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理財 原創文集

富裕自己,造福他人。 讓自己開心,讓身邊的每個人開心。
個人資料
BayFamily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當下最大的時代紅利是什麽? 三峽之巔徒步

(2025-11-24 00:54:58) 下一個

投資俱樂部的小夥伴們商量著下周去熊野古道徒步。那是一個艱長很艱苦的路程,中間有連續4天,每天有1千米的爬高加上20公裏左右的徒步。

為了先熱身適應一下,看看我這老胳膊老腿是否還能經受這樣的考驗。我來到三峽,先走一走這裏的三峽之巔和神女峰兩條徒步線路。

三峽之巔是中國的經典徒步線路。我以前隻在江麵上坐遊輪看過三峽,沒有從兩側的山上觀看三峽,更沒有從神女峰的上麵去俯瞰神女。

三峽徒步先飛到重慶,然後坐高鐵轉到去奉節縣。火車從重慶到奉節很快,隻要一個半小時,一路都在山洞裏走,幾乎看不到什麽景色。奉節叫奉節縣,以為是一個很小的縣城,到了才知道,這是一個巨無霸的縣城,足足有130萬人口。川渝地區真的是人口稠密。

三峽徒步線路很簡單,就是從長江邊走到人民幣100元最頂上的這個尖尖的山頭。那個山頭就是三峽之巔。江麵的海拔差不多是150米。三峽之巔是1350米。
 

圖片

這裏總爬高是1200米和黃山差不多。路程10公裏。門口標識告訴遊客差不多用了5個小時的時間走完。

圖片


這個數字符合我經驗。在平地上。我的步行速度是一個小時5公裏,如果是爬山的狀態,每個小時是2到2.5公裏。所以我估計算上休息的時間,應該可以四個小時走完全程。

坐渡輪穿過白帝城,在江麵上看到的三峽之巔是這樣的。圖片

沿途漸漸開始爬高。三峽的氣勢漸漸顯露出來。三峽之巔開始被雲霧遮蔽。圖片圖片

大部分峽穀自然景色的美麗,來自於奇特。三峽的美除了絕壁筆直奇特之外,還來自在於它的壯觀。天下秀美的峽穀非常之多。以長江這樣規模的江水劈開的峽穀非常之少。在山上遠看感覺比在江麵上更有氣魄。

重慶人民用一種非常爽朗的接待遊客。在一進門的地方,憑門票可以領一罐冰啤酒。景區鼓勵大家喝醉了再去上山。

上午的路上人很多。非常的喧鬧。很多登山者普遍背包裏放在外放的大喇叭。一路放著流行歌曲。不但自己要聽,還要強迫給路上所有的人聽。園區自己的沿途大喇叭也是放著很大的聲音的歌曲。這讓我有些不適應。感覺到處都是火鍋氣息一樣的喧鬧。

沿途很多地方寫著李白的絕句。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寫這詩的時候是碰到好心情,要去當官了。我在這裏卻是深刻的明白什麽叫兩岸猿聲啼不住。隻要走到險要處,遊客都喜歡狂呼小叫,一人帶頭,其他人就會跟著起哄,此起彼伏。

不知道李白當年泛舟江上。兩邊是不是有長臂猿在亂叫。長臂猿在那個年代已經開始被四川人收為寵物。也許那個時代也是一樣有人在亂叫。李白隻是隨意泛指一下山林裏的噪音。 

前麵5公裏相對輕鬆,爬高感覺不是很多,相對比較緩。我一路上都在想,為什麽在一些文化,比如四川這樣的地方,人們都用非常大的聲音說話。而在其他地方相對聲音比較輕,比如在日本。

過去人們常常把這理解為文明禮貌。總覺得落後的地方人們是不夠文明,所以會導致這樣的問題。我不喜歡這樣的上綱上線的解釋。其實你看上海人走到世界各地,也是喜歡大嗓門哇啦哇啦的說話。

我傾向於文化的因素是占了一部分,因為在一些文化裏,熱情大聲的說話,被視為正常和友好的。

因為聲音大是對對方的一種禮貌,我付出很大的力量去說話,對方隻用很小的聲音就可以努力就可以聽到。所以大聲代表的是熱情,關心,有參與感的一種行為。

反而是貴族說話更傾向於用很小的聲音。等級和地位越高的人,他們用含蓄和柔和的聲音去說話,讓下級的聆聽者付出更大的努力去聆聽。

還有一部分原因可能來自於語言本身。如果是語言的發音速度非常的快,比如日語。它是世界上是音節速度最快的語言。那麽其實他是沒有能力用很大的聲音說話的。這就好比是汽車輸出的力和速度成反比。功率一定的情況下,速度越高,輸出的動力越小。學過物理的人都明白這個道理。

當基頻的速度變慢,特別是用聲調來表達語言的時候,人們不需要非常長的音節去表達,這個時候聲音就可以更大一點。越是簡單短促的語言,聲音就越大。有頻率和音調變化的語言,可以大幅壓縮音節的長度,所以可以做到聲音更大。

另外一方麵,聲調頻率越高的語言聲音想越大比較容易。低頻的聲音如果想發出更大的動靜,需要更大的能量。中文的聲音頻率顯然比英語要高。英語還有很多喉嚨震動的buzz音。

想到這點,我才意識到。中國即使以後文明程度更高了,我們依舊會長久的生活在一個大聲的環境裏,這是語言的本身決定的。我們可能永遠做不到英國人或者日本人那樣相對安靜的環境。

進入66道拐後,爬坡開始變得艱難起來。從山上可以俯瞰到66道拐上的地貌。

 

圖片
在66道拐上可以觀看完整的瞿塘峽風景。圖片
66道拐號稱轉了66道彎,故名66道拐。 事實上很多人從中間直接走捷徑,硬生生踩出一條土路。
圖片
這個角度看瞿塘峽,可以感受到兩邊峽穀的險峻。圖片
讓我驚訝的是,長江三峽黃金水道的船非常少,基本上看不到任何貨船。這和修建三峽大壩時宣傳的,萬噸拖船巨輪可以從海上直接到重慶,完全不一樣。
圖片


看著江水,我腦子裏又想著李白的那句詩,“千裏江陵一日還",問題是他走了。船怎麽辦?船需要從下遊行駛到上遊, 過三峽段船怎麽能過去呢?其他江麵可以靠拉纖從下遊到上遊的,可是三峽兩岸陡峭,纖夫是如何走的呢? 這個問題我第二天到巫峽神女峰徒步才弄明白。
走完66道拐,來到青山之家,遠眺三峽之巔,覺得剩下的路還是高的嚇人。圖片
往下看,感覺距離江麵已經很遠了,這裏差不多海拔有900米左右。圖片
路上有走的非常疲憊的孩子。椅子非常少,看到一個座位就像寶貝一樣,趕緊去搶,你屁股離開瞬間就沒有了。如果你想留下衣物占住座位是不可能的,因為每個人走到這裏都非常的疲勞。
圖片

來拍一張搓背洗澡的照片吧。

圖片

再往前走,這裏的海拔是985米。重慶人有著他們特殊的語言娛樂方式,比如他們喜歡把BMW叫成”別摸我“。剛剛離開江麵的地方有一個211的打卡處。可見211,985這些大學高等學府的代號已經變成大眾娛樂文化的一部分。

圖片

終於走到了倚穹台,這是離目的地還剩最後1公裏拍下的照片,最後這1公裏其實是走的最艱苦的1公裏。遠處的山峰頂上就是三峽之巔,這裏往上爬高整整有300米,卻要在1公裏之內完成,也就意味著坡度是30度。圖片
這個最後1公裏走得無比艱難,最後200米,50米都感覺像是無窮無盡的路。而且道路非常狹窄,人非常多,幾乎沒有什麽休息的地方。圖片終於到頂了,不巧碰上大霧。什麽也看不見。隻能在三峽之巔空對著雲霧發一會兒呆。按照江麵150米海拔計算,實際的爬升淨高是1238米。
在山頂上打卡拍照,趕緊往下走。圖片
回來的路不是很順暢,雖然買了索道的票,可是下來的時候索道卻要排隊一個小時。轉乘大巴直到索道的盡頭。三峽之巔離巫山縣還有一定距離,坐車整整花了一個多小時才到縣城。

圖片這是重慶著名的紙包魚。圖片
吃完還不過癮,派朱奕和龔春霖做先鋒。幫大家找了一個燒烤店,繼續梅開二度再吃一頓。圖片


 

其實生活在四川還是很愜意的。居住在這裏。覺得東西很便宜。自己很富有。在城裏會和其他人攀比。總覺得自己差一點。


 

四川真是天府之國,價廉物美。我好像在全世界各地旅行,除了東南亞極個別國家,沒有什麽地方比四川再便宜的了。比如我住在重慶的酒店是這樣的。


 

圖片
酒店的裝修很拿得出手。圖片


 

住在這樣一個五星級品牌酒店裏。每個晚上隻需要550元。折合美元80。還包上豐盛的自助早餐。


 

回到標題,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紅利是什麽? 這可能是每個投資人關心的問題。

 

 

是投資房地產嗎?那已經是往事。是利用人口紅利,搞出口加工麽?人口紅利在消失。出口在搞貿易戰。是AI計算機行業嗎?那是一個擁擠不堪的賽道。是高考投身名校麽學習更多的技能麽?AI會取代大部分死記硬背的知識技能。 那是考公爭取發不出工資崗位? 還是砸鍋賣鐵辦企業光榮納稅? 


 

我感覺那些可能都不是。也許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紅利就是廉價舒適的生活。一個普通人隻需要花很少的錢,就能享受寬敞的住房,價廉物美的食物,和優質的家政服務,性價比超高的汽車和商品。隻要你去世界大多數國家走走,就會意識到這可能就是當下最大的紅利。 在通縮的年代,掙錢永遠比花錢要更為辛苦。在通脹的地方賺錢,在通縮的地方花錢。所以我們這個時代的東大紅利可能就是花錢的紅利。


 

明年東大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 1270 萬人,創下曆史最高。一邊是產業在外遷,一邊是千萬年輕人即將走入社會。增量崗位變少、產業鏈在挪動、全球競爭更激烈,這一代人麵對的局麵比任何時候都更現實、更直接。

 


 

可惜很多人不明白這點。他們在通縮的環境裏日以繼日拚足了老命想去掙更多的錢。然後把錢花在企業擴大再生廠和撐場麵的地方。在20年前行之有效的時代紅利,也許在今天完全不適用。


 

今天即使滴滴司機都可以選擇享受時代紅利的方式生活。在一線城市每個月賺一萬。然後回老家躺平休息三年,享受生活。但是大部分人不會這麽做。就像曾經大部分人錯過加入世貿帶來的進出口紅利,城鎮化帶來的房地產紅利一樣。


 

如果你硬是要挖掘賺錢的時代紅利的話。可以參考日本的90年代。那時候是日本的低息,低成本的資本擴張全世界的時候。參考我之前寫的文章。畢竟現在沒有什麽資金成本比東大再低了。


 

日本的渡邊太太
 


 

時代紅利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肯定不是被大張旗鼓宣傳催著你去搞的。


 

80年代的時代紅利是倒賣服裝。

90年代的時代紅利是當資本家開廠辦製造業

00年代的時代紅利是炒房買地

10年代的時代紅利是電商和移動互聯網

20年代初的時代紅利是自媒體和直播帶貨


 

我們隻是時代的一粒微塵,和時代抗爭沒有意義,最好的生存之道也就就是順應時代洪流。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