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這樣極其簡陋的土路,經過幾個小時的顛簸,我們來到了中- 哈邊境地帶。白哈巴村與哈薩克斯坦之間隻有一河相隔。據導遊說,我們這邊的旅遊開發搞得比較好,當地老百姓都富起來了。而哈薩克斯坦那邊的旅遊搞得很差勁,沒有什麽人去。
1. 鄉間土路
白哈巴不是正式的通商口岸,但是有一個邊防站,有邊防軍駐守。供人們出入境的是一個簡易鐵門。有意思的是把門的不是正規邊防軍,而是當地哈薩克民兵。在這種非正式的邊境關口,當地人有事情的時候可以在此出入境。當地民兵對情況熟悉,知道誰有親戚在那邊,或者誰有事情需要出入。隻要出去的人都回來,出入境也不是什麽了不起的事情。
2. 漂亮的白哈巴邊防站
一路上不斷有大字警告,提醒人們已經進入邊境地區,要人們尊紀守法。但可以感到,在此時此刻此地的邊民們安居樂業,空氣中沒有一點緊張氣氛。
3. 通往邊境的土路
下麵圖中的大山就是哈薩克斯坦一方的大山。圖中的簡易籬笆並不是中- 哈邊界線,而是隔離區,一般人都不許進入。
4. 接近邊境線的隔離區
為了進入隔離區去邊境線看界碑,我們還頗費了一番周折。開始是邊防軍不同意。我們一個團友有通天的本事,一個電話打到了新疆軍區主要領導那裏,稍等片刻,當地邊防站的連長就同意我們到界河去參觀。但是把守通道的當地民兵不買賬,說連長隻讓一個小兵開一輛吉普車來通知還不夠,要連長親自來通知才夠麵子。看來軍民關係並不如我們想象中那樣和諧。我們也不太明白其中的貓膩,等了半天還不放行,隻好決定放棄這個景點。但我們的大汽車剛剛離開了邊境地區,就被叫了回來,說可以去了,但回來以後還是不允許進入,隻好又離開。這樣折騰了很多次,最後我們終於獲準進入邊界線地區。
中-哈兩國邊界線是一片極美的樺樹林,從山上看,有一片樹林的外形頗像中國地圖,號稱“中華林”。看到密密的鐵絲網,我們知道這是最後一道防線,誰也不許越過雷池一步。大家想靠近鐵絲網拍攝,但又怕太靠近邊界線,會引起邊防軍的疑心,都小心翼翼地三步一停留,五步一回頭,一個勁地往哨所的方向看,生怕哨兵做出什麽激烈反應。大概是因為打過招呼的原因,哨兵沒有阻攔我們接近鐵絲網拍照。
5. 中-哈領土分界線
在樺樹林之間有一條淺淺的界河。這條界河的主航道是中-哈兩國的實際分界線。由於每個季節降雨量不等,河水深淺不同,這條界河的主航道也總是在漂移,有時靠近中方,有時靠近哈方。如此推理,中國的國土麵積也在不時變動之中。
6. 中-哈邊境我方一側
“喀喇昆侖冰雪封,哨卡設在雲霧處,山當書桌月當燈,蓋著藍天鋪著地 …… ”,這幾句從小就聽熟了的歌詞應該是對眼前新疆邊防軍戰士的最好寫照。前兩句寫景色的歌詞目前依然適用,而後兩句形容艱苦生活的歌詞已經是在描述曆史了。漂亮的白哈巴邊防站和眼前的鋼鐵哨卡就是最好的證明。
7. 中-哈邊境哨卡
8. 高高興興過日子的哈薩克女人
因為人口稀少,哈薩克人把牧場分為夏季牧場,冬季牧場, 和在春秋兩個季節放牧的春秋牧場。為此,他們每個季度都要搬家。搬家的時候,把帳篷和全部家當都裝在牛車上,或者駱駝背上。牧民們騎上駿馬,趕著牛車,把牲口趕往不同的牧場,這就是牧民所說的轉場。轉場的場麵很大,成百上千隻牛羊駱駝,浩浩蕩蕩的走在草原上,塵土飛揚,遮天蔽日。在高速公路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大群的轉場牲畜在公路上趕路,把道路全部堵死。這時,無論多大的卡車都要給他們讓路,按當地法律,汽車撞死牛羊要賠償,司機隻有拚命鳴笛才能從牛羊群裏硬擠過去。
哈薩克人有很多與漢族不同的生活風俗。按哈薩克人的風俗,新婚夫婦的第一個男孩子要過繼給爺爺奶奶作兒子。過繼後的孩子,稱呼爺爺奶奶為父母,而稱呼自己的生身父母為兄嫂。這樣,當爺爺奶奶年紀大了,挑不動水,搬不動家的時候,過繼來的兒子已經長大成人,可以承擔起家庭的重任,履行贍養老人的義務。這在地廣人稀的北疆,沒有鄰居朋友可以隨時幫忙的情況下,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9. 爺孫還是父子?
10. 哈薩克族小夥子
新疆和蒙古草原每年都有大型草原盛會,如哈薩克族和維吾爾族的諾魯孜節 (Noruz Festival) 以及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 Nadam Fair) 都是草原上的盛會,草原上的青年們屆時會穿上最漂亮的衣服,騎上駿馬來參加草原盛會,歡歌載舞,連續慶祝幾天。這些盛會給平時居住在大山裏麵和草原深處的青年男女提供了與新人接觸的機會。互相有意的男女,騎馬並鸞而行,走向事先約定的幾百米遠的地方。在去的路上,男方可以向自己心上的愛人表示愛慕之情,也可以用比較隨便的語言,或者用挑逗的語氣開玩笑。女方絕不開口講話。如果女方對男方沒有意思,或者對他剛才說的話不滿意,就會在回來的路上用馬鞭向男方身上狠狠抽去。並且不依不饒地打馬追在男方的身後,邊追邊抽。如果女方對男方也有意,就用馬鞭在男方的頭頂上象征性地晃一晃,或者把鞭子高舉輕落,並不將小夥子打疼。這種打情罵俏的方式,就是哈薩克族有名的“姑娘追”。
在談婚論嫁的時候,男方家裏必須送給女方很多牛羊作為彩禮,這些財禮中的很大一部分,會隨女兒帶入新婚之家。根據富裕程度,女方也會給出嫁的女兒帶陪嫁品,但與彩禮相比,陪嫁品是微不足道的。我覺得這種習俗有一定的道理,因為牛羊繁殖速度很慢,要幾年的時間才能夠長大、產奶。新人組成新家庭,脫離了父母以後,沒有一定數量的牲畜就不能保證基本的生活需要。靠這種送彩禮的方法幫助新人成家立業,實在是一種必要的措施。
大家熟悉的“刁羊”是草原盛會中在馬背上進行的一項激烈對抗的運動項目。據說要將事先殺死的小羊在鹽水中浸泡過,這樣可以增加羊皮的強度,不會在爭搶過程中被撕裂。
11. 哈薩克族老人
因為天氣太熱,哈薩克牧民在夏天不經常宰殺牛羊,所以夏天很少吃肉。而夏天是奶牛大量產奶的季節,牧民以奶製品為主要食物。為了防止牛奶變性,牧民把以牛奶為原料,做成各種可以保存的奶製品:奶油、酸奶、奶酪、奶疙瘩。馬奶子也是酸的,但比酸牛奶稀的多,也沒有酸奶味道那末濃。酸奶和馬奶子的酸味都是乳酸杆菌在奶裏大量繁殖的結果。乳酸杆菌大量繁殖,就抑製了其他致病細菌的繁殖,把乳酸杆菌作為生物防腐劑,來達到牛奶保鮮的目的,多麽聰明的辦法!
其實,新疆還有很多蒙古人居住,新疆有蒙古自治州。曆史上有名的“東歸”事件就發生在新疆。明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為了躲避勢力日益強大的準噶爾部的威脅,蒙古土爾扈特部約五萬帳(戶)西遷至額濟勒河(今俄羅斯伏爾加河)流域遊牧。雖然擺脫了準噶爾部的威脅,但好景不長,他們很快又墜入了沙皇俄國的統治之下。俄國不僅迫使他們稱臣,而且還直接幹預其汗位的繼承等內部事務。引起了他們的強烈不滿。1771年1月5日(乾隆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日),渥巴錫成功地麻痹了沙俄當局的警覺,采取乘敵不備,先發製人的策略,派精銳部隊突襲殲滅俄國駐軍。然後率部3萬3千多戶,17萬餘人分成三路啟程東返,迅速穿過冰封的烏拉爾河,進入大雪覆蓋的哈薩克草原。他們衝破了數萬俄軍的圍追堵截,經過長途跋涉,曆經種種磨難,8個月後,付出巨大犧牲的土爾扈特人終於到達新疆伊犁,人數隻剩下出發時的一半。最終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安頓下來。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東歸”事件。
一定要去,否則遺憾終生
什麽叫。。。“束修十條”? :p
好啊,先準備好束修十條:-)
謝謝你提供的信息。從生物學角度看,近親通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