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注:筆者不是專家,所有觀點均來自於自己的經驗和觀察。
生活中,大多數人都很講究“常識”。年齡越大,知道的常識越多,而知道的常識越多,似乎就越顯得智慧。然而我個人發現,常識往往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普世”和“正確”,其中往往有很多錯誤。
錯誤常識之一:吃素有益健康。
這個說法是來源於“科學”的研究。據“科學”研究,由於肉類(尤其紅肉)中含有大量的致病物質,導致膽固醇高,心血管疾病等等。更不必提,現在的肉類由於飼養方法,大量的人工激素的注入,導致這些肉類或多或少都對人體有害。我個人對這些科學研究都是很相信的,因為這些結論都是在嚴格的科學方法指導下運作出來的。然而我認為,雖然這些結論是正確的,但多數人卻不可能服從這個結果而不吃肉。原因是,雖然吃肉有的病的危險,但不吃肉,卻又可能有喪失生命的危險。
比如一天我聽到一個專家這樣給我說過紅肉的危害:科學家發現,在中國上個世紀50年代的“自然災害時期”(大家都知道我為什麽打引號),極少有人得心髒病,原因就是因為肉食不夠,而西方國家的人的心髒病的機率就高得多,因為西方人的飲食結構中的肉類比例很大。我毫不懷疑這個結論的正確性,但我同時也知道心髒病並非人的生命的唯一殺手。事實的另一麵是,“困難時期”雖然很少人得心髒病,卻有成千上萬的人落得黃皮刮瘦,並最終因營養不良而死亡。並且,我認為即使不吃肉不至於死亡,但由於貧血等等缺肉導致的精力不足的狀態,也是一種無法享受生命的生不如死的狀態。所以,僅僅因為害怕的心髒病而不吃肉,恐怕並不是一個尊重生命的最好選擇。
不過,筆者也盲信過素食。曾經刻意地戒掉紅肉長達幾戶4個月,直到把自己本來就是亞健康的身體摧毀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當然,不排除很多人也能夠適應素食(尤其老年人),並且活得比吃肉的人更健康,但這並不證明所有人都能這樣。我相信人是食肉動物(至少一部分是),這個天性注定了我們大多數人的身體需要肉類蛋白質。所以,以我自己的經曆來說,正是在我自己恢複吃紅肉之後,我的身體才重性開始走上坡路。當然,這個事實被我迷信“常識”的朋友又看成不可思議:什麽?吃肉還把你吃健康了?
錯誤常識之二:同樣的病,用同樣的方法就能治好
這個錯誤常識,來源於對“病”的認識。對“病”的認識,在現代人的理解中,主要是基於西醫的理論。西醫的基本認識和治療方法都是局部的,症狀學的(表象的)和機械的,而我認為這個方法卻正是非人性的,因為人體功能,恰恰是整體的,非表象的(即非症狀的)和非機械的。所以當西醫把總結出的一般規律用在每個特殊的個體身上,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很多失敗。
比如便秘,同樣的便秘症狀,原因卻完全可能是不一樣的。有些人是因為蔬菜攝入少,導致纖維不夠所致;有些人則是因為虛弱,大腸無力所致。如果原因是前者,多吃蔬菜就能解決,但如果原因是後者,少吃肉可能會導致身體更加虛弱,於是症狀更加嚴重。
我個人因為長期的身體虛弱導致了呼吸係統的症狀:哮喘。但由於我不是氣道阻塞,而是無力吸氣導致的,所以即時有了西醫按治療哮喘病的方法,用器械幫助打開氣道,我的身體還是無力吸氣。唯一的解決辦法,隻有增強體質。
這樣的例子還很多。總之,我認為人的疾病是非常複雜的,並由於每個人的先天和後天條件都不一樣,原因是多重的,所以不可能用單一的辦法來解決。
錯誤常識之三:身體長期不好多是因為心理不健康。
這個常識又是現代“科學”的結果。 現代心理學發展很快,改變了在心理學出現之前人對心理完全缺乏認識的愚昧狀態,這本身的確是進步。人的身心也的確相互聯係和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然而,雖然這兩者有密切關係,但兩者在關係中的地位和作用,卻不是一樣的。我認為現代人,包括很多現代醫學和心理學專家,誇大了心理的作用。
在心理和生理這兩者的關係中,我認為生理對心理的影響力大大超過了心理對生理的影響。這個觀點基於一個非常簡單的認識:我們的生理狀態是我們生命的基礎。隻要一個人承認這個認識前提,就應該自然地認可生理對心理的影響大於心理對生理的影響,因為“基礎”和“上層”之間的關係,孰輕孰重,不言而喻。所以,一個身體健康的人,可能心理健康,也可能不健康,但一個身體長期不健康的人,幾乎不太會有精神健康的可能性。
舉個例子,一個心理長期受折磨的人,肯定生理上或多或少地受影響,但總體說來,根據此人的生理條件,他/她的生理狀態仍然可能保持在一個正常狀態之上(當然也要看這個人本身的生理基礎。另外,主動選擇自殺的不屬於心理導致生理的例子,因為這些自殺的人身體狀態並沒有質的變化)。在生活中,我見過不少心理病態,甚至患嚴重憂鬱症的人,身體卻非常壯實。反過來,一個生理上長期受折磨的人,心理一定是會完全地受損的。比如一個長期在獄中受(酷刑)折磨的人,我很難想象他/她能夠隨時給人顯示一張愉快的笑臉。一個長期受疾病折磨的人,也很難隨時保證一個積極的樂觀情緒。
那麽,現代人為何普遍認為心理健康在人的身心健康中起決定性作用呢?我認為一是來源於人對精神強大的主觀需要,二是來源於現代人對“科學”的“迷信”。
首先,人的精神現象從人類曆史的一開始就是非常神秘的現象。這個神秘的現象,一方麵給人以痛苦,另一方麵也滿足了人對超現實的需要:人總希望有一個超越物質的短暫性的永恒的精神性。要使這個精神性達到永恒,自然要把這個精神看得比肉體強大得多。所以,當現代心理學發現人的心理對生理有一定影響時,現代人非常迫不及待地擁抱這個理論,並無形中誇大這個理論。
其次,現代醫學在其實踐(對人的治療)過程中,往往把查不出的病都統統歸為“心理”因素。其實這個現象的科學(邏輯)基礎隻有一個:所有的生理疾病都一定是現代醫學能查得出來的。所以一旦查不出來,就肯定是心理問題。事實上,現代醫學和心理學從來沒有對心理疾病有一個和生理疾病一樣確切的診斷手法,所以唯一的把病人查不出來的病推給精神的理由,就是診斷失敗:查不出原因。但很多西醫是不願意接受這個失敗的。他們認定了隻要是身體的毛病,西醫就能查出來。我認為這個觀念本身就是非科學的。而這個源於西醫的非理性的自大心態,卻在民間漸漸變成了“常識”。
事實上事,現代醫學對人的研究其實是非常局部和表麵的,離揭開人體的真正奧秘還差十萬八千裏(也許人永遠都不能揭開這個迷)。筆者之所以這樣認為,並不是要否定現代醫學的成就,而是尊重人體的複雜性這個客觀事實。其實我個人不但不全麵否定西醫,相反,我非常崇敬西醫對人體的敢於研究的精神。但勇氣是一回事,真實是另一回事。懷疑西醫的權威性,恰恰是尊重科學尊重事實的體現。
另外我也決不反對心理對生理有影響的說法,但我認為,心理對生理的影響,是在其影響了日常生活的規律後才對後者產生影響的。比如,一個犯憂鬱症的人,隻有在其情緒破壞了睡眠,飲食等等的正常運作時,才會導致身體的狀態的下降;而如果這個憂鬱症患者能夠正常睡眠,正常吃飯,那麽他/她的身體應該基本保持在正常狀態。當然,憂鬱症,焦慮症等等精神問題,很可能還有對神經係統造成傷害,但這傷害究竟多大,並在多大程度上能影響一個人的基本健康,還有待專家的研究。在研究最終得出結論之前,我目前認為這些影響是隻是在非常局限的範圍之內。
人體保健的“常識”誤區,我認為還有很多很多,就不一一舉例了。綜合起來,我認為現代人的誤區其實就隻有兩點:盲信“專家”和盲從“大多數”。專家說和咖啡不好,就不喝,專家說和綠茶好,不喜歡和綠茶也要天天喝。或者“流行病”,大多數人都開始流行吃這樣,就跟著持這樣,大多數人都開始練瑜伽,自己也跟著練瑜伽。然而人,是非常複雜的動物,人雖然有大致的共性,但每個個體都有自身的特殊性 - 每個人的先天和後天的不同情況導致每個人的身體功能上的微妙差異。其實我們自己的身體需要什麽,多數情況下隻有我們自己知道。所以在日常保健中,最重要的(當然不是唯一的),就是“傾聽自己的身體”。
最後我想補充以下,本文並不是要詆毀常識。常識,並不都是錯誤的,相反,人類根據自己的經驗得出的很多常識,大都是可貴的和有效的。然而,“常識”隻是事物的普遍性的一麵,不能運用於所有的情況,因為萬事都有特殊性。人體更是這樣。所以如果把“常識”當成絕對真理,盲目地服從,那的確是有百害而無一益。從這個理解出發,真正的錯誤,並不在“常識”,而在於對待常識的態度:絕對。世間沒有絕對真理,隻有相對“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