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子喝醉酒

上聯:牙縫半個崩不字;下聯:野火春風鬥古城;橫批:你的明白?
正文

小的眼裏的文革(係列-18)你吃幾兩飯?

(2007-06-08 08:33:01) 下一個

小的找了好長時間才把這一條毛主席語錄找到了。文革時,一進糧店,當頭就是這一條:“節約糧食問題。要十分抓緊,按人定量,忙時多吃,閑時少吃,忙時吃幹,閑時半幹半稀,雜以番薯、青菜、蘿卜、瓜豆、芋頭之類。此事一定要十分抓緊。”從這段“最高指示”,大概不難想象當時的困境。

記得在北京,那時每個人的定量中,40%是細糧(白麵),20%米,剩下的40%是粗糧(玉米麵為主,可以用來買點心,買白薯,去飯館兒)。父母的定量好像是二十多斤,依稀記得大人們提到過是在“困難時期”自願減定量減成二十多斤的。小孩子的定量,男女不同,隨年齡遞增,到高中時男生可達33斤。小的最高時是35斤,那是當工人的時候。 當然工種不同,定量也有差異。

小的記得“困難”時期,糧票特別金貴。小的至今清楚地記得隨父親去爺爺家吃飯,吃過飯,是要把糧票留下的。至今,父親摘下眼鏡數糧票的動做細節,甚至當時使勁仰頭的感覺還在身上。那是小的第一次、至今還有印象的、對糧票的感性認識。

後來大一點了,每個月糧店的人挨家挨戶發糧票,父母不在家時就會授權小的自己拿著父親的圖章去領。發糧票的人提著一個大大的箱子,把箱子放到我家吃飯的桌子上,打開來裏麵有許許多多的牛皮紙袋子,每家一個,裏麵裝著這一家人的糧票。從袋子裏把糧票拿出來,其中有粗糧票,麵票和米票,另外還有油票。快到年底時,還會有新的購貨本兒。發糧票的人要把所有的票證拿出來當麵數清,然後蓋戳走人。小的這樣領過無數次糧票,從來沒有出過錯。以至於小的曾經想過為什麽還要數的問題。

直到七十年代之後,小的才知道糧票還可以換錢。在那以前,小的從來就覺得糧票是糧票,錢是錢,吃糧要用糧票是天經地義的。

大約是八十年代中吧?小的的叔叔從台灣回來探親,父親問他每頓要吃幾兩飯?叔叔笑著回答,“吃飯要講吃幾碗嘛,誰還用稱去稱它呢?”這裏麵的苦澀還真是不容易用一、兩句話說清楚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