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笑

嘻笑怒罵皆文章,意氣風發瀟灑行。
正文

中國足球沒戲了嗎?

(2007-03-12 19:59:06) 下一個

長著一雙牛眼睛的英國人霍頓的額頭冒出了冷汗,像一隻羚羊在場邊跳來跳去,臉上寫滿了絕望和無奈的表情,他絕對想不到連小小的巴林也能成為他那支“亞洲第一強隊”的攔路虎,把他的最後一絲希望無情地擊得粉碎……。世紀末的中國球迷發出了悲壯的哀嚎--中國足球沒戲了。 

 

中國足球沒戲了!

 

當高仲勳麵對《足球之夜》的鏡頭悲憤地吐出 “中國足球沒戲了!”這七個字時,人們還有些將信將疑;當陳亦明在《足球》報上推出驚世駭俗的“勸世說”,李力研推出《解密足球--我與1000萬球迷的對話》,球迷的心一陣陣緊縮,當球迷把幾十年的渴望一股腦地寄托在世紀末的國奧隊,而他們帶給人們的僅是曇花一現的激情時,好多球迷們覺得自己應該從夢幻中走出來了。

是的,近二十年來中國男足“浩劫不斷”,世紀末國奧小將的衝擊也肯定沒戲了,但問題是中國足球永遠沒戲了嗎?鼓吹“中國足球沒戲”的人,大都從文化、種族、文化素質等方麵尋找原因。首先,中國人在種族方麵同所有亞洲人一樣,天然在生物素質方麵要比歐洲人和非洲人差出不少。這種地道的亞洲人種和短小身材,使我們的足球水平頂多隻能是世界三流乃至更低。其次,中國足球的最大困惑,不在體質而在文化,文化力量的阻力之大大到了應立刻停止技戰術的檢討,先解決好中國的文化問題再說,他們認為足球讓中國走開,中國足球惟一的出路在於改造民族文化這塊“土壤”以培植足球這顆“洋種”。也有人認為,中國球員的文化素質太低,難以理解現代足球的真諦。還有一種看法是,中國乃傳統農業社會,與小農經濟相對應,中國人喜歡單打單的發揮,而足球運動不需要獨行俠,這就決定了中國足球的失敗不是什麽偶然事件。

但文化的變遷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種族的特質更是由幾萬年的曆史造就的。把希望寄托於文化改造,在客觀上無疑在散布“永敗論”的論調。事實並非如此,中國女人同樣在這片土地生活了幾千年,可她們能把高大生猛的北歐人、象獵豹和熱帶猿猴般的非洲人打得滿地找牙。女足與男足的確不可同日而語,但女子足球無疑是足球的一種。中國女足的奇跡說明足球的成敗並非在於超過足球本身的複雜的民族文化,也不在於亞洲人種與歐美人種的差異。說到文化素質,羅納爾多不就念了小學嗎?馬拉多納不也就是個半文盲嗎?可他們照樣成為舉世矚目的巨星。至於傳統農業社會,相信尼日利亞不是現代化的工業社會吧?但他們卻探囊取物般奪得奧運冠軍。以上看來,“中國足球沒戲說”的謬論當是不攻自破。

中國足球已與世界接軌?

以中國足協為代表的大多數球迷曾經是“速勝論”的積極支持者。早在六年前,中國足協在《中國足球10年發展規劃(19932002)》中製定了如下目標:國家男子足球隊在2002年世界杯賽中爭取進入前16名,奧林匹克隊爭取進入悉尼奧運會足球賽前8名……但男足現在的境況不容樂觀。1994年,中國隊僥幸摘得亞運會足球賽銀牌,華夏大地一片歡騰;1995年,國內職業聯賽更加紅火,國家隊和國安隊在對外商業比賽和邀請賽中,掀翻了幾支到中國觀光旅遊的外國球隊,更讓某些人飄飄然不知身在何方,直呼中國足球已與國際接軌。可1996年的折戟吉隆坡,1997年的兵敗十強賽,還是讓人們看到了中國足球的本質。後來,《給中國足球一個準確的定位》一文橫空出世,算是給這出肥皂劇的打上了一個小小的逗號。但中國人似乎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今年九強賽前肥皂劇再次開演。各大媒體豪情壯誌,做出了各種樂觀預測,絕大部分的球迷也歡歌笑語,霍頓更是自詡國奧亞洲第一,甚至放言能在悉尼拿到牌,可是,不成想拿著高薪的職業球員們首場就小負半業餘的宿敵韓國隊,最後甚至被純業餘的巴林人打得沒脾氣。鐵的事實無情地打碎了他們心中那份“中國隊--亞洲一流”的玫瑰夢。在痛苦的認同之後,人們明白中國男足還難以向世界看齊。“速勝論”已歸於沉寂,人們的心中憑添一份對男足前途的迷茫……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可以說,目前亞洲足球格局基本上可用如下幾句概括:東亞三強三足鼎立;西亞群雄迅速崛起;中亞五國蠢蠢欲動;南、東南亞偶露崢嶸。實際上,中亞、南亞、東南亞的球隊皆乃“豎子”,不足與之謀,中國足球隻需從東西亞的日、韓、沙特、伊朗等兩大集團的“圍剿”中殺出一條血道。日、韓、沙、伊當排在第一集團軍之列,它們的優勢在於已形成穩定的風格,如沙特隊有濃厚的巴西足球韻味,韓國隊是亞洲的德國隊,伊朗隊頗得歐洲力量派的真傳,日本隊則開始師從歐洲拉丁派的打法。而科威特、阿聯酋、卡塔爾等隊構成的第二集團均在伯仲之間,它們誰都可以滅了誰。風格不穩、戰績搖擺的中國隊很難具體地劃歸到哪一集團裏,就目前的水準看,男足要衝破第一集團軍的銅牆鐵壁比較吃力,而要斬斷第二集團軍伸出的眾多觸角也並不輕鬆,因此,每逢大賽中國隊總要讓球迷們跌到雲裏霧裏。九強賽這次,則讓球迷體驗到哭著蹦極跳的滋味。

麵對諸葛亮,周瑜發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絕歎。麵對來自亞洲“克星”們的多重打擊,我們卻無需借辭抒愁。前文已經談到,文化、種族、文化素質等都不是製約男足的主要因素。我們應該更多從足球內部找出男足的症結:我們的職業聯賽還處於初級階段,許多方麵都很業餘;我們的普及率還不高,可供選擇的足球人才太少;我們的後備人才培養體係還很不完善,遍布全國的足球學校大部分急功近利……這種環境下出來的球員的素質和能力就可想而知。但正因為男足的失利是足球內部的事,我們才自信它的解決是可能的,並且相信中國男足將一天天的走向進步。這是因為:首先,中國經濟和足球職業化改革的穩步前進為中國足球發展帶來了各方麵積極的效應。其次,作為人口大國和地理大國,我們有地處東西南北、身體氣質性格迥異的不同類型球員,有著亞洲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人力資源。第三,亞洲勁敵並非無法逾越的高峰,它們還有諸多的缺陷,我們還有機可乘。當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們在進步的同時,對手們也在進步,我們所攀援的是一條崎嶇的山路。比如近鄰日本目光遠大,在加大普及力度的同時,內引優秀外員外派球員留學,如今足球水平日新月異,進步神速,已能與歐洲球隊抗衡。應該說,如果不加快理順足球係統工程的各個環節,切實提高球員的能力和素質的話,別說什麽“剝皮火燉”(鮑比·霍頓),就是“溫鍋”(溫格)來了,也難以把442演練成一把見血封喉的利劍。 

基於對亞洲足球格局的分析,在短期內甚至下世紀前二十年我們都不要對中國男足的前途過於樂觀,但同時也不要悲觀失望,而應采取客觀的態度平靜地對待。對中國男足來說,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向“永敗論” 告別的時候,也向“大躍進”揮一揮手,中國各層麵的足球工作者要從今天起,準備進入一個臥薪嚐膽、默默積蓄力量的“持久戰”時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