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
我在年會上也講了我關於生命,生活,與財富獲取平衡的心得體會。大部分人往往高估了自己的壽命,特別是高估了自己能夠保持健康狀態的時間。這話說的有些悲涼。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健康、時間和金錢,三者的黃金交匯期極其短暫。大多數人其實隻有10年的時間。年輕的時候你擁有健康和時間,但是你沒有金錢。當你走上工作崗位之後,你可能擁有健康和金錢,但是你累得像條狗的時候,你沒有時間。等你老了,退休了,等你有錢有時間的時候,一場大病之後,發現你不再擁有健康。人活著要好好珍惜這黃金交匯的10年。我把過去一年看的關於生命和生活三本書做了一個總結。這三本書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如何平衡生活和財富。分別下麵三本。人活著最大的意義就是讓自己快樂一些。蔡瀾關於這個問題的總結是
“人生意義到底是什麽呢?吃得好一點,睡得好一點,多玩玩,不羨慕別人,不聽管束,多儲蓄人生經驗,死而無憾,這就是最大的意義吧,一點也不複雜。”
他的觀點和零餘額人生的觀點類似。這本書的主要觀點如下圖:
人真正的回報。不是金錢,而是回憶。如果能在30歲去做一件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比如背包旅行歐洲)。那麽在40歲,50歲,60歲可以一直拿出來回憶。有複利效果。
另外一本我推薦大家認真閱讀的書是這本Outlive。大家都知道健康很重要,但是維持健康是需要時間投入的。無論健康的飲食還是運動,都是需要時間和心思的。關於你的生命,還是你的金錢。我從這幾本書中,摘錄的金句如下:
1. “你花的錢,都是用生命換來的。”
2. “每一塊錢,都是用你有限的生命時間換回來的。”
3. “問題不是你賺多少錢,而是你用這些錢換回了什麽?”
4. “財務獨立,不是有多少錢,而是你的生活不再被錢控製。”
5. “當你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做你熱愛的事,你才真正富有。”
6. “學會衡量‘夠了’,比永遠追求‘更多’更重要。”
總的來說,生活和金錢還是要平衡。這些話可能有些抽象。我用陶淵明作為反例說明。陶淵明年輕的時候意氣風發,寫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詞。人們會覺得他是一個飄逸瀟灑的詩人。
但是陶淵明晚年的日子其實過得非常的艱苦,他自己是在貧困交加中被餓死的。陶淵明不但是餓死了自己,還餓死了他的幾個兒子之一,以及他的老娘。他的老婆,也因為受不了貧困的日子而離他而去。陶淵明最大的問題是什麽呢?就是他一再辭官。一共5次辭官。年輕的時候辭官不要緊,朝廷還會招他回去工作,辭官之後他還可以去種地謀生。可是當他老了之後再辭官,沒有人再聘用。年輕的時候,辭官可以種地。年老了,他種不好的地,加上他又染上了酗酒的習慣,陶淵明最終最在貧困交加中死去。他死去的時候對別人說,年輕人你們以後千萬不要學他。陶淵明是一個非常好的金錢和生活沒有平衡好的反麵例子。我經常建議在沒有一定的金錢積累和物質基礎之前,在沒有穩過的A類資產之前,不要過度追求自由的生活。反過來,但是當你A類資產和B類資產規模一定比較大的時候,可能不要再沉迷於賺錢,而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體驗生活中。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人生不是一場攢錢的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