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
人權的概念及其產生的根源
人權,顧名思義,就是指作人的權力。人的權力究竟是什麽?這是一個很深的哲學問題,但深入淺出的說,就是一個人的生存和思想自由的保障。
對我們中國人來說,生存權是比較容易理解的。“民以食為天”的哲學我們講了都幾千年了,而思想的權力,卻似乎是中國人的一個永遠衝不破的禁區。我們中國人不是安於衣食不缺的現實而回避思想自由,就是以衣食不足的借口來回避幾千年的思想禁錮的事實。而人是有大腦的生物,會思想是我們的天性,也是人和動物的最大區別。如思想的自由都沒有了,作人也就和作動物沒區別。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思想的人就很難被定義為嚴格意義上的“人”。所以人權更是一種思想自由的權力。
對思想的禁錮,或多或少地存在於所有的社會和曆史階段中。統治者為了獲取自己的利益,正是以簡化人民的頭腦,剝奪人民的思想自由的“愚民”政策為上策。如老子在“道德經”裏所說:“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這種政策的最普遍的實施方式就是以單一的精神理念為工具,統一人的思想。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西方的中世紀,中國的封建時代和共產主義時代。在這樣的社會意識形態下麵,社會的精神和物質財富極大的不平衡,普通人的生命不可能得到完整的實現。“人權”運動,就是對這“愚民”政策的一種反動。它追求的是一種自由思想自由表達的權力。人權運動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14-16世紀的文藝複興運動。
文藝複興運動是指在西方的中世紀末,以一批藝術家為先驅的反基督教統治和複興希臘文化的運動。西方從公元5世紀 (西羅馬帝國滅亡) 開始,到文藝複興時期,經曆了一千年的政教合一的黑暗統治。在這個統治中,凡是違背了基督教的觀念的思想,都會被打入冷宮。最著名的便是宗教法庭對一些科學家的殘害。這樣的統治導致了西方的經濟和思想進展的的緩慢。一直到了中世紀後期 (14-16世紀) ,由一批重新發現了希臘文化的價值的藝術家們為先鋒,西方掀起了一場從藝術,人文到宗教政治各方麵的以人為本的藝術和思想運動。這場運動是西方思想史上的最大的革命,它最終衝破了基督教在政治上的統治。
為了真正搞清楚文藝複興的意義,首先得對希臘文化有所認識。希臘文化是以人性為本的文化。比較和希臘文化同時代的其他文化,如中國,埃及和印度文化,希臘文化更充滿了對現實生活的肯定和對人性的歌頌。這尤其體現在哲學和藝術上。如希臘哲學注重對人的理性的推崇,對人的本性的研究,和對世界的終極真實的探索。在藝術上,希臘藝術注重歌頌人的美。這主要體現在雕塑上。希臘雕刻對人體美的刻畫,是達到了一個空前絕後的水準。它不僅以真實的手法而著稱,還以它在寫實的基礎上強調人的理想美的特點而在美術史上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這種充分體現人體美的風格,正是希臘人對人性和現實生活的崇拜的體現。
所以,當中世紀末的藝術家們發現了希臘文化的魅力後,便意識到基督教統治的單調和違背人性。藝術家們便開始了在內容和形式上對基督教藝術的反判。在內容上,藝術家們打破了隻給基督教作插圖畫宣傳畫的傳統,出現了象歌頌世俗美德和歌頌希臘哲學的作品,如達_芬奇的“蒙納麗薩”和拉菲爾的“雅典學院”。在形式上也出現了大量的人體描繪。米凱朗幾羅的西思庭天頂畫雖然也是以聖經為題材,但在人物形象上卻完全不同於以前單調沉悶的機械風格,而是充滿了的生命力的血肉之軀。為了準確妙描繪人體,米開朗基羅還冒著上法庭的危險去了戰場上研究屍體。達芬奇為了準確地描繪自然,也作了浩瀚的科學研究,發明了透視學。緊接著在哲學上,便出現了以希臘的理性為基礎的“人文主義”。柏拉圖的作品也是到了這時才有了全文翻譯。而對亞裏士多德的學說,也是到此時才擺脫了教條式的理解方式。更不必說為了科學真理而獻身的眾多的科學家們。。。
正是這場轟轟烈烈的文藝複興運動,西方的哲學才從基督教的教條主義的籠罩下,回到了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傳統,為後來的啟蒙運動墊立了基礎; 也正是這場轟轟烈烈的運動,才使現代科學得到發展,從而導致了資本主義的工業革命。
希臘時期的重人性,是一種自然的發生,是出於當時的哲學家們的天性,而文藝複興時期重人性,是對中世紀的黑暗統治的反抗,所以叫做“人權”。由此可知,人權的觀念,並非美國的特產,而是西方文化的傳統。它是西方人在經曆了和中國人現在一樣的專製統治後的人性的覺醒,是西方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產生飛躍的原因,而不是象很多中國人理解的那樣,是在吃飽了穿好了後突然想到的“形而上學”的奢侈品,是侵略他人文化的借口。
2003,Cary, NC
2007,Durham, 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