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帥十將得之不易——55授銜資料大全
(2010-04-03 04:24:17)
下一個
一九五五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實行了軍銜製。在中南海懷仁堂,毛澤東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帥軍銜;周恩來授予粟裕等十人大將軍銜。 從那時起,人們對這十大元帥和十大將就有了說不完的話題。
從這些風雲顯赫的人物的履曆和當時各自擔任的職務,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授銜的決策受 到了幾個因素的製約:
一、名額有限;
二、各人當時的職務。
三、各人資曆在黨內軍內的深淺。
四、各人的軍事業績。
五、領袖人物對各人的好惡。
六、軍內各個派係的平衡。
這六個因素中,第五點的作用最小,毛澤東不會把複雜的人際關係通過軍銜完全表現在公眾麵前;第二、三、四點主要體現在排名坐次上。而作用最大的是第六點。
中guo jun隊的山頭派係是曆史上形成的,雖比不上老蔣的guo jun那麽根深蒂固和明目張膽, 但也總是一塊心病,在中國傳統的背景下,共產黨人也難以免俗。
軍內大的派係基本上是紅軍時期的三個方麵軍、南方三年遊擊戰加上陝北方麵;抗戰中八路軍、新四軍;解放戰爭中的五個野戰軍,這幾大派係直接影響到了元帥和大將的予與否。至於其他幾個小的派係,對最高級的軍銜授予不起作用,加上曆史、人員種因素錯綜複雜,在授上、中、少將時都顧不上平衡了。
在此先將幾個小派係略作交代,算是主題之外的一點逸事。
南島瓊崖縱隊。曆史最長,幾起幾落,最高指揮員幾易其人。幸存的最高指揮員馮白駒授中將軍銜。
東江縱隊。抗戰時中共在華南的唯一武裝,四六年從深圳大鵬灣北撤,改編成為華東野戰軍兩廣縱隊。司令員曾生是學生出身,三六年入黨,資曆太淺,僅獲少將軍銜。
黔桂川滇邊區縱隊。解放戰爭時中共在西南的唯一武裝,曾是首先直接支援盧漢發動雲南起義的gong jun部隊。這支部隊曆史最短,默默無聞,沒有產生將軍,今天很少有人知道在軍史上有過這樣一支孤軍。
東北抗日聯軍。名聲最大結局卻最慘,退到蘇聯的各支遊擊隊隻能編成一個旅。幸存的第二軍軍長周保中解放戰爭時任遼東軍區副司令,授中將軍銜。
新四軍第五師。名義是新四軍,實際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長期“孤懸敵後”。抗戰勝利後曾改編為中原野戰軍,是幾支獨立部隊中最大的一支。“中原突圍”後分別編入西北、晉冀魯豫、華東各野戰軍。授銜時原五師的旅級指揮員有兩名中將,團級指揮員有幾名少將。師長兼政委李先念脫離軍界,師級指揮員僅參謀長劉少卿授銜時有軍職,而他由於別的因素隻獲少將軍銜。
決定元帥和大將人選時,還有一個很少有人想到的幹擾因素,即guo jun的“投共”將領。當時陶峙嶽、陳明仁、董其武、廖運周等人都有軍職,必須授銜。而比他們地位更高的guo jun將領如何安排?最後實在無法平衡,隻好“一刀切”,這幾位guo jun的高級將領均未授銜。
由於受到各種因素的製約,人選的決定過程拖了很久。五三年賀龍率祖國慰問團赴朝,在對誌願軍高級將領的一次講話中評論過軍銜製,並以詼諧的口氣透露:“軍委已內定兄弟我為一名元帥了。”可見那時對人選已醞釀了一段時期了。而直到朝鮮戰爭結束了兩年之後,人選才最後確定。在幾大派係中,原紅一方麵軍和八路軍的勢力最大,二十個人選中有三分之二屬於這一派係或有極深淵源。陝北方麵最弱,僅有大將一人。 分別看看顯赫的十大元帥和十大將,就可明了其中的微妙所在了。
朱德,無論從哪個方麵思考,第一把元帥交椅非他莫屬。由於在黨史軍史上的地位極為特殊,今天人們對他的誤解也最多。要說明這一點,因內容太多,本文的篇幅不夠,當另外寫一篇專論。
彭德懷,在軍史上的地位僅次於朱德,授銜時是軍委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戰軍的代表。盡管他軍事業績上有勝有敗,但從平江暴動到朝鮮停戰,一直在第一線從事戰鬥指揮,這一點全軍無人可比。他的軍事造詣並不出色,但二十多年身經百戰的資曆足以使他傲視群雄,位列元帥第二理所當然。
林彪,第四野戰軍的代表,十大元帥中他的戰績和指揮能力都堪稱第一。但他在十人中的資曆倒數第二,位列第三是由於當時他是十人中除朱德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
劉伯承,第二野戰軍的代表,軍事生涯僅次於朱德。他在軍事指揮和學術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對中guo jun隊正規化的影響最大。白崇禧稱他是“gong jun第一號悍將”,而毛澤東對他則別有看法。授銜時劉伯承在黨內軍內已無實權,位列第四的原因一是因他的資曆,二是他在軍中人望甚高,三是毛澤東不會將他對劉的看法公開化。
賀龍,借助南昌暴動總指揮和紅二方麵軍總指揮的資曆成為元帥。他未受過正規的軍事教育,軍事造詣和戰績沒有任何出色之處。他創建紅二軍團時有很強的封建宗族色彩,在十年間洪湖蘇區僅能自保,談不上發展。後人往往將此歸罪於夏曦洪湖肅反,其實鄂豫皖蘇區的肅反比洪湖蘇區更為嚴重。抗戰時一二零師是八路軍的三個師中力量最弱、戰績最小的,長期擔任預備隊的角色。賀龍解放戰爭時僅任晉綏軍區司令這一兵團級的職務,建國後任體委主任。但如僅就表象認為賀龍一無是處也不客觀,授銜時他在軍委中位置僅次於彭德懷和林彪,廬山會議後他更擔任了軍委第二副主席,成為毛澤東牽製林彪的首要人物,六五年取消軍銜製就出自他的手筆。
陳毅,一身代表著南方三年遊擊戰、新四軍、第三野戰軍三個派係。他是半路出家從軍的文人,軍事造詣有限。抗戰以來他指揮的較大戰役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都要依賴粟裕。但他在軍中的資曆和地位,以及他與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的曆史淵源,而使得這三個派係的代表人物隻能是他,不可能是粟裕。
羅榮桓,眾所周知他是政工元帥,代表著政工在軍中的地位,意味著中guo jun隊所特有的中國特色。在十大元帥中他的資曆最淺,二七年入黨,從未擔任過戰略方麵的最高職。同時他又是十人中學曆最高的,上過大學。
徐向前,同賀龍類似,借助紅四方麵軍總指揮的身分成為元帥。他的資曆僅高於林彪和羅榮桓,在黃埔一期畢業生中原是不被看好的人物。他的軍事業績最顯著之處是曾指揮過一度是紅軍中最強的紅四方麵軍。但自從指揮西路軍在河西走廊全軍覆沒後,再不曾有過值得一提的戰績。解放戰爭時他僅任兵團司令,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攻克了太原。由於紅四方麵軍這一派係人數眾多,必須在元帥中有代表人物,曾為總指揮的徐向前就是最佳人選了。
聶榮臻,華北野戰軍的代表。盡管他曾在黃埔軍校任職,但實際也沒有受過係統的軍事教育。他指揮華北野戰軍同傅作義對峙三年,沒有出色的戰績。他一生的軍事業績中,凡輝煌之處往往與林彪有關:紅軍時期他是紅一軍團政委;抗戰開始時他擔任一一五師副師長;平津戰役又是東野與華野聯合作戰,以至於北京軍事博物館的一位創作員曾經說過:“要想寫好《聶傳》,先得搞好《林傳》。”
葉劍英,沒有派係背景,沒有實際戰績。由於在十人中名列最後,容易誘發人們揣測。實際上,因上述幾個因素的製約,除他之外找不出別人能平衡這個位置了。確定葉劍英為元帥在於他的特殊地位和資曆,從北伐直到建國,他一直充當著“中gong jun方在政壇上的代表”這一角色,除他之外黨內軍內再無他人有這種特殊地位了。而在資曆方麵,他的軍事生涯僅次於朱德和劉伯承。自雲南講武堂畢業後,他在粵軍中長期擔任高級幕僚的職務,當他協助老蔣率黃埔學生軍第一次東征時,林彪還沒進黃埔的大門呢;長征中他一度接替劉伯承任紅軍總參謀長;解放戰爭三年,他又任總參謀長直至建國。在重大曆史事件中,他兩度扮演了微妙的角色。二七年七月他向賀龍、葉挺通報朱培德的動態而直接引發了南昌暴動;三五年過草地時他的作為又導致了紅軍的公開分裂。且不說他在以後的歲月中,對粉碎“四人幫”和華、鄧之爭所起的微妙作用了。至於他本人軍事造詣與指揮能力如何,曆史沒給他機會證明。
從十大元帥的各人背景看,哪一個都動不得,十大將換誰上來都會引發新的不平衡。
再看看十大將的人選,派係平衡的因素減弱了,而當時職務的因素加強了。
粟裕,他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在全軍首屈一指,許多方麵甚至超過了林彪。而他長期是以陳毅的副手身份指揮作戰,建國後任過短時間的總參謀長一職,授銜時卻不在這一重要位置上,而且他的資曆隻能夠和羅榮桓相比。陳毅代表新四軍和三野的元帥地位已定,粟裕隻能委屈了。至於粟裕爭當元帥的傳說是站不住的,那是人們根據他的戰績和位列大將首席而產生的臆測。四八年中央軍委曾計劃將粟裕指揮的華野外線兵團即蘇北兵團擴編為華中野戰軍渡江作戰,而將華野的內線兵團即山東兵團升級為華東野戰軍。這一計劃本以明令發表,許世友、譚震林、劉少卿指揮的山東兵團已使用華東野戰軍的名義達三個月之久。而正是由於粟裕本人的反對,這一計劃才撤銷。同時,粟裕還堅決主張已到中原的陳毅繼續兼職華野司令。可見,粟裕放棄了成為方麵大軍主官的機會,很難認為到授銜時他會再爭執一番。
徐海東,陝北方麵的代表,他的大將軍銜完全是派係平衡的典型。紅軍長征時除了三個方麵軍外,還有一隻獨立長征的部隊最先到達陝北,即紅二十五軍,徐海東是這隻部隊幸存的指揮者,與陝北紅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之後,徐海東任軍團長。斯諾所寫《西行漫記》中曾提到,蔣稱徐海東為“文明的一大害”。由於在戰爭中肺部負過重傷,他在抗戰開始不久後就已不能工作,一直處於療養狀態,直至七零年去世。陝北方麵的代表人物劉誌丹陣亡,高山岡自殺,徐海東是這一派係中的最高人物了,而且他為人一向正直和善,與世無爭,授他大將不會引起不平衡。
黃克誠,第四野戰軍的代表。他的戰績、資曆與別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處,但是他當時的職務是總參謀長兼軍委秘書長,這一點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
陳賡,第二野戰軍的代表。二野參謀長李達是三一年寧都起義才參加紅軍的,盡管軍事造詣很高,但資曆不足以為二野的代表人物。陳賡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氣甚大,是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中的佼佼者。著名的“黃埔三傑”中,蔣先雲戰死, 賀衷寒去了台灣,陳賡是碩果僅存了。
譚政,當時任總政治部主任,與元帥中羅榮桓的情況一致,是大將中政工方麵的代表, 同樣意味著中guo jun隊的特色,與派係平衡無關。
蕭勁光,第四野戰軍的又一代表。海軍司令的職務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在所有元帥和大將中隻有他在蘇聯進修過海軍業務。在資曆方麵,隻提一點就夠了。當年江西蘇區黨內鬥爭中有一頂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蕭勁光式的RIGHT傾機會主義”。
張雲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戰軍的又一代表,幾乎可認為他的大將軍銜完全是因他的資曆而來的。大將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參加過護國討袁的。廣西百色起義時他任紅七軍軍長,在鄧小平離隊後他率紅七軍艱苦轉戰進入中央蘇區,任紅軍副總參謀長。抗戰和解放戰爭時他在華東方麵的軍職一直高於粟裕。葉挺任新四軍軍長,他任參謀長兼第二支隊司令;陳毅任軍長,他任副軍長;華野成立,他又先後任過副司令兼參謀長。這些職務大將中無他人可比。
羅瑞卿,華北野戰軍的代表。他的軍事業績和指揮能力都很一般,資曆也不出眾,是有爭議的人物。而他當時的職務為公安軍司令兼公安部部長,工作性質特殊與最高層直接相關,毛澤東對他頗為賞識,是黨內軍內正在上升的人物,廬山會議後也正是他接任了黃克誠總參謀長和軍委秘書長的重要職務。
王樹聲,紅四方麵軍的代表。與元帥中徐向前的情況一致,盡管王樹聲戰爭中沒有驕人戰績,甚至在解放戰爭中的職務低於多數大將,但他擔任過紅四方麵軍副總指揮,僅此一項足以保證他的大將軍銜。授銜時他的職務與陳賡相同,都是國防部副部長。
許光達,做為紅二方麵軍在大將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後,也是十大將中爭議最大的人。他的職務、資曆、戰績明顯低於其他的人,而且在紅軍中僅擔任師長,對紅二方麵軍的代表性都嫌不足。由於紅二方麵軍產生的高級將領本來就少,參謀長李達因資曆有限而排除在大將之外。而曾擔任紅二方麵軍副總指揮的蕭克,本是最有資格的人選,但他在長征時支持過張國燾的路線,又與此時主持軍委的彭德懷水火不容,加上他當時訓練總監察部副部長兼陸軍訓練部部長的職務較低,故而沒得到大將的位置。授予許光達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在於,中國當時在借助蘇聯建立自己的裝甲兵,為了對等談判,中國的裝甲兵司令應與蘇軍的軍銜相同。作為裝甲兵司令的許光達也就順理成章地獲得了大將軍銜,在各兵種的主官當中成了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