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根據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的決定,成立國家汶川地震災後重建規劃組,負責組織災後恢複重建規劃的編製和相關政策的研究。其門戶網站同時開設了《國家汶川地震災後重建規劃建言獻策》專欄並發布公告:“從即日起至8月20日止,廣泛聽取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如下截圖)。
看到此條消息,很是為之振奮,一是在抗震救災緊張進行中,政府把災後重建規劃納入了重要議事日程,可見政府尊重科學放眼長遠;二是廣泛聽取社會各界和海內外華人的意見,充分顯示了政府的開放態度和政府對人民意見的尊重。相信不少的海內外華人,對災區重建十分關注,滿腔熱血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可是很遺憾,今天登陸國家發改委的網站,看到了如下畫麵(截圖),真的是一聲歎息。
自公告發出了一個禮拜,
“截至2008年6月5日,共有5位網民對 國家汶川地震災後重建規劃建言獻策、發表意見”。14億海內外華人,在此共有5位網友建言獻策?頗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當然不排除有許多網友在其他網站或通過其他渠道建言獻策)。多少人為地震災情牽腸掛肚?多少人天天盯著電視看了就哭、哭了又看?多少人至今還在為災區祈禱為災區募捐?多少人至今仍然奮鬥在救災第一線?多少人在關注著災區重建?多少人為災區的重建挑燈夜戰積極建言?
這裏“共有5位網友”,讓我覺得很心寒!
是中國人冷血,還是發改委武斷?是國人不關注災後重建,還是發改委走形式主義障礙總理的雙眼?堂堂的中國發展改革委員會,是國務院的核心機構,實權在握,執掌著實際的政府大權,竟然如此不嚴肅地對待災區重建規劃的意見征集,竟然拿我們開涮
“廣泛聽取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衷心希望國內外各界人士積極參與,提出真知灼見,為災區人民重建盡一份力量”,今日的結果,真的讓我們這些天天激情、日日流淚、茶飯不香、夜不能眠的人,無法接受!
也許我們提出的不是“真知灼見”,真知灼見隻有你們這些達官貴人才能判斷,但是至少你們應該表白:“許多網友提出了意見,現將部分網友的意見公布”,也是對我們的尊重,也讓我們覺得心裏好受些。本來也不寄希望於你們采納我們的意見,但是至少應該承認我們對災民的關懷和對重建的關注。你的一句“共有5位網友”,讓我們的臉麵往哪兒擱?情何以堪?
國難當頭,我無意對抗震救災說什麽。歎息過後,也有所理解,官員或許忙於救災,顧不上網絡審查;人手緊缺,誌願者未必可靠,無法代替官員把關;所以隻有一並封殺。不過話說回來,災後重建,聽取各方意見,隻在紙麵;無論什麽意見,哪怕是“豆腐渣”意見,你不采納,也震不垮,衝不爛,更不會造成人員傷害,有什麽大不了的?!倒是你們城鄉規劃建設了N多年,對處於地震帶的災區的許多建築,包括學校建築的抗震級別都說不清楚,還推給幾百年建製的曆史來承擔,那你們這麽多年來,天天白吃飯來著?真的讓人貽笑大方了。
某種意義上講,一味把大眾視為阿鬥,進行過於嚴格無情的網絡封鎖和新聞管製,連老百姓善意的發言和評判的機會都不給,官僚者將更加官僚,腐敗者更加腐敗,更可怕、更令人擔憂的是,普通官員和民眾,以為經過改造、經過修飾、經過加工的長官言論才是唯一正確,不加思考地接受,天長日久,慢慢會使國民弱智化,會使國家競爭力降低,會讓我們走回過去的老路,發生更大的悲劇。我們關注災區的災情,我們更為災民的安置和災區的重建憂心忡忡。
(有感而發,並無歹意,如有不妥,還請各位海涵。歡迎拍磚指教,謝絕侮辱謾罵,所有侮辱謾罵之語言,隸屬於發布者自己享用,恕不回複。謝謝大家!)
《災後重建:政府建築比學校好 官員應就地免職(組圖)》《另眼看西方文明 性感莎朗斯通與帥哥卡弗蒂(組圖)》《感動:有一種親吻叫動容 有一種露懷叫真情(組圖)》《一個饅頭的辛酸往事:與陳凱歌的無極無關(組圖)》我的更多搏文〉〉〉(點擊直接進入,歡迎光臨,恭候批評指教,謝謝您的關注)
開個小玩笑,發改委的首長是中專水平,大概沒想出憨哥的“現選登部分網友意見”這樣較妥帖的搪塞之語,哈哈!
問老哥,這中國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是什麽機構,有立法權和行政權麽?老哥要是有路子,在國內,找人搞個研討會也行。
能他們認為海外的就是反動的,一概拒絕。其實很容易解決的問題:你派一個人,
整天盯著一個網站,出現了反動言論,就把他的IP地址記錄在黑名單上,讓他永遠
不能在你的網站上發東西。一般的批評建議,讓他發表,你想聽就聽,你不想聽拉
到。我去一個縣政府的網站看了一下,簡直就是一個黑社會的網址。他們不是歡迎
發表評論,上來就是威脅恐嚇的語言:“如果 -- 有權追究刑事責任!”再看他們
的UPDATE日期,是2003年3月18日。本來想通過縣政府的網址向同事介紹我那美好的
家鄉,這一去看了,才知道縣政府的網就是謊子而已。
yeah, nobody knows it. But this is common sense. Don't need to blame. They are just doing what they've done in deca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