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
AI相關的美股屢次破新高。年初整理的AI股票清單,大部分一路上漲,都是在曆史新高。此次深圳的年會中分成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是認為AI美股存在嚴重的泡沫。
認為AI是泡沫的主要依據有這些。
1. AI 全行業存在巨大的風險。原因是總收入跟不上總投入的增長。AI基建投入動不動就是萬億美元起步。 收入增長跟不上基建投入,可能會爆雷。比如OpenAI規劃的數據中心總投資可能高達8500億美元,建成後將消耗17吉瓦(GW)的電力——超過整個紐約市的用電量。麵對如此天文數字的投入,收益依舊看不見,目前OPENAI的營收隻有120億美元。
2. 大家都期待有AI的Killer APP出現。但是現在依舊沒有,甚至沒有跡象有。AI的能力可能止步於現有的大模型,雖然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達不到AGI的水平。所以給全社會帶來的效益有限。最終AI應用持續賺不到錢,一兩家繃不住就會帶到上遊整個產業鏈出問題。
以META為例。現金情況持續惡化。大家賺的錢都給了英偉達。
3. AI行業交叉持股與戰略聯盟。大公司在努力說圓這個AI故事。大廠如ORCLE,原來收入掙錢的,現在變成賠錢的。大公司互相持股本身就說明承受了外部的壓力。通過複雜的交叉持股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這種模式在經濟上行期增強了企業集團的穩定性和競爭力。但在泡沫破裂時,企業之間的風險傳染也極其迅速。
4. OPENAI,英偉達和其他一係列的IT巨頭達成商業聯盟。這表示AI全行業燒錢的遊戲有點玩不下去了。企業被倒逼形成聯盟。
參考2000年,dot.com泡沫時候的思科(Cisco)。在泡沫的鼎盛時期,思科開創了“供應商融資”(Vendor Financing)模式:它通過旗下的融資部門,向大量初創的互聯網公司提供貸款,而這些公司則用這筆貸款回頭購買思科的路由器和交換機。這一操作在短期內極大地推高了思科的收入和股價,使其一度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當2000年泡沫破裂,這些客戶紛紛倒閉時,思科不得不計提高達22億美元的壞賬,股價一落千丈。
OpenAI在未來二年依舊看不到盈利的希望。他和英偉達的合作基本原理和上麵的思科模式是一樣的。
另外一派意見認為,AI遠遠沒有到頂。主要原因如下:
1. 美國版AI大基建還有很多硬件投入,帶動半導體行業。比如stargate有一萬億美元的投入。會刺激整個產業鏈。
2. AI應用收入在半年以後會迎來大爆發。大家對爆發的點目前還不清楚。編程已經是廣泛應用了,取代了大量的碼工。這是不爭的事實。OPENAI開放成人內容。成人方麵的應用可能回迎來第一輪大爆發。這點可以參考之前年會的討論。AI第一個killer app也許是虛擬男友。
3.AI賽道市場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休整。資金往上遊在走。但是下一個熱點,比如多模態模型爆發了,那麽算力更加不夠用。存儲也不夠用。半導體和能源都有巨大的缺口需求。
4. 世界模型是下一個,交互式虛擬世界。還在早期。AI會有持續應用推出。
5. AI領域。google的產品應該是漸漸追上了OPENAI。Meta模型比較爛。公司比較著急,現在又裁員,很激進。短期不看好。
6. 芯片股票AVGO,核能URA, 應用Shopify 都值得關注。
兩種意見都有一定的道理。曆史上也能找到類似現象。我覺得最終AI是否是泡沫,還是取決於AI是否能給社會帶來超過投入的增效。
大家看互聯網泡沫的經過,感覺AI似曾相識。很多人都擔心AI會不會成為巨大的泡沫。但是曆史不總是一模一樣。100年多前電氣革命的時候。愛迪生的通用電氣股價似乎一直一路高漲的。1892年成立,1896年才開始盈利。因為畢竟一開始電氣革命取代的隻是蠟燭,而投入的是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 通用電氣一路漲了將近30年。直到1929美股市場崩盤之後才跟著下跌。
我覺得從長期來看,AI帶來的經濟效益肯定是大於投入的。隻是這條路不一定一路平坦。如果你覺得AI賽道不可錯過。我傾向還是通過定投的方式,慢慢建倉,持有AI相關的龍頭股票。
附錄
年會聽到的一些名言金句
1. 市場總是對的,錯的是你自己。如果你發現你市場和你預測的相反。需要抓緊謙虛地反省自己。
2. 任何一個標的大行情啟動前,市場會發出信號。但是大部分人沒有注意到。
3.錢不是在買進和賣出的時候賺的。是在等待的時候。盈利的時候,要安靜的讓利潤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