壓力很大(中小學的壓力),等兒童漸漸長大,讀到大學時,又一切都變得容易而輕鬆。這種和人的自然發展相對立的教育方式,和父母的家庭教育一起,一前一後,前呼後應,成功地在中國人中造就了大量的“兒童成人”和“成人兒童”。

 

4。“成人兒童”的大量存在造就了中國的病態社會

“兒童成人”與“成人兒童”兩者之間在很多情況下也相互關聯著:多數“成人兒童”都有這一番從小當“兒童成人”的經曆。比如邁克爾·傑克遜。他從小被迫承受了兒童不可能承受的壓力,所以他在成人期就成了一個為所欲為的“大兒童”,以滿足自己對一份真正的童年的需要。中國人在成人中普遍存在的非自主性人格,更和“兒童成人”有這不可分割的聯係。

童年的不幸,必定影響著一個人一生的心理健康,因為對一個人的成長,童年的經曆,幾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太多的病態成人,又直接影響著一個社會的健康,因為由病態的人組成的社會,不可能是健康的社會。所以大量的“兒童成人”,必然導致大量的“成人兒童”,而大量的“成人兒童”,必然導致病態的社會。

當然,大多數生活在其中的人可能並不覺得這個社會有什麽不健康,因為當太多的“成人兒童”成為社會的“主流”,“病態”就成了“正常”。所以在中國社會中,從古到今都大家都習慣了一種“正常”的文化現象:病態的文學藝術 - 傷痕累累的文學,哀傷淒楚的藝術。唱“哀”唱“衰”幾乎是音樂的唯一功用。當代的流行歌曲,也充滿了失戀,苦戀,失落感等等不健康的內容。

正是由於好多中國人從小就習慣了“被壓迫”,“被剝奪”,他們才如此強烈地感受到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受到人生的無奈,才如此認可社會的不公。民主在中國的遲遲不行,表層的原因自然是“製度”,但深層的的原因,還在於人的“質量”:中國人中“成人兒童”太多,太缺乏真正能自主的能承擔責任的人。所以,兒童教育,這個看似很小的問題,其實是中國社會一切問題的病根。中國社會,隻有在改變了其傳統的教育方式(從家庭到學校)之後,才能培養健康人,才可最終有健康的社會出現。

 

 

 

2011/11/2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心鏡 回複 悄悄話 西方心理學中的inner child, illed ego caused by the the conflict between ID and superego, 可以解釋所以的心理疾患和苦難。。。
吾姑妄言之 回複 悄悄話 製度與國民性的交相影響,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但究其根源,還是製度影響了國民性.俄羅斯民族,並不本性沉默,但在斯大林製度下,不沉默就肉體消滅.現今中國文化,也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以慣之,而是毛強力改道的.強人規範民性,古已有之,如耶穌之於西人,釋迦之於南亞,孔子之於華夏."士可殺不可辱",到士可殺也可辱,毛就是從打碎中國人人格做起來改造國民性,流韻至今,"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已成社會反諷.離開這個基點,談教育,談改造,談引導,都是隔靴撓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