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史】地道戰女民兵隊長原型探訪: 30民兵擊退千餘敵
[原型講述]:“30民兵擊退千餘敵人”
張景芝17歲那年嫁到了冉莊,第二年鬼子就進了村。“俺跟俺老頭子都加入了抗日隊伍,俺是村裏婦女自衛隊隊長,他參加的是大刀隊。”“家都沒有了,還當什麽新媳婦呢?”據說,電影《地道戰》中女民兵隊長的原型就是她。如今,85歲的老人耳朵已經不好使了。
當年,張景芝和村裏的20多個婦女也參加挖地道,她們和男人們比著幹。
1945年6月20的那場戰鬥,張景芝說是她記憶中冉莊民兵利用地道跟敵人打得最漂亮的一仗:“我們30多人打了敵人的兩個團。”
6月19日,負責偵察敵情的民兵報告說,駐守保定的日偽軍要來兩個團1000多兵力進攻冉莊。村黨支部立即動員民兵和群眾做好戰鬥準備,連夜檢查地道工事,準備幹糧、彈藥;埋設自製的硫酸雷、拉線雷、水壺雷等。一切準備就緒,全村男女老少藏進了地道,隻等鬼子到來。
第二天早上,村裏老槐樹上的警鍾響了。原來,鬼子還未進村就開始向村裏轟炸掃射,不一會兒,他們貓著身子摸向了村子。
“轟轟幾聲,村北李登山家墳地、村東等處民兵埋的地雷接連炸響了。”
敵人進村後,隱蔽在村東口雙廟工事內的民兵們找準機會接連射擊敵人,打得敵人摸不著頭腦。
“鬼子嚐到了地道的厲害就想來破壞。”20多個日偽軍押著幾個農民背著鍁、鎬準備挖地道,卻被隱蔽在十字街工事裏的民兵打中了一個敵人的腦袋,又順勢拉響了地雷。氣急敗壞的敵人上房支起了機槍沒目標地胡亂掃射。
“這時,從東麵來了一個偽軍軍官,挎著戰刀,大模大樣地搖著紙扇,俺們估計,肯定是一個大官,一定要把他幹掉。”
“他越走越近,我們都憋著勁就等他進入射程範圍,他還是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身後跟著一大群端著槍的偽軍,差不多還有七八米的樣子,民兵隊長李明貴‘叭’地一槍,打到他的肚子上,他立刻癱在了地上,打死了當官的,沒了指揮,那些敵人一下就散了。”老人說到這裏發出爽朗的笑聲。後來知道被打死的這人是偽軍一個副團長。
這次戰鬥,冉莊民兵30餘人抗擊了敵偽兩個團兵力,從早晨打到下午5點多,打死了大量敵人,其中有副團長1名,副官1名,連長1名,排長1名,“而我們隻有1人手臂受傷。”
1942年,侵華日軍采用“鐵壁合圍”、“縱橫梳篦”的清剿戰術,對冀中平原實行“三光政策”,並有計劃地建據點,修公路,挖封鎖溝。
[地道揭秘]:記者親曆—四通八達機關重重
冉莊地道由此而生。冉莊地處華北平原中部,位於保定市西南30公裏處的清苑縣。冉莊地道一般距地麵2米,洞內高約1米—1.5米,寬約0.8米—1米。地道分為作戰用的軍用地道和供群眾隱蔽用的民用地道。在抗戰時期全村450戶,當時地道口405個,其中用於作戰的地道口30個。
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導遊小吳瞅準了一處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麵,用力一蹬,一陣悶響過後,這塊“土磚地”竟然向內平移了半米,一個黑黝黝的洞口豁然出現。與外麵的燥熱不同,地道內陣陣寒意,記者禁不住打了一個寒戰。地道內的大部分通道隻有一人寬,高度則隻有大半個人高,必須弓著身才能前行。地道兩邊每隔一米左右就有一盞電燈,但光線仍顯昏暗。“當時地道裏全是煤油燈,作戰的民兵在狹窄黑暗的坑道裏不但要快速跑動,還要在地道裏消滅敵人。”小吳說。
地道內四通八達,沒有熟悉地形的本村人帶領根本走不出去。並且裏麵機關重重,比如貌似平坦的地麵,實際上就是一個深坑,人一旦踩中即動彈不得,“當時很多像沒頭蒼蠅一樣闖入地道內的鬼子就是這樣被消滅的。”
麻雀雖小,五髒俱全。記者發現,地道裏還有儲糧室、廚房、廁所和休息室。“你看,這是當時的地下兵工廠,當時民兵使用的地雷、手榴彈都是在這裏製造的。”一間5平方米的“房”內放著一台車床,地上排列著用車床造出的地雷和榴彈炮。
“絕妙”工程:村村相連家家相通
早在1938年,冉莊就建立了黨小組,第二年春成立了黨支部,相繼建起了抗日政權。
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怎樣才能有效打擊敵人?當地老百姓想出了一個辦法———開挖自家原有的地道,使得戶戶相通,打一場“迷魂戰”。
據冉莊地道戰紀念館主任李誌芳介紹,經過三年“施工”,冉莊的地道初具規模:地道以村裏的十字街為中心,有東西南北主要幹線4條,長2.25公裏。南北支線13條,東西支線11條,形成了村村相連,家家相通的地道網。
據介紹,地道出入口有的修在屋內牆根壁上,有的修在靠牆根的地麵,還有的建在牲口槽、炕麵、鍋台、井口、麵櫃、織布機底下等處,偽裝得與原建築一模一樣,使敵人很難發現。“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奇思妙想,才有了電影《地道戰》中的一個有趣場景———民兵從灶台下‘捅鍋而出’,將裝滿開水的鐵鍋扣在了正在燉雞的鬼子兵腦袋上。”
“法寶”奏效:8年殲敵2100多人
地道挖成了,如何運用這個“法寶”?“冉莊的民兵和老百姓很聰明,很快摸索出了一套辦法。”李誌芳說。
他們先在村邊防禦工事內打擊敵人,誘敵深入,待敵進村後,分布在高房、室內、院落、街巷、地堡和地下戰鬥工事的民兵,組成了縱深立體火力網,以步槍、手榴彈、地雷為主,集中火力殺傷敵人,使敵人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並抓住敵人混亂和逃竄之機從地道內出擊。
運用這套戰術,8年中冉莊31名民兵和老百姓利用地道對敵作戰72次,配合正規部隊對敵作戰85次,殲滅日偽軍2100多人,自己隻犧牲了1人。
今日冉莊:小村人圍繞“地道戰”作文章
60多年以後的今天,冉莊的規模變化並不大,隻比原先增加了100多戶。冉莊地道戰遺址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那以後,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紛至遝來。
這讓這個冀中平原深處的小村莊裏的人們看到了他們生活改變的希望。以掛著當年用來預警的大鍾的老槐樹為中心,村裏的主要街道上擺滿了出售各種旅遊紀念品的小檔口,“抗戰餅、抗戰餅!”諸如此類的吆喝,不絕於耳。
(據新聞晨報;於任飛 轉自:西部抗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