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18我喜歡的藏族男女歌手和他們的歌(一)

(2008-04-05 19:34:14) 下一個
97年去西藏時我對西藏一點概念也沒有,不了解她的文化,不了解她的宗教,不了解她的生活方式,不了解她的人們,甚至不十分了解她的地理環境 - 當然,現在我也不敢說自己了解了這一切,充其量隻是一鱗半爪吧,但那時真的是一無所知。當時我隻是在覺得好玩,夠遠,夠酷,於是就去了。結果這一去改變了去多事情。

從西藏回來後,我陷入了一種奇怪的狀態中,如果硬要形容,我會說那是一種失戀的狀態 - 茶飯不思,做啥都沒勁,做啥腦海裏都是西藏的影子;在網絡不十分普及的當時盡一切力量收集關於西藏的所有資料,書籍和音樂;隻要電視出現關於西藏的任何消息,我會不顧一切衝到電視前雙眼發愣,看完後象癮君子吸毒過癮一樣暈陶陶樂顛顛;極端後悔在西藏時候沒有24小時不休地珍惜時間,極端後悔在羅布林卡沒買那張100元的CD雖然明知道那是賺有錢人的,極端後悔在布達拉沒繼續看打夯,極端後悔沒去那個藏族少年家也沒留下任何聯係方式,我以祥林嫂的方式後悔著;就這樣陷入了愛上西藏,無奈遠離,千裏相思的地步。這種失戀狀態持續著,估計永遠不會解除了,即使後來我又回到過藏區多次。八得有點遠了,我隻是想說在那種狀態下我瘋狂得愛上了西藏的一切,包括她的音樂。

最早關於西藏音樂的感覺是看《北京人在紐約》裏薑文飾演的角色愛哼哼的“北京的金山上”,那聲“吧咋嘿”自由奔放,將角色的那種事業小成的得意勁兒表現的淋漓盡致。愛上了這首歌,改變對才旦卓瑪這類民歌手的不喜,開始接受西藏民歌。那隻是開始,是去西藏前的事兒。到了西藏,每天聽司機放著“青藏高原”和“天路”,於是愛上李娜。在布達拉看過打夯的場景,聽過節奏優緩,男女多聲部組合的勞動歌後再一次在羅布林卡聽到這天籟,激發了我買西藏民歌CD的欲望 - 可是當時作為學生,一個月從上海到西寧到格爾木到拉薩的旅程才花了5000元不到,怎麽可能花100元錢買這樣一張CD?失之交臂,回來後後悔極了,我可能再也停不到那歌聲了。事實上我也是知道去年為止才在一個熱愛西藏超級驢友的個人網站上再次看到和聽到打夯歌。

注:阿嘎,簡單的說就是粘土,屬於風化石灰岩或沙粘質岩類,在西藏通常被用作建築材料處理地平。

打阿嘎時,藏民們站成幾隊,各拿一柄底端帶方板、高低與人相當的木杆,邊打地坪邊歌舞,歌聲整齊嘹亮,輕快動聽。



可惜沒法帖上來。氣一個。那就請聽“打青稞”,西藏最有名的民歌之一,德乾旺姆。

八了這些還沒進入正題,嘿嘿,請聽下回分解?表打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