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軍的七次出境作戰
(2007-02-08 21:32:30)
下一個
人民解放軍的七次出境作戰
本文由 東海艦隊副政委 在 2006-10-16 15:34 發表於: .美國 ( .com )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解放軍為了維護世界和平和國家主權,先後7次跨出國境線作戰。
7次出境作戰,人民解放軍完成維護世界和平和國家主權的任務後,全部撤回,沒有占領別國的一寸土地,沒有留下一兵一卒。盡管有些領土原本屬於中國的,但中國政府還是作出了重大讓步,撤回了勝利之師,在世界上贏得了盛譽。
第一次:援越抗法
1950年8月,中國軍事顧問團前往越南援越抗法,是我軍第一次跨出國境線。這次我軍走出國境線有三個特點:出兵最少;沒有出動作戰部隊;沒有直接參與作戰。
1858年,法國入侵越南。1874年,越南王室與法國簽訂和約,把越南南部給法國。1882年,法國得寸進尺,進攻越南北部,越南王室投降,於1884年與法國簽訂投降新約,越南淪為法國的“保護國”。從此,越南人民的抗法鬥爭從未間斷。
1930年,胡誌明創立了越南勞動黨,接著創建了越南人民軍,開創了抗法鬥爭的新紀元。
1940年,日本入侵越南,越南勞動黨領導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抗日鬥爭。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8月19日,越南人民在胡誌明的領導下,勝利地舉行了“八月革命”。9月2日,胡誌明在河內巴亭廣場發布《獨立宣言》,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同時宣布與法國脫離殖民關係,完全廢除越南與法國簽訂的舊條約,取消法國在越南的全部特權。同年9月23日,法國殖民主義者在美國的支持下,卷土重來,在越南南方發動了殖民戰爭,1946年12月,又進一步發動了對越南的全麵武裝進攻。越南抗法救國戰爭由此開始。
1950年1月,胡誌明秘密訪華,代表越共中央向中共中央提出援越抗法的請求。4月17日,中央軍委下達指示,從二野、三野、四野各選一個師,包括師、團、營三級的顧問,又從四野挑選了顧問團團部人員和教員,組成了赴越軍事顧問團。7月下旬,軍事顧問團正式成立,有參謀、政治、後勤等顧問組織。8月12日,韋國清團長率領329名軍事顧問團成員到達越共總部廣淵。針對越南民主共和國的自衛隊、遊擊隊和人民軍裝備低劣的狀況,劉少奇明確指示,以韋國清為首的軍事顧問團的任務是幫助越南建設軍隊和傳授作戰經驗,幫助越南308、312、316、304等主力師團和其他兵種。在中國軍事顧問團的幫助下,越南建成了擁有幾個野戰師的主力部隊,成為抵抗法軍的中堅力量。
1950年底,中國軍事顧問團協助越南軍隊準備進行邊界戰役,在中國境內裝備和訓練了一大批越南主力部隊,為越軍提供各種槍11.6萬支(挺),火炮420門,以及大量的彈藥、通信、工程、後勤器材和被服、糧食等物資。
邊界戰役舉行前,越共中央又要求中國派一位高級軍事指揮員,協助整個戰役的組織指揮。陳賡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趕到越南,經過戰場調查,很快擬訂出邊界戰役作戰方針,得到了武元甲等越軍前線指揮部高級指揮員的一致同意。隨後,中國師、團、營三級軍事顧問團成員,分別深入到越南參戰部隊,協助戰前準備和指揮作戰。
戰役發起前,胡誌明看望陳賡顧問團領導。胡誌明對陳賡說:“部隊交給你指揮了,但有一條,隻許打勝,不許打敗。”
陳賡回答:“打勝仗主要靠越南軍民,但我一定盡力協助指揮打好這一仗,不辜負胡主席期望。”
按照陳賡擬訂的作戰方針和中國軍事顧問團的精心指揮及越南軍民的奮勇作戰,經過7晝夜連續激戰,越軍全殲法軍兩個精銳兵團3000餘人,解放了高平,並乘勝攻占了七溪、同登、諒山、亭立、安州等地,法軍望風而逃。
當時美國合眾社報道:“法國在中越邊境3500人的精銳部隊,遭受在新中國受訓和武裝越盟軍隊的強大進攻,法軍大部分被消滅,在與中國接壤的約250英裏地區,法軍已完全沒有防衛力量。這是法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軍事失敗。”
邊界戰役後,陳賡回國。後來,越南與法軍的紅河戰役、東北戰役、寧平戰役、西北戰役、上寮戰役等,都是由韋國清帶領的軍事顧問團協助越軍相繼展開的。特別是奠邊府戰役,宣告了法國侵略戰爭的徹底失敗。1954年1月,越南人民軍主力3.5萬人,在韋國清為首的中國軍事顧問團的直接組織和幫助下,對奠邊府的1.6萬名法軍形成了包圍,5月1日越軍發起總攻,法軍大敗。戰後,法國政府決定改變在印度之那地區的殖民政策,從這一地區撤出法國軍隊。
完成援越抗法充當軍事顧問的曆史使命後,1956年3月,中國軍事顧問團全部撤回國內。
第二次: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戰爭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出國作戰時間最長、出動兵力最多、殲敵最多的一次跨境作戰。
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當年侵略中國的八國聯軍中美國、英國、法國又一次與中國人民為敵,特別是美國拚湊了16國部隊組成了“聯合國軍”,加上南朝鮮軍隊共17國部隊與中朝人民為敵。然而,此一時,彼一時。當年由於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僅萬餘人的八國聯軍就把中國打得支離破碎,而朝鮮戰爭17國部隊卻被中國人民誌願軍打得慘敗。抗美援朝戰爭,是中華民族自1840年以來,第一次贏得打敗多國部隊的勝利。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美國和蘇聯出兵朝鮮,在朝鮮以北緯38度為界線劃分了兩個受降區,由美蘇分別接受侵朝日軍的投降。後來,這條受降的臨時分界線,就成為朝鮮南北分裂的“國界”。南朝鮮歸美國扶植的李承晚為首的“大韓民國”政府統治;北朝鮮為蘇聯支持的金日成為首的勞動黨領導。1948年底和1949年6月,蘇聯和美國先後從朝鮮撤軍。
二戰結束後,美國出於全球戰略的考慮,急需將朝鮮半島營造成遏止共產主義的前沿陣地。1948年5月,李承晚通過南朝鮮單方麵非法選舉上台後,在美國的唆使下,狂妄地叫囂:“要解決南北分裂,就必須用戰爭來解決。”並提出“北進統一”的口號。在李承晚的挑釁下,1949年1月至10月,南朝鮮軍警在“三八線”上向北朝鮮發動進攻432次。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朝鮮人民軍突破“三八線”,開始統一祖國。美國總統杜魯門6月27日發表聲明,宣布美國從軍事上支持南朝鮮軍隊作戰,同時派美國第7艦隊開赴台灣海峽,以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公開侵略朝鮮,幹涉中國內政,並把戰火燒到了中國東北邊境城市。
7月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非法決議,由美國組織“聯合國軍”為南朝鮮提供軍事援助,可以使用聯合國的旗幟。7月8日,杜魯門任命美國遠東部隊總司令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聯合國已被美國玩弄於股掌之中,當時美國助理國務卿魯斯克叫囂:“我們就是聯合國”。至此,朝鮮人民為爭取獨立、統一的國內戰爭,演變成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
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荷蘭、新西蘭、加拿大、法國、菲律賓、土耳其、泰國、南非、希臘、比利時、盧森堡、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共16國作戰部隊及瑞典、印度、丹麥、挪威、意大利5個國家的醫療隊組成。朝鮮戰爭期間,“聯合國軍”侵朝部隊最多時達到93.26萬人,南朝鮮部隊59萬多人,共計152萬多人。其中美國出兵居第一位,兵力達30多萬人;英國居第二位,兵力達1.4萬多人;加拿大居第三位,兵力達6100多人;土耳其居第四位,兵力達5400多人;其餘出兵的排列順序是澳大利亞、菲律賓、新西蘭、泰國、埃塞俄比亞、法國、希臘、哥倫比亞、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南非。朝鮮內戰爆發之初,人民軍所向披靡,1950年8月中旬,南朝鮮軍隊僅剩下幾萬人,連同前來增援的10萬美軍被圍困在朝鮮最南端釜山的狹小地域。
然而,美軍利用人民軍後方兵力的空虛,9月15日,由麥克阿瑟指揮7萬多美軍,在500架飛機、260多艘軍艦的配合下,實施了仁川登陸,將人民軍攔腰斬斷,使人民軍腹背受敵,朝鮮戰局發生逆轉。美軍和南朝鮮軍隊利用裝備和兵力的絕對優勢,舉行全麵大反攻,並不顧中國政府的警告,越過“三八線”,轟炸中國邊境城市,北朝鮮麵臨亡國之危,中國領土麵臨著嚴重的威脅。
10月1日,金日成給毛澤東發來了加急求援電報。
因此,抗美援朝戰爭是美國武裝侵略朝鮮並霸占我國領土台灣、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處境危急、我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由金日成代表朝鮮政府求援,我國被迫進行的正義之舉。
中國人民誌願軍於1950年10月19日,跨過鴨綠江,走出國境線作戰,先後出動27個野戰軍135萬大軍到朝鮮輪戰。10月25日,打響了抗美援朝第一槍,從而揭開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序幕。
抗美援朝戰爭從1950年10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曆時兩年零9個月,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這一階段,誌願軍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形式,連續進行了5次戰役,屬於實施戰略反攻性質的作戰。第二階段,從1951年6月中旬至1953年7月27日。這一階段,主要作戰形式是陣地戰,反擊敵人的反攻。通過兩個階段的作戰,將“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隊從鴨綠江邊趕過了“三八線”,並占領了漢城,最後將陣線穩固在“三八線”上,迫使“聯合國軍”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不得不同我軍簽訂停戰協定。
朝鮮戰爭,中朝人民軍隊共殲滅敵軍109萬餘人,其中“聯合國軍”死亡、負傷、失蹤、被俘16.27萬餘人。中國人民誌願軍打出了國威、軍威,戰勝了世界頭號強敵美國。這是美國建國以來,第一次沒有獲勝的戰爭,使全世界人民看到了新中國成立後的中華民族的力量,使中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洗雪了百年來帝國主義列強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恥辱。
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全部撤回國內。
中緬聯合作戰:第三次跨出國境
1960年11月和1961年1月,人民解放軍兩次出國與緬軍共同圍剿國民黨殘餘部隊,曆史上稱之為“中緬聯合勘界警衛作戰”。
1950年初,國民黨軍第八軍、二十六軍殘部和雲南邊疆地區部分地主武裝,在人民解放軍大軍壓境的情況下,逃往緬甸北部山區。
9月,台灣國民黨當局派遣原第八軍軍長李彌到緬北統領1.85萬人的國民黨殘餘部隊和地主武裝,對雲南邊境和祖國內地進行竄擾與破壞活動。人民解放軍雲南部隊和民兵對外逃的國民黨軍與地主武裝的入竄,給予了多次沉重打擊,但由於不能出境作戰,難以進行合圍,大都成為擊潰戰。
1960年11月,在緬甸的國民黨殘餘軍隊還有9400餘人,改由柳元麟統領,盤踞在緬甸北部東西寬200餘公裏、南北長約300公裏的地區。
當年10月,中緬兩國簽署了邊界條約。由於逃往緬甸的國民黨殘餘武裝的破壞,勘界和豎立界樁的工作不能正常進行。為此,兩國政府達成協議,規定中國人民解放軍可進入緬甸境內,與緬甸國防軍聯合殲滅國民黨殘餘部隊。
11月22日至1961年2月9日,人民解放軍雲南部隊5個團21個營的兵力,兩次奉命出境作戰。
第一次出國作戰曆時28天,重點打擊了國民黨第一、四軍軍部,第二、三、五、六師師部及其所屬部隊,共22個據點。
第二次出國作戰曆時15天,打擊重點是柳元麟總部和第一、二、四軍的30餘個據點。
兩次出國作戰共殲滅國民黨軍741人,協同緬甸國防軍解放了國民黨軍盤踞十多年的3萬多平方公裏、30多萬人口的廣大地區,保證了中緬聯合勘界工作的順利進行。
在中緬聯合勘界警衛作戰中,大多數國民黨軍逃往距中國邊境百餘公裏的緬甸與老撾、泰國接壤的地區,一部分撤往台灣。
兩次出國作戰任務完成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部撤回中國邊境線以內。
中印之戰:第四次跨出“國境”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是人民解放軍第四次跨出“國境線”。
這次“越境”作戰有三大特點:一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跨出的是當年英印殖民者強加給中國的“麥克馬洪線”,而不是“西姆拉邊界談判”前的中國邊境線——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二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收複英印殖民主義者霸占的中國領土後,又主動撤回到實際控製線——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北中國一方,並且從這條線再後撤20公裏,沒有通過武力改變中印邊境現狀,沒有侵占印度一寸土地;三是將繳獲的印軍武器裝備和戰俘無條件交給印方。
1757年,英國入侵印度,從此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印殖民當局多次發動侵略中國西藏的戰爭,1912年,英印殖民政府強迫中國北洋政府和西藏地方當局在印度西姆拉舉行邊界談判,英印殖民政府背著中國代表團,私下和西藏地方當局秘密換文,在地圖上畫了一條“麥克馬洪線”,把中印邊境地區中、西、東3段約9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劃入了英印版圖。中國政府公開反對,中國代表團也未簽字,西姆拉會議流產。
1947年印度獨立。印度政府利用國民黨崩潰之機,抵進“麥克馬洪線”東段,趕走西藏地方政府,侵占了中國9萬平方公裏的領土。新中國成立後,兩國多次談判,但印方無理堅持“麥克馬洪線”。
50年代末,印度得寸進尺,又製定了蠶食中國領土的“前進政策”,企圖侵占中印邊境中、西、東段約12萬平方公裏領土。
1956年至1960年印度越過“麥克馬洪線”強占中國領土450多平方公裏,在中國領土上建卡設防,刺探軍情,破壞中國邊民生產,為所欲為。為了顧全中印兩國關係的大局,中國采取退讓態度,主動在中國邊境內側20公裏地區停止巡邏。
1959年3月22日,尼赫魯寫信給周恩來總理,正式向中國政府提出要求,不僅把已經占領的中印邊界東段的中國領土劃入印度版圖,而且要把從來沒有被印度占領過的新疆阿克賽欽地區也劃入印度版圖。這些領土的總麵積約12.5萬平方公裏,相當1個福建省或3個荷蘭或4個比利時。更為可惡的是印度當局竟幹涉中國內政,鼓動達賴分子在西藏搞民族分裂。
1960年4月19日,周恩來總理和外交部長陳毅親往印度首都新德裏,與印度總理尼赫魯進行仁至義盡、苦口婆心的交涉。然而,周恩來的和平祈求落空了。
尼赫魯仍執迷不悟,他指使印軍先後製造了“繼朗久事件”、“空喀山口事件”、“擇繞橋事件”,不僅占領中國大量領土,而且開槍打死、打傷百餘名中國邊防軍人。1962年10月初,他又批準了大舉侵略中國的“裏窩那”進攻計劃,向中國發動了大規模侵略。中國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進行了對印自衛反擊作戰。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從1962年10月20日開始,至11月21日結束,曆時1個月,經曆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作戰,主要在東線的克節朗方向。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突破了槍等、卡龍、扯冬和沙則、仲昆橋等地,收複了“麥克馬洪線”以南部分中國領土。
第二階段作戰,主要在東線的邦迪拉方向和西線的班公洛方向。中國人民解放軍經過頑強戰鬥,攻占了西山口、德讓宗、邦迪拉等地,逼近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拔掉了印軍設在中印邊界西段中國領土上的所有據點。
11月21日,中國政府在自衛反擊作戰節節勝利的情況下,決定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全線主動停火、主動後撤,並立即付諸行動。
在中印之戰中,印軍先後投入13個旅約5萬餘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共投入5個師、3個軍分區共13個團的兵力和部分炮兵部隊。
中印之戰,中國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印軍3個旅;基本殲滅3個旅;另殲滅印軍4個旅各一部,共消滅印軍8853人,其中擊斃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準將以下4885人,俘虜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準將以下3968人。我軍傷亡2419人,其中犧牲722人,負傷1697人。印軍傷亡人數是我軍的3倍多。
1965年印度國防部公布了中印之戰印軍陸軍損失數字:死亡1383人,失蹤1696人,被俘3968人。如果中國推遲停火,那麽印軍損失人數將增加近1倍。因為中國宣布停火後,至少有近7000名在死亡線上掙紮的印度士兵從原始森林中走出,得以生還,包括餓得半死的印軍“王牌師”——第4師師長帕塔尼亞少將。
在我軍乘勝追擊,橫掃印度如席卷的大好戰局下,1962年11月22日零時,毛澤東主席命令我軍單方麵全線停火。戰勝國不提任何條件,主動單方麵停火,這在國際上是沒有先例的。
11月30日,我軍將繳獲印軍的163門火炮,289挺輕重機槍,2687支衝鋒槍、半自動步槍,2.24萬發各種炮彈,213.9萬餘發子彈和5架飛機、9輛坦克、400多台車輛全部無條件交給印方,這在國際上也是沒有先例的。
12月1日,中國軍隊主動後撤到1959年9月7日的實際控製線——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北,並且從這條線再後撤20公裏。戰勝國沒有要回戰敗國曆史上強占的領土,反而主動後撤,這在國際上是沒有先例的。
1963年4月10日開始,中國將印軍被俘人員3942名(其中含因病和傷重搶救無效死亡的26名人員的骨灰),包括“王牌旅”旅長達爾維,無條件地全部交還印度。這在國際上也是沒有先例的。
43年過去了,中印兩國恢複了友好關係,正在通過和平談判方式解決中印邊境爭端問題。
援越抗美 第五次跨出國境
援越抗美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次跨出國境線作戰,這次出國作戰的特點是:隻派高炮部隊、工程部隊、鐵道兵部隊、掃雷部隊,沒有與美軍地麵部隊短兵相接;另一特點是:中、越、美三方對中國出兵都心照不宣。
日本侵略者和法國殖民主義者被趕出越南後,美國取而代之,在越南南方扶植了南越傀儡政府。1961年美國在越南南方發動了由美國出錢、出槍、出顧問,南越出人的“特種戰爭”。1962年2月,美國在南越成立了駐越南軍事援助司令部,統一指揮南越偽軍和美軍“特種部隊”。截至1963年底在南越的美軍人數已達1.6萬人,美國軍事顧問也由1960年684人猛增到1964年的1700餘人。美國空軍在越南幾乎無孔不入。
1964年8月2日,美國驅逐艦“馬多克斯號”在北部灣越南領海活動時,遭到越南海軍的驅趕。8月3日,美國總統約翰遜命令美國軍艦繼續在北部灣巡邏,並調集大批艦艇侵略越南海麵。8月4日,美國軍艦又遭到越南魚雷艇第二次襲擊。8月5日,美國以此為借口,派飛機連續轟炸越南北方的義安、鴻基和清化等地區,製造了震驚世界的“北部灣事件”。隨後,擴大侵越規模,並把侵略魔爪伸向我國南部沿海。
1965年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跨過中越邊境,進行援越抗美,至1968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援越抗美戰爭中,先後派高炮部隊分5批開赴越南輪戰,連同配屬援越工程支隊的高炮支隊,共有16個支隊(師),轄63個大隊(團)及部分獨立營、高機連和勤務分隊,共計15萬餘人。
在越南與美軍作戰的3年多時間裏,共對空作戰2153次,擊落美機1707架,擊傷1608架,俘虜美軍飛行員42名。
與此同時,中國人民海軍還首次駛入越南海域,由12艘掃雷艇、4艘保障艇,組成掃雷工作隊,自1972年5月28日起,陸續進入越南,擔負海防港至東北群島海區航道的掃雷任務。1973年5月17日,掃雷工作全部結束,8月27日,中國掃雷部隊全部勝利回國。在1年零3個月的時間裏,中國海軍掃雷部隊共出海586次,航程2.78萬餘海裏,航程近1.75萬海裏,疏通了越南北方海防、鴻基、錦普等港口至東北群島的各條航道,清掃麵積201平方公裏,為越南人民打破美軍的海上封鎖做出了貢獻。
此外,中國人民解放軍派出鐵道兵、工程兵部隊10萬餘人,幫助越南搶修被美軍炸毀的橋梁、鐵路、公路、涵洞等。
在援越抗美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付出了巨大代價,4200多人負傷,1100名官兵壯烈犧牲,長眠在越南國土上。
完成援越抗美任務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分期分批返回祖國。
援老抗美:第六次跨出國境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次出國是援老抗美。這次我軍出國的任務主要是掩護中國工程兵部隊幫助老撾築路。1969年至197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炮部隊在老撾孟賽、孟誇、孟本、孟洪等地區對入侵老撾的美軍飛機進行的防空作戰。
為支援老撾人民抗美救國鬥爭,根據老撾人民黨(1972年改稱老撾人民革命黨)和老撾王國政府的請求,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後派出第705大隊和第302、第303、第304支隊等共2.1萬人,擔任援老築路中的防空作戰任務。
1969年3月7日,第705大隊進入老撾,部署在中國築路部隊施工沿線地區。至年底,第705大隊在孟賽、孟誇地區共作戰8次,擊落美軍飛機3架、擊傷5架。
1970年1月,第302支隊率第707、第710大隊進入老撾,接替第705大隊的防空任務。該支隊與先期進入老撾的兩個高炮營和築路指揮部高射機槍分隊統一部署,將中、小高炮和高射機槍混合配置,組成嚴密的防空火力體係。至年底,第302支隊共作戰26次,擊落美機9架,擊傷12架。
1971年1月,第303支隊接替第302支隊防空任務。同年5月,第304支隊進入老撾,擔負孟本、孟洪築路地區防空任務。在援老高炮部隊打擊下,美機逐漸減少對築路部隊的攻擊。第303、第304支隊分別於1971年12月和1973年11月回國。
在4年多時間內,中國援老高炮部隊共作戰95次,擊落美機35架,擊傷24架。
與此同時,派出約11萬工程、後勤地麵警衛部隊,幫助老撾完成築路任務。
在援老抗美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有269人獻出了生命,其中210人安葬在老撾孟賽和班南舍烈士陵園中。
中越之戰:第七次跨出國境
1979年2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跨過國境線,進行對越自衛還擊作戰。這次跨境作戰中國政府的原則是:一是有限的;二是不長期化;三是不擴大。這次出國作戰也是我軍出國作戰時間最短的一次。
在抗法戰爭、抗美戰爭中,中國對越南給予了巨大的、無私的援助。但越南恩將仇報。據不完全統計,1974年至1978年8月,越軍在中國邊境地區製造了挑釁事件達3398起;1978年9月至1979年2月,侵占中國領土竟達162處;1979年2月8日至12日,越軍連續5天侵犯中國廣西、雲南9個縣,打死打傷中國邊民和邊防戰士34人。正如鄧小平在美國答複參議院關於中越緊張局勢的談話中所指出的:“為了世界和平的穩定,為了我們的國家,我們可能不得不做我們不願意做的事情。”
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中國軍隊被迫進行對越自衛還擊戰。
1979年2月17日6時25分,中越邊境萬炮齊鳴,火光衝天,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步兵、裝甲兵、炮兵部隊等12個師對越中邊境全線發起了進攻,打響了對越自衛還擊戰的槍聲,對向中國武裝挑釁的越軍進行了嚴厲懲罰。
中國人民解放軍向越南6個省11個縣發起進攻,向高平方向投入6個師;向諒山方向投入3個師;向老街方向投入3個師。經過16天的進攻,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同登、高平、七溪、老街、柑糖地區,給越南武裝力量殲滅性的打擊。在攻破離越南首都河內130公裏的重鎮諒山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停止攻擊。
3月5日,中國政府就中國邊防部隊全部撤回國內發表聲明,並重申中國不要越南的一寸土地,也絕不容許別人侵犯中國領土。此後,中國軍隊全部撤回中越邊境線中國一方。
對越自衛還擊戰,越軍精銳部隊“英雄團”——步兵第3師12團、“決戰決勝師”——316A師、“戰勝師”——312師先後遭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沉重打擊。同登一戰,越軍“英雄團”幾乎全團覆滅。在世界享有盛名的越軍“戰勝師”也有較大損失。16天的對越自衛還擊戰,共殲滅越軍1.7萬餘人,俘虜1000餘人。
在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後,中越兩軍在中越邊境地區又進行了近10年的膠著戰。
如今,中越兩國恢複了友誼,中國主動排除了中越邊境地區的地雷。中越兩國邊境地區出現了兩國邊民友好往來和經濟繁榮的景象。
在7次出境作戰後,人民解放軍從1992年4月以來,又應聯合國邀請,先後向柬埔寨、剛果(金)、利比裏亞3次派出維和部隊1568人,執行聯合國賦予的維和任務,但沒有參加與外軍的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