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聊幾句列農及其他的

(2006-08-29 14:51:58) 下一個
第一次聽Imagine這首歌的時候,並沒太關心它的演唱者是誰,後來上學時選了一門有關文化研究(culture studies)的課,才漸漸對它有所了解。

五六十年代,列農,貓王等人的作品使音樂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此在傳媒與文化研究學科,列農及Imagine成了音樂領域內一個很有研究意義的作品。

《imagine》描繪的是一個想象中的完美世界:沒有戰爭,沒有殺戮,有的隻是平等自由。有一種批判性的觀點是實現這些“美好”的烏托邦的努力,反而會給人類帶來更大的災難,是不現實的。但是在學術界,imagine多被從媒體角度的“編碼”(encoding)和“解碼”(decoding)等意義上來考慮和關注。
現今傳媒社會學與大眾傳播研究領域比較流行的是批判傳媒研究及受眾主體對傳媒客體的影響作用,從這一點說,《imagine》的意義又擴大了一層。

上學時對文化研究(culture studies)很是著迷,不過就那麽一陣,由於後來從事的工作與社會科學完全脫鉤,學的東西也基本都還給老師了,對音樂等感興趣的朋友推薦看下麵這篇文章:


淺論流行音樂審美
文 / 尤靜波

流行音樂審美意識的建立

流行音樂審美意識作為音樂美學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它和人類的所有意識一樣都是以事物的客觀存在為前提的,如果沒有流行音樂的自身美也就不會有流行音樂審美意識的產生。審美意識作為人的一種能力,主觀因素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於流行音樂而言。由於流行音樂的形成曆史短、文獻資料少、教育體係的不完善再加上快速的更新製度,因此人們對流行音樂的認識和感知尚處於一種不穩定狀態,所以它的審美意識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的聽覺感受器官的主觀影響。但是這種主觀意識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很多人的流行音樂審美觀隨著他對流行音樂的再認識而會發生改變。

流行音樂具有強烈的時代性,隨著時代的變化審美客體會對流行音樂的形式美做出不同的反映,而此時每個人的自我審美趣味必將決定他的審美意識。從某種意義上講趣味和愛好是無可爭辯的,應當以承認和尊重為原則。但是從趣味的角度來談音樂審美就無實際意義可言了。所以我們還是盡量的以流行音樂本身現象為參照進一步地對流行音樂審美意識進行分析。

近代流行音樂體現出的商業性和融合性是一種十分值得深思的現象。就針對它的融合性而言,如拉丁爵士、藝術搖滾、世界音樂等不同形式的融合與雜交現象的出現給流行音樂審美帶來了一個極為明確的概念,即承認流行音樂的多麵性,也就是說必須得認識到流行音樂的廣泛性,避免隻認一種風格一種形式的狹隘的主觀局限,但是要搞清楚的是這並不意味著主觀意識的喪失。因此流行音樂的審美必須建立起主客結合的雙重意識,既要具有獨到的主觀分析能力,也要正確的對待每一種風格的客觀存在。隻要美的價值得到體現不管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每一種流行音樂風格和形式都是值得分析和研究的。

流行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

“音樂審美能力是一種美的認識和發現的能力,它是感性與理性、認識與體驗、接受與創造、意識與無意識的綜合統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能力。”音樂的審美能力不僅是對審美客體(音樂)的被動接受,反過來它對音樂的創作、表演、研究等主觀意象都將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審美意識的重要手段。

音樂欣賞者作為音樂審美的主體,首先要具有良好地音樂感知力。每個人對於音樂的感受能力是先天存在的,但是對於音樂感受的分解體如:節奏感、旋律感、和聲感、音色分辨感等具體形態,有些是需要後天培養的。比如某些歌手天生具有良好地節奏感和旋律感,但是對於和聲的感覺和音色的辨認卻反映遲鈍;有些彈鋼琴的朋友對於和聲的分辨能力相對較強,但就是缺乏節奏律動的把握而達不到作品的完整性。因此,麵對複雜多樣的流行音樂,僅僅隻有主觀的形式感知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對各種風格的構成體要有一定的理性認識,有了這些基礎才能真正的將流行音樂審美從表麵的形式感知提升到內在的真實感受境界。

其次,具有豐富的音樂想象力是培養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環節。音樂想象力是人腦意識對音樂的形象反映。流行音樂來源於生活而依附於生活,因此真正內心情感豐富的人,審美的過程就是一種生活回放的過程,它具有一定的色彩性和畫麵感,儲存在大腦中的生活畫麵也會因此而得到展現。比如作曲家經常采用弦樂來表達憂傷的情緒以此來體現秋天的蕭瑟景象,那麽此時最容易出現的一個畫麵就是泛黃的暮色中落葉飄零、秋風洗麵的情景。這就是人通過大腦的記憶功能對音樂做出的反映,也就是音樂想象力的作用。再如豐富的打擊樂塑造出的熱烈歡快的音樂形象,通過“大腦影院”的回放在音樂想象力的作用下,熱帶風情伴隨著陽光海灘將拉丁人民的生活色彩盡展眼前。所以說音樂想象力又是人腦意識對音樂作出的畫麵補充。黑格爾說過:“藝術家創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觀念的富裕。在藝術裏不像在哲學裏,創作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現實的外在形象。所以藝術家必須置身於這種材料裏,跟它建立起親切的關係,他應該看得多、聽得多而且記得多。”可見音樂想象力的源泉來自於生活體驗。因此,音樂審美想象力的培養必須重視平時的生活體驗,並將這種體驗有機地融入音樂之中以形成豐富的音樂畫麵感。想象力的體現是音樂審美的完形過程,想象力的培養更是進一步提升音樂審美意識的重要途徑。

再次是音樂理解能力的培養。音樂審美理解力是人們在音樂感知、想象的基礎上運用理性思維對作品進行審美認識和評價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有意識的音樂教育和無意識的文化熏陶的結果。因此,音樂理論知識的掌握、文學藝術修養的提高和平時多種音樂類型的接觸都與音樂理解有著密切關聯的。此外,豐富的人生閱曆和情感體驗也將有助於音樂理解能力的提高。因此想達到更高的審美層次必須將理性認識真正融入到音樂的感性體驗中,即達到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境界。

從音樂的具體形態(作品)來看,任何一首音樂作品的本身內涵都具有不確定性,它的意義實現要靠審美客體(欣賞者)使之具體化。也就是說對於同一首作品的理解每個人都可以為其做出不同的定義。由於音樂審美受到主觀意識的影響,音樂本身其實不存在好與壞、優與劣之分,隻有接受與不接受的區別。但是有一點必須明確的是量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轉變,流行音樂形式多樣、風格迥異,因此接觸的作品越多其理解能力肯定也會隨之增長。綜上所述,對於音樂作品的理解應該建立起獨特的自我審美標準,盡量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地展開音樂想象力,以達到美的價值在心中真正的體現。但是這種自我審美標準必須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之上的,並且對作品的情感內涵、時代背景、創作意圖等內在和邊緣因素也該有所了解。比如欣賞一首布魯斯歌曲,如果對布魯斯的背景一無所知,對布魯斯的憂傷情緒毫無感觸,那麽肯定無法理解布魯斯音樂的真諦。再如“披頭士”樂隊的主唱約翰?列農創作並演唱的歌曲《遐想》(Imagine)反映的是他退出樂隊之後不斷地卷入政治運動,麵對複雜的社會狀態,他用歌聲描繪出了心中的理想世界。如果在欣賞這首作品時缺乏對社會背景以及作者內心的了解,那麽此歌的真正內涵--“理想主義”的主題便會很難得到體現。

總之,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是欣賞多元化流行音樂的前提,在感知與想象的基礎上積極地參與各種音樂活動(如演唱、創作等)提高全麵的綜合素質,使音樂審美達到一種更深更高的境界,從而充分挖掘出流行音樂的內在價值。
(原載於”樂器”雜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