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易的思考

一個以思考為娛樂的人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做奴才的好處及其如何培養奴才等等--從“虎媽”與“狼父”想到的

(2011-01-28 18:13:03) 下一個

做奴才的好處及其如何培養奴才等等

--從“虎媽”與“狼父”想到的

 

一。什麽是“奴才” 

我們中國人(注一)對“奴才”總是情有獨鍾的,不管是自覺地還是不自覺地。魯迅甚至以“奴隸”二字來概括中國曆史:“(中國曆史隻有兩個時代:)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注二)

如果有人對魯迅的這兩句話有異議的話,不妨思考一下“奴才”的定義,再來考察中國人是否符合這個定義。我以前在一篇文章“‘孝’的‘孫子’效應”中,對“奴隸”和“奴才”下了如此定義:

 

奴隸是在奴隸製度中從肉體上和精神上都從屬於他人的人,是生活在奴隸社會中社會地位最低等的人。

“奴才”是基本上和“奴隸”同義的,但除了一點,即奴隸是被迫的成為奴隸的,而奴才卻可能是自願的或不自覺地成為奴隸。換句話說,奴才就是那些自願地為別人出賣自己的靈肉的,或本可以不出賣靈肉卻由於不自知而成出賣靈肉狀的人。

 

如果我們認可這個定義,那麽,在從來沒有思考和言論自由的中國社會曆史,我們就會(至少)從邏輯上同意魯迅魯迅的的這兩句話。

魯迅用這兩句話,概括了中國文人慣用的“一治一亂”的重複循環的曆史時期,即:“亂世”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而“皇恩浩蕩”的盛世,便是“做穩了奴隸的時代”。換句話說,就是中國人在曆史的任何時候都沒有過,或者不需要精神自由。

魯迅說這話,是在上個世紀初,至今達半個世紀過去了,但這兩句話似乎還是顯得那麽形象而準確。因為,當代的中國和魯迅的時代雖然物質“文明”相去甚遠,但在精神文明上似乎相差不多,仍然是一個毫無思想自由的國度(百姓中對持不同意見者的被監禁叫好的並非少數)。而現在的中國人生活在“和平盛世”中,對精神上的束縛早已沒有絲毫痛感(據說古代女人纏小腳就是這樣,到了後來根本不覺得痛)。所以現在的中國,不愧是“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二.做奴才的好處 

“奴才”這個詞聽起來雖然不太好聽(我們中國人還常常換用“孫子”一詞,以示含蓄),其實做起來還是蠻有意思的,尤其是做好了的話,就更有樂趣了(按虎媽的話來說就是“什麽事做好了就會有樂趣”)。我個人認為做奴才有兩大好處:一,可以休息大腦;二,萬事可以不負責任。

先說第一點。我們中國人最恨“動腦筋”,尤其是“搬弄是非”。一旦你要死勁兒地想一個問題,你一定會感覺到你身邊的中國人的友好提醒:這世界哪有什麽“是非”可言?是的,思考是中國人最不喜愛的事,是中國人覺得最無聊的事(所以中國這個社會幾千年出不了思想家),所以剝奪別人思考的權力的這一舉動,其實真是最得中國人之人心的。

二,萬事可以不負責任。做奴才的最大好處是,不管出了什麽事,都有人替自己承擔責任:共產黨,國民黨,毛澤東,孔夫子,等等,而自己,因為是“順民”,因為是聽從別人的意誌而為之,則永遠都是受害者。

      所以,一可以不動腦筋,放鬆大腦,二可以不負責任,這樣的奴才做起來,實在是輕鬆愉快的,何樂而不為之?

 三.奴才的培養 

由於上麵提到的好處,中國人世世代代就認定了要當奴隸,並且在曆史告別了奴隸製度以後,仍然緬懷(孔子最愛的)西周奴隸社會,搞了兩千多年的“三綱五常”,在沒有了奴隸的名分的社會製度中想盡一切辦法實現作奴隸的誌向。

由於有了這個誌向,於是就要有一套完整的方法。中國人對奴才的培養,注重從小,從家庭做起。其實中國人普遍具備“馴良”的天性(不知道和遺傳有關否),真是做“良民”的最好材料,所以一般都不需要花太多心血就能把中國人培養出具備良好奴性的“人”。當然,遇到“良師”- 在培養奴隸上特別用心用力的父母,那就更是錦上添花,為“盛世”造就出無數高質量高水平的奴才。

此話怎講?父母真的有如此能耐麽?是的。因為,對人的“馴服性”的培養是越早越好(當然不光是“馴服性”,任何“性”都是如此) 由於小孩子最脆弱,所以最容易被管教;由於小孩子是一片空白,所以最容易被接受新生事物。而且一個人從一生下來就接受到的東西,幾乎一生都很難改變(比如一棵樹,在幼苗期就把它左扭右彎,樹長大後自然就是扭曲的形狀,它想長直都不能長直)。所以,古人深諳此道,大力提倡孝道,提倡對孩子的“約束”,讓人從一開始就懂得依順,懂得“畏懼”,由此永遠失去獨立思考和反叛的能力。

不但如此,中國人還對父母對自己的從小的“馴服”千歌萬頌:打是親罵是愛;黃金棍下出狀元;不大不成材,等等經典格言,都說明了中國人對父母對兒女施暴的事實不但認可並且欽慕。不是嗎,我這一生中就不知道遇到過多少境界高到能把自己身上的一道道傷痕認定為父母的愛的。這種能把痛苦看成甜美,在“專製”看成“關愛”的本事,的確是中國人的特長之一。

比如朗朗的成功。盡管朗朗小時候也試圖反抗(朗朗看上去還是有點“虎氣”),但幼小的生命肯定是無敵於父親的力量。所以朗朗現在完全被馴服,對父親的鞭子從懼怕變成了眷戀 現在隻恨父親抽打自己不夠狠。夫子兩人在談到當初狼父如何毒打狼崽時候,都不禁流淚:狼父對自己的馴子經曆的驕傲,不斷閃爍在狼眼的淚花之中,狼崽對父親的毒打至今緬懷不已,就差發誓來世再投狼胎了。

這種“暴力型”的培養對有點叛逆的孩子是絕對行之有效的,尤其是男孩。女孩子呢,如果狠不下心“鞭策”,“虎媽”的“中國式”也是值得一試的。這個“中國式”就是體現在一係列的“不準”,以及一些比“嚴刑拷打”來說相對溫和一些的懲罰方式上,比如不讓喝水,不讓吃飯,不讓睡覺(好像“不準睡覺”在美國的中央情報局逼供中也有試用過,效果良好),等等。

虎媽的兩個女兒以後出落得怎樣,是否符合我們中國人的奴才標準,我們還要拭目以待。畢竟美國這個社會非常不適合奴才的發展(自以為是的美國也根本不懂得奴才的好處,虎媽已經尖銳地指出了這個問題)。  

四.奴才文化的傳播 

奴性人格基本在儒家文化的國家中最為流行。這大概和孔夫子以及他的追隨者們的努力有關。很多中國周邊國家都成功地把“奴才型”人格普及成國民的精神麵貌,如韓國,日本,東南亞等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這個國家,不但把儒家的孝道在家庭中完美實現,還在國家製度上實行“家規”製 - 著名的“鞭刑”就是例子。鞭刑的最大的長處,就是無論年齡大小,都要一律以“孫子”對待:脫了褲子打屁股,讓受刑者不但肉體吃苦還遭心理恥辱。所以那些沒有接受儒家文化熏陶的西方人,如果有心要領教傳統儒家文化的實質,不妨去新加坡補補課。

相比之下,作為儒家文化的出產地的中國大陸現在反而落伍了,嬌兒寵女一大堆。不過,值得欣慰的事,北京現在又豎立了孔子像。估計廣大的做穩了奴隸的中國人會好好地去這個塑像前參拜反思,讓這個做穩了奴隸的時代繼續繁榮昌盛下去。

 

  

 

注一.   “中國人”是指在能代表中國社會的群體特征的所有個體,而不包括少數特殊的與群體特征相異的個體。

注二. 魯迅,“燈下漫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