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的博客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 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裏秋千牆外道。 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
正文

曆史揭迷:隋唐皇帝為何總是攻打高麗?

(2008-03-04 13:08:32) 下一個
曆史揭迷:隋唐皇帝為何總是攻打高麗?隋朝以前,中國東北的遼河以東和朝鮮半島北部,存在著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製王國--高句麗。這個主要有契丹、靺鞨、漢、高句麗四個民族組成的神密王國,在隋、唐之前一直占據著中國東北邊陲史的重要部分,其國土包含中國現在的遼寧大部、吉林南部和朝鮮半島北部,當時人口約有300萬。從西漢到北周,曆代王朝都與之保持著友好關係,高勾麗也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到了北齊時期,北齊皇帝封高勾麗統治者為"高麗王",高勾麗才將"勾"字去掉,稱"高麗"。可是自隋朝開始,一直到唐朝,自隋文帝開始,一直到唐高宗,中國封建鼎盛王朝幾個英名垂史的皇帝就象著了迷一樣,始終把攻打高麗擺在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位置,並做為國家一項長遠的戰略方針堅持不懈地貫徹執行,盡管多次遭遇失敗,甚至可能導致國破家亡,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們卻始終沒有放棄一個戰略目標,發了瘋似地攻打高麗,曆經四代,曆時七十餘年,先後出兵十餘次,最後終於將這個王國消滅。開皇十八年(598年),高麗王高元率靺鞨萬餘騎兵進擾遼西,隋文帝大怒,即命漢王楊諒等率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麗。由於糧草不濟、疫病流行和其它自然災害的原因,水陸兩軍還沒有和高麗開戰就被迫退還,死者十之八九。這時,高元害怕把事情鬧大了,連忙派使者前來謝罪,上表稱"遼東糞土臣元",於是隋文帝罷兵,待之如初。大業八年(612年)正月,隋煬帝以"高麗本為箕子(商紂王叔父)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禮"為由,把從全國應征來的士卒全部集中到涿郡,共計113.38萬人,號稱200萬,由隋煬帝親自指揮向平壤進發,結果大敗,上百萬隋軍將士的生命葬送在遼河以東。隋煬帝第一次攻打高麗以慘敗而告終。大業九年(613年),隋煬帝不甘心第一次征高麗的失敗,從洛陽出發,再次禦駕親征高麗。但是負責督運糧草的楊玄感見"百姓苦役,天下思亂",趁機在黎陽起兵反隋,全力攻打洛陽,嚴重威脅了隋王朝的腹地長安。由於後院起火,隋煬帝被迫撤軍,高麗乘勢追擊,隋軍傷亡慘重。隋煬帝第二次攻打高麗失敗。大業十年(614年),隋煬帝不顧國內危機四伏,再次親征高麗。此次隋軍獲得勝利,在平壤附近,隋朝的水軍打敗了高麗軍隊。高麗王高元大為恐懼,譴使請降。煬帝見國內農民起義烽煙四起,無心再戰,班師回朝。隋煬帝第三次攻打高麗宣告結束。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以高麗欺負新羅為由,詔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軍從洛陽出發,禦駕親征高句麗。唐軍渡遼水,在初勝後,卻在安市城碰到頑強阻擊。唐太宗被迫班師,數萬將士殞命沙場。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接受大臣建議,派牛進達為青丘道行軍大總管,率3000人與營州都督兵一起從陸路方麵對高麗進行小範圍的不間斷攻擾,"使其民不得耕種"。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看到高麗"困弊",準備明年發大軍三十萬一舉消滅高麗,命四川等地伐木造船,以備征高麗之用,結果造成山民暴亂,最後動用了數萬大軍,費了幾個月才將起義鎮壓下去。但是由於到了第二年唐太宗病死,遠征高麗的戰事暫時停止。永徽六年(655年),高麗與百濟、靺鞨連兵,侵犯新羅北部。新羅求救於唐朝,唐高宗派遣程名振、蘇定方等發兵攻打高麗,殺獲千餘人,焚其外郭及村落而還。乾封元年(666年),高麗內亂。唐高宗借此機會,以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帥諸軍,分道合擊高麗。668年春夏,各路唐軍推進至鴨綠柵,高麗各城守軍或逃或降。唐軍進至平壤城下,高麗僧信誠打開城門,唐軍衝進城中,高麗全境皆平,唐朝在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總章二年(669年),高麗民眾起兵反唐,唐高宗鎮壓了反叛以後,下令把38200戶高麗人遷到國內,隻留下一些貧弱者守安東。鹹亨元年(670年),高麗酋長立安舜為主,起兵反唐。唐高宗派高侃率兵前去征討鎮壓,安舜逃跑。此後,高侃等不斷用兵高麗,高麗、百濟滅亡,新羅統一朝鮮半島,歸安東都護府管轄。征高麗之戰,曆來被史家們咒罵為"不恤民力,勞師遠征",甚至被罵為"封建軍事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是隋唐封建貴族對弱小國家赤裸裸的侵犯,更有甚者認為這是"毫無必要的征討"。在六七世紀的東亞政治格局上,相比中國來說,高麗不管怎麽說也是一個小國,但它卻為何讓隋唐的皇帝們如此牽腸掛肚,甚至不惜動用全國之物力,非欲除之而後快?風流倜儻、才學過人的隋煬帝任性好鬥,為征高麗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可史書上的唐太宗充滿理智與自信,滿口"君舟民水",卻也不惜冒"水覆"之險親征高句麗。唐高宗呢,一直是文弱書生,卻在征高句麗一事上,象個鬥勁十足的公雞,發誓一定要完成"父誌"。唐史記載:高麗建國初期,僅在渾江、鴨綠江中遊占據一小片土地,人口也少得可憐。可是高麗人善於經營,長遠籌劃,能夠立足根據地,穩紮穩打,逐步擴大自己的地盤。對於中原王朝,采取表麵順服,暗地積力的策略,如果中國出現內亂,則乘機侵占土地,增強實力。至六世紀,高麗王國已經占領了漢代的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郡土地,隔遼河與中國相望,並征服了沃沮、夫餘等遊牧民族,領土擴大了十倍,人口也大大增加,而且實行"全民皆兵",常備軍應在50萬人左右。對外,高麗與突厥結盟,分化突厥和中原王朝的關係;在朝鮮半鳥上,高麗則製定了先與百濟聯手消滅新羅,最後消滅百濟,統一朝鮮半島的戰略計劃;對中國,高麗王國首先積極備戰,第二采取表麵上"綏靖政策",不斷進貢予以麻痹,第三挑動中國河北一帶的地方勢力和軍閥們對抗中央,破壞中國的統一,第四不斷小股部隊侵擾,削弱中國邊防。隋唐時期,高麗已成為東亞地區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強國,已具備與中國爭奪東亞霸權的潛力,對中華的複興構成了最直接最危險的威脅。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在出征攻打高麗前,曾對大臣們說過一席話令人深思的話:"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唐太宗這句勘稱經典的話,道出了隋唐皇帝為何總是攻打高麗最根本原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孫子兵 回複 悄悄話 曆史揭迷:隋唐皇帝為何總是攻打高麗?

隋朝以前,中國東北的遼河以東和朝鮮半島北部,存在著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製王國--高句麗。這個主要有契丹、靺鞨、漢、高句麗四個民族組成的神密王國,在隋、唐之前一直占據著中國東北邊陲史的重要部分,其國土包含中國現在的遼寧大部、吉林南部和朝鮮半島北部,當時人口約有300萬。從西漢到北周,曆代王朝都與之保持著友好關係,高勾麗也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到了北齊時期,北齊皇帝封高勾麗統治者為"高麗王",高勾麗才將"勾"字去掉,稱"高麗"。可是自隋朝開始,一直到唐朝,自隋文帝開始,一直到唐高宗,中國封建鼎盛王朝幾個英名垂史的皇帝就象著了迷一樣,始終把攻打高麗擺在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位置,並做為國家一項長遠的戰略方針堅持不懈地貫徹執行,盡管多次遭遇失敗,甚至可能導致國破家亡,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們卻始終沒有放棄一個戰略目標,發了瘋似地攻打高麗,曆經四代,曆時七十餘年,先後出兵十餘次,最後終於將這個王國消滅。

開皇十八年(598年),高麗王高元率靺鞨萬餘騎兵進擾遼西,隋文帝大怒,即命漢王楊諒等率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麗。由於糧草不濟、疫病流行和其它自然災害的原因,水陸兩軍還沒有和高麗開戰就被迫退還,死者十之八九。這時,高元害怕把事情鬧大了,連忙派使者前來謝罪,上表稱"遼東糞土臣元",於是隋文帝罷兵,待之如初。

大業八年(612年)正月,隋煬帝以"高麗本為箕子(商紂王叔父)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禮"為由,把從全國應征來的士卒全部集中到涿郡,共計113.38萬人,號稱200萬,由隋煬帝親自指揮向平壤進發,結果大敗,上百萬隋軍將士的生命葬送在遼河以東。隋煬帝第一次攻打高麗以慘敗而告終。

大業九年(613年),隋煬帝不甘心第一次征高麗的失敗,從洛陽出發,再次禦駕親征高麗。但是負責督運糧草的楊玄感見"百姓苦役,天下思亂",趁機在黎陽起兵反隋,全力攻打洛陽,嚴重威脅了隋王朝的腹地長安。由於後院起火,隋煬帝被迫撤軍,高麗乘勢追擊,隋軍傷亡慘重。隋煬帝第二次攻打高麗失敗。

大業十年(614年),隋煬帝不顧國內危機四伏,再次親征高麗。此次隋軍獲得勝利,在平壤附近,隋朝的水軍打敗了高麗軍隊。高麗王高元大為恐懼,譴使請降。煬帝見國內農民起義烽煙四起,無心再戰,班師回朝。隋煬帝第三次攻打高麗宣告結束。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以高麗欺負新羅為由,詔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軍從洛陽出發,禦駕親征高句麗。唐軍渡遼水,在初勝後,卻在安市城碰到頑強阻擊。唐太宗被迫班師,數萬將士殞命沙場。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接受大臣建議,派牛進達為青丘道行軍大總管,率3000人與營州都督兵一起從陸路方麵對高麗進行小範圍的不間斷攻擾,"使其民不得耕種"。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看到高麗"困弊",準備明年發大軍三十萬一舉消滅高麗,命四川等地伐木造船,以備征高麗之用,結果造成山民暴亂,最後動用了數萬大軍,費了幾個月才將起義鎮壓下去。但是由於到了第二年唐太宗病死,遠征高麗的戰事暫時停止。

永徽六年(655年),高麗與百濟、靺鞨連兵,侵犯新羅北部。新羅求救於唐朝,唐高宗派遣程名振、蘇定方等發兵攻打高麗,殺獲千餘人,焚其外郭及村落而還。

乾封元年(666年),高麗內亂。唐高宗借此機會,以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帥諸軍,分道合擊高麗。668年春夏,各路唐軍推進至鴨綠柵,高麗各城守軍或逃或降。唐軍進至平壤城下,高麗僧信誠打開城門,唐軍衝進城中,高麗全境皆平,唐朝在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

總章二年(669年),高麗民眾起兵反唐,唐高宗鎮壓了反叛以後,下令把38200戶高麗人遷到國內,隻留下一些貧弱者守安東。

鹹亨元年(670年),高麗酋長立安舜為主,起兵反唐。唐高宗派高侃率兵前去征討鎮壓,安舜逃跑。此後,高侃等不斷用兵高麗,高麗、百濟滅亡,新羅統一朝鮮半島,歸安東都護府管轄。

征高麗之戰,曆來被史家們咒罵為"不恤民力,勞師遠征",甚至被罵為"封建軍事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是隋唐封建貴族對弱小國家赤裸裸的侵犯,更有甚者認為這是"毫無必要的征討"。在六七世紀的東亞政治格局上,相比中國來說,高麗不管怎麽說也是一個小國,但它卻為何讓隋唐的皇帝們如此牽腸掛肚,甚至不惜動用全國之物力,非欲除之而後快?風流倜儻、才學過人的隋煬帝任性好鬥,為征高麗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可史書上的唐太宗充滿理智與自信,滿口"君舟民水",卻也不惜冒"水覆"之險親征高句麗。唐高宗呢,一直是文弱書生,卻在征高句麗一事上,象個鬥勁十足的公雞,發誓一定要完成"父誌"。

唐史記載:高麗建國初期,僅在渾江、鴨綠江中遊占據一小片土地,人口也少得可憐。可是高麗人善於經營,長遠籌劃,能夠立足根據地,穩紮穩打,逐步擴大自己的地盤。對於中原王朝,采取表麵順服,暗地積力的策略,如果中國出現內亂,則乘機侵占土地,增強實力。至六世紀,高麗王國已經占領了漢代的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郡土地,隔遼河與中國相望,並征服了沃沮、夫餘等遊牧民族,領土擴大了十倍,人口也大大增加,而且實行"全民皆兵",常備軍應在50萬人左右。對外,高麗與突厥結盟,分化突厥和中原王朝的關係;在朝鮮半鳥上,高麗則製定了先與百濟聯手消滅新羅,最後消滅百濟,統一朝鮮半島的戰略計劃;對中國,高麗王國首先積極備戰,第二采取表麵上"綏靖政策",不斷進貢予以麻痹,第三挑動中國河北一帶的地方勢力和軍閥們對抗中央,破壞中國的統一,第四不斷小股部隊侵擾,削弱中國邊防。隋唐時期,高麗已成為東亞地區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強國,已具備與中國爭奪東亞霸權的潛力,對中華的複興構成了最直接最危險的威脅。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在出征攻打高麗前,曾對大臣們說過一席話令人深思的話:"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唐太宗這句勘稱經典的話,道出了隋唐皇帝為何總是攻打高麗最根本原因。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