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
終於讀完了雨果的“悲慘世界”。事實上,我應該說讀完“冉·阿讓”的故事,因為我跳過了此書的很多段落,甚至跳過“滑鐵盧”整整一大章。對於麵對這大部頭的巨著感到的困難,我本來是可以怪罪於我的英語閱讀技能,但後來讀了相關介紹之後,我意識到這雨果在這本書中不斷地“跑題”和對細節描繪的冗長似乎的確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甚至缺陷。
我個人不太喜歡文學中過度繁瑣的細節描述,所以從寫作技巧上談我決不會說“悲慘世界”是我的最愛,但我必須承認,由於一個簡單的事實,即:對人性的極度深刻的挖掘,對一個人可能經曆和超越的人生最大的苦難和幸福的刻畫,這本書,或者說冉·阿讓的故事,不愧是人類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此外,此書在對情節尤其是在對情感的描繪上非常優美,不得不讓人感歎雨果不愧是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小說的幾個主要部分以主要人物的名字命名:芳汀,柯賽特,冉·阿讓,等等。芳汀象征著“苦難”,柯賽特象征著“幸福”,冉·阿讓象征著“超越”,或者靈魂的“救贖”。冉阿讓和柯賽特之間的關係的描繪是本書的最精華的部分。冉·阿讓對柯賽特的無條件的愛和柯賽特對冉·阿讓的無條件的信任,牢固地結合了這世界上最純潔的兩個靈魂。柯賽特進入冉·阿讓的生活是上帝給他的禮物,是從天國來臨的天使,給以冉·阿讓本來是情感荒蕪的生命一個全新的意義。這就是為什麽當冉阿讓麵臨失去柯賽特的“危險”時,他感覺自己才真正麵臨人生的真正“災難”,並在自己頑強的幾十年的磨難中第一次哭泣。
冉·阿讓承受了人間令人難以置信的苦難和不公正,但他從米裏埃主教(“善”的象征)那裏學會了“以德報怨”的超越精神。就像在書的開始主教得知了冉·阿讓的經曆後說到:如果冉·阿讓可能超越自己的過去,變成一個全新的隻付出“愛”的人,他的靈魂將超越世上所有其他人。而冉·阿讓的確做到了這一點:盡管他曾經受到極度不公的待遇,盡管他也繼續受到如此待遇,他卻漸漸地從一個怨恨的人,變成了一個無條件地把“善”和“愛”帶給社會和他人的人。
“悲慘世界”揭示了人類社會和製度的極其不公正(這一點很不幸是文明史以來的事實)。社會總是在法律的保護下,在“公正”的口號下實施罪惡。這種不公平非常集中地體現在冉·阿讓身上。但是,通過冉·阿讓的以德報怨精神,雨果在此宣揚著一種信仰:真正的審判來自人的靈魂和上帝。這就為什麽冉·阿讓從來沒有真正試圖擺脫沙威警長的追逐(沙威警長是社會和製度的不公正的象征)的原因;也是在書的最後沙威警長自殺的原因;更是冉·阿讓他的生命的臨終時刻得到了他的終極幸福的原因:他得到了柯賽特和馬裏奧的全部的愛。所以冉·阿讓最後說到:上帝是美好的。
一位網上的朋友說,“悲慘世界”的全部意義都在於“寬恕”二字。對此我完全同意,雖然我認為冉·阿讓一生沒有做任何事情需要被寬恕。他受法律製裁的“越軌”行為根本談不上真正的犯罪,但在書中冉·阿讓總是處在一種懺悔的情緒中。之所以如此,我想雨果是想誇大不公正的效果,強調在上帝眼中我們都是“罪人”的原罪感。我個人並不完全認可基督教意義上的“原罪”,但此書所傳達的“善”與“愛”的精神卻是意義深遠的:“愛”將最終融化“恨”。
在此我還想貼別強調,雖然冉·阿讓在離開米裏埃神父後一直生活在強烈的懺悔感之中,生活在一種自覺不配他人的感受中,並且不停地尋找他人和“上帝”的原諒,但在我看來,和書中真正的兩個肮髒靈魂-特納蒂埃夫婦且然不同的是,冉·阿讓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善良的人,他的靈魂從一開始就是青白的,從一開始就是高貴的,他配得上人間的最大幸福。
幾十年前我非常喜歡雨果,讀了他其他四部長篇小說,每一部我都非常喜歡。我不記得當時究竟是什麽原因讓我沒有選擇讀這本書。現在看來,即使當時讀,也不會完全讀懂。我認為,雖然此書有很多不可忽視的“技術”缺陷,但它仍然當之無愧地是文學史上的一部關於人性的宏篇傳奇。冉·阿讓是一幅關於高貴靈魂的精致的“肖像”,裝在“苦難”的畫框中。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裝飾,冉·阿讓的麵孔才顯得更加光彩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