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撇開馬六甲開鑿泰運河將震動南亞
《經濟》雜誌
中國石油裏海折戟,使得馬六甲海峽對於中國石油戰略顯得尤為重要,這也
促使一度擱置的泰國克拉運河方案重新進入決策層視野。
世事難料
5月上旬,一度被認為勝算在握的裏海北部油田股權認購在最後關頭失敗,
不僅使中海油與中石化長達兩年多的準備工作付諸東流,更是繼去年底,中石
油收購俄羅斯斯拉夫石油公司退標和中俄石油管道改線風波之後,中國石油"走
出去"戰略遭受的又一記重創。
一位石油專家認為,失意裏海使得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中東仍將是我國
原油進口最主要的基地,也使得對石油海運安全的考慮,需要重新強調。
但這或許會成為泰國克拉運河項目的一個契機。一位石油專家透露,一度擱
置的克拉運河方案有可能重新納入決策層考慮範疇。
馬六甲隱憂
據統計,2002年中國進口石油近8000萬噸,占石油消費的比例已上升為32%。
據專家預測,即使國內石油需求按下限估計,石油產量按上限估計,2010年時我
國的石油供求缺口也將在1億噸以上,而且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度會越來越大。
業內認為,當一國的石油進口超過5000萬噸時,國際市場的行情變化就會影
響該國的國民經濟運行;進口量超過1億噸以後,就要考慮采取外交、經濟、軍
事措施以保證石油供應安全。
而中國從中東和非洲地區進口的石油數量約占進口石油總量的70%,這些進
口石油的運輸都必須經過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的馬六甲海峽。
但馬六甲海峽卻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安全隱患。眼下的隱患就有兩個,一是
海盜活動十分猖獗,對通行船舶構成嚴重威脅;二是海峽的交通秩序比較混亂,
穿越海峽的客貨運輸以及隨意性極大的漁船已嚴重影響船舶航行安全。
從戰略風險的角度考慮,中國對於馬六甲海峽"過分依賴"就更值得擔憂了。
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馬六甲海峽是必須控製的世界16大咽喉水道之一。美
國已經取得了新加坡海、空軍基地的部分使用權,並援建馬六甲沿岸的一些軍事
設施。
印度通過在孟加拉灣所擁有的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在馬六甲海峽的西部入口
處修建了海軍基地,並部署重兵扼守海峽西口,希望能夠控製整個印度洋。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製定的石油戰略,就不能不考慮規避馬六甲海峽現實
及可能出現的風險。據參加過石油戰略製定工作的官員透露,中國21世紀石油戰
略的重點之一,就是圍繞中國石油進口的重要通道馬六甲海峽展開戰略布局。
撇開馬六甲
馬六甲海峽的安全問題不僅僅是中國在關心。日本、韓國及中國台灣地區每
年需進口的近4.5億噸原油,都要途經馬六甲海峽;巴西以及澳大利亞的鐵礦石、
煤等大宗礦產品運往東南亞市場,也要走馬六甲海峽,其安全與暢通對上述國家
與地區同樣意義重大。
由於馬六甲海峽長約1100公裏,船舶繞行距離較長,加上安全等方麵的考慮,
尋找各種替代性的運輸方式及運輸通道成為遠東多個國家關注的熱點。截至目前,
有關方麵提出的方案主要有三個:泰國南部沿海"海陸聯運陸橋"、泛亞洲石油大
陸橋和開鑿克拉地峽運河。
中國有關部門曾組織能源研究所與綜合運輸研究所對上述方案進行了聯合研
究。據參加過研究的能源研究所能源經濟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朱興珊博士
介紹,這幾個方案各有利弊:
第一、二個方案隻能解決4000萬噸左右原油的運輸問題,這與遠東國家需從
中東進口4億噸左右的原油相比,作用相當有限。並且第二方案也不具備經濟競
爭優勢。
第三方案--在克拉地峽開鑿一條亞洲的"巴拿馬運河"--一直是"撇開馬六甲"
設想中,最引人注目的方案。
從運輸成本考慮,大型油輪明顯的經濟優勢,決定了石油遠距離運輸利用海
運的必然性。但該工程巨大的投資額,以及對東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關係可能
產生的影響,使得各方一直舉棋不定。
在泰國,克拉運河計劃已討論超過100年。泰國政府對此項目相當熱心,多
次進行論證。但是由於投資過大,單憑泰國自身力量難以承擔,泰國一直在爭
取其他國家合作共建。
2003年初,泰國政府授權一家香港公司負責進行可行性研究。該香港公司
預計,工程費用將高達250億美元。另有2002年的一項研究認為,開鑿工程應
在2005年正式開始,整個工程可提供3萬人就業,用10年時間完工。
根據相關研究,運河開通之後,航程至少縮短700英裏,可節省2-5天航行
時間,大型油輪每趟航程預計可節省18萬英鎊左右。
泰國參議院委員會主席布拉基特說,政府已經成立了12個委員會,包括日
本、中國和馬來西亞內在多個國家已經表示願意資助研究其可行性。
“東盟+ 3”新格局
如果克拉地峽運河計劃實現,肯定會是21世紀最龐大的工程之一,不但歐
亞貿易路線將因此改變,也為東南亞地區的政治及安全戰略帶來巨大變化。
日本是克拉地峽運河的另一個熱心者。朱興珊介紹,日本多次主動提出各
種避開馬六甲的建議,並希望得到中國的積極回應。
日本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首席研究員田邊敏憲說,中國未來從中近東大
量進口石油和天然氣,其規模將與日本從中近東進口的規模相匹敵。他認為,
在能源問題上,"東盟+3(日中韓)"必須要友好地開展合作。
田邊還認為,歐洲之所以能夠建立歐盟,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建立
了煤鋼共同體。日中兩國,視情況可以加上韓國甚至天然氣資源豐富的俄羅斯
遠東地區,應該建立一個能源共同體。
日方有專家提出,可以考慮圍繞泰國克拉地峽運河的施工,以及將來的經
營管理,將周邊地區作為東亞能源儲備流通基地,以"東盟+3"的方式共同經營。
而中國之所以始終對這個工程猶豫不決,一個重要原因是考慮到對新加坡
利益影響太大。一位石油專家表示,中國與泰國、日本等合作修建完成克拉地
峽運河工程,這在技術上、財政上並無多大困難,一旦實現也可減少受製於人
的風險,經濟上對中國、泰國都有好處,但必將對新加坡的航運業大大不利。
這位石油專家認為,SARS肆虐期間新加坡對中國的態度,讓很多中國人大感
意外;再加上北裏海石油項目失敗,中國有可能重新考慮自己在東南亞的利益。
朱興珊也認為,單從克拉地峽運河本身看,該項目對中國石油安全是有好處的。
如果項目變為現實,中國可能選擇參股的方式進入這一新的戰略通道的建設。但
由於投資數額巨大,加上一些不確定的因素,對於項目何時會進入實際操作層麵,
他表示不好預測。
不會放棄裏海
即使克拉運河開工,裏海對中國石油戰略仍屬至關重要的地區。石油經濟和
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劉克雨說,裏海是任何一個大石油公司都肯定會尋找機會的地
區。中國三大石油公司近年幾次出手海外市場被看作是代表中國政府的石油戰略
考慮。為了擺脫對中東地區的依賴,中國石油進口源開發的重點開始轉向俄羅斯
及中亞地區。這一戰略意圖不會輕易放棄。
日前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簽訂的輸油管道協議,總投資額將達30億至35億美元,
建成後每年將可輸送1000萬噸至2000萬噸的原油至中國。這項協議與已經簽訂的
中俄管道的協議合起來,可以解決相等於中國現時原油需求量的16%,大大減低
內地對中東原油的依賴性。
此外,中國石化旗下的勝利油田6月4日與阿塞拜疆石油公司Socar簽署一項
價值1.4億美元的合約,將共同重整一處陸上油田。中海油總會計師邱子磊也表
示,中海油還會在裏海繼續尋找收購機會。
朱興珊說,三大公司失意裏海的教訓需要總結,"走出去"戰略仍應堅持,
可能有一天我們會在裏海以更優惠的條件買到股份或進行油氣勘探開發。
“撇開馬六甲”三大方案
1、泰國在其南部沿海與日本合資興建"海陸聯運陸橋",該項目由一套包括
鐵路、公路、原油輸送管線組成的綜合性運輸係統,連接處於泰國地峽沿岸的
深海港口和工業場區。通過管道輸送,可以減少海上航行距離1000多公裏。
2、日本三菱集團製定了一個計劃,修建一條8000公裏長的泛亞洲石油大
陸橋,經土耳其、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橫貫中國北方,由海底隧道直
抵日本,估計投資280億美元。
3、在泰國南部克拉地峽開鑿一條橫跨泰國的運河,全長100公裏,寬400米,
水深25米,雙向航道,適合遠洋大船進出。船舶今後無須經馬六甲海峽,由南
中國海經暹邏灣,再經運河穿過安達曼海,直出印度洋。
朱興珊談失意裏海的教訓
首先是石油交易不要排斥綜合手段。英國《金融時報》評論中海油收購受
挫,第一句就說,"對大石油公司而言,摻雜政治敏感的商業交易總是與地盤之
爭相伴隨。"為獲取石油利潤和保障石油供應,各國幾乎動用了政治、外交、經
濟和軍事等一切手段,某些地區甚至出現行賄和暗殺。如果我們的石油企業把
困難估計的充分一點,並盡早向政府匯報,通過政府把工作做在前頭,很可能
就不會失敗,因為優先權交易要服從於哈薩克斯坦政府的批準。
其次,要知己知彼,揚長避短。這次阻止收購的殼牌、埃尼、埃克森美孚等
西方石油巨頭,與中國公司既是合作夥伴也是競爭對手。中國企業最大的優勢是
需求旺盛的國內市場,這對他們充滿吸引力。但要把潛在的市場優勢變成真正的
競爭優勢,還需要與具體項目掛鉤。中海油成功收購澳大利亞西北大陸架天然氣
項目上遊油田,獲得合資實體25%的股權,還享有勘探參與權,是建立在中國LNG
(液化天然氣)市場籌碼之上的。如果我們把裏海項目與通往中國的管道聯係起來,
可能又是另一番情形。
第三,統一協調,形成合力。目前國內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尋找項目時還出
現盲目競爭現象。三大公司"走出去"的機構也互不相同,中國石油集團公司有
中國國際勘探開發公司負責如蘇丹、哈薩克斯坦等地的業務,中國石油股份公
司也有國際勘探開發公司開展其他地區業務,如收購赫斯公司在印尼的區塊;
中國石化集團的海外勘探開發業務是歸集團公司負責,中海油是股份公司負責。
這樣就更加顯得雜亂和分散,如何與西方跨國公司去競爭?建議國家要加大對
我國石油走出去的研究、指導和協調力度,在現有的機構框架下起碼要做到在
同一個項目上一個聲音對外。
(朱興珊:能源研究所能源經濟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
(《經濟》雜誌7月號記者 胡潤峰)
====================================================================================================
中國可能支持開鑿克拉運河 今後無須再走馬六甲
最新一期的《經濟》月刊引述中國“一位石油專家”說,中海油和中石化入股俄羅斯裏海北部油田的計劃近日宣告失敗,意味著在未來頗長的一段時間裏,中國對中東原油進口的依賴度不會降低,為了保障石油運輸渠道的暢通,中國當局有可能重新考慮支持一度擱置的克拉運河方案。
《經濟》月刊是與國務院主辦、中共中央直屬黨報《經濟日報》配套出版的大型權威經濟新聞類雜誌,由經濟日報社主辦,創刊於1999年。
它的報道指出,目前中國從中東和非洲地區進口石油的運輸都必須經過馬六甲海峽,但這個地區卻麵對著越來越大的安全隱患,一是海盜活動猖獗,二是航道擁擠,交通秩序混亂。
過分依賴這條“咽喉水道”的問題,已引起當局的關注。
報道還引述“石油專家”稱,中國之所以始終對這個項目猶豫不決,一個重要原因是考慮到“對新加坡影響太大”,不過由於沙斯肆虐期間新加坡對中國的態度,讓很多中國人大感意外,加上裏海石油投資的失敗,中國“有可能重新考慮自己在東南亞的利益”。
早在17世紀,泰國人就產生在南部開鑿一條運河,來縮短印度洋及南中國海之間航程的構想。達信2001年出任泰國首相後,泰國政府大有把這個討論已久的想法付諸實現的架勢。
不過,泰國的巨額外債和國內外政治因素的考量卻限製了當局推動這個計劃的進度。
(圖片:克拉運河路線示意圖:克拉運河有兩個主要的建設方案,(1)“北線”穿越克拉地峽,銜接泰國灣的春篷和安達曼海的拉廊,全長90公裏。由於這條線路穿越山區,增加了工程的困難,因此近年又出現了(2)“南線”方案,選擇在宋卡和沙敦之間開鑿一條全長102公裏的運河,工程長度雖然有所增加,但地勢卻較平坦。(3)為馬六甲海峽。)
日本一向支持
日本因為嚴重依賴中東的石油進口,所以向來就主張建設克拉運河。
據報道,擔心馬來西亞和印尼回教原教旨主義抬頭的美國,近來也開始考慮支持泰國政府的這個建克拉運河的構想。如果再加上中國的支持,這個計劃實現的可能性將大為提高。
截至目前為止,泰國克拉地峽運河開發項目委員會組團前往中國訪問已經至少三次,一名泰國參議員還曾指出,如果克拉運河由中國來建造,費用會比讓其他國家來承包低。
觀察人士認為,中國當局不會因為新中雙邊往來近來出現的一些波折,而去支持克拉運河的建設,它如果改變對這個工程所持的立場,隻能是出於維護國家利益的理性考量。
中國是繼美國和日本之後的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費國,經濟近年來的高速發展使它越來越依賴進口石油。
據統計,中國去年的石油進口占它石油總需求的大約30%,這一數字可能在2020年以後,上升到50%以上。
中東目前是中國進口石油的主要來源,按不同的統計,中東原油在中國石油進口所占的比重在60%至85%之間。
中國高層興趣日濃
中國高層近年來對開鑿克拉運河表現出越來越濃厚的興趣。
《財經時報》去年底就曾報道,中國高層正醞釀投資數百億美元,注資克拉運河、昆明—曼穀公路等大型基建工程,來減少對馬六甲海峽的過分依賴。
中國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查道炯昨天接受本報電話訪問時說,印尼海域海盜問題近年來明顯增加,已讓東亞各國頭疼不已,印度、越南等國家以此為由在南中國海進行軍事活動,更導致區域關係出現不必要的緊張,因此開鑿克拉運河“是好事”。
據一些報道,中國的石油儲備隻足以維持國內大約7天的需求。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原國家計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鳳起指出,如果馬六甲海峽因為出事故導致航道暫時封閉,盡管不足以對中國的國家安全造成致命的打擊,但仍會給中國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和恐慌。
查道炯:“按我個人的看法,積極地介入(克拉運河計劃)對中國有利無害。”
======================================================================================================
新通道並不好走
為了破解“馬六甲困局”,部分學者以及有關部門近年來就避開馬六甲海峽的石油運輸替代通道進行了研究,其中克拉地峽方案最為引人注目。但這個方案到底有何利弊,尚在討論之中。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與馬六甲海峽相比,克拉地峽方案有著自身的優勢,但其存在的不足也相當明顯。
運河方案優劣明顯
優勢
克拉運河方案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該方案的經濟意義突出。克拉運河建成後,輪船可經此從安達曼海進入泰國灣,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航程至少縮短約1200公裏,大型輪船可節省2至5天時間,每趟航程預計可節省近30萬美元。由於運河不僅可以運油,還可以運輸其他貨物,因而開鑿克拉運河不僅是破解“馬六甲困局”最徹底的解決方案,而且將改變歐亞貿易路線。該運河使我國對歐洲、非洲貿易航程縮短,安全性提高,因而將更加凸顯其經濟意義。
其次,克拉運河的修建同樣具有重要的地緣政治意義。目前東亞的中日韓是石油進口大國,尤其是日本為取得穩定的石油供應,不惜耗費巨資與中國爭奪俄羅斯石油,加上中日、韓日之間的曆史遺留問題,目前的東亞一體化進程處於難以推進的攻堅階段。但日本開鑿克拉運河的熱情是最高的,如果中國積極回應日本,不僅可以大大降低中國在開鑿克拉運河問題上的經濟成本和風險,而且可以通過能源合作使東亞大國走得更近,極大地推進東亞一體化進程。此外,與日韓這兩個美國在東亞地區的盟國的能源合作,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使美國利用石油安全問題對我進行牽製時投鼠忌器。
第三,克拉運河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已基本結束,隻要有關國家做出決策並投放資金,工程就可以開工。而中緬石油管道方案目前還處於宏觀研究階段,還有待地質、工程等方麵的專家進行更加深入細致的考察和論證。
劣勢
克拉運河的劣勢與優勢一樣明顯。
第一,克拉運河的工期長達10至15年,需耗資200億美元(有學者認為高達280億美元)。泰國政府自身無力支付如此巨大的工程預算,中國政府也無法獨立承擔。因此,克拉運河的修建必須靠多邊合作才能完成,其中的協調和資金籌措就是大問題。
第二,克拉運河的投入與收益不成比例。從航程的縮短等因素來看,克拉運河與蘇伊士、巴拿馬運河不具可比性,因而其經濟效應就大打折扣。據有的學者估算,克拉運河的成本至少需要140年才能收回。這是決策部門難以下決心的主要原因。
第三,修建克拉運河將損害中國的大國形象。克拉運河的開通必然對馬、印尼,尤其是新加坡造成巨大衝擊,“甚至可能導致新加坡的整體衰退”。這不僅將使泰國與新、馬、印尼之間出現新的矛盾和衝突,也會嚴重影響中國與上述國家的關係,有損中國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不利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何況對中國來說,克拉運河建成後,最大的受益者不是中國而是日本。
第四,泰國內政的變化已導致泰國對開鑿克拉運河的熱情下降.泰南穆斯林聚居的北大年、那拉提瓦、也拉等五府長期鬧獨立,今年以來愈演愈烈,泰國政府對此頗為頭痛。由於克拉運河預案剛好將這五府與泰國國土的主體隔開,克拉運河的修建將使泰國政府對這一地區的控製力大幅下降,甚至可能導致泰國的分裂。
第五,克拉運河也將受到恐怖主義問題的困擾。目前泰南民族分離勢力已經與東南亞其他地區的恐怖分子合流,從泰南穆斯林極端勢力目前的活動特點來看,很難保證恐怖分子將來不會襲擊經過克拉運河的輪船。
修正方案也有不足
考慮到開鑿克拉運河的諸多不利影響之後,泰國政府又提出了修建貫穿克拉地峽的輸油管道的修正方案。據報道,這條輸油管道長260公裏,預計投資為6億美元,可在兩年之內完成。泰國方麵認為中日韓從中東、非洲進口的石油經此運輸,每桶可降低2美元。事實上該方案要求石油重複裝卸,操作繁瑣,還要在克拉地峽的兩端修建大型碼頭,占用的大型油輪要增加一倍,對我國來說並不合算。
產生“馬六甲困局”最關鍵的原因就是美國的威脅,我們破解這一困局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盡量減少美國軍事力量的威脅。但無論是開鑿克拉運河,還是修建貫穿克拉地峽的輸油管道,從避開美國威脅這個關鍵因素看,它們與馬六甲海峽並無二致。這是因為泰美之間與新美之間一樣,同樣有比較密切的軍事合作關係,美國在泰國還有駐軍。所以,一旦中美之間因為台灣問題發生軍事衝突,美軍同樣能輕易地封鎖克拉運河或強行終止克拉地峽輸油管道的運輸。
突破口在中亞?
目前的全球石油市場秩序中,美國在用武力維護主要產油區的穩定和海上貿易通道的安全,同時也為自己獲得了很大的戰略籌碼。從國家間博弈的角度看,既然中國海上石油運輸暫時無法擺脫大國的鉗製,在陸地上尋求突破就成了惟一的選擇,方向則是在西部的中亞和中東。
中國與美國石油安全戰略的一個根本不同的出發點就是,中國通過陸地就可以直接到達中東和中亞的產油區,而美國則不能。雖然俄羅斯與中國在陸地上相連,俄羅斯石油產量也逐漸逼近第一大產油國沙特,但是俄羅斯同樣是全球石油秩序和政治格局的主要棋手,不會把籌碼完全放在中國身上,也不願意單純成為中國的原料產地,所以在現階段,中國石油安全的惟一突破口就在中亞,而其重點就在哈薩克斯坦。
哈薩克斯坦國家石油公司8月13日表示,哈薩克斯坦可以在2015年前把本國原油年產量增加2倍,與2003年的3.96億桶相比,該國預計在2015年達到12億—13億桶,這個產量接近中國的年產量。根據美國能源部統計,裏海石油儲量在500億—1900億桶之間,而其中的40%—50%都集中在靠近哈薩克斯坦的裏海大陸架地區,哈薩克斯坦在未來中亞石油開發中無疑將具有核心地位。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修建的阿特勞—阿塔蘇—新疆獨山子管道,目前已經完成了阿特勞—肯基亞克部分,二期工程阿塔蘇—新疆獨山子部分即將動工,在三期工程修建完畢後,哈薩克斯坦裏海石油可以通過管道輸送到新疆的煉化基地。管道初步設計年輸油量2000萬噸,遠景輸油量是5000萬噸,將可大大改善中國石油進口通道過於依賴海洋的現狀。中哈管道在阿塔蘇與俄羅斯通往土庫曼斯坦的姆斯克—查爾朱輸油管道相交,從而與俄羅斯西西伯利亞管道網相連,俄羅斯也可以通過阿塔蘇—阿拉山口管道增加向中國的石油出口。中哈管道修建完成後,裏海石油將獲得東向輸出渠道,這將對美國和英國主導修建的裏海石油西向輸出渠道巴庫—傑伊漢管道構成有力競爭。
美國自然不願看到這種情況的出現。美國一方麵為巴庫—傑伊漢管道爭取了世界銀行和歐洲複興開發銀行等機構的貸款,但是卻竭力阻止國際金融機構為中哈管道貸款,同時對哈薩克斯坦政府施加壓力。從遠景來看,中哈管道可以向中東產油區延伸,而可行的方向是從哈薩克斯坦折向南方,經過土庫曼斯坦進入伊朗這個全球石油儲量第二大的富油國,這樣中東石油可以直接經過管道輸送到中國。
在這樣一個藍圖中,新疆未來將成為中國最大的石油煉化基地,並通過一係列規劃中的管道向發達的東南沿海輸送石油製品。哈薩克斯坦將成為中國石油安全戰略中的關鍵國家。(李晨陽吳磊陳楫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