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4)
2010 (35)
2011 (35)
2013 (1)
2015 (41)
2009/1/13
最近突然沒了胃口,不喜歡自己做,也不喜歡附近餐館,仔細想想,原來是想念廈門的餐食:蚵仔米線,燉盅,醬油水燒魚……味道 一定不錯。這個時候想回到廈門,好好地吃幾頓。
我最最想念的就是廈門的蚵仔麵線(廈門話——鵝阿米耍)。廈門的蚵仔麵線,是用高湯加肥腸,加廈門白麵線慢慢熬成的。等肥腸和麵線熟爛後,加入芹菜,油蔥,胡椒麵和本地的小蚵,湯頭滾開,就可以上桌了。冬天裏,喝一小碗蚵仔麵線,麵線和肥腸酥爛,蚵仔甜嫩,湯頭鮮美清淡,很是享受。蚵仔麵線,好吃,不好做,如何掌握火候,讓麵線和肥腸一同酥爛,麵線有不至於成麵糊是個技巧。所以,在廈門,要吃蚵仔麵線,我們必須到餐館吃,或街頭有名的大排檔吃。
(廈門的蚵仔麵線,照片來自rich峰)
蚵仔,就是牡蠣,一般廈門本地牡蠣都隻有小指頭大小,生粉裏抓一抓,然後湯頭一滾,放點鹽,胡椒和芹菜,味道清香,這就是蚵仔湯。來美後,就沒見過蚵仔,見的都是太平洋牡蠣,隻能生吃,沒法熟做。做熟的太平洋牡蠣,無論煎炒燙炸,肉都是很糙,沒有那種海中嫩豆腐,入口順溜而下的感覺,更沒有小蚵的清甜。因此我每次回廈門,朋友請客,我總要點廈門的蚵仔麵線。
昨天天氣晴朗,臨近春節的天氣反而回暖,快上 20 度。要在灣區找廈門菜,不可能,還是就著近找,想起南灣的台南小吃。
台灣菜跟廈門菜,雖隔一條海峽,口味和花式十分相似。而廈門菜和福州菜則是天差地別,雖然隻有 200 公裏的距離。
但是台灣的蚵仔麵線雖同名同音,卻有諸多區別。首先,台南的蚵仔麵線是醬色的,麵線本身是炸過的黃色,湯頭是過了芡的醬色湯頭,濃稠。他們也放肥腸和蚵仔,但是沒有了清爽的感覺,更像一團麵糊。另外,麵線本身也不煮爛,煮熟即可,所以口感不是那麽順溜,還是要嘴嚼。不過,因為有麵線和蚵仔,我也就湊合地吃吧。
(台式蚵仔麵線,照片來自天堂的花煙)
在餐館的時候,看著電視裏菜品的介紹,想著嚐試這個嚐試那個,突然想起在波士頓上學的時候,寒冷的冬天,我和同屋安娜在一個僻靜的小街找到的一家據說很正宗的台南餐廳。當時點了一盤鹵味拚盤,爆炒腰花,和蒜蓉青菜。還記得安娜吃鹵蛋和海帶(她叫昆布)的滿足的樣子,眯縫著的美麗單眼皮,彎彎上翹的嘴角,都述說著愜意。那一頓,花費 30 多刀,還是我們七挑八撿,拿便宜的點的結果。留學的日子,就是洋插隊,這個連安娜都學會的詞,實在是精準無比。現在,如果安娜來了,我會挑我們喜歡吃的,不再過問價錢,讓大家吃的開心。
一碗蚵仔麵線,讓我聯想那麽多,看來是想家了。突然想問問自己,老家在哪裏。把生活的故事串一串,雖然我不是廈門人,我總覺的我的老家在廈門。
想念廈門的蚵仔麵線,燒肉粽(修罵掌),還有沙茶麵(沙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