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鐵引發的口水大戰
(2009-10-29 16:21:40)
下一個
轉一篇奇文。 你會發現幾千年過去了。大家對政府的職能和經濟發展的意義和2000年以前幾乎是一樣的糊塗。 幾乎就是2000年前的民主黨和共和黨之爭。
原文太長,剩下的喜歡看的人自己去找。
--------
鹽鐵引發的口水大戰
------深刻影響中國的一場大辯論
1、
公元前81年,二月,大概是春節前後,西漢首都長安迎來了全國各地六十餘位文化、藝術、思想和知識界的代表。
長安的初春,乍暖還寒,六十多位代表意氣風發地與西漢的的主要領導人共商國事,出席會議的領導人有禦使大夫桑弘羊、臣相車千秋等,會議由車千秋主持。
這是兩千多年前的一場會議描述,當然,如果接著寫下去,直寫到團結、勝利乃至會議精神和歡欣鼓舞,就沒有後來的曆史了,更沒有您即將看到的這篇文章,因為,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六十多個代表劈頭蓋臉地就問責禦使大夫和臣相,從政府壟斷的鹽鐵行業開始,一直問責到曆年的農業、工商業、軍事、社會道德、文化建設、法製建設等等方麵,言辭激烈,態度嚴肅,而以桑弘羊為首的政府代表也毫不示弱,對於代表們的指責理解予以猛烈還擊,一一予以駁斥。
雙方你來我往,吐沫橫飛。一個省油的燈都沒有。
會開完了,話還沒說完,到了大會閉幕的時候,按照史書的記載,應該是民間代表和政府代表依然不服,道別完了,互相還揪著辯。
這場口水戰是組織者始料未及的,本來就想說說生產銷售鹽和鐵的兩個大型國有企業的事,結果,這六十多人把話題從鹽、鐵兩個關係到國計民生的產業擴大到整個工商業、經濟政策,乃至意識形態上來。
按照現存的史料看,會議應該是保密的。因為後人能夠看到這場盛況的口水大戰是會議之後二十多年(也有考證為三十多年後),一個參與了會議的政府官員完整的記錄下當時的言論。經過整理編輯。起名《鹽鐵論》。
這個官員叫恒寬,恒寬老師寫這本書並流傳到社會上時,會議當時的主要負責人都已不在人世。在當時來看,應該算是解秘資料了。可以猜想到,如果會議內容不是過於敏感和尷尬的話,當時就可以編輯整理出來。何必要等二、三十年。
恒寬老師不知道,他的這本書,成了後世中國國學的一本重要著作,甚至,在兩千多年後一場文化革命的時期,很多革命幹部能將書倒背如流,熟讀這本書是為了狠狠地批判這本書,批判書裏的人和他們的言論。
首先,參加會議的六十多位全國代表都是些什麽人呢?
第一類是賢良,賢良的標準是什麽呢?這個標準是漢武帝定的,有三個標準,一明國家之大體,二通人事之終始,三通正言直諫者。
根據這個標準,各地選拔和舉薦的時候,還增加了一個條件“天下豪富民”,就是有錢的民營企業家。一般有錢還不行,得是天下豪富民,《雜論篇》裏為後人記下一個叫有茂陵唐生的大老板;《漢書》裏記載了一個叫魏相的的大老板。
這些大老板可不是簡單的大老板,其中魏相是學《易》的,而且水平極高,在整個的辯論會中,代表們辯急了眼,竟然將一個自己知道但絕不能說出來的天機給泄露了出來。竟然,當場悄悄給算了一卦,好在沒有直說,其實就是說了一個預言,沒有直說,暗示了一下,會議後的第二年就應驗了。
第二類人是文學,文學這個詞那時還有這樣的講法。所謂文學就是那些肯讀書,會讀書,真的有知識,有文化,有道德,有思想的人,不是人雲亦雲的那種人。孔子設的四科中,就有文學這一科,要按文憑算的話,怎麽也是大本以上吧。
這六十多人中,確實個個是民間的高手,語言清晰,邏輯嚴密,思維敏捷。非要拿現在的詞套,“民意代表”勉強能套的上。
民意代表們的對手是以桑弘羊為代表的政府官員。
這些對手可不是吃素的,桑弘羊,十三歲就進宮做官,受漢武帝親自調教,據說他從小心算能力就超強,強到什麽程度呢,史上沒有記載,但是,能讓漢武帝器重並委以重任最終又在身後讓他輔助昭帝的人物,絕非等閑之輩。
而且,漢武帝的功業與桑弘羊一係列的經濟政策是分不開的。
但是,這六十多人要批評的就是漢武帝的很多政策,而這些政策正是桑弘羊引以為驕傲的業績。
大辯論開始了。
民意代表們絕不是善茬,他們開門見山,一點廢話都沒有,直接就從壟斷下手,說:治理和發展國家,要以德治國,抑製追逐利益的社會風氣,弘揚仁義,不讓把上上下下都搞的一副利益熏心的樣子,社會風氣才能好轉,現在各地鹽啊、鐵啊,酒啊,都被國營壟斷了,私營企業沾都沾不上,隻能搞點廢品收購或者賣飼料之類的買賣,還口口聲聲要他們做大做強,這就是與民爭利,把忠厚的社會風氣給敗壞了,讓整個社會都充斥了貪婪之心,所以讓廣大人民群眾老實本分的少了,都想著發橫財,沒心思種地,人心本末倒置,本分的人少了,花哨的人就多了,花哨的人和事多了,社會本質就開始敗壞,人心就奢侈下劣,就會有發生饑寒災禍的可能。隻有本分人和誠實樸素的人就多了,農業就興旺,財用就富足。所以,應該廢除壟斷,抑製工商業,促進農業發展。
官員們立刻把話接過來。從國家的角度,予以猛烈而嚴謹的還擊。
在官員們接過話之前,還要說一下,這場始於壟斷批判的大辯論的背後有一些特殊的曆史背景,絕不是西漢昭帝和他的官員們一時心血來潮就下詔召開的。
根據曆史記錄和推斷,這幕後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加上當政者各懷各的心思,出於不同的目的,最終促成了這場口水大戰。在曆史中激蕩起的漣漪,一直影響到兩千多年以後。
事情還得先扯到漢昭帝的父親漢武帝那兒,光說漢武帝還不行,還得再往上扯一下漢文帝。再往上到漢高祖。
簡單說,就是漢武帝的老輩在秦滅後,拿下了江山,麵對這麽一個經過了連年戰亂民不聊生的大爛攤子。高祖這個剛從馬背上下來的政治家對國家、社會做了極其深刻的思考,最終小心翼翼地開始上崗治國,
一係列政策出台了,這些政策包括:鼓勵生育,減輕稅賦,厲行節儉,積極創建節約型社會,開放一切資源,開放關禁,搞活流通。
開放關禁,就是一切都民眾開放,製鐵,煮鹽這類關係國計民生乃至國家安全的重大行業也全部開放,完全自由市場經濟。要知道在冷兵器時代,鐵能私營就跟現在的軍火私營是一樣的,美國不禁槍在現在看來很難理解很牛,其實在兩千多年前,有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人也是不禁槍的。你想打把什麽樣的刀掛在身上,也沒人攔你。你打一百把刀掛身上,隻要你不砍人,就沒人管你,你要是砍人,人家也有刀砍你,砍不過你,政府就派兵來砍你。
這還不算,最讓人瞠目結舌的是,高租竟然開放了貨幣,這就意味著,那時你如果願意的話就可以自己造錢,在市場上流通。
到了呂後上崗的時候,這位在曆史上身背很多惡名的太後,接著高祖的惠民政策,有出台了“獎勵孝悌力田”,鼓勵廣大人民群眾要敦行務本。
這樣一來,國力開始逐漸恢複。
到了“文、景之治”時,漢之前的農業稅慣例是十分之一,高祖給改成了十五分之一,到了文帝時,覺得老百姓過的還不夠好,又給減了一半,就是三十分之一,其中,在位二十三年中,還有十二年全免。
這時國家經濟形勢一片大好,好到什麽程度呢?據《漢書•食貨誌》記載,漢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間,由於國內政治安定,隻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總是人丁興旺,家庭富足,各地的糧食儲備庫堆滿了糧食。太倉裏的糧食由於陳陳相因,致腐爛而不可食,政府的庫房有餘財,京師的錢財有千百萬,連串錢的繩子都朽斷了。
還有“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意思是各地紛紛湧現出很多的大企業家,大資本家,市場空前繁榮,物資供應豐富。東郭鹹陽“致生累千金”,南陽孔氏“因通商賈之利••••••家致富數千金”。。。。。
老百姓有錢了,國家也有錢了,但領導人卻節儉的要命,在曆史上的摳門指數超高。
文帝十三年下詔發了個聲明:百官的錯誤和罪過,皇帝要負責。第二年,他又禁止祠官為他祝福。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禦之物都沒有增添。他屢次下詔禁止各地貢獻奇珍異物。
而且,文帝管的住自己,也管的住媳婦,他所寵愛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好象是為了節約布,甚至,帷帳上連朵花都不繡。更別說出去開個公司幹個什麽買賣了。
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台,聽說要花費百金,等於中人十家之產,嫌貴就算了。因為文帝提倡儉約,所以當時國家的財政開支自然就跟著節製和縮減,貴族官僚也不敢濫事搜括,奢侈無度的事情即便有也不敢張揚。
史家都確定,二千多年前,中國人確實是過了幾十年的好日子。其實,表麵上看,是物質的極大的繁榮,但背後卻有著社會道德標準高和人心忠厚的社會基礎作為支撐,想一想,商人可以自己造貨幣,可以造鐵,不僅沒有出亂子,反而社會安定,人民富足。
至少應該有很完善和嚴厲的法製作為保障吧,但是,高祖卻廢除了秦時一係列苛刻的法律。代之更為寬容的法律。這大概人心道德和經濟建設一起發展的道理,還有個詞叫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手一起抓,兩手都很硬。
這麽一個好家當,交到漢武帝手上。
漢武帝確實是雄才大略,手上有錢,家底殷實,特別是不甘心與匈奴的和親政策,當他確定和親政策已經走到盡頭時,決定動武。說幹就幹。
他十六歲即位,七十歲逝世,在位時,打了四十四年的仗,曆史上有評價,共創建了這樣幾個第一:第一個用儒家學說統一思想的皇帝;第一個創立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第一個大力拓展中國疆土的皇帝;第一個開通西域的皇帝.第五;用皇帝年號來紀元的皇帝;第一個用罪己詔形式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
這位被史家掛了五塊沉甸甸政治金牌的皇帝在晚年也幹了很多荒唐事,比如求長生不老之類的。可是,他老人家確有過人的一麵。
他總結了自己的一生,為自己的行為有過深深的反省,並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評。以“罪己詔”的形式告之天下。
相當於他還活著的時候在如今人民日報的頭版或者新聞聯播換金時間告訴全國人民。我作為國家領導人在位時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給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向人民道歉。
這位勇於認錯的皇帝臨死前除了對人民的愧疚和對自己武功,把領導國家的重擔交給了他的小兒子劉弗陵,可是這為太子還小,才七歲,剛夠義務教育入學的年齡,當然接不了這一大攤子,於是就讓大臣霍光輔佐他作皇帝。為了防止太子的年輕母親鉤弋夫人重演呂後稱製的局麵,漢武帝狠下心找借口處死了她。
這時,國家領導權實際上是在霍光和另外幾個大臣的手上,這幾個大臣,一個是桑弘羊,一個是上官桀、還有一個是田千秋。
霍光是已故的驃騎將軍霍去病的異母弟,功勳累累,桑弘羊則是在經濟上幫助漢武帝完成四十四年征戰史的功臣,兩人很快發生矛盾,形成霍光一派,桑弘羊和上官桀一派。這場政治鬥爭必然要分個勝負。
因此,有史家判斷,在全國找六十多位代表來問責,一定是霍光發動人民群眾的力量來打擊自己的政治對手。
當然,當時國內,因為連年征戰,國家已經不堪承受,流民遍地,民怨極大。這也是六十多敢於直諫的賢良擼著袖子奔赴到長安責難政府官員的重要根源。
作為政府官員,不管有什麽私利在心裏,但治理好國家,讓國家和人民富強的願望都是一致的,從高祖到文帝再到武帝再到現在,這些身曆了朝代更替的大臣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也都很混亂,很迷茫,確實也需要聽一聽他人的建議。
事起由一個叫杜延年的人,他是霍光的親信,在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向霍光建議, “現在年景不好,一些農民還流落在外鄉,這些農民工在外邊又找不到工作,回家種地又賺不到錢,日子不好過,還是應該恢複孝文帝時的政局,提倡節儉,對下寬和,爭取百姓的支持。”
霍光接納了這個建議,就讓各地選人,集中到偉大首都長安開會,一方麵了解民意,另一方麵靠他們為國家獻計獻策,通過他們的參政議政,為國家的發展找到一條道路。
會議的主題很斯文,叫“問民間疾苦”。
現在大致能了解到一些漢宮殿的情況,隻是不知道他們的這個會在哪裏開的,中午吃飯是幾菜一湯,晚上住的是幾星級的賓館,現場掛沒掛“問民間疾苦”這樣的標語。
總之,六十多人開個會,加上政府官員,旁聽的,觀摩的,端茶倒水的,做記錄的,保安,物業還有見吵的太厲害在一邊等著用武力勸架的衛兵,最多也就一百來人。
這一百來人,不用太大的殿就能坐的下。接待起來毫不費力。
一個縣禮堂都綽綽有餘。
這六十人多坐下後,就把矛頭對向了桑弘羊,指責他出台並執行的行業壟斷政策破壞了民風和社會道德。
史上,很多人知道三國時有舌戰群儒的局麵。
但,真正的舌戰群儒還是在這裏。久經戰爭、經濟鬥爭、政治鬥爭嚴峻考驗的桑弘羊毫不畏懼,麵對劈頭蓋臉的責難,立即還以顏色。
按照《鹽鐵論》的記載,沒有客套話,也沒有喝口茶清清嗓子,開口直奔主題。
政府官員說,匈奴跟我們的外交關係破裂了,多次侵擾我們的邊境,防他們吧,邊疆長期駐軍,將士們辛苦不說,軍屬也很不容易,付出很多,不駐軍戰備吧,匈奴又頻頻騷擾,侵犯我們的國土和主權。
上一代領導人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為了不再讓人民群眾受苦,尤其是邊境的人民群眾被匈奴欺壓迫害,所以在邊境建造大量的軍事設施,保家衛國,休整烽火台,屯田駐軍,進行戰略防禦。可是,國防開支非常龐大,沒有辦法,才將鹽、鐵和酒類由國營專賣,采用了平準法和均輸法,以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用於國防現在你們想廢除這個政策,一則會讓國庫空虛,二則會使邊境防禦資金短缺,讓那些守衛邊疆的將士們挨凍受餓。
你們說,你們這麽吵吵,合適嗎?
能廢除這些政策嗎?
鹽、鐵、酒專營,這個好理解,平準、均輸法就不太好理解了。這事還得從桑弘羊那兒講起,先帝劉徹讓老百姓日子過的好的不得了,他自己連個家具都不舍得添,皇後的蚊帳上連個花都不繡,實在是有點過。這樣一來,國家確實沒什麽錢可支配,都在老百姓那裏。
到了漢武帝,要跟匈奴打仗,那就需要錢,需要錢就得想辦法從老百姓手裏拿,拿要拿的有道理,直接收稅顯得笨拙,那時候看起來老百姓的思想覺悟也不高,皇帝一號召保家衛國,居然也沒有人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捐武器和糧食。
說明那時候國防教育做的不好。貫徹的不徹底。群眾基礎也不好,這時候再搞國防教育是來不及了,那就出台一個能快速地搞到錢的方法。
這方法叫均輸法。
那時候,市場很繁榮,雖然交通物流比較落後,但是,很多類似溫州商人這樣的人看到了商機,不斷地將此地的便宜貨倒賣到貴的地方,獲得了很大的利潤,漢代征稅是征實物,運輸很成問題,又造成商機。但同時,對國家來說,這裏有很大的利潤。
於是,從小就腦筋超級好的桑弘羊創造性地發明了利用行政手段幹預市場和調劑物價的兩種措施,均輸就是在各地設置均輸官,負責征收、買賣和運輸貨物,地方應交納的貢物,折合成錢交給均輸官,均輸官再在各地之間賤買貴賣,調節物價,為國家增加了收入。
平準就是官府負責京城和全國經濟繁榮的各大城市的平抑物價工作,賤時國家收買,貴時國家拋售,抑製奸商的投機倒把行為,穩定物價。
那些溫州商人們以及全國靠貿易的商人們全都傻了眼,所有的商機都被政府端走了,他們沒了獲利的機會,隻好回家,要麽找個工作,要麽做個小買賣,要麽種地。
在漢武帝的直接關懷下,由桑弘羊的牽頭掛帥,在全國轟轟烈烈的展開了平準和均輸工作,工作中遇到了一些阻力和不理解,但是在漢武帝的親切關懷下,桑弘羊等同誌廢寢忘食的積極推動下,掃除了一切障礙,使國庫充實,各類投機倒把的囂張氣焰遭到了嚴厲的打擊。
國防事業和與匈奴的戰爭得到了充分的經濟保證。
而桑弘羊同誌也因為在經濟領域中的突出貢獻受到了以漢武帝的表彰,成長為一個高級領導幹部。
為國家的經濟、國防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但是,卻遭到了讀書人的強烈反對,也遭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反對,尤其是那些思想覺悟不高的人民群眾的敵視。
有一年大旱,很多被斷了財路的群眾散布謠言,說,隻要把桑弘羊扔進鍋裏煮,災情就能解除。
廣大人民群眾恨桑弘羊恨到這個地步,不僅僅是因為他發明了平準和均輸法,他還幹了一件超級雷人的事情。
算緡和告緡。
這兩個詞對現代中國人是很陌生的,不過,如果在網絡上一搜,通常會在一些稅收論文上找到這兩個詞。
簡單說,算緡就是財產稅。
漢武帝要打仗,而且當時的上層社會不像先帝那樣緊巴巴地過日子了,都不差那幾個錢,一花就收不住,到處都需要錢,光靠壟斷幾個大行業,錢還是不夠,怎麽辦。
好辦,那就所有的有財產的人交稅。把財產分一份上來給國家。
元狩四年,在侍中桑弘羊和禦史大夫張湯的建議下,武帝頒布了打擊富商大賈的“算緡令”和“告緡令”。 這實際上是一個“關於征收財產稅及打擊偷逃財產稅的辦法的通知”。
沒錯,算緡其實就是打擊偷逃柴產稅的辦法。
在《史記•平準書》白紙黑字地記著,兩項法令基本上包括了四個方麵的內容:
(一)凡屬工商業主、高利貸者、囤積商等,不論有沒有營業執照的(漢代商人的營執照跟戶口掛鉤另立戶口冊,叫做市籍),都要據實向政府報自己的財產,按比例上財產稅。凡二緡(一緡為一千錢)抽取一算,即一百二十文(一說二百文)。而一般小手工業者,則每四緡抽取一算。“算緡”。 就是這麽來的。
(二)除了政府官員,傑出青年、榮譽市民和北邊騎士外,凡有軺車(即小馬車)的,一乘抽取一算;販運商的軺車,一乘抽取二算;船五丈以上的抽取一算。 就是說有車有船的,上稅。
(三)隱瞞不報,或呈報不實的人,罰他去邊境開荒守邊疆一年,並全部沒收他們的財產。有敢於告發的人,政府賞給他沒收財產的一半,“告緡”就是這麽來的。
(四)禁止有營業執照的商人及其家屬占有土地和雇傭工人,敢於違抗法令的,即沒收其全部財產。
就這樣,實際上是在全國掀起了一股聲勢浩大的收稅運動,凡是有錢有物的,就要上稅。
可是,漢代的人民群眾實在是覺悟很差,一點愛國熱情也沒有。全國上下立刻掀起了一股偷逃財產稅的人民運動。按照《史記》的記載,以前也收過這樣的稅,但隻限於有營業執照的商人,這次,無論你從事什麽職業,隻要有錢,有物,有車有船,就收。這次征收,是以前的五倍。
漢代的有中產階級開始大規模地隱瞞、藏匿、轉移財產。
而一些資產比較雄厚的老板們開始利用自己的關係提出反對意見,“富豪皆爭匿財”。
麵對反對的壓力,漢武帝和他的領導集體毫不手軟,和藏匿財產的奸商們進行了堅決鬥爭。這時,出現了一個奇特的人。卜式。
卜式是在漢文帝的富民政策下富裕起來的新一代商人,從最初的隻有一百多頭羊,勤勞致富,十多年的努力,資產增加了十倍,廣置田產,成為豪富。為了國家,他甘願獻出自己財產的一半。
漢武帝很詫異,派人去問,您是不是想當官啊?此人慷慨陳詞,說,我從小放羊,不習慣當官,讓當也不當。
來人又問,是不是家裏有隱情或者冤屈,想通過這種方法引起社會注意啊?
卜式說,我跟別人沒有什麽過節,人緣很好,扶危濟困的事常幹,怎麽會有隱情冤屈。
來人又問,那你圖什麽呢?
卜式說,國家要打擊匈奴,我認為真正的男子漢應該死在邊疆,有錢的出錢,這樣的話,匈奴就能滅掉。
來人把情況跟武帝匯報之後,武帝也拿不準主意,就問丞相公孫弘,公孫弘覺得卜式這個人動機有問題,有投機的嫌疑。
這事就擱置了。
過了幾年以後,政府在征收財產稅的過程中,遇到重重阻力,隨著征稅工作力度的不斷加大,但還是捉襟見肘,到處缺錢。卜式又一次性捐出二十萬錢。
作為先進人物上報後,被武帝看到卜式的名字,又想起了上次的事情。
武帝很高興,立刻下發“關於在全國上下開展向卜式學習的通知”,當然,學習不能白學習,在武帝的親自關懷下,卜式平步青雲,在作為模範被全國人民學習的七、八年裏,一直進位禦史大夫。
可是事與願違。
全國人民不買帳,老百姓看的很清楚,收這麽重的稅,又讓我們學習卜式,無非是讓我們把錢都拿出來分給政府和政府官員。
武帝很生氣。
後果確實很嚴重。
生氣的武帝立刻在全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告發有錢人的運動。
該工作由治理京師的官員義縱主持,相當於長安的市長,可是,不知道為什麽,義縱不光沒有好好執行上級的反正政策,反而反其道而行之,史家猜測,要麽是被商人收買了,要麽就是他同情商人,覺得這樣會把社會道德搞壞,搞亂,或者就是他犯糊塗了,總之,義縱不僅沒有獎勵那些告發者,反而將這些人當作亂民,予以嚴厲打擊,並四處搜捕。
武帝發現後,極為惱怒,砍了義縱的腦袋。換了個叫杜式的幹。
到了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桑弘羊全麵主持經濟工作的第二年,重申了告緡令,將告發有錢人的運動深入而紮實地開展了下去。
在桑弘羊的勤奮努力下,工作卓有成效。
告發活動開展了三年,中等以上的商家大多數都被告發了,沒收了大量的財產,還有成千上萬的奴婢、勞動力、傭工。沒收的田地更多,大縣幾百頃,小縣百餘頃,中產階級幾乎全都傾家蕩產。
而國庫充實起來,政府的庫房裏放滿了沒收的財務,為了管理這些財務,還專門設了一個官職和部門來管理這些物品。
全國的有產者很快就都成了無產者了。
桑弘羊因此而屢獲武帝的表彰,而廣大人民群眾卻對桑弘羊恨的牙癢。
5、
民意代表對政府實行的壟斷、專營政策予以了批評,但政府官員代表立即予以了有理有據的解釋並對民意代表的批評進行了反批評。
這不是一場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大討論,而是針鋒相對的大辯論。
政府官員從國防的角度解釋了壟斷經營、加大稅收額度和力度是為了增強國力,這樣的社會製度是為了保障國家安全。暗指你們這些民意代表站著說話不腰疼,不知道治理國家的艱辛,隻會說,而且不愛國。
要知道民意代表中一部分是大企業家,一部分是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還有一些精研《易經》的隱士,還有社會賢良,這些人見過世麵,智慧非同尋常。哪裏會因為被扣了不愛國的帽子就會嘴軟。
賢良們很聰明,先引經據典,引的是聖人孔子的話。
他們中有人站出來說:孔子說過,國家的執政者不用擔心土地和資源少,而應該擔心分配不均,不用擔心財產少,而應該擔心人人都不安分守己。
這一段的原文很著名,被後人反複引用,執政者一聽就頭疼,但沒辦法,道理還真的就是這個理,隻是做起來太難,這句話是:“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引用了聖賢的話後,賢良們開始發揮,接著辯,所以啊,國家領導者不談論財富的多和少,管理者不談論利害得失,而是都去繼續仁義去教化廣大人民群眾,“以德治國”,所以,離的近的都願意親近這樣的政府而心甘情願地執行各項政策,離的遠的也會被這樣的政府感化而心悅誠服。
真正的高手不必去打仗,不必排兵布陣。
和平,和平,和平。不戰才是戰爭的最高境界。
隻要政府在政治上開明溫和,道德提升,執政能力提高,就可以讓敵人不戰而退,享有和平和尊嚴,哪裏需要什麽錢呢?
賢良們的話比較玄,理上是滴水不漏,但是,真正的執政者麵臨的卻是具體而實際的問題。
官員回應,匈奴很狡猾也很凶悍,閑著沒事就來犯,殘酷殺害了我們的基層領導幹部,早就該收拾他們了,皇帝心好,即憐憫廣大人民群眾生活艱辛,又不忍心將士們在邊疆出生入死。多不容易啊。
你們這些人,自己沒有投筆從戎、披鎧甲、持槍去北方抗擊匈奴報效國家的勇氣,反而在這裏吵吵廢除國營企業製度,影響軍費和補給供應,破壞國防事業,損害國家的戰備。
你們怎麽就不憂慮邊境的安危呢?
你們想想,你們對嗎?
6、
賢良們搬出古人,說,古時候崇尚以德服人而鄙視武力。
這一段很有意思,說明中國古代有著崇尚和平的主流思想,鄙視暴力和戰爭。人類社會倘若一直能夠尊崇這種主流思想的話,那戰爭衝突就會減少很多。
接著,賢良們又搬出孔子。
引用的孔子大致的意思是說,如果那些離我們遠,日子過的又不好的人不服,總是做亂,那我們就埋頭好好治理自己的國家,政治開明,經濟發展,法製健全,社會道德風尚提高,領導者仁愛慈善。就會吸引他們來,不讓他來,他也會想方設法地來,偷渡啊,或者政治避難啊,留學啊什麽的,總之,他們砸鍋賣鐵,傾家蕩產都會跑來。他們來了,怎麽就好好讓他們安心地住下來。大家一起過日子,挺好的。
現在把這些政策廢棄了,出兵去攻打他們,屯田駐軍去防備他們,常年陳兵在荒郊野外,將士們在邊關受苦,老百姓勒緊褲腰帶備戰。國家為了找錢,斷百姓的財路,搞壟斷,專門又設置了壟斷的機構和官員,這樣長期下去,怎麽能行。
講到這裏,大致能看出來了,賢良們講的是一個更高而更深的治國之策,是一個理路,涉及到人類思想的問題,是選擇戰爭還是選擇和平。而官員們疲於應付眼前的事情,兩者在境界上是有差距的。表麵上看,賢良們務虛,官員們務實,而實際是官員在為自己過去的政策辯解,找理論。
賢良們不依不饒的態度搞的官員們很惱火。
好在,官員們很聰明,下麵的發言,直接把把賢良們繞了進去。
官員們說,古代建立國家的人,發展農業也發展商業,貿易自由,也沒有城管,工商局的人臉色也不那麽難看,收稅的上班也不敢打撲克,也沒有好幾個大沿帽管一個破草帽的社會現象,大家在市場裏有買有賣,商品豐富,經濟一片繁榮,工農兵學商,黨政軍警特都能在市場裏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賣的和買的互通了有無之後,各自回家。
《易經》上說,“通其變,使民不倦。”
這句話什麽意思呢,是講商品流通了,老百姓就可以努力生產。
官員們引用《易經》的話,可能是早就看夠了眼前這幫知識分子仗著自己讀書多,動不動就引經據典地之乎者也地說教。所以,也引一段,引的就是《易經》,前麵說過,他們的辯論對手中有研究《易經》的超級高手。
意思是,別以為就你們讀書,我們也沒少讀。
到這個時候,已經成了一場大專辯論賽了。官員們沒有回答壟斷經營的問題,而是偷換了一個概念,直接講到市場經濟,自由貿易對國家和民眾的重要性。
這樣一來,你根本就沒法反駁。
接著再聽,官員們是如何偷換的概念。
官員們說,手工業不發達,勞動工具就不夠,勞動工具不夠,生產力就低下,生產力低下,商業就不發達,商業不發達,商品流通就不暢,糧食產量也就會低,人民生活水平就低,經濟得不到發展,政府財政就困難。
所以啊,政府財政困難,怎麽辦呢?
注意,官員們偷換的概念就在這裏。
要壟斷。
官員們說,既然,連《易經》裏都說了,市場經濟和自由貿易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和國家發展經濟的重要手段,實行壟斷官營的政策,正是為了流通積壓的貨物,促進市場經濟和自由貿易,怎麽可以廢除呢?
下麵,聽聽賢良們怎麽接招。
7、
不知道是社會賢良們沒有看出官員們偷換概念的手法,還是成心就不在這個地方死纏爛打,他們沒有把辯論的焦點放在壟斷經營對自由貿易的利弊,而是把立論直接拔到一個普通人難以摸到的高度。
他們說,國家和社會的管理,要靠仁德,精神文明抓的好,人民群眾就會樸實忠厚,如果不用仁德,而是一味地發展經濟,在全社會倡導錢決定一切,用財利去引誘群眾,社會風氣就會變壞,令道德淪喪,人民群眾就會喪失誠信去追逐利益。這個時候,滿大街奔走的人,不是做買賣的人就是去買賣的路上。賺沒賺到錢,隻有天知道。
《老子》說。。。。。。
注意,社會賢良不光引用孔子的話,還引用老子的話,這一點是後世人批判《鹽鐵論》中的社會賢良時而忽略的地方,大家把他們成為儒生,說他們是酸儒,其實,這樣看就有點短見了。中國人哪裏會有這麽簡單,要知道這些賢良中不光有讀書人還有天下豪富者,還有很多世外高人。
老子就更不用說了,絕對是個通“道”的人。所以,說他們是儒生就很片麵了。
聽老子的這句話,能讓現代人都目瞪口呆。
賢良們引用了老子一句什麽話呢?是這句:“貧國若有餘。”
這句話從字麵上看,意思就是,貧窮的國家好象很有錢,多的用不完。
事實呢,並不是這樣,而是廣大幹部群眾欲望太多,急於求利的緣故,因此,高明的執政者應該重視農業,讓農民休養生息,取消農業稅,當然,取消了更要追蹤到底,別讓取消的農業稅被地方官吏又以別的名目找回來,比如農藥化肥以及農機具價格上漲再令農民不堪重負,守著土地卻生存不下去,隻好外出打工;同樣道理,農民看病有了醫保,政策還是要追蹤到底,一抓到底,絕不撒手,千萬別讓地方官吏再找回來,原來,農民看個痔瘡花六百塊,自費,有了醫保後,要花一千六,報銷一千,得,一樣。
重視農業,就要抑製工商業,加強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恢複禮儀,倡導傳統道德。來防止廣大幹部群眾在商業社會中迷失世界觀,深陷貪欲而不能自拔。在市場上,商人不去販賣那些沒有用的東西,比如過度包裝的月餅什麽的,為了讓商品更漂亮,就大量使用有毒添加劑,商品是好看了,口感是好了,吃到肚子裏卻能毒死人;工匠不去生產那些沒有用的產品。商業的用途就是用來流通貨物,不是增長人的貪欲,手工業隻是用來生產用具,提高生產力,不能讓它成為令欲望無休止增長的工具,比如,手工業過度發達,在欲望的驅使下就會向自然無休止地索要資源,破壞自然,最終讓南極的冰都快化光了,臭氧層也破了個大洞,別說簽不簽《京都議定書》了,到最後人類一個都逃不掉。管你是白人還是黑人,歐洲人還是亞洲人,美國人還是阿拉伯人。全都玩完。
這一段簡直就是古代中國人說給美國人聽的,英文水平高的,拜托你們把它翻譯成英文用電子郵件發給奧巴馬吧。
所以,發展工商業並不是治理國家的根本事業。根本事業是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的提升。是從人心上做工作。
你看,社會賢良們在兩千多年前一下子把自己的論點拔到了如此的高度。不光對當時的中國社會,對整個人類都是有極大的借鑒意義的。
同樣,兩千多前的政府官員對社會、自然、人類規則也有極其深刻的思考。他們對於賢良們輕視工商業的思想有著很強烈的不滿。
賢良們引用了《老子》,官員們則引用《管子》做為下一段發言的開場白。
稍等,看他們引用的《管子》說了嘛?
8、
《管子》的原話是“國有沃野之饒而民不足以食者,器械不備也,有山海之貨而民不足以財者,商工不備也。”
大致的意思是,國家地大物博,老百姓卻吃不飽,那是因為生產工具簡陋,物產很豐富,山上有樹有礦產,海裏也應有盡有,可是老百姓手頭卻沒有錢,那是由於工商業不發達。
官員們引用的這段《管子》的話,依然回避了社會賢良剛才提出的形而上的的問題,而是直接放到了現實上,說的很有技巧。
這段話一點毛病也沒有,無懈可擊。
講這句話是什麽意思呢?往下看就知道了。
官員們接著說,比如四川等地的漆啊朱砂啊,湖北和揚州的象牙、皮革啊,江南的竹子啊,木材啊,河北的魚、鹽氈子、皮襖,山東河南出產的絲、麻布、都是大家生活的必須品,這些東西,都要靠商業來流通,需要工匠加工製作,所以,聖人就製造了船、漿舟車來往於祖國大地,甚至山川溝壑,乃至窮鄉僻壤。為的就是流通各種貨物,為人民服務。所以,武帝設置了漢朝國家鐵器集團有限公司,任命總經理,行政級別為正部級,為的就是更好地向廣大農民朋友供應生產用具,統一生產,統一銷售,使百姓富裕。這樣好的富民政策是全國人民擁戴的好政策。
社會賢良就著《管子》的話開始掰開揉碎地講,他們說,國家地大物博,人民還吃不飽,那時由於工商業興盛而農業荒廢的緣故,山上海裏都有很多物產,而群眾還是過著窮日子,那是由於生產廠家不去努力生產人民群眾的生活必須品而為了利潤生產了過多的奢侈品,消耗了生產力和生產資料。
奢侈品的消費者基本上都是敗家子,是社會財富的大漏洞。就算是大河的水也裝不滿有漏洞的缸,世界上所有山裏海裏豐富的物產都填不滿人類貪婪的欲望溝壑。
所以,人民群眾的好領導盤庚住在茅屋裏,舜藏起黃金,高帝禁止商人做官,為的就是遏止貪婪的習俗,培養人們樸實的內心,抑製商人,即便這麽做了,尚且還有人為非作歹,坑蒙拐騙,以次充好,為了利益而寡廉鮮恥,更何況政府帶頭牟利呢?(這一段說明古人推崇的堯舜時代也有很多壞分子為非作歹。)
《公羊傳》上說,各地的政府官員如果把心思都放在逐利上的話,那麽基層官員人品就很卑下,基層官員人品卑下,基層知識分子就貪財而缺乏道德觀,基層知識分子貪財缺乏道德觀,老百姓就容易作奸犯科,偷盜乃至造假販假,幹出很多喪盡天良的事情來。最後全國上下假貨遍地,你的餐桌上的美味全部有毒,讓你日子一片黑暗,沒法收拾,誰也逃不脫。
就是因為大開了人們內心逐利的大門,直接助長了犯罪。
9、
看到這了,您肯定有點累了。本來是“問民間疾苦”的,現在從壟斷講起,講到治國方法,講到道德人心。講到發展經濟的適度性。
社會賢良講的跑題了。
但官員們不跑題,死扣主題不撒嘴,繼續講壟斷經營的好處。講壟斷經營就是為人民服務。特別解釋了一下均輸法和平準法。
官員說,過去各地方政府,把本地的產品當貢品運到京城,因為物流不方便,而且有些貨物都是半成品乃至原材料,價值還不夠運費,所以,中央就在各地設置均輸官,來幫助他們運輸,便於偏遠的地方交納貢物,就叫均輸,在京城設個大倉庫,用來收購儲存貨物,物價低的時候就買進,物價高的時候就賣出,這樣一來,政府手裏完全掌握了實物,商人就沒有了牟取暴利的機會,這就叫平準。
實行了平準,老百姓就死了牟利的心,就能各安其業;實行均輸,人民群眾就能夠勞逸適當,所以,平準和均輸是為了平抑物假、打擊投機倒把並方便人民群眾的好政策,絕不是你們說的那樣,大開了人們內心逐利的大門,助長了犯罪。
辯論到這個時候,雙方的情緒已經開始激動,特別是社會賢良的發言,很多嚴厲的詞都用上了,有點今天就豁出去了,不怕得罪人了的意思。
會議的地點是在西安,官員們應該用的都是陝西話,口音就跟小品演員郭達一個調,社會賢良來自祖國各地,說什麽話的都有。想一想,多麽壯觀的一場大辯論。記錄這場辯論的恒寬老師是個溫和而典型的知識分子,沒有將一句口頭語記錄在案,但是,那樣一個環境下,人是很難做到心靜如水的,麵對指責,肯定會有激憤,官員們的代表是桑弘羊,他是河南洛陽人,從小在那裏長大,應該是說一口河南話,稍帶點陝西口音,你能想像到兩千多年前,當麵對那麽多對國家政策責難時,他的尷尬與不平,因為,如果否定了這一切,就等於否定了他的一生,否定了他引以為驕傲的人生成就,而這一切正是他畢生的追求,是他的光榮和夢想。
有可能,此時,桑弘羊拍案而起,你奶奶個熊,平準和均輸是方便百姓造福百姓,誰說是助長了老百姓犯罪了。
會議的主持人車千秋趕緊如郭達的小品一樣站起來勸解,講民間疾苦,講民間疾苦,莫要跑題,現在,由社會賢良接著發言。
那好,不跑題,講民間疾苦就更來氣了。
社會賢良說,古時候向老百姓征稅,是征收他們的特產,他們產什麽就收什麽,不強求他們生產不能生產的東西,所以農民交納農產品,婦女交納紡織品,現在,放棄他們生產的東西,而要求他們交納他們不能生產的東西,百姓隻好賤賣自己的作物,換回政府所要征收的東西,以滿足其需求,這些年,有的地方政府命令老百姓生產布絮,官吏們任意刁難,強行收購,官吏們征收的,不僅僅是絹啊布的,還有民間所生產的其他物品,他們采用欺詐的手段,低價收購,使農民苦不堪言,根本就看不到所有的均輸均在哪裏。政府亂發號命令,關閉城門,壟斷市場,什麽東西都收購,令物價飛漲,物價飛漲,商人就能牟取暴利,官吏自己經商,就會和奸商們勾結,豪吏、富商乘機囤積商品,等到市場上缺貨時就高價出售,這些奸商和貪官汙吏低價購進高價出售,哪裏能看到平準平在哪裏。
均輸古代就有,但古代的均輸是用來調節勞逸,便利貨物的運輸,但是,到了你們這裏,卻成為為獲取暴利而收購一切貨物。利用權利壟斷市場。滿足你們自己,令廣大人民群眾窮困潦倒。
到此,政府官員和社會賢良的辯論就告以段落,恒寬老師給這場大辯論分別內起了標題,上麵的這些叫“本議”,下麵接著辯論的是“力耕”,從壟斷辯到了努力耕種的問題上,從內容上看,這樣分好象有點牽強,其實,所有的段落之間都是相互聯係的,可以想象,官員們和社會賢良們的辯論是想起一句來一句,沒有係統,但從宏觀上看,還是有架構和條理性的,一步一步,一個角度一個角度地講。越講越細,越講越深。
但是,人是要吃飯的,不可能坐在哪裏不吃不喝地辯論下去。因為他們整整辯論了六十個話題。這六十個,一天一個,是兩個月,兩天一個,是一個月。
真能辯啊。
分類中,還有一個可能,就是辯累了,或者火藥味太濃了,眼看著大家就要動手了,車千秋就打圓場,說,該吃飯了,今天的午飯是羊肉泡饃,南方來的代表我們準備有米飯。。。。。。。
代表們和官員們依然嘴裏叨叨個不停地去食堂吃飯。
吃完了飯,再接著辯,大概是羊肉泡饃更容易讓人動肝火,後麵的辯論逐漸升級,最後,連人身攻擊都上了。
10、
官員們說,政府應該控製自然資源,管理市場,隨時能夠掌控物價,製定不同的政策來管理百姓,豐收的時候,就多儲備糧食;遇到災荒的時候,就發行貨幣,用儲備的物品來補充不足。
過去,夏禹時代,鬧水災,商湯時鬧旱災,老百姓日子過不下去了,有的就要靠借貸來過日子,夏禹和商湯就鑄造錢來救濟老百姓。大家一直稱讚夏禹和商湯真的是人民的老領導,是真正為群眾著想的貼心人。
以前,國家財政不足,有的軍隊發不出軍餉,給養不夠,而山東、河北等地又發生饑荒,全是靠實行均輸法所積蓄的財富和國家糧食儲備庫貯藏的糧食,才使軍隊得到給養,饑餓的百姓得到救濟。所以,均輸法這種國家掌控的有計劃的經濟形式,積累起來的財富和國庫裏的財物並不隻是從老百姓那裏收上來專供軍隊和上層使用的,也是為了救濟百姓,防備水旱災荒。
官員們的這段話重點放在了政府的職能上,意思是如果不用計劃經濟模式把錢和物收上來存好,一旦有了災荒怎麽辦?並引用了古代夏禹和商湯在災荒時給災民發錢發物的做法。來證明均輸法的必要性。
社會賢良說,古代(老天,他們都已經夠古代了,還古代,說明中華民族的曆史文化真的是源遠流長),農民交十分之一的稅,按世界到湖泊裏打魚,國家不禁止,百姓都能耕田種地,農業不荒廢,一般情況下,幹三年就有一年的餘糧,幹九年就有三年的餘糧,夏禹和商湯就是用這種辦法防備水旱災荒,使廣大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如果荒草不除,田地不耕種,農村的壯勞力都出去打工,令土地荒廢,即便把自然資源都給開發出來,滿地都是公司企業和工廠煙囪以及開發區,靠辦暫住證收了大筆大筆的錢,還是不能使國家真正富足。所以,古時候鼓勵群眾從事農業勞動,努力耕種,不誤農時,衣食充裕,即便是遇到荒年,群眾也不會害怕,穿衣吃飯是老百姓的根本需要,耕作收割是這個農民占主要人口數的國家的大事。如果這兩方麵搞好了,就能使國家富足,百姓安寧,就像《詩經》裏說的那樣:“百室盈止,婦子寧止”也。
從詩經裏引用的話的意思是,家家富足了,婦女和孩子就安寧了。
再簡單地說,意思就是,家家戶戶衣食無憂了,老婆孩子就塌實了。
11、
官員們說,有本事的治家不止是一種,條條大路通小康通和諧,使國家富裕的途徑也絕非隻有一個。從前,管仲出謀劃策輔助齊桓公成就了霸業,而紀氏由於隻搞農業結果搞亡了國。
官員們講的紀氏是一個小國家,在山東壽光東南,就是那個出蔬菜的壽光縣,春秋的時候被齊國滅掉,據《管子》記載:紀氏很注重發展農業,糧食蔬菜生產工作抓的很好,大概就是一到年底政府就宣布今年糧食總產量又翻兩番,這樣一年又一年不知疲倦地翻兩番啊翻兩番,翻的很爽很有成就,但管理不好,翻兩番的糧食都被奸商和貪官搞到境外去了。終於被齊國滅掉。
所以,治理一個國家,不能隻在搞農業這一棵樹上吊死。
過去,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愛戴的好領導舜就不隻是種地,他還燒過陶器;商湯的大臣伊尹還當過廚子呢。有不少招牌菜和拿手菜。
所以,善於治理國家的人,應該是天下人認為卑賤的,他認為高貴;天下人認為應該輕視的,他重視。
用工商業來代替農業,用無用的東西換取有用的。
現在砍伐樹木挖掘礦產所獲得財富,實行均輸法獲得了積累,是為了管理和控製各地政府。沒有錢和物怎麽管他們啊。
用國內出產的黃金和絲綢,吸引外國人來,換取他們的貴重財物,國家的外貿生意做的也很好,用我們兩丈絲綢可以得到匈奴很多貴重物品,減少了他們的財物,用貿易削弱了對手的力量。他們為了得到我們的絲綢隻好把他們的騾子、驢、馬、駱駝成群結隊地從塞外趕進內地,特別是他們的良種馬成了我們的牲口。你沒看到長安城裏到處跑的都是寶馬嗎?
皇宮的倉庫裏裝滿了他們的氈子、地毯、貴重的皮毛,還有璧玉、珊瑚、琉璃什麽的。
這樣,外邊的各種物品源源不斷地運進來,我內地的財物不外流,無非是一些絲綢而已,自己的財物不出去,外邊的財物往裏進,國家的財物就充足。廣大人民群眾家用就豐富。
這才是《詩經》裏講的,家家日子過的好,老婆孩子樂悠悠。
社會賢良們說,古時候,商人做買賣從不欺騙客戶,重合同守信用,工匠作活,又細致又好,絕不糊弄人,東西做的又結實又好用。所以,君子無論是幹農活,還是下河摸魚,都是一樣的誠實守信。說綠色有機就綠色有機,絕不冒充綠色有機實際上打了劇毒農藥哄你,說給你抓條魚就一定給你抓條魚,絕不摸條泥鰍來糊弄你。
你們看,現在,商人們坑蒙拐騙,工匠們做假,心裏有鬼卻一點也不羞愧,沒事就把“在商言商”這樣的混帳話掛在嘴上,結果本來就刻薄的人變得更加混蛋,本來老實的人變得更加刻薄了。
從前,夏桀奢侈淫逸,宮裏盡是些歌妓,穿著華麗的衣服,走著貓步,有唱有跳,所以,伊尹這樣的人才看不慣就跳槽走了。結果,歌妓讓夏桀亡了國。
其實,外來的那些騾子、驢也不見得就比我們的牛馬好使,進口的那些皮毛、氈子、地毯也不見得就比我們的絲綢好,美玉、珊瑚產於昆侖山,珍珠、犀牛、大象產於桂林,這些地方離我們都有一萬多裏地,按照種田養蠶的勞動成本來衡量我們購買的這些奢侈品的價格,等於一件物品要用百倍的錢,就等於用一捧東西需要用一萬筐穀子,這太不合算了。
如果朝廷喜歡這些珍貴的東西,那麽奢侈的風氣就會在百姓中盛行,如果朝廷以遠方的東西為貴,那麽財富就會外流,所以,帝王不以無用的東西為寶,作為榜樣,讓廣大人民群眾懂得節儉,不去喜歡追捧那些稀奇古怪的東西,以使國家富裕起來。治理百姓的方法,在於讓大家節儉,創造節約型社會,節儉而不是鼓勵大家奢侈浪費,應該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農業的土地分配問題,還是以井田製的方法好。
一提井田製,官員們就坐不住了。現場一片騷動。因為土地製度涉及到很多利益,也涉及到國家的體製和經濟形式,極其複雜和敏感,曆朝曆代的變革和發展都和土地製度有著極大的關係。
社會賢良們講的井田製是什麽呢?怎麽就讓官員們坐不住了呢?需要解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