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沉重的母愛——ZT

(2010-03-07 23:47:18) 下一個


重慶晚報3月8日報道 48歲的劉美藝(化名)至今沒想通:自己深沉的母愛竟成了“殺”死女兒的凶手——女兒曉琳大學畢業後,通過網絡從事自由職業,但在機關當領導的她認為這“工作”不穩定,四處張羅讓女兒進機關端“鐵飯碗”,卻屢被拒絕。去年12月,一次爭執之後,25歲的曉琳受不了母親念叨,賭氣從25樓的家裏縱身跳下……

5日,在朋友《重慶創業》雜誌員工楊潔的帶領下,劉美藝再次走進重慶社會心理學學會辦公室接受心理治療。

意外的悲劇

去年12月24日

女兒躺在樓下血泊之中

女兒自殺已過去兩個多月,但昨日走出治療室時,劉美藝這個昔日的女強人仍是一臉淒然。

劉美藝是某市級機關處級幹部,認識她的人,對她的評價都是“能幹”、“女強人”等詞。一手帶大的女兒一直乖巧懂事,2007年順利從武漢大學畢業。在所有人眼裏,劉美藝無疑都是成功的。但這一切在去年聖誕節前戛然而止。

去年12月24日,到處是聖誕的喜慶氣氛。

那天中午,劉美藝辦完事特地回了趟家,想陪女兒吃頓飯。11點過進家門時,曉琳才剛起床。劉美藝有點窩火——女兒大學畢業後,一直都沒份正式工作,靠在網上做設計為生,生活過得也無規律。飯桌上,她再次勸說曉琳去自己介紹的機關麵試,還信誓旦旦保證,隻要去麵試就有很大把握能得到這份很多人求之不得的工作。

話沒說完,曉琳就一口回絕了,“我說過不會去那些地方一張報紙一杯茶地混日子,你一定要我去,除非我死。”母女倆的談話不歡而散,下午1時許,劉美藝離開家時,兩人都氣鼓鼓的。

1小時後,剛到單位的劉美藝接到物管電話,稱女兒出事了。匆匆趕回家,發現女兒躺在樓下,一片血泊,已停止呼吸。

如此晴天霹靂,一向堅強的劉美藝被擊垮了。她啥事也幹不了,每天躺在床上哭,不得不向單位請了長假。

輕率的決定

電腦藏著日記

不願意接受母親的安排

女兒以前一直很聽話,家裏經濟條件不錯,啥都不愁,劉美藝怎麽也想不通女兒為啥會跳樓。

楊潔是看著曉琳長大的,她對曉琳的印象是不愛說話,平時很少主動與人交流,但特別聽話,母親說吃兩碗飯絕不會隻吃一碗。在她記憶裏,從小學到大學,不管學習還是生活,曉琳都很少違抗劉美藝的意誌。她也想不通,一個如此聽話的乖孩子為什麽突然會自殺。

幾天後,曉琳電腦裏一篇日記解開了她們的疑惑,卻讓劉美藝陷入更大的痛苦:

“畢業3年來,媽媽幾乎天天念我,吃飯念,看電視念,睡覺也念……我不就是不願意接受她安排的穩定工作,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嗎?20多年來一直都是按她的喜好在生活,難道我真的不能有自己的選擇?

我又沒有閑著,為了證明自己在工作,我每天拚命在網上找設計單子,每個月交給媽媽800到1000元不等的生活費,拚命證明自己,可在她看來,這都沒用。我到底做錯了什麽?

她念得讓人心煩,現在一看到她回來我就隻想躲進自己房間,好多時候煩得都想一死了之。有時候想,要是哪天真的受不了了,就從這窗子跳下去算了,隻是不知道會不會痛……”

一直以為自己是最愛女兒的,結果自己卻成了害死女兒的凶手——這樣的發現讓劉美藝後悔不迭,難以接受。

揪心的懺悔

擔心這擔心那

就是沒擔心過她不開心

楊潔說,痛失女兒讓劉美藝徹底變了個人。不忍劉美藝從此一蹶不振,楊潔帶她找到重慶社會心理學學會常務理事譚剛強進行心理治療。

經過交談,譚剛強發現,劉美藝患上了心因創傷性應激障礙症。每次心理治療,劉美藝都會不停懺悔:我真是愚蠢啊,雖然她每個月都給我交了錢,但我總覺得她網上那些事不穩當,擔心沒人給她繳保險,擔心哪天找不到業務,擔心不規律的生活對身體不好……

劉美藝說,自己是經曆過貧困和動蕩的,深知穩定的重要,所以對女兒這也擔心那也擔心,就是沒想到過她是不是開心。現在想來,所謂自由職業還是穩定工作的好壞,都隻是站在自己角度一廂情願的評判,對孩子來說,隻要能實現自己價值,能自己養活自己,開心才是最重要的。

心理專家

當愛成為負擔 往往更多傷害

“這樣的悲劇令人深思。”重慶師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谘詢中心主任、中國家庭教育研究會理事劉東剛認為,劉美藝母女的例子值得所有父母思考。

曉琳之所以選擇自殺,劉東剛認為無法承受的母愛正是凶手:在劉美藝心裏,女兒並非一個有獨立思考的個體,隻是自己的一件“作品”,為她安排一切,讓她按自己的規劃一步步走,從各個方麵把她打造成自己理想的樣子。這表麵上看是愛,實際上是非常自私的,因為這其實是站在自己角度去實現自我滿足的心理需求,完全沒有考慮這樣的安排對已經成年的女兒來說,是種極大的傷害。

許多父母都有劉美藝一樣的心理,將自己未完成的夢想轉移到子女身上,小到吃喝拉撒說話走路,大到學習工作家庭婚姻,希望他們能按自己的理想去生活,甚至去圓自己曾經未能圓的夢。

都說父母的愛是最無私的,正因為這表麵上的無私,身為子女,他們甚至找不到理由拒絕和反抗,對這種愛避無可避。當這種愛成為負擔,超過承受極限時,就會變成傷害。

職場專家

莫用老眼光審視兒女擇業觀

劉美藝和女兒的悲劇雖然是個極端的個案,但背後關於兩代人職業選擇的差異卻並不少見。

重慶市大學生創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鄧陽稱,因為與父母的觀念差異,不少學生曾向中心求助。一位學生家長花了不少錢和關係,將女兒送進一家事業單位做著輕鬆的工作。反抗無效的女兒進單位後,卻三天兩頭“生病”,最後幹脆曠工,不惜讓單位將她開除來達到反抗目的。

鄧先生說,對大多數父母而言,工作穩定最好,而剛畢業的年輕人有激情有夢想,都希望闖一闖。麵臨選擇時,最好多站在對方角度考慮下,特別是父母,不能將自己觀念強加孩子身上釀出悲劇。

當父母的聽一聽

1 期望本無錯 高壓要不得

毫無疑問,很多家長都把孩子當成生命的延續,對孩子抱有各種期望。劉東剛說,這本沒有錯,但當這種期望與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現偏差時,家長的心理調節就顯得特別重要。

2 要克服從眾心理

“10個指頭不一般齊”,人與人肯定存在差異,在對孩子期望上,父母往往忘記了這一常理喜歡“隨大流”。父母期望要符合孩子的特點,而不是用他人的行為確立期望。

3 改變急於求成心理

期望要可望也可及,有些家長希望孩子在某方麵取得成績時總以高壓方式層層加碼。如果這個目標並非孩子經過努力所能達到,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就會失去信心。

4 消除唯我獨尊心理

期望要取得孩子的認同,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應服從家長,孩子的事就應由父母決定,因而常將自己期望強加於孩子。事實上,父母的任何期望隻有取得孩子的認同,才能轉化為孩子的實際行動。

做子女的看過來

遭遇高壓時 這樣來調節

做子女的,遭遇父母“高壓”到不能忍受時,除了看心理醫生,自我調節也很重要。如何調節?劉東剛為子女支招如下:

1 轉移調節

轉移注意力在心理保健中必不可少,心緒不佳有煩惱時,最好外出參加一些娛樂活動,換個環境換個想法,新鮮刺激可以使人忘卻不良的情緒;

2 宣泄調節

在適當的場合,合理地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緒,同樣可以起到心理調節的作用。比如大吼、運動、砸東西等都是宣泄的方式,不過要注意宣泄的對象、場合等,不要無端遷怒於他人他物造成不良後果;

3 交往調節

交往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社會性需要,特別是情感與思想的交流。心情不愉快時,向朋友傾訴,特別是向關係好的異性朋友傾訴,會產生較好的心理調節作用。美國心理學調查研究表明,所有人在向異性傾訴中可以獲得比同性傾訴高得多的解決抑鬱的功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