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東北糧倉,燒出一場糧食危機!
原創: 我是財小妹
1735年,雍正駕崩,25歲的乾隆一登基驚訝地發現,糧食生產和國糧儲備之“第一緊要大事”全麵失控,必須徹底清查。
清查糧倉話音一落,糧倉就發生“火龍燒倉”的驚世奇案。這都是因為地方糧倉早已空虛,地方上的貪官汙吏為防貪汙敗露,竟縱火焚倉。
糧是老天爺燒的,關倉場老爺們什麽事?這樣一來,一切無從查起。
幾百年後,“火龍燒倉”的故事又反複在東北重演。
這是天災,還是人禍,一切目前沒有定論,但冥冥之中又充滿了各種離奇和偶然。
更為嚴重的一個問題,又再次浮出水麵:火燒糧倉背後,中國究竟麵臨著怎樣的糧食問題,我們的糧食夠嗎,這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會不會存在實質性的糧食危機呢?
糧倉一查就著火
前幾天(7月29日),吉林省一糧倉發生火災,當地官方稱,初步測算“過火糧食約40噸,過水糧食約540噸”。
詭異的是,新華社7月23日的消息稱,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開展全國政策性糧食庫存數量和質量大清查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部署開展全國政策性糧食庫存數量和質量大清查。
這裏麵包括各類企業存儲的政策性糧食,包括中央儲備糧、最低收購價糧、國家臨時存儲糧、國家一次性儲備糧、地方儲備糧,以及存儲政策性糧食企業的商品糧數量和質量進行清查。
同時,還準備對企業執行國家糧食收購政策、儲備糧輪換管理、政策性糧食庫貸掛鉤、財政補貼撥付等情況進行同步檢查,驗證庫存糧食的真實可靠性。
在這微妙的時刻,一場大火,讓糧倉成了一堆黑炭。
不過,吉林糧倉工作人員稱糧倉火災與即將開展的糧庫大清查無關,而且清查試點也不包括吉林省。
無獨有偶, 2013年的“全國糧庫大清查”中也發生“火龍燒倉”的事情。
2013年,黑龍江省中儲糧林甸直屬庫發生火災,共78個儲糧囤表麵過火,損失近億元。
恰巧的是,在事故發生的4天前,中央第一巡視組進駐中儲糧總公司開展巡視工作。而更巧合的是,糧倉內5個攝像頭在發生火災不久前發生了故障。
同年,巡視組通報了巡視結果,直指中儲糧“基層腐敗案件高發多發”、“虛報庫存、摻雜使假等問題時有發生”。
看來,幾百年下來,中國糧倉依然一查就著火,這還真是用物理和化學都無法解釋的詭異現象。同樣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火災是場悲劇,但火災的時機卻引人遐想。我相信,在火焰之下,有的秘密被燒得無影無蹤,有些秘密終會撥雲見日。
無論這場大火是不是人為的,糧倉的問題卻是一直存在的。
袁隆平就曾質疑,很多糧倉虛報空置根本沒有糧。就算有糧,又有多少收儲的是新糧好糧,多少是陳糧壞糧?
2015年,央視記者曾臥底東北糧倉,發現糧倉中新糧(好糧)竟變成陳糧(壞糧),每噸新糧用陳糧來代替可以賺取到700元/噸的差價。
另外,也有記者報道出農民賣糧難的問題,農民賣糧需要給好處費,甚至根本賣不出。
就拿“以陳頂新”來說,如果農民賣不出糧,糧庫富餘倉容多,到時就有更大空間收購陳糧來頂替新糧,套取本應給予賣糧農民的國家補貼;甚至虛報糧倉數量,直接套取國家補貼。
糧食缺口巨大
糧食問題,在中國一直是個大問題。民以食為天,我國作為人口大國,糧食是關係國計民生和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物資。
那麽,中國的糧食情況,到底是什麽樣的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今年夏糧收購情況,截至7月25日,主產區小麥累計收購3396.9萬噸,同比減少1841.3萬噸,降幅達到35.2%。
可以看出,國家夏糧收購情況是斷崖性下跌,這主要是因為今年夏糧產量減少。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夏糧產量13872萬噸,同比去年的14178萬噸,降幅2.2%。
可能很多人覺得降幅2.2%隻是一個小數字,但是中國人口以及消費需求都在增加,一降一增,缺口正在越拉越大。
2017年我國糧食累計進口13062萬噸,較2016年增加13.9%,其中大豆和稻米進口量為世界第一。自2002年至今,中國的糧食進口量增長了800%。
有數據預測,中國2018年大豆進口量有望增至1億噸,較2017年的9700萬噸進一步增加300萬噸。
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有6成以上的糧食依賴進口,依目前的形勢來看,這一比例會越來越高。更恐怖的是,不僅主糧依賴於國外,就連糧食種子也依賴國外。
中國糧食種子大多從國外進口,油料種子來自德國,玉米種子來自美國,蔬菜種子來自日本。中國農作物種子進口額從1995年的0.67億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7.81億美元。
以上種種都在說明,中國糧食產量在降低,國內糧食缺口越來越大,對糧食進口的依賴度極高。
糧食產量為何會降低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在種植技術、畝產量越來越好的情況下,糧食產量卻越來越低,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國內糧食出現如此大的危機呢?
首先,與土地財政和過度開發的房地產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據國土資源部發布的數據,從2010年開始,每年國家及省份批準的建設用地占用耕地數量均在20萬公頃左右,直到2015年才下降到16萬公頃。
耕地被房地產商侵占,大片良田被吞噬。
2017年全國糧食播種麵積112220千公頃(16.83億畝),比2016年減少815千公頃(1222萬畝),下降0.7%,突破18億畝耕地的紅線。
其中穀物播種麵積92930千公頃(13.93億畝),比2016年減少1464千公頃(2196萬畝),下降1.6%。
有趣的是,2006年,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提出18億畝耕地紅線,並把它作為一個具有法律效力的約束性指標。
但到了2018年,國土資源部印發了《關於全麵實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的通知》提到2020年全國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麵積不少於15.46億畝。
很明顯,18億畝耕地紅線已名存實亡。
再則,耕地在減少的同時,伴隨著務農人數的減少。
截至2017年,農村常住人口依然高達5.77億,但很多人正堅定地拋棄農業,出外務工。
2004-2015年,中國外出農民工數量呈直線上升,10年來增長48%,加上在本地就業的農民工,中國農民工總數維持在2.7億人左右。
農民不再務農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在城市務工的收益遠大於務農。
由於長期的損農業以補工業的經濟戰略、農用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農田水利基建的滯後、季節變幻無常,使得種地成本增加、抗風險能力較弱、糧食價格低,農民無利可圖。
畢竟,在城市打工每個月能拿3000塊的工資,比種田的收益多得多了。
調研報告顯示,我國糧食主產區人均財政收入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80%,產糧大縣多是財政窮縣。
以我國產糧第一大省黑龍江省為例,該省的70個產糧大縣中,43個縣財政收入不足1億元,21個縣是省級或國家級貧困縣,60個縣要靠財政轉移支付維持政府運轉。
這就造成了這樣一個局麵,在當前農業市場化的背景下:誰種地、誰吃虧。
再者,國內外糧食的價格倒掛也導致了這一現象。近年來我國麵臨著巨大的通脹壓力,進口糧食能夠很大程度壓製消費價格的上漲。
有一項調查顯示,一個農村居民到城市就業和生活,每天直接和間接消費的糧食跟以前對比會增加20%。一正一反,更是加劇了糧食供需的不平衡。
糧食戰爭是生存之戰
糧食越來越少,你是否擔心你有一天沒飯吃了呢?
中國有將近14億人口,又是個農業大國,但人均耕地麵積卻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而且糧食大幅度依賴進口,可以說我們的咽喉正被外國(特別是美國)掐著。
一旦外國不賣糧食給我們,必然會暴發糧食危機。
有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已經跟中國在外貿領域開戰了。
而且美國在農業和糧食領域,早已對中國實施布局,國內很多食用油企業都是美資企業,大豆壓榨環節幾乎被美國壟斷。
一旦中美摩擦進一步惡化,美國一聲令下卡住中國的脖子,不再出售糧食給我們,我們該拿什麽填飽肚子?
或者是我們因貿易戰而導致外匯儲備急劇縮水(目前已經在縮水了),沒有足夠美元購買足量的糧食,我們也隻能餓肚子。
再退一步,國家優先用大量的外匯購買糧食,但在人民幣貶值的預期下,糧食價格會越來越高,必然傳導到其他產品,最終實現全麵通脹。
尤其是現在看似廉價的進口糧食,其實對我國而言是極大的風險。因為我們進口的這些糧食實質上是包含了發達國家隱含的補貼。
美國每年農業補貼的總量大約在1000億美元左右,歐盟為1500億美元左右。所以,現在每年的全球農產品價格是包含這2500億美元財政補貼的。
如今中美關係進入摩擦階段,而歐美又開始在貿易領域達成新共識,假設美國和歐盟廢除政府產業補貼,這2500億美元財政補貼將立刻消失。
到時,全球第一糧食進口大國的我們將麵臨極大可能性的糧食價格暴漲。
有人會說,中國糧食危機是一個偽命題,沒糧食吃飯自己種就是了。
但中國目前麵臨的現狀是,國內糧食價格比國外糧食價格高一倍都不賺錢,你想呼籲農民擴大種植大豆根本不靠譜。
改革開放這麽多年下來,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和工業化的發展,中國農民對農產品種植早就喪失積極性。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曆史故事——衡山之謀。
春秋時期, 齊桓公即位後,想派兵攻打旁邊的衡山國,但衡山國還挺不好對付。
齊國宰相管仲獻策,高價到衡山國高價收購兵器 。看到暴利的情況,衡山國老百姓放棄農業轉而打鐵。
三年之後,在衡山國全國歡呼發大財的時候,齊國突然封閉關卡、陳兵邊境。此時,衡山國已無糧可用,田地荒廢,國內鬧饑荒,無奈隻能舉國投降。
糧食戰爭古已有之,這給我們敲響了警鍾。
糧食之戰,是比貿易戰更血腥的生存之戰。
在事關生死存亡的糧食問題上,我國必須把糧食安全牢牢抓在國人手中,才能杜絕顛覆性錯誤。
而那一場大火沒有燒盡的痕跡,我相信將會明明白白地呈現出來。
這次全國糧食大清查隻有更徹底清查糧食的存儲情況,才能消除“中國糧食儲備可以吃20年”的盲目自信,才能戰略性地把糧食安全提高到一個國家安全的高度。
隻有這樣,我們才不會重返饑荒時代!
隻是現在,我也看到了這幾年官媒一直在宣傳:土豆是主糧不是配菜。
未來,我們一起吃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