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易的思考

一個以思考為娛樂的人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生命的形式 - 藝術的幾個基本問題

(2010-07-16 07:55:34) 下一個

 

藝術,是被人神秘化了的文化種類。抽象繪畫,古典音樂,意識流,現代詩現代舞,五花八門,把很多人弄得雲裏霧裏。當代中國的藝術市場更是火爆的厲害,藝術的天價令人望而生畏,不得不使人對藝術的理解更加茫然。

本文將試圖對藝術(注)的最基本的幾個問題作回答,同時也是我幾十年對藝術的學習和思考的一個簡短總結。

 

1。藝術是什麽?

藝術首先是一種語言。語言又是什麽呢?語言是人類表達自己和相互交流的媒介。

如果說人是理性和感性的綜合存在,我們平時所用的語言就是用來表達我們理性存在(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和思考)的媒介,而藝術,就是用來表達我們的感性存在的媒介。

組成理性的語言的元素是詞匯和句子;組成藝術的語言是“符號”。在音樂中,這個符號就是音符,節奏等;在繪畫中,就是點,線,麵;在舞蹈中是人體動作;在詩歌中是提煉過的文字和句子,等等。

 

2。藝術的形式和內容

形式,是對藝術的理解中最關鍵的一個詞匯。

被組合起來的文字叫做文章,被組合起來的藝術符號就是“形式”。作家要把散亂的文字通過句子和段落連接起來形成文章,才能表達自己的思想。一個作家的寫作技巧的高下,就在於怎樣最有效地組合這些文字和句子。同樣,在藝術中,一個藝術家就是要把散亂的不相聯係的音符,或者色彩,線條,有效地組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就是藝術“形式”。

在欣賞繪畫作品時,如果我們感覺到某一部分顏色太鮮亮,或者太灰暗,就說明我們對其“形式”不太滿意。音樂也是如此,如果一首曲子前麵聽起來悅耳,後麵不怎樣,那就是我們對該音樂作品的形式感到不完美。

傳統美學認為藝術有形式和內容兩部分。那麽,內容是什麽呢?內容就是藝術形式所要傳達的內涵。比如一幅風景畫,畫中的風景,就是繪畫的內容,而畫麵的構圖,明暗關係,色彩關係,等等這些純繪畫的符號組合,就是這幅肖像畫的“形式”。如果有兩個人同時麵對一個景點作寫生,畫出來的畫,肯定在構圖,用色上都不一樣,我們就可以說,兩張作品的內容是一樣的,但形式卻不一樣。

然而,這個把兩者分割開來的理解方式在近代藝術史中受到很多挑戰。在寫實繪畫中我們很容易區分“形式”和“內容”,但在更純粹的藝術類別 - 如音樂中,我們就很難分開這兩者。比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如果硬要把開始的幾個強音解釋為命運之神來敲門,就是比較牽強附會的解釋,因為,我們完全可以把那幾個音想象成其他的情景。音樂區別於其他很多藝術類別的最大特征,就在於它的符號沒有給我們理性理解予任何可依賴的因素。繪畫中風景畫裏的山水草木,人物畫中的人物,詩歌中的句子和詞匯的含義等等,都是提供給我們的理性理解的“線索”,都可以被叫做“內容”,但音樂,則完全不具備這個特點。我們不可能強迫性地給於音樂以具象的解釋。所以,曆史上很多美學家認為音樂是在所有藝術中被認為是最“純粹”的,也是最高級的藝術形式,它傳達的是純粹的情感因素,所以音樂的形式本身,就是內容。

這個理解,導致了現代藝術中一些藝術家對純藝術形式的追求:不給作品以任何可理解的 “內容”,而完全以繪畫的符號 如繪畫中的點,線,麵 - 來傳達藝術家的主觀世界。這就是抽象繪畫的產生。在其他藝術領域中,西方從上個世紀初也都開始了對純形式的探索,比如意象詩,意識流文學,現代舞等等。這個徹底解放藝術的形式,以形式取代內容的趨向,就是西方現代藝術的精髓,也是對傳統的藝術觀念的最大突破。

 

4。生命的形式。

那麽,這個作為符號而被合成的藝術形式,是基於一個什麽樣個規律來合成的?換句話說,藝術家是如何組合這些符號的?在此,我想借用符號美學家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 1895-1982)的“生命形式”的理論,來解釋這個藝術的最重要的性質。

蘇珊·朗格把藝術的性質看成是“生命的形式”。也就是說,藝術的符號之間組合,是和我們作為生物的生命的組合相一致的:生命的存在是怎樣一種形式,藝術就是怎樣一種形式。而生命的形式是什麽呢?答案是“有機”。生命也被叫做“有機體”。那麽,究竟什麽是“有機”的內涵定義呢?有機,就是一個生命的內在各部分之互相聯係並不可分割的性質。任何一種生命的存在,或者動物,或者植物,它的各部分都是互相關聯地存在著的,每個部分都是不可分割的。就像我們人體,從頭到腳,從外到內的每個部分,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並且,這“每個部分”都不可能單個分開地存在,必須容納到整體中,才可能存在。

從這個觀念來解釋藝術作品,我們就可以理解一件藝術品的製作,不外乎就是把所有的符號有機地結合起來的一種過程。這個結果,導致了藝術家的“生命之再生”- 一個以人工符號組合成的有機體,一個被藝術家親手創造出的新生命。

藝術家創作的過程,就是不斷“協調”的過程,比如這塊顏色太重,那塊顏色太鮮亮;這個音符聽起來太低,那個音符持續的時間太長,等等。總之,藝術家實際上就是在作品中尋找一種生命的內在特征 有機,或者以通俗一點的詞來說,就是“和諧”。

理解了這個生命的形式,我們就不難知道,藝術性質的全部內容,其實都在於它的這個生命的形式中。一件藝術作品,不在於它表達的是什麽,而在於如何表達,即如何組合藝術符號。以這個觀點我們就更能夠理解為什麽在藝術的的衡量中形式永遠高過了內容。

 

3。藝術創作中“整體”觀念的重要性

從上麵對生命的形式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在藝術中,單個的音符,色彩,或者詞匯,或者分割開的人體動作,隻有被藝術家串聯起來之後,才能成為由生命的藝術作品的一部分。所以,就像一篇文章不能因為一個詞或者一個句子用的好就是好文章一樣,一件藝術品,絕不是因為某個局部符號的“巧妙”而成為一件成功的藝術品。 “整體”,永遠是“形式”的最重要的因素。

舉個我最難忘的藝術史上的例子。法國浪漫主義雕塑家羅丹,在完成了巴爾紮克的雕像後,激動地叫來自己的學生觀看。這個學生在羅丹掀開遮住塑像的布之後,睜大眼睛驚歎道:“那隻手!”羅丹立即意識到,學生被巴爾紮克抱在胸前的手吸引了!“那是我一生中見到過的雕塑的最完美的手!”學生繼續讚歎著,可羅丹卻提起斧頭義不容辭地砍掉了那雙世界上最完美的手,因為,他深諳藝術的精髓:一個過分完美從而搶奪整體的局部正是藝術品整體失敗的原因。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巴爾紮克像,是睡袍把手遮完全遮起來了的。整個身體部分,都被一件睡袍“籠罩”起來,成了巴爾紮克的頭部的簡單的“配角”,於是我們現在一眼見到的巴爾紮克,不再是“一雙手”,而是羅丹希望我們見到的:一個夜間寫作的疲憊不堪,蓬頭垢麵巴爾紮克。

所以,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知道了,判斷一件藝術品的高下,決不在於局部的精彩,而在於整體關係的和諧。

 

5。藝術的不能被“理解”的性質

很多人愛問“如何理解一件藝術作品”。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藝術由於其完全屬於感性範疇的創造,它是完全不能被我們用理性來解釋的。就像我們不能用音樂來闡述邏輯三段論一樣,任何藝術作品,也不可能被我們的理性語言所解釋。

麵對這種“如何理解藝術作品”的問題,我常常給人們打這樣一個比方:你可以教會一個人數學公式,這個人一旦被教會後,就會和你一樣地運用,並解決問題;但如果你愛上了一個人,不管你愛得有多麽深,你是不可能把這個“愛”理性地解釋給他人,教會他並讓他人也愛上這個人的。人和藝術品之間的關係也一樣。你喜歡上了一件藝術品,你可以告訴他人你有多麽瘋狂地喜歡,但不可能讓別人也和你一樣瘋狂地愛上這件作品,除非,別人也和你一樣,和這些作品之間有化學感應。

雖然我們不能解釋清楚我們為什麽喜歡某些作品,但喜歡上這些作品的這個現象,還是可以做個理性的解釋,即,它是生命的形式之間的巧合 我們被一件藝術品打動的時候,就是我們自己的生命形式和藝術品所體現的形式之間存在著的相似的有機關係相碰撞的時候 二者之間產生了磁場,或者化學感應。比如生性熱情的人,往往會在充滿激情的交響樂中找到共鳴,而生性憂的人,可能就更容易陶醉在優雅細膩的音樂小品中;熱情奔放的人,往往喜歡色彩濃烈的繪畫,而性情溫和的人,更留戀含蓄靜止的畫麵。這,就是內在生命形式之間的“私人”溝通。

所以,藝術欣賞能力和創造能力都永遠是私人的,不可分享的,並且是與生俱來的:如果我們有,就有,沒有,也學不來。

 

6。藝術中的感性和理性的關係

前麵提到藝術的非理性。那麽,理性在藝術中有沒有地位呢?我的答案是“有”,但是是從屬的地位。

藝術的目的,決不是再現自然,而是再創自然 - 把自己生命形式延伸在人為的語言符號中。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就是對藝術的特殊語言符號很敏感的,並能運用這些符號來表達自己的生命的感性存在(或者說喜怒哀樂)的人。對這些藝術符號的敏感,是和人的感性有關,而和理性無關的,所以藝術家多是感情敏感衝動的人。對藝術語言的敏感,也是藝術家的首要條件。

然而理性在藝術中,不是沒有作用的。首先理性可以幫助一個藝術家更好地掌握技巧;其次理性可以增長藝術家的知識麵,開拓一個藝術家的視野,使藝術家的感性得到更充分的發揮;並且,在不傷害其感性天賦的理性還可以保護藝術家的才能。很多早期感性充分的藝術家,由於其非理性的太特殊的個性,很容易生活的太艱難從而導致才能的過早枯竭。拿梵高為例子。凡高一生就太短暫,37歲就離開人世。雖然他死後成名,但他的才華,如果不是生前他的弟弟幫助,全靠他自己,他是不可能有這麽多作品問世的。

所以,隻有感性發達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家;而隻有感性發達並且有理性輔助的藝術家,在可能成為偉大的藝術家。

 

7。藝術的無標準性

由於藝術的高低取決於形式,而不是內容,而這個形式又是非理性的,無法用理性語言表達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出藝術的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無法建立公認的理性標準。所以在藝術鑒賞這個方麵,藝術成了非常個人的事 - 我喜歡一件作品就喜歡,不喜歡誰也不可能說服我喜歡。也正因為這個特點,藝術市場上很多偽藝術品和偽藝術家(中國當今的藝術屆更是一個精偽混雜,且偽劣“產品”占絕大多數的一個市場)。

其實藝術並不是沒有標準。把以上的幾點總和起來,我們可以的出這樣的結論:藝術是一種生命的形式語言,好的藝術品,就是那些生命力健康強大的作品。而生命力健康強大的作品,就是那些最能感染人,最能引起人的共鳴的作品。

然而,遺憾的是,每個人都可以對生命力有自己的解釋。更不必說,生命本身就是神秘的,令人琢磨不透的,而體現生命的形式的藝術,自然稟賦和生命一樣的神秘性質。

更不必提,由於人的對藝術的形式與內容的誤解及其很多人生來不具備的對藝術的感受能力,很多好的藝術作品並不能為多數人賞識,而很多投機取巧,以滿足大多數人的胃口,以“看得懂”為目的“藝術”品,或者幹脆完全讓人“看不懂”但有“專家”“評論家”撐腰的所謂“高級抽象藝術品”,才是充斥當今藝術市場的“主流”“作品”。

 

所以,藝術的非理性,既是藝術的真正魅力,也是藝術的遺憾 - 因為它像一個啞巴美人,不會為自己申辯,運氣好,可以嫁給一個真正的“白馬王子”,運氣不好時,更可以被人類的虛偽所利用,甚至“強奸”。

這,也是生命的特點:美麗而神秘,同時又極其脆弱。所以藝術及生命,生命及藝術。不熱愛生命的人,也不會真正熱愛藝術。

 

 

注:本文中提及的藝術性質隻針對嚴格意義上的藝術類別:音樂,視覺藝術(繪畫和雕塑),舞蹈和詩歌。除詩歌以外的文學,電影等等,都屬於綜合形式的藝術,雖然總體也遵循這些規律,但也有一些更複雜的特殊性。更不包括適用藝術,如建築,實用美術等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孤獨行者 回複 悄悄話 Suggest to read philosopher Auther Danto's work "The work of Art". Here is a link: http://www.jstor.org/pss/2022937
雲易 回複 悄悄話 謝知凡。
好多的心得都是學生時代的事。
知凡 回複 悄悄話 很欣賞你這麽清晰地思考過這些...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