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溫已成絕版“老女排”:女排精神源於日本教練

(2007-07-13 15:26:27) 下一個
“女排精神”源於日本教練

  說起中國排球發端最早的記憶,繞不開一個日本人,他叫大鬆博文。1965年,大鬆曾應周總理邀請來到中國,援教過一個月。大鬆超量的“魔鬼訓練”“意誌排球”成了後來“團結協作,頑強拚搏”女排精神的源頭。

  大鬆原是日紡公司的一名工人。1953年,出任日紡女排主教練,開始用高強度高密度的方法,訓練一支由紡織工人組成的球隊。1964年6月,大鬆博文第一次率領日紡女排來華訪問時,這支業餘隊伍“最高的海拔也不過1米71”,但已經在1962年的世錦賽上戰勝了當時稱霸排壇的前蘇聯隊,奪得了世界冠軍,在當時世界排壇引起一片驚愕之聲。

  大鬆特殊的訓練方法在北京體育館一亮相,立刻吸引了很多群眾到場觀看。大鬆站在一側,連續地大力拋球,而隊員們則一個個滾翻救球,直到精疲力竭。“一般教練都是在另一邊發球給隊員,大鬆則是用拋球的方法,從不同的方向砸向地麵。這樣的話,速度會更快,角度也會更刁。”北京體育大學博導葛春林教授向記者解釋。大鬆采用的一些奇特訓練方法都是中國隊之前聞所未聞的。

  第二天,時任國家體委主任的賀龍元帥也聞訊趕到現場參觀訓練,大有感觸。回去後便邀請周總理去看大鬆的訓練,並陳述了體委想請大鬆來國內訓練女排的意見。周恩來看後,亦為所動,接見了大鬆,並邀請大鬆再次來訪。

  翌年,剛率隊拿到奧運會冠軍的大鬆應邀來到中國。體委特意從全國各地調來一批男女隊員參加訓練。“訓練非常苦,身高馬大的山東大漢沒兩天就招架不住了,隊員甚至於出現了尿血反應。”葛春林告訴記者:由於女性耐力更強,本來男女一起訓練,幾天之後,男隊員就明顯跟不上了。早在訓練貝塚紡織隊時,場邊就放著大木桶,供運動員隨時嘔吐用。

  除了大運動量的苦練,大鬆也將自己創新的鉤手飄球、滾翻救球、小掄臂扣球等技術帶到了中國。最重要的是將“嚴格要求,服從命令,培養團隊精神”的理念帶到了中國,開始培養起最初的“女排精神”。

  其實,作為外交家,總理看重排球還有另一層深意。亞排聯主席魏紀中對記者回憶道:“1964年,中國正處於三年自然災害後的恢複期。3年間,我們主要的問題是浮誇風,工作不踏實。1964年剛開始複興,要求所有人艱苦奮鬥,堅持實幹”。

  “正好這時排球界出現了這樣的機會,總理就非常明智地抓住了。”在北京訓練期間,周總理還特地組織北京國家機關的幹部都到北京體育館,觀看大鬆的訓練。“總理是想借此提倡一種腳踏實地,奮發圖強的精神”。如後來的乒乓外交一樣,不知不覺,排球開始扮演起政治上的角色。

  盡管,容國團獲得中國首枚金牌之後,也曾發出過“人生能有幾回搏”的呐喊。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顯然能觸動整個民族的神經。

  首先,排球是一個集體項目,需要隊友之間的團結協作。群眾基礎好,影響廣泛,在氣氛上、場麵上更容易產生一種激勵效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