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名廚論上海菜

(2007-02-14 17:25:43) 下一個
上海菜,習慣叫"本邦菜",從家常菜發展而來。
  上海沿江瀕海,氣候溫暖,全年盛產魚蝦,市郊菜田連片,四時蔬菜常青,這又為上海菜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原料。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形成京、廣、蘇、揚等十多個菜係。上海菜原以紅燒、生煸見長,後吸取了無錫、蘇州、寧波等地方菜的特點,參照各派菜係精華,形成湯鹵醇厚,濃油赤醬,糖重色豔,鹹淡適口的口味特點。

  ■論劍者一:
  老法師:中國烹飪名師、市烹飪協會上海菜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老正興菜館總經理陳紀官論道:選料講究、技術過關是傳承本幫菜的要領

  去老正興,事先沒有預料到我麵前的這位陳總經理,竟然是80年代市烹飪技術比武“下巴劃水”菜肴的全市冠軍,當時的他三十出頭,卻技壓群芳,一舉打敗眾人,從此這道菜成為老正興的看家菜之一。
  創建於同治元年的老正興,是做上海菜最老牌的餐館。陳紀官71年入廚,幾年後由於手藝精湛曾被外交部派往駐外使館,80年代前期曾巡回於日本等世界各地交流廚藝,87年回到老正興,至今已有35年燒本幫菜的廚齡。
  聊到他的老本行,陳師傅興奮之情溢於言表:“要做好本幫菜,頭道功夫就是在選料。拿青魚禿肺來說,我們選用的是烏青魚。天熱時的烏青魚泥土氣太重,過於腥氣,9、10月份的烏青魚最好,買回養幾天把泥腥氣吐幹淨。十五六斤的烏青魚,三到四條才能做一盆。”
  民間有這樣的說法:“小花園的鞋子,老正興的圈子”。一道草頭圈子,陳紀官的做法是取用豬直腸5-7寸的一段,這段腸輔助胃消化,不停地收縮,每時每刻在“練腹肌”,哪怕晚上身體處在休眠狀態,它也在蠕動。因為這些緣故,這個部位既不是脂肪,也不像肌肉,而是平滑肌———比精肉肥,比木魚蛋滑;還有蹄筋的韌、肥肉的香,這樣做出來的口感才能達到滑潤香腴。
  “一道油爆蝦,按每斤七八十隻的大小挑選個頭,要讓蝦頭在油裏爆開,蝦頭剪須的一刀剪在什麽部位都不能差之毫厘,更重要的是油溫要恰到好處。”據說這道油爆河蝦可是老正興獲得國家金獎的名菜之一。
  “再有這清炒鱔糊,鱔絲都是由自己的廚師親手劃的,買來的黃鱔都如食指般粗,一條黃鱔隻劃三絲,鱔絲要經過泡、煸炒、熱油烹三次加熱,每一次的火候都要拿捏精確,萬一把握不好,鱔絲脫了水,吃起來就幹癟沒有彈性。”陳師傅說道。
  這些要訣經過師傅帶徒弟一代代傳承下來,師傅言傳身教,徒弟心領神會,所以幾十年下來,老正興的本幫菜在上海灘立穩了腳跟,其中原料和技術的控製舉足輕重,正因為如此,才保證菜肴的口味一如既往。

  ■論劍者二:
  老法師:和平飯店廚師長韓樹恩論道:保留傳統的同時上海菜要應需而變韓樹恩給人一種沉穩的感覺,雖然雙鬢有些微白,但老師傅談起老行當還是神采奕奕。在和平飯店,這上海菜一燒,就是三十多年。

  “上海菜的演變就是個吸取眾長、創新發展的過程。”和平飯店的廚師長韓樹恩對記者開門見山:“最早的青魚禿肺、圈子,已經在不少上海人身上失寵,原本的糟貨,後來經人改良,放了點話梅味進去,反響就不錯,再到後來,帶了點辣味,也挺新奇。”
  韓師傅認為繼承和發展是未來上海菜的趨向。拿一道糟溜魚片來說,原是北京菜,用糟油燒成。傳到上海後,一些廚師用本幫酒糟的方法烹製,味道更濃,久而久之成了上海名菜。“我們這裏的一道糟香塘裏魚片,是從糟溜魚片發展過來,原先用的是青魚片,與之相比,塘裏魚片具有鮮香滑的特點,更符合現代人的口味。這是變,也有不變。糟魚片必定要配上木耳青豆,這樣的搭配雷打不動,否則就是破壞菜的本原了。

  ■論劍者三:
  精英層:中國烹飪大師、錦江集團上海賓館大廚郝秉釗論道:以調為手段,以養為目的

  1975年從廚的郝秉釗師傅,最早學過京幫、揚幫和川幫等菜係,曾經在2001年上海APEC會議上為21國元首做過菜,他的雕刻工藝在行業內有口皆碑。他對上海菜的淵源特別有感情。他坦言,從上海開埠以來,本幫菜融會了16幫外來菜肴的特點,兼收並蓄,在40年代就有“吃在上海”的說法。不過,上海菜曆史不長,真正打得響金字招牌的並不多,上海菜要發展,不能停留在原先的本幫菜上,還需要博采眾長,用之得法,超越原樣。近年來小南國的一道蔬菜色拉,由於改良配方,味道獨特,深受上海人喜歡。
  談及上海菜的發展,郝秉釗也是一語句道破天機:以調為手段,以養為目的。上海菜要一如既往地注重味、香、色、型、氣、營養方便的調和,做到綠色環保,才有生命力生存下去。

  ■論劍者四:
  新秀者:火烈鳥上海餐廳廚師長範益銘論道:萬變不離其宗

  追根溯源,上海菜萬變不離其宗。這是華亭賓館二樓火烈鳥上海餐廳廚師長範益銘的感言。40歲還不到的他,從上海老飯店出來,已經深得上海菜的精髓,而且執著地在這家新派餐廳做“本味”上海菜。
  “上海菜鹹中帶甜,再怎麽變化,堅守上海本地口味是大前提。”
  對於這一點,範益銘師傅很“固執”。“我們把八寶辣醬改成了八寶年糕,隻是在原料口感上有所改進,但是鹹、甜、辣的菜式本味還得固守,不能太‘野豁豁’”。
  範益銘向記者介紹,他們店裏的糖醋遵循本幫菜的做法,就算是改良過的果汁入菜也還得循著這個“酸甜”本味吧。

  ■論劍者五:
  精英層:原藍天賓館副總、市食文化研究會理事汝偉論道:菜肴要有技術含量和個性

  師傅概括出了幾條他的心得:一.上海菜的發展要符合時代變化的口味和快節奏的消費需求;二.上海菜應當有一定的技術含量,不易拷貝,有一定排他性;飯店有個性,廚師有個性,菜肴也要有個性,否則讓人“一學就會,一哄而上”,上海菜的真諦就容易流失。
  三.菜肴要注意營養配比。

  ■論劍者六:
  新秀者:美林閣總經理張國榮論道:變法———傳統烹飪+新食材,傳統食材+新烹飪

  作為本幫菜的後起之秀,美林閣、王朝、梅園村等代表了上海菜的方向,他們在繼承了老本幫菜式的特點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成為新上海菜。
  出身廚師的美林閣總經理張國榮談到,新上海菜可以有這麽幾個變法,一是用傳統的原料融進新的烹飪手法,比如糖醋做法,本幫菜燒出來的菜“黑赤赤”,用老抽和生抽加以調和,生抽色淡味濃,老抽味淡色濃,中和後味道不變,色麵上卻要鮮亮很多。同樣在烹飪禽類菜肴時加入檸檬汁等果汁,味道還是酸酸甜甜,清新的口感讓人味覺一新。二是用傳統的烹飪方法燒新的食材,糟缽鬥大家熟悉,可是內髒很多人不愛吃。有些店家就把內髒改用魚翅和其他山珍海味,用火腿湯吊鮮,糟的味道不流失,整道菜吃起來卻鮮香可口。
  張國榮說道:“未來的世博會,客人來到上海吃什麽?上海菜關鍵是要形成自己的風格,最好發展拳頭產品,也要講品牌。”

  ■論劍者七:
  精英層:申城本幫菜泰鬥李伯榮的弟子、德興館技術總監伍寶鑒論道:燒上海菜火候功夫要了得

  伍寶鑒繼承了師傅李伯榮對上海菜的理解,“一道經典菜就是一種文化,糟缽鬥、油爆蝦、八寶辣醬傳承著老祖宗沉澱下來的海派文化。”難怪和店裏的一位老客人聊起來的時候,股股懷舊情結在兩人心中湧動。
  聊到上海菜,伍寶鑒非常自信,所謂“術業有專攻”,德興館是本幫菜的發源地之一。]“要燒好上海菜,火候功夫很關鍵。比如油爆蝦,油溫熱到一定程度放下去,20秒出爐,殼脆肉嫩。”“紅燒劃水,烏青魚尾一片二,入油煎,翻個身,放鹵出鍋,過程不超過五分鍾,一氣嗬成,這樣出來的劃水才嫩。”這樣的要訣已經被伍寶鑒爛熟於心。
  不少人講到上海菜就會提“濃油赤醬”,伍寶鑒說:“這不能概括上海菜的全部特點,但有些菜就得這般‘濃’,這般‘赤’。你就拿請燒鱔糊來講,醬油一定得加到這個程度,否則出來的鱔絲‘白寥寥’,沒法吃。”伍寶鑒說完嘖嘖嘴,露出惋惜模樣。
  說到上海菜的發展,伍寶鑒認為,將來少油肯定是趨勢,上海菜顏色深的本色不變,但是還得根據現代人的需求,走健康路線。

  ●名家建議

  人的味覺是有記憶的,吃慣了的味道,再顛覆就難了。“蹄膀不放醬油,怎麽看怎麽不像。”近幾年,無論是傳統本幫菜還是新改良的上海菜,“變”與“不變”都是一種辯證法。
  上海菜要和國際化接軌,除了菜保持入味之外,顏色反常強烈、花哨的裝盆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要把菜當作一件藝術品來精雕細琢。
  ———美林閣經理張國榮
  現在的蜜汁排骨采用了李錦記海鮮醬,味道保持不變,甜度降低,符合現代人健康需求。糖醋的做法最早有兩種,一種是單純靠醬油、糖、鎮江醋兌出來,另一種則是使用番茄醬。現在調味的輔料多了山楂汁和檸檬汁,手法運用就靈活多樣,但是味道還是得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