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承元帥戰略貢獻及見解我之粗見
在另外一個論壇中,居然有人認為劉帥沒有戰略貢獻,針對他的說法,我勉強總結了以下劉帥的戰略貢獻或見解。由於水平有限,歡迎各位有識之士指正補充!!
1、治軍先治學
劉帥從蘇聯剛回來,就著手建立指導我軍作戰的軍事理論體係,這種思想貫穿著劉帥的一生,在我軍發展的每一階段,劉帥就著手翻譯和論述符合相應階段軍事鬥爭的有關軍事理論,劉帥在各個軍事鬥爭時期,都表現上佳,與其軍事理論是分不開的。
在幾十年軍事生涯中,劉伯承立足中國革命戰爭實際,縱覽世界戰爭風雲,寫下了一百餘萬字的軍事著作。同時,翻譯、校譯和編譯了數百萬字的外國軍事論著,為豐富和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作出了巨大貢獻,成為我國現代軍事翻譯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在留學蘇聯期間,劉伯承一邊學習,一邊練習翻譯,為回國開展武裝鬥爭作準備。回到上海以後,他和周恩來、聶榮臻等同誌一道,創辦“地下翻譯所”,為開創我國現代軍事翻譯事業進行了艱苦努力。在紅軍學校,他一邊訓練幹部,一邊組織翻譯;在中央蘇區反“圍剿”作戰前線,他一邊打仗一邊抽空翻譯;在長征路上,他一邊行軍一邊翻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他運籌帷幄,仍然不忘翻譯;建國以後,他一邊培養高級將領,一邊堅持翻譯……幾十年來,他邊作邊述,述作結合,在向人民奉獻大量理論著作的同時,奉獻了數百萬字的譯作。他的這些作品,開闊了人們的眼界,為廣大“陣中讀者”提供了寶貴的軍事知識,傳播了最新的軍事信息,增添了戰勝敵人的智慧和力量。葉劍英元帥曾高度評價說:“我們的劉伯承同誌四十多年戰場生活、軍隊生活,俄文、中文,戰鬥經驗,像他這樣精通、豐富是很少的,很紅,很專。”
劉伯承軍事的理論與實踐,內容十分豐富、十分深刻。他在各個時期的著作和譯作,為我們展示了彼時世界軍事的圖景,成為將中國軍事與世界軍事聯成一氣的橋梁。縱觀中國軍事史,我們自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劉伯承是中國曆史上敢於麵對世界,大量介紹外國軍事經驗的第一人,也是係統介紹和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軍事科學的第一人。
2、不支持“立三路線”
30年剛回國時,正是“立三路線”(中心城市暴動的右傾路線)盛行的時候,在中央局會議上提出“目前進攻重點不應指向國民黨統治的中心區域”,並明確指出即便南京暴動成功,根據力量計算也“僅可以固守一月”。
3、注重和實踐軍隊正規化。
32年寧都會議後,劉伯承出任總參謀長,就開始注重軍隊的正規化建設,劉伯承認為,建立指揮員與司令部相互間的正確關係是司令部順利工作的首要條件。當時正是麵臨“四次圍剿”的急難之際,臨戰之時,剛建立的紅軍司令部又來不及製定一套章程。為著應付戰爭,劉伯承斷然采用“拿來主義”,結合中國的情形加以運用,使戰火逼迫下的紅軍司令部有章可循,職責分明,為保證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4、劉帥為“四次反圍剿”勝利作出了卓越貢獻
作為總部成員,參與了整個“四次反圍剿”戰略戰術的策劃,直接的建議:1、集中主力,在固崗,登仙橋以東,河口、黃坡以西地區,伏擊敵第52,59兩師。2、早台崗作戰建議,該戰11師幾乎被全殲!!這是“四次圍剿”中的關鍵兩仗,此兩戰後敵軍紛紛後退,“四次圍剿”破產。
5、反對“堡壘對堡壘”“禦敵國門之外”的李德作戰方針。
在理論方麵 :由於李德以正統身份否定中國的遊擊戰,運動戰的紅軍戰略戰術,劉帥為從“正統”途徑論述中國遊擊戰的合法性,必要性,劉伯承意義找出蘇軍野戰條例的舊版本,專門從中挑選有關章節,譯出【蘇聯舊野戰條令的遊擊對動作】,介紹蘇軍關於遊擊戰的理論與實踐,通過譯文,人們可以可以正規的蘇聯紅軍尚且重視遊擊戰爭,研究遊擊戰爭,說明遊擊戰爭是一種正確的鬥爭形式,並指出1906年列寧就發表過《遊擊戰爭》的長篇論文,闡述遊擊戰爭的產生與發展,批評社會民主黨人反對遊擊戰爭的錯誤論調。為了對革命戰爭負責,劉伯承又多次找到李德,對軍事教條主義提出了嚴肅的批評,並指出“如果我們不停止這種拚消耗的戰術,采取機動靈活的方針,根據地將會喪失,紅軍將會拚光,我們將變成千古罪人!”
在具體作戰方麵提出:“到敵人深遠後方開展遊擊戰爭,威脅敵人根本重地,以打破敵軍圍剿”的戰略思想。
6、智取遵義後的戰略的眼光:
攻占遵義以後,劉伯承又快馬急馳趕到四團團部,命令該團立即出發,追殲北逃之敵。
當時,耿飆和楊成武率領的四團,在泥濘路上急行軍三個多小時,剛剛踏入遵義北城,部隊十分疲勞,上下都盼著能休整一下。
劉伯承看團首長麵有難色,便親切地說:“想休息一兩天嗎?不行!現在還不行!必須趁敵人在桐梓和婁山關還沒有站穩腳跟的時候,來一個窮追猛打,擴大我軍的前進基地。你們的任務是:堅決奪取婁山關,相機向西北發展,占領桐梓縣城,粉碎敵人的反撲,以拱衛遵義的安全。”(這些周全的安排,並非是個普通的將領可以做出的,,可以說充滿了全局觀念)
看看嚴肅的官方材料的評價“劉伯承率部智取遵義成功,其意義遠遠超過奪取這座城市本身。首先,智取貴州重鎮遵義,是紅軍長征以來奪取的第一座較大的城市。這一勝利,對整個紅軍產生了強大的心理影響,振奮了軍心,提高了士氣,使廣大紅軍戰士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增強了勝利的信心。其二,智取遵義的勝利,再一次顯示了紅軍遊擊戰法的威力,宣告了“左”傾軍事路線的破產。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即遵義城為我所得(並立即鞏固周邊),為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的召開,創造了必不可少的時間和空間條件。”
7、提出北上匯合四方麵軍的戰略建議:劉伯承與聶榮臻一道,提出紅軍北渡長江與四方麵軍在川西會合,以求建立川西根據地的建議。當時,劉、聶認為四川條件比貴州好得多,屬西南首富;再者,川陝的四方麵軍可以為之接應。加上四川對外交通不便,當地軍閥又有強烈的排外思想,蔣介石難以調兵入川。
8、巧渡金沙,為全軍開創北上之路
軍委命令中央縱隊,1,3軍團分三路渡江,1,3軍團均糟失敗,全軍最後從劉帥建立的皎平渡口渡過金沙江。究其原因,劉帥一是高度重視,對部隊指出能否搶占渡口關係到北上戰略方針能否實現,關係到全軍的前途命運。二是措施得當,劉帥將先頭部隊化妝成國民黨部隊,沿途遇到敵軍民團,不與糾纏,一天急進160裏,搶占皎平渡,使敵人“燒船封江”的策略未能實施,控製渡口後,立即強渡,並不顧疲勞,迅速控製縱深,打垮敵軍趕來增援的兩個營,為全軍北上打開了通路.
9、民族政策的先驅
過彝海,劉帥高度重視少數民族政策,創造性地采用一係列措施(其中包括著名的彝海結盟),最終贏得了少數民族的民心,使得紅軍化艱險為坦途,不費一槍一彈,順利通過少數民族地區,可以說對我黨的少數民族政策都有著深遠影響!!
10、強渡大渡河,側擊瀘定橋
搶占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是劉帥一手策劃和安排的,在過彝區時劉帥就把能否渡過大渡河,同金沙江一樣看作關係紅軍命運的大事,並通過細致的安排,一舉拿下安順場,並強渡大渡河成功,但由於船隻太少,時間緊,全軍從安順場渡江不能實現,軍委安排搶占瀘定橋,劉帥率領過江部隊采取側擊行動。瀘定橋被林彪部隊先到攻占,無可否認林彪是立了大功,但也應該看到,劉帥前進中打垮了對岸的兩個團,對瀘定已造成包抄之勢,動搖了敵軍守橋信心,在1軍團正麵攻擊下先行潰散,試想如果沒有這個因素,敵軍集中西岸的3個團專心守橋,紅軍20幾個人能從沒有掩體的鐵索上爬過去嗎?
11、同張國濤鬥爭,堅持正確的戰略路線
張國濤要求紅軍南下,並要朱德,劉伯承明確表態,劉帥指出“我同意北上,從全國形勢看,北上有利,南下是要碰釘子的。薛嶽,李抱冰並沒有走,向南走,就會碰到薛嶽和川軍,打得好可以蹲一段,打得不好還得轉移北上”,局勢的發展,完全和劉帥的預見一至!!
12、對抗日戰爭“統一戰線”得形成,劉帥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1937年7月22日至25日紅軍總指揮部召開高級幹部會議,討論國共合作,紅軍改編問題,劉帥發言指出:“盧溝橋事變有世界大戰的性質,往北直接構成對蘇聯的威脅,往南已嚴重損害了英、美的殖民利益。日本陸軍的重點是對付蘇聯,海軍則是針對美國的。蔣介石搞中庸之道,實行投機政策。他這個親英美派一方麵依靠英、美的支持來牽製日本,一方麵想利用日蘇衝突來坐收漁利。看他17日的談話,軟話對日本,不肯關閉和談的大門;硬話對民眾,對民眾抗日運動提出種種限製。然而日軍重兵已臨華北,危及他的統治地位,因此又不得不對日本也說幾句硬話。不這樣,他就控製不住抗日運動,擔心被我們所利用。
我們應該按照黨中央7月21日關於目前形勢的指示去努力,爭取發展到積極抗戰、全國性的抗戰。國共合作、聯蔣的目的是為了一致抗日。從國際國內矛盾來分析,蔣介石是有可能抗日的。如果他不抗日,則毫不留情地批評、揭露他,促進國民黨內部的分化。歸結到一點,中心在抗日,同時中心也在我們自己,我們必須立足於自己的努力。我們有不少有利條件,特別是我們代表社會進步力量,有國際性黨的組織,我們是抗日力量的核心。我們為了抗日才建立民族統一戰線,否則就變成了無目的的行動。我們與國民黨聯合,是兩黨平等地位,為抗日而合作,而不是依附於國民黨的無條件的合作。大革命時期蔣介石倒到了帝國主義的懷抱,這個曆史會不會重演呢?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工作,我們要把工作重心放在爭取民眾上麵。當前隻有抗日才能挽救民族的滅亡,才能爭取民眾,才能在蔣介石一旦倒向帝國主義時不致被出賣。為著達到這樣有利的目標,紅軍改編有重大的意義。但我們要有名正言順的指揮機關,對國民黨的讓步不能超過這個限度。”
劉帥對國際形勢的分析,對聯合抗戰的意義,以及堅持我軍獨立自主等都進行了闡述,抗日戰爭的實踐,證明了劉帥的英明論斷!!
13、以理論指導抗日戰爭
劉帥的“神頭嶺之戰”被日寇稱為“第一遊擊戰”“八路軍典型遊擊戰”;創在黃崖底戰鬥中僅以30人代價斃傷日軍300多人的奇跡和急襲長樂村斃傷日軍2200人的八路軍單戰記錄,我以為絕非偶然。從一開始劉帥就注重抗日戰爭特點的研究,利於一切機會向部隊講解對日的戰略戰術,在129師在營以上單位均成立“軍事研究會”,一二九師的廣大指戰員,從上至下都結合實戰戰例,認真總結抗擊日寇的經驗;各部隊結合練兵活動,探討遊擊戰術;各類外語人材悉心搜集外國軍事資料,翻譯介紹給部隊。“軍事研究會”還經常召開各種各樣的研討會,共同切磋軍事理論,研究戰勝日寇的各種方法。同時還因陋就簡,編發各種軍事教材和外國軍事資料,等等。劉伯承在進駐太行山以後,首先在遼縣開辦了著名的遊擊訓練班。他親自編寫遊擊戰教材,翻譯外國軍事參考資料,登台向幹部講授,為抗日遊擊戰培養了許多精良的“種子”。在短短的十個月當中,他以驚人的毅力撰寫和翻譯出一係列關於遊擊戰的最新論著和譯作。
1937年11月28日,寫出《抗日遊擊隊四個基本任務》;
1937年12月7日,寫出《抗日自衛隊三個基本任務》;
1937年12月27日,寫出《擊退正太路敵人六路圍攻的戰術觀察》;
1938年3月,寫出《論遊擊戰與運動戰》;
1938年7月19日,寫出《本師現在要確定或恢複的教育工作》;
1938年9月18日,譯出《遊擊主義的克服一摘譯(列寧主義與無產階級專政的軍隊)》;其後不斷推出若幹軍事論文:《抗戰一周年戰術總結》《抗戰兩周年戰術報告》《擊退正太路南進敵人的戰術觀察》;
1938年10月29日,寫出《關於現在緊急動員中軍區的建設工作》、《我們在抗戰中的軍隊建設》
1942年是劉伯承致力學業,在著述上獲得大豐收的一年。他連續寫出了《在太行軍區民兵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武裝工作隊初次出動到敵占區的指示》、《太行軍區二月反“掃蕩”的軍事經驗教訓》、《關於二月反“掃蕩”對新華社記者的談話》、《怎樣把政治攻勢變為物質的力量》、《太行軍區夏季反“掃蕩”的軍事總結》、《關於配合晉察冀反“掃蕩”和太行區本身反“掃蕩”的準備問題》、《在人民武裝幹部測驗大會上的講話》、們合同戰術)譯版序言》等等。與此同時,劉伯承還親自校譯了《合同戰術》(上部),翻譯了蘇軍的《軍隊建設》(內務條令),主持了增修《步兵戰術概則》一書的工作。
43年製定《關於武裝工作隊的幾項決定》《敵後抗戰的戰術問題》《武功隊在敵後活動的戰術問題》
44年《晉冀魯豫抗日民主根據地現狀報告》等等
在多年的反在反“掃蕩”作戰中,劉伯承提出了“利害變換線”思想,這是他製服日寇作戰的要訣和精華之一。(原理及應用可參看【中國元帥劉伯承】,利用搜索工具可以在網上找到)
劉伯承的這些論著和譯作,根據抗日戰爭的最新實踐,闡述了抗日遊擊戰的特點和規律,指導我軍的作戰。這些著作和譯作的內容,比之劉伯承在上地革命時期關於遊擊戰的著作和譯作,不論是從廣度,還是從深度上,都有了相當大的發展。這些著述與毛澤東同期的關於人民革命戰爭的論著一樣,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起了不可低估的指導作用。
14、根據抗日戰爭特點,及時調整戰略
第一階段出師幾戰勝利後,劉帥在1937年11月的石拐會議上部署129師化整為零,分散開拓太行山根據地,1938年4月成立晉冀豫軍區,下轄5個軍分區,兵出平原擴大根據地,根據形勢,忽聚忽分,將對日作戰同發展根據地有機結合,建立發展根據地的工作這是持久戰的關鍵所在,是抗日戰爭最終勝利以及日後同國民黨爭天下的基礎。40年就日軍的“囚籠政策”提出“交通鬥爭”策略,並根據形勢發展提出“敵進我進”戰略,組織和派遣大批武裝工作隊,小部隊向敵後挺進,廣泛發動群眾,開展遊擊戰爭,徹底扭轉主要依托根據地反“掃蕩”反“蠶食”的被動局麵。進入抗日戰爭後期,對全軍進行整風,加強部隊的建設,提高部隊戰鬥力,為新的鬥爭做積極準備!!
15、解放戰爭,初戰告捷。
上黨戰役的勝利,不僅僅殲滅敵軍3.5萬人,更重要的1是初戰勝利,振奮了全軍,2是為和談贏得了有利條件,掩護了我軍在各戰區的戰略展開。3是率先實現了晉冀魯豫部隊由遊擊戰到正規戰的轉變。(當時我軍作戰條件很差,全部參戰部隊隻有3.1萬,老戰士最多隻有5發子彈,新戰士很多都還是大刀長矛,參戰主隊一共隻有6門山炮,劉帥在下戰役決心時也是基於這幾點)
16、第二仗邯鄲戰役阻敵北進
邯鄲戰役也是關係戰略的一次戰役,邯鄲戰役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消滅幾個敵人,而是製止和遲滯華北國民黨軍隊北上集結,不讓他們及早投入東北戰場。劉帥是在上黨戰役前8月29日給軍委的電報中就提出在上黨戰役結束後“擬將太行、冀南主力轉向平漢線... ...相機奪取新鄉火迎擊將軍北上部隊”,這種一環扣一環的作戰,充分體現了劉帥胸懷全局的戰略觀念。
17、存人失地,地仍可得;存地失人,必將人地皆失。
一種深奧的軍事理論,就是這樣被劉帥詮釋得如此通俗,這是劉帥在1946年8月接受新華社著名記者朱穆之,李普時指出的!!這句話如今已成經典,然而當時連蔣介石這樣的大家也都不明白!
18、擊碎啞鈴柄
47年蔣軍實施對陝北和山東的重點進攻,劉帥一眼中的,形象稱敵軍這是“啞鈴戰略”,兩頭粗,中間細,劉帥稱隻要打斷啞鈴柄,兩邊的鉈子就不中用了,劉帥以一個戰略家的眼光,敏銳發現的戰略反攻的契機,果斷發動豫北反攻,並取得重大戰果殲敵4萬,從而揭開戰略反攻的序幕。
19、當機立斷提前千裏躍進大別山
豫北反攻後,劉帥又發起了魯西南戰役,殲敵約6萬人,但自身傷亡1.3萬,炮彈消耗殆盡,俘虜需要時間教育才能補充,在這樣的情況下,劉鄧致電中央,休整半個月,積極做南進準備,第一步依托豫皖蘇,保持後方接濟。第二天毛澤東複電,同意劉鄧第一步計劃,兩個月後看情況或有依托逐步向南發展或直出大別山。但情況變化很快,蔣暫緩了向山東的進攻,集大軍約30個旅於魯西南,與劉鄧決戰,同時黃河水猛漲,蔣軍揚言水淹劉鄧,在這樣的情況下,劉鄧力排眾議決定提前躍進大別山,劉帥特別強調“達成戰略上的突然性,先敵在大別山開展”。
20、狹路相逢勇者勝
這是劉帥千裏進軍向部隊提出的口號。這也是軍事上的至理名言,這句話對一個部隊的影響,恐怕絕不是短暫的,這就象曆史上的經典“破釜沉舟”一樣成為留給我國軍事的寶貴精神財富。
21、大別山戰略展開3回合
劉鄧挺進大別山,並非是像有的人理解的僅僅分散敵軍兵力了事。劉鄧到達大別山後,認真分析形勢,對大別山鬥爭進行了戰略部署:
1、“分兵發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義無反顧,全力重建大別山根據地”:1個月內解放縣城23座,殲滅敵人正規軍6000人,建立17個縣政權。
2、運動殲敵,鞏固根據地:運動調動敵軍,撲捉戰機,高山鋪一戰,殲滅敵軍13000人,鞏固了新建的根據地。
3、內外線發展,鞏固和擴大根地:內線依托大別山,積極殲敵,鞏固根據地;外線向桐柏和江漢戰略展開,開創新的根據地。內外線互相配合牽製打擊敵軍,粉碎了敵軍的合圍與清剿。
通過這三個回合,劉鄧在大別山,站穩了腳,紮下了根,實現了毛澤東設想的最好一種結果,為逐鹿中原打下了良好基礎。
22、逐鹿中原
將軍對大別山清剿失敗後,采取重點防禦策略,在中原地區集中了34個整編師分布於津浦,平漢,隴海沿線,依托鐵路機動和解放軍對抗,劉帥針對蔣軍的戰略部署,以一個戰略家的敏銳眼光指出“蔣介石將死在這個十字架上”預言國民黨的主力將在這裏被殲滅,劉帥多次部屬說“古人說‘中原逐鹿’,現在這裏就是逐鹿場”
23、經略中原三部曲
1、控製漢水中斷,使豫西與桐柏連成一片,成為我軍向西,向東,向南進攻的基地。為此舉行了皖西和皖東戰役,其中皖西戰役被中央軍委表彰為運動戰的模範戰例。
2、劉帥提出“依托三山,逐鹿中原,有可能把長江、淮河、黃河、漢水變成我軍的內河,實現中原作戰的構想。”為實現此戰略構想,劉帥經周密分析兵出襄陽。襄樊戰役既是劉伯承鉗形合圍攻勢的傑作,也標誌著逐鹿中原第二階段的結束。
3、創造有利決戰態勢。由於中原地區的人民武裝力量已經控製了津浦路以西,平漢路以東的蘇魯豫皖地區、大別山地區,以及平漢路上的鄭州以及往西的洛陽、南陽、襄樊、荊州等地區。蔣介石軍隊的兩條戰略交通要道,隴海路的潼關一徐州線,平漢路的鄭州一武漢線,已經被解放軍斬斷成若幹段,基本處於癱瘓的狀態。北線濟南戰役後,粟裕提出淮海作戰計劃,中原局劉帥等分析後致電軍委“同意乘勝進行淮海戰役,以第一方案攻兩淮,並吸打援敵為最好”。為了給華野創造有利戰機,劉帥通過一係列漂亮動作,調虎進山,將張淦,黃維一個引向大洪山,一個引向伏牛山,使其遠離交通線,遲滯其加入淮海。
24、淮海戰役承前其後的關鍵
在華野圍殲黃伯韜的同時,劉伯承的目光早就盯在徐蚌線。1948年11月3日,劉伯承在豫西召集的幹部會上就指出,蔣介石以重兵守徐州,他唯一的補給線是津浦線,很怕被我截斷,所以他命令孫元良兵團到宿縣。我們應首先截斷徐州、宿縣之間的鐵路線,造成隔斷孫元良兵團、會攻徐州的態勢。他還說,如果我軍攻占宿縣,斬斷敵人中樞,會有極大的收效。它不僅可以吸引孫元良兵團北援,便於我軍在運動中給予殲滅,而且邱清泉兵團也可能被迫南移。這樣,就可以減輕對東麵華野的壓力。當天,劉伯承就向中央軍委提出了中野主力截斷徐州、蚌埠間鐵路線的建議。劉帥揮軍占領宿縣,和蚌埠以北的固鎮,破擊鐵路200裏,切斷了徐蚌線,提前完成了對徐州這個十字架的戰略包圍。這一招無疑是淮海的“戰錦州”!!此後的戰略態勢,劉帥風趣地形容為劉伯承風趣地說成是“吃一個,挾一個,看一個”。
25、洞悉長江防線
在49年元月劉伯承就以深邃的戰略眼光描述了蔣介石的長江防線,指出:國民黨的“長江布防,有所謂‘直接配合’,即將其主力直接配備於長江南岸;有所謂‘前進配備’,即將其主力前出於長江以北廣大地區作戰;有所謂‘後退配備’,即以一部配備於長江兩岸要點。強化偵察,而以主力分別配備於南岸深的機動地點,在判明我軍主攻方向時,即抓住我渡江的困難,適機出擊,蔣介石長江防禦的前進配備:大而言之,即其在黃河、長江之間的防禦;小而言之,即其經常叫囂的‘守江必固淮’,這些都因淮海戰役基幹兵力的喪失而無法實施,其後退配備,也因兵力少,江防寬,與南岸交通困難而不能作,如此,他就不能不著重於‘直接配備’,但還是因兵力少而不容易作了。漢口以下長達二千餘裏的江防線及其必要的縱深配備,太費兵力了,在長江向北鼓出的突出部,如漢口、浦口等要點,也各隻有兩個基幹軍的機動兵力,遂使這樣漫長的江防線,成為一條不能動彈的‘死蛇陣’,任人橫斬。如其一處被斬斷,則全線震撼,江防艦隊在北岸沒有掩護、航線極受限製的條件之下,到處易遭短兵炮火的襲擊,也不易起撞沉木船的作用。特別是蔣介石發動賣國獨裁反人民的內戰,到了現在階段,士氣越發不振,守備越發困難了。”
26、追殲戰“大縱深”戰略
真對追擊戰之特點劉帥提出“主力應放膽投入挺進,貫穿敵人縱深,截敵退路而兜擊之,追擊越深入,敵人越驚慌,勝利越有保障,這是我軍作戰不同於以往任何時期的最根本的特點。為此,各部隊應不顧疲勞,勇往直前,大膽迂回包圍,務求抓起主力而殲滅之”
同時在戰術上則提出不輕敵,加強機動,實施平行追擊,跟蹤追擊和超越迫擊相結合,求得分遣與合圍運用自如,加強情報、通信工作和充分利用繳獲的運輸工具等一係列要求。(應該說取得西南戰役勝利是沒有疑問的,然而能讓敵軍逃之不及,以60萬人包90萬人的餃子,這等手段則是高明之極。)
27、正確解決西藏問題,維護祖國統一
當然從軍事上來講,難度不大,但解決西藏問題的戰略意義極大,劉帥作為西南主要負責人之一,貢獻極大。
28、科教興軍
大西南作戰結束後,我軍的主要軍事行動則告一段落,劉帥急流勇退,主動要求去辦軍校,以教育努力促進我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
在軍校,劉伯承強調軍事科學要服從政治科學,明確要求軍事翻譯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同中國軍隊建設的實際緊密結合,和諧地統一起來。他認為:“我們研究和介紹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科學,亦即斯大林軍事學說、毛澤東軍事思想,其目的在使它能運用到人民解放事業中去。”軍事翻譯的任務,就是要溝通中外軍事科學之間的內在聯係,融合中外文化的“基因”。因此,一定要以正確的革命理論作指導,堅持為軍事教學服務,為軍隊的現代化建設服務。
為此,劉伯承提出了研究軍事學術和搞好軍事翻譯應該遵循的工作方向是:
一、以毛澤東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思想方法去學習斯大林的軍事科學,並從條令著手,有步驟地使學員學會現代諸兵種協同作戰;
二、以毛澤東曆來的幾個時期的著作,去幫助學員搜集自己的經驗,加以研究整理而作出經驗總結;
三、研究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朝鮮作戰的經驗以及美軍的作戰方法,用以教育學員。
29、諸兵種協同作戰的第一個實踐者
51年劉帥導演了臨淮關演習,這在我軍曆史上是一個具有裏程碑的事件,這是首次的多兵種的協同作戰示範,軍委,各大軍區,各軍事院校均參加學習。劉帥指出“這次演習有建軍的政治意義”
30、指導對印作戰
59年9月,劉帥出任軍委戰略小組組長,所作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參與指導對印作戰。中印作戰是62年10月,早在5月份,劉帥就預見到中印邊境的衝突,將發展成一場相當規模的戰爭。戰略準備階段,劉帥一是提出後勤保障,二是後方防禦。作戰戰役指導劉帥提出“要用夜行曉襲、出敵不意戰術,集中優勢首先擊毀敵人要害”“全部文章要做在‘速戰速決’四個字上,切忌力量分散”。
第一階段戰術指導劉帥提出“山地占避免正麵硬頂,一是隻要有道路迂回,多走一些路也在所不惜,二是無路可行也可利用山溝插進去,一般山地沿山溝運動最終能過翻過山梁,三是順山背夾背而行,相互策應。沿河流攻擊則應由兩岸並進,不要隻顧一麵而遇到敵人的側擊。如迫不得已必須正麵攻擊,就要堅持勇猛地打出去,‘狹路相逢勇者勝’,這時候不能有絲毫猶豫“”
第二階段劉帥敏銳抓住了敵軍配置弱點指出“東段敵人兵力在西山口一帶作了前重後輕的分段部署,形成外線較強、側後較弱的配置。。。 。。。”戰法采用“打頭,擊背,刨腹,切尾”,並指出“敵人左翼是他的肚子,從這裏開刀”並要求部隊采取迂回包圍戰法來加以對付。
31、重視戰術運用
從總體來說,這也是一種戰略思想。我看【劉伯承傳】【中國元帥劉伯承】有這樣一個發現,對於戰役作戰,劉帥都會針對當前戰役的特點,製定相關的非常細致的【戰術指導】,可以說戰術的合理運用,也是劉帥克敵製勝的法寶。就連蔣委員長也評價“論戰術之奇,劉伯承數中國軍界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