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幸福的記憶----美食篇之校園

(2007-04-08 20:48:20) 下一個
北京是我不折不扣的第二故鄉,在北京生活的時間跟我在老家一樣長,盡管我不是很喜歡北京人,盡管北京沒有我的家鄉那麽讓我留戀。但是在北京十幾年的生活,讓我熟悉它的每個角落,還有那喜歡的美食味道。
剛來北京到清華附中讀書的時候,我還是個十幾歲小孩,第一次離開家人開始自己生活,也開始自己可以決定三餐的內容。我不喜歡吃附中食堂的飯,都是到距離清華附中很近的清華大學的員3食堂去吃飯。那個時候買飯主食是不用錢的,用糧票就可以,好像饅頭是2兩糧票一個,我是外地人,沒有北京糧票,用那種全國糧票,現在想來也是那個時期的特色;菜很便宜,我每次買半份排骨才7毛錢,卻有大半個飯缸那麽多,一個小孩根本吃不完。
除了排骨我沒有記住員3還有什麽是美食了,倒是還記得在員3旁邊的清真食堂的牛肉麵,但那不僅僅是美食,還有情誼在裏麵。班裏有個同學叫生,他是回族,家住在密雲,距離北京市內很遠的縣城,所以他也是為數不多周末還在學校的同學。每到周末生、我、還有家住在延慶的華,鞍山的宇,就聚在一起打球,出去閑逛,每次吃飯我們都跟著他吃清真餐,經常去的地方就是清華大學的清真食堂,最愛吃的就是牛肉麵。每次我都感覺麵好吃,牛肉份足。可是後來有一次我自己去吃,發現牛肉給的很少,就質問工作人員,(我知道生跟他們很熟悉,以為他帶來吃肉就給多些,陌生人他們就給得少)結果工作人員的回答讓我今生難忘:"小姑娘,每次生帶你們來吃,他都是把他的那份肉放在你的麵裏,說你離家在外,年齡小不會照顧自己,讓你多吃點肉,省得回家瘦了家人心疼。。。。。。"
實際真還讓生說對了,我後來身體不是太好,一定跟在清華附中的那段獨自生活有關係。那是長身體的時期,可是一個人在外的生活,吃飯就不是太及時,特別是夏天熱經常就是用一盆草莓或一瓶酸奶打發了一頓飯。上小學我被校隊選去打籃球,曾用關節骨骼法預測過身高是176CM,結果現在隻長到168.7。所以我特別提示現在的家長,不要過早讓孩子一個人生活, 缺少家人的關愛,對孩子的精神和身體發育都不好。普通的家常便飯,雖然談不上美食,但是冒著熱氣、按時吃的、帶有家人關懷的家常飯是孩子成長最好的營養素!
營養不良的情況到 上了大學才改善,因為一個宿舍6個姐妹,吃起飯來熱熱鬧鬧,所以很容易就吃很多東西,也正因為這個在大學我長了4 CM 。早飯永遠都是學1的粥,醬豆腐夾饅頭,還有一個雞蛋,萬一起來晚了吃不上早飯,在課間的時候,三教門前或地學樓邊的馬路上,都有包子賣,邊騎車邊吃往下節課的教室趕。到了中午下課騎上車子,飛一樣趕往藝園,因為最愛吃藝園二樓的小炒,常買的菜是肉燜扁豆和紅燒茄子,去晚了就沒有啦;後來學三從三角地搬到了31樓後邊,是快餐,唯一的好處是不用洗飯盒,吃飯把托盤放在統一回收的地方就好,所以它的蓋飯一段時間成為我午飯的主角。晚飯因為下課時間或是洗澡等些原因經常錯過開飯時間,所以小木屋的米線開始進入我的三餐。小木屋原來就在29樓後邊現在博實的位置,估計是北大校內最早私人經營的飯店。它的外觀是原始的木頭拚成的,最開始的經營方向應該是茶室或咖啡館,且供應米線砂鍋飯,還有蛋炒飯什麽的,結果後來它供大家聊天的功能被忽略了,而成為錯過開飯時間大家吃飯的地方。後來它索性就搬到了43樓後邊,改名為‘華美大學生’餐廳,成為專門供應米線和砂鍋飯的餐館了。
我每次去隻吃一種,那就是涼拌米線。一份煮得勁道被冷水過後白白的米線,加上酸酸的泡菜丁,脆脆的炸黃豆,清爽的黃瓜絲,還有醋蒜末,及本店特色的老湯 ,再加點油潑的辣子就可以拌成一份我今生最愛的美食---涼拌米線了。
在我離開大學的很多年, 我回北大每次必去吃它,後來有段時間我來了美國,一直惦記它的味道。等我回國時發現,她搬離了43樓,我問了路上的同學,有人說搬到未名湖北的生物樓,有人說它搬到了清華南門外的街上;我開著車找遍了未名湖北的所有區域,也看遍了清華南門那條街的所有店,我沒有發現它的蹤影,我甚至上了未名的bbs 發帖子尋找它的蹤跡,結果至今我沒有找到它。或許正因為找不到了,或許因為它曾陪伴過我的味道,或許是因為那些曾和我一起分享它美味的人的影子,它就這樣帶著某種我也說不清楚的情愫成為我今生最愛的美食了!讓我時常想起它,懷念它,讓我走到北大就有一定要找到它的衝倒,就像對待初戀而別離的愛人一樣。。。。。
看來在大學的時光,留給人的記憶不僅僅是青澀的校園愛情,還有跟愛情有關的美食。而且那個時候人好像總是吃不飽,隨時都可以吃下東西,也不擔心變胖。因此小東門外的陝西飯店的肉夾鏌和涼皮,還有32樓門前的小店的天津煎餅,小南門外瑪珈麗的川菜,還有校醫院對麵的藥膳都成了隨時給我們提供餐食的處所。
時光已遠去,而留下的美味和美味的故事會依舊在心裏珍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