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資料】中國共產黨紅軍軍史

(2007-02-11 14:03:13) 下一個

【資料】中國共產黨紅軍軍史


中國工農革命軍


1928年8月21日,共產黨中央在《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任務與策略的議決案》中提出,“建立工農的革命軍,這種軍隊之中要有極廣泛的政治工作及黨代表製度”、隨後,創建了以工人糾察隊、農民自衛軍為主體的工農革命軍。這是土地革命戰爭初期,由我黨創立並領導的第一支人民軍隊。9月,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又將在湖南、江西邊界地區的工農義勇隊、工人糾察隊、一農民自衛軍和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麵軍總指揮部警衛團,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第1師。盧德銘任總指揮,餘灑度任師長,轄三個團,共約5000人。另有一支邱國軒的軍閥殘餘部隊願意和工農革命軍一起行動稱為第4團,9月初參加秋收起義。之後,在前委書記毛澤東同誌率領下,經過三灣改編建立了部隊中各級黨組織,實行民主製度,初步奠定了人民軍隊的基礎。10月下旬,進軍到井岡山地區,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7年6月,共產黨領導的湖北、湖南、江西、廣東、福建、河南、陝西等省內許多地區起義的武裝,多稱工農革命軍。他們在各地廣泛開展遊擊戰爭,創立革命根據地,成為共產黨領導進行土地革命的骨幹力量。1928年5月後,全國各地的工農革命軍陸續改稱紅軍。


中國工農紅軍

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此後,各地的工農革命軍及其他工農武裝陸續稱為紅軍。1930年後,又逐漸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在土地革命戰爭中,中國工農紅軍不斷發展壯大,先後組成了第一方麵軍(曾稱中央紅軍)、第四方麵軍、第二方麵軍和西北紅軍等紅軍部隊。經過艱苦卓絕地鬥爭,先後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瓊崖、閩浙贛、湘鄂贛、湘贛、左右江、)11陝、陝甘、湘鄂ill黔等革命根據地,依靠群眾,實施正確的軍事戰略及指揮方針,連續粉碎了國民黨軍多次“圍剿”和“清剿”。紅軍發展迅猛達到30萬人。紅軍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從1933年至1934年夏,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的戰略指導,中央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第五次“圍剿”,被迫於1934年10月10日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從瑞金出發,實施舉世聞名的長征。1935年1月共產黨中央遵義會議後,工農紅軍在共產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正確領導和指揮下,戰勝了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走過了漫無邊際的草地、沼澤,爬過了人跡罕至的雪山,曆盡了人間的難以言傳的無數艱難困苦,於同年10月勝利到達陝北。1936年10月,紅軍第二、第四方麵軍也勝利到達陝北,保存了革命骨幹力量3萬餘人。抗日戰爭開始後,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紅軍長征以後,留在江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個地區堅持鬥爭的紅軍和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堅持在瓊崖地區進行革命鬥爭的紅軍遊擊隊編為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第14區獨立隊。

紅軍總部成立的比較晚,1931年月,根據全蘇大會決議及中央執行委員會命令,以朱德為主席的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所有中華全國紅色海陸空軍完全集中統一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指揮統轄之下,1933年5月12日,中革軍委奉中華蘇維埃政府的命令,決定在中革軍委轉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時,在前方組織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部兼第一方麵軍司令部,由軍委主席朱德兼總司令,周恩來兼總政治委員。直接指揮方麵軍各軍團,各獨立軍和出發在作戰地域及其前線附近紅軍、地方武裝。紅一、四方麵軍會合後,張國燾參加中革軍委任軍委副主席,並接替周恩來同誌的紅軍總政委一職。

在一、二、四方麵軍會師後,紅軍總部按照中央軍委的指示於1936年10月28日成立了前敵總指揮部,統一指揮各參戰部隊的行動。彭德懷任前敵總指揮兼政治委員(11月初改由任弼時任政治委員),劉伯承為參謀長(1937年2月25日改由左權擔任),楊尚昆為總政治部主任。11月15日,中央軍委給朱(德)張(國燾)彭(德懷)賀(龍)任(弼時)發電指出:“一切具體布署及作戰行動,各兵團首長絕對眼從前敵總指揮彭德懷之命令,軍委及總部不直接指揮各兵團,以便適合情況不影響時機地戰勝敵人。”這時紅軍總部仍以朱德為總司令,張國春為總政委。


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

1930年 3月 18日,黨中央給鄂豫皖邊特並轉紅軍31、32、33師師委及全體同誌信中指出:“在目前要配合湘鄂贛等省首先勝利的工作準備,無疑的要把31、32、33師紅軍集中組織、統一指揮原則之下聯係起來,將這三師編為紅一軍。”同年4月間,組成了黨的鄂豫皖邊區特委和紅1軍前敵委員會。會後,即組建了紅1軍軍部,軍長許繼慎,政治委員兼前敵委員會書記曹大駿,副軍長徐向前,政治部主任熊受暄.紅31師同時改編為紅1軍第1師,師長徐向前,政治委員李榮桂。隨後,前委留紅1師在鄂東地區遊擊,軍部東進皖西之商南,於南溪將紅32師改編為紅1軍第2師.師長漆德偉.政治委員王培吾。5月間,軍部率紅2師東進皖西,與紅33師在六安會合,從32師抽調兩個團與33師合編為紅1軍第3師。師長周維炯,原師長張明改任3師政治委員,政治部主任由張明暫代。另外,以原第32師一部與部分遊擊隊合編成紅1軍獨立旅,廖業棋任旅長。全軍三個師一個旅共2100餘人.


中國工農紅軍第2軍

紅2軍是1930年1月中央軍委決定將湘西紅4軍編為紅軍第2軍.直到6月,湘西紅4軍才得到中央軍委決定.紅4軍遂改稱紅2軍。軍長賀龍,政委朱勉之,轄第4師和一個警衛團,共人槍2000餘。與此同時,紅2軍與鄂西之紅6軍共同組成紅2軍團。


中國工農紅軍第3軍

軍史上同期有兩個紅3軍,即贛西南紅3軍和湘鄂西紅3軍。贛西南紅3軍的前身為該地區之紅6軍。本來中央在整個擴大紅軍計劃下,決議將贛西南2、3、4團紅軍及第1、2大隊組織紅軍第3軍,並決定以蔡申熙為軍長。但是,在中央下達指示前兩個月贛西南這幾支武裝已合編為第6軍了,並由黃公略任軍長,劉士奇任政委(後陳毅任政委),下轄1、2、30隊。1930年4月26日,中央回信給總前委,指示紅6軍在湘鄂西已另立,贛西南紅6軍應仍改為第3軍。7月,改稱紅3軍,編入紅一軍團,黃公略仍任軍長,8月由蔡會文任政委。湘鄂西紅3軍,其前身為紅2軍團。1930年10月衝央曾計劃將全國紅軍重新編為 7個軍.湘鄂西的紅 2軍團被編為第3軍。軍長賀龍,代政委赤英。3軍編有7、8兩個師.7師師長孫德清,政委朱勉之;8師師長王一鳴,政委王鶴。7師下編19、20兩團。19團團長覃蘇,政委鄭熾昌;20團團長羅統一,政委吳鳳卿。8師下編23、24兩團,23團團長趙炎,政委吳協仲;24團團長賈鳴鍾,政委江毅夫。3軍軍部直轄一教導團,團長湯慕禹。全軍共人槍5000左右。此外,段德昌所率9師亦屬紅3軍編製,師長段德昌,全師共1000多人。


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

史有兩支。一支是朱毛領導的井岡山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1928年4月,南昌首義之後,朱德、陳毅率領餘部和湘南起義農軍與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第1師在井岡山會師。根據湘南特委的決定,“朱毛兩部合編為第四軍”。1928年5月25日改稱為紅軍第4軍。

按照湘南特委指定,4軍由“朱任軍長,毛任為《黨代表,朱部編為第10師,毛部編為第*師,湘南各縣農軍編入兩師中。朱兼10師師長,宛希先任黨代表;毛兼第*師師長,何挺穎任黨代表;另立一教導大隊,陳毅任大隊長。”兩個師下轄六個團:10師轄28團、29團、30團;11師轄31團、32團、33團。全軍兵力約萬人,槍三千。不久,成立紅軍12師,陳毅改任師長。5月底,由來陽、郴縣、資興、永興的遊擊隊編成的30團、33團相繼回原地,井岡山之紅4軍隻剩下軍部和四個直轄團,即28團,團長王爾琢,黨代表何長工;29團,團長胡少海,黨代表龔楚(後叛變);31團,團長朱雲卿,黨代表何挺穎;32團,團長袁文才,副團長王佐,黨代表陳東日,全軍共6000餘人。

在井岡山根據地的鬥爭中,紅4軍多次粉碎了國民黨軍的“進剿”和“會剿”,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戰例,積累了寶貴的根據地建設、政權建設的經驗。

1929年1月,紅4軍主力下井岡山,在向贛南閩西進軍途中,部隊改編為縱隊,建立了政治部組織.先後有毛澤東、劉安恭、李任予、陳毅等擔任軍政治部主任。此後紅4軍同當地人民武裝轉戰贛、閩、粵,粉碎“三省會剿”,開辟了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同年12月,在福建上杭抗古田村,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紅軍第4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係統地總結了紅4軍建黨建軍的經驗,確立了人民軍隊的建軍原則。1930年春,以紅4軍為基礎,擴編為紅軍第三軍團。

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在井岡山鬥爭中,繼工農革命軍第一次擊退敵人“進剿”後,成功地擊破敵第二次“進剿”。敵人第三次“進剿”中,紅4軍主力首先殲敵27師師部,爾後同寧岡的部隊擊破敵人“進剿”。隨後,紅4軍主力在向永新急進途中,與敵79因遭遇,紅28團即從正麵發起攻擊,第31團一個營向敵側後迂回,經2小時激戰,全殲該敵。繼而,乘敵不備進攻永新城,再殲敵27師師部和27團1個營,擊傷敵師長楊如軒。龍源口地區4個團倉皇向吉安撤退。此役,紅4軍以4個營兵力殲滅敵1個師部、l個團另1個營,勝利擊破了贛敵第三次“進剿”。接著,以紅4軍為主力,成功地進行了第四次反“進剿”和井岡山根據地第一次、第二次反“會剿”和同紅5軍共同進行的第三次反“會剿”,創下了“大柏地戰鬥”,“長汀戰鬥”、“龍岩進攻戰鬥”等著名戰役。還在進軍閩西後進行了閩西革命根據地第一次反“會剿”作戰,出擊粵東和在江西吉安之水南地區進行的著名“水南戰役”等。

另一支是賀龍領導的湘鄂西紅4軍。初稱工農革命軍第 4軍。1928年 3月上旬,周逸群、賀龍等到達桑植洪家關,領導武裝鬥爭,建立遊擊隊。3月,由賀龍出麵聯絡當地土著武裝,先後在桑植、石門、鹹豐、鶴峰等縣建立了十數支遊擊隊。總數達3000餘。打起工農革命軍的旗幟,並進占了桑植縣城。4月初,敵軍進攻,未及整理,幾經戰鬥,部隊大部潰散,賀龍和周逸群又被敵隔開,聯係受阻。賀龍親往桑植鶴峰邊界之紅土坪一帶收集散部三、四百人重組革命軍。6月間猛增至1500餘人。7月,奉湖南省委指示撤銷湘西北特委,成立湘西前敵委員會。前委由賀龍、陳協平、李良耀、賀錦齋、張一鳴組成,賀龍任書記。前委成立後,即進行紅軍的改編工作。7月中,成立工農革命軍第4軍。軍長賀龍,政委惲代英(未到職),參謀長黃楚。下轄第1師,是4軍的主力,約七、八百人,賀錦齋任師長,張一鳴任黨代表;此外,有文南浦、賀桂如、賀佩卿等人率領的幾個支隊、大隊,全軍共約1500人。1930年7月,紅4軍與鄂西之紅6軍在公安會師,改稱紅2軍。中旬,在普濟觀會議上決定組成第2軍團,賀龍任總指揮,周逸群為政治委員。9月,共產黨中央派鄧中夏任政治委員。

參加之著各戰鬥為“南岔、赤溪戰鬥”進攻戰鬥。此役殲湘軍團以下2000餘人,繳槍1000餘支。南岔、赤溪兩戰役獲勝後,根據地得到鞏固,紅4軍擴編為5個團和一個特務營,約4000人。

鄂豫皖紅4軍 是由該地區的紅1軍與紅15軍合編而成的。1930年10月18日,黨中央指示鄂豫皖邊區特委及紅15軍軍委,將兩軍合編為紅4軍,由於紅1軍開出紅色區域,合編未果。1931年1月中旬,紅1軍與紅15軍在商城南部長竹園會合。隨即將兩軍合編,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軍長曠繼勳,政治委員餘篤三,參謀長徐向前,政治部主任曹大駿。原紅1軍第1師與15軍第1團合編為第10師,師長蔡申熙,政治委員曹大駿兼,副師長劉英,下轄28、29、30團;原紅1軍第2師與15軍第3團合編為第11師,師長許繼慎,政治委員龐永俊,下轄31、32、33團;活動於皖西之原紅1軍3師第7團改為獨立團。全軍共約12500餘人。1931年11月上旬,紅4軍與紅25軍共同組成紅4方麵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 

平江起義以後組成的。平江起義主力部隊是彭德懷率領的湘軍獨立第5師第1團共2500餘人,步槍1500支,重機槍4挺,迫擊炮1門。另該師第1團第3營(起義後又逃跑了)及師的隨營學校。勝利起義後的第三天,部隊即奉命改編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第13師,彭德懷為紅5軍軍長兼13師師長。滕代運任軍黨代表兼師黨代表。下轄1、4、7團及一個特務連,一個機槍連,一個炮兵連,共約2000人。第1團團長雷振輝,黨代表李燦;第4團團長陳鵬龍,黨代表黃公略;第7團團長兼黨代表黃純一,副團長賀國中。平江暴動後,又改編為五大隊。此後,紅5軍到九宮山一帶整編。與平、瀏、修、銅赤衛隊混合10大隊改編,平江留3大隊,瀏陽留2大隊,餘5大隊在1928年12月由彭德懷、膝代遠率領到井岡山與紅4軍會合。1930年6月,紅5軍與以紅5軍第5縱隊為基礎擴編的鄂東南紅8軍會合,按照中央紅軍代表會議的決定,兩軍組成紅3軍團。

紅5軍與紅4軍會合後,投入了第三次反“會剿”鬥爭。按紅4軍前委、湘贛特委、紅4軍軍委、紅5軍軍委聯席會議決定,紅4軍主力向贛南出擊。先求打破敵之封鎖,解決經濟困難,待敵“會剿”開始後,則在外線作戰,以鞏固發展井岡山根據地,留紅5軍和紅4軍第32團堅守井岡山。在優勢敵人猛烈進攻軍事要衝黃洋界、八麵山、桐木嶺中,並向山軍民英勇奮戰四晝夜,打退敵人多次進攻。後因黃洋界、八麵山陣地相繼失守,為保存有生力量,彭德懷、滕代遠率隊突破“會剿”敵軍封鎖尋找紅4軍主力。紅5軍一部和紅4軍32團轉入深山老林繼續與敵周旋,到2月底蔣桂戰爭爆發,進攻之敵大部撤走,堅持鬥爭之井岡山軍民舉行反攻,恢複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基本地區,遂宣告湘贛兩省之敵第三次“會剿”破產。


中國工農紅軍第6軍

史載同期紅6軍共有3個。一是鄂西長陽紅6軍,成立於1929年7月,軍長李勳,副軍長陳壽山,參謀長李子俊,部隊共編為兩師,第1師師長劉良臣,第2師師長陳子清。全軍共3000餘人。紅6軍組成後,分三路開赴沿頭溪,打敗大土豪鄧甲山,首戰告捷。8月間,紅6軍在資丘遭敵伏擊,部隊損失慘重,軍長李勳等77人遇難,部隊潰散,紅6軍至此即告結,束;二是贛西南紅6軍,是由贛西南紅軍遊擊隊合編而成的。1930年1月,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紅5軍主力到達遂);l。l月 18日至 21日,共產黨贛西、湘贛邊特委和紅5軍軍委在遂川之零四圩召開聯席會議,決定將湘贛邊特委和贛西特委合並,集中由紅色遊擊隊和遊擊縱隊等江西紅軍獨立第2、3、4、5團編為紅軍第6軍。紅5軍及時派出43名有活動能力之骨幹參加6軍工作。軍長黃公略,贛西南特委書記劉士奇擔任紅6軍政委(後改為陳毅擔任),毛澤覃任政治部主任。紅6軍下轄3個縱隊,開始以旅的名稱,柯武東、羅炳輝等分任旅氏,李文林、曾炳春、劉作述等分任政委、書記,不久改為縱隊。第1縱隊長柯武東,政委李韶九;2縱隊長羅炳輝,政委王如癡;3縱隊長徐彥剛,政委劉作述。1930年7月,紅6軍改為紅3軍,編入紅1軍團;三是鄂西紅6軍、是由鄂西紅軍中央獨立師改編的。獨立師前身係鄂西洪湖地區由周逸群、段德昌領導的幾支革命武裝。後合編成中央獨立師,段德昌任師長,下分兩個縱隊。1930年2月5日,按照鄂西特委的指示,鄂西中央獨立師1、2縱隊於監利汪家橋會師改編,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6軍。軍長孫德清(繼由曠繼勳任),政委由周逸群兼任。6軍下轄3個縱隊,1縱隊司令員段德昌,政委王鶴,下轄4個大隊;2縱隊司令員段玉林,政委許光達,下轄3個大隊;3縱隊是由當地“神兵”改編的,特委派任司令,全縱隊共有3000餘人,因在長陽遊擊交通不暢,與軍部聯係較少。紅6軍還組織了黨的前委,正式委員7人:孫德清、段玉林、段德昌、徐昌賢、張傳賢、王鶴以及中央派來負責軍隊黨務工作的一位同誌;後補委員3人:許光達、李子揚、王一鳴。1930年7月,紅6軍與紅2軍在湖北公安會師,組成紅2軍團。


中國工農紅軍第7軍

是1929年12月11日,廣西百色起義時建立的。這一天也是廣州起義紀念日。廣西百色起義在黨中央派鄧小平、張雲逸、葉季壯等同誌到廣西開展艱苦的工作,逐漸爭取了廣西省綏靖司令李明瑞,並掌握了李部武裝後,勝利舉行起義的。參加起義部隊有廣西省政府警備第4大隊、教導總隊一部以及後改編的第8大隊全部和第5大隊第5營,共計2000餘人。起義後即宣布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7軍,軍長張雲逸,政治委員鄧小平,參謀長龔楚,政治部主任陳豪人。下轄1、2、3縱隊。1縱隊由原警備4大隊編成,司令員李謙,政委沈靜齋;2縱隊由機關槍營、特務營及地方武裝合編而成,司令員胡斌(後為馮達飛),政委袁任遠;3縱隊由韋拔群領導的東山、鳳山一帶的農民武裝編成,司令員韋拔群,政委李樸。經黨中央批準,紅7軍組織了七人前委,鄧小平為書記。紅7軍組成後,在前委和鄧小平、張雲逸等領導下,多次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和地主武裝的瘋狂進攻,堅持了右江根據地的鬥爭。1930年秋,紅 7軍奉命北上。此後主力轉戰黔、桂、粵、湘、贛五省邊境,經大小戰鬥百餘次,曆盡艱辛,行程1.2萬裏,於1931年2月到達湘贛革命根據地。7月3日,進入中央蘇區,編入紅3軍團。


中國工農紅軍第8軍

史載紅8軍有3支,一支為廣西龍州紅8軍,該軍由廣西龍州起義部隊編成。它的主要成分是由俞作豫率領的廣西警備第5大隊。俞作豫任軍長,鄧小平任政委(一說何世昌任政委)。下編3個縱隊,分別由何家榮、宛旦平、王飛虎任縱隊長。紅8軍成立後,有力地策應了右江地區的革命鬥爭,但不久就遭到國民黨李宗仁部的進攻。由於部隊分散,又剛剛組建,加之敵我力量懸殊,部隊損失慘重,全軍由2000人精減為百人。同年秋,這100多名幹部、戰士經過艱難轉戰到達右江地區編入紅7軍;另一支為鄂東南紅8軍,該軍是由李燦、何長工率領的紅5軍5縱隊轉戰鄂東南之後發展壯大起來的。1930年1月2日,中央巡視員了解到紅5軍第5縱隊由贛入鄂發展壯大很快的情況後,指示“除原有5縱隊外,陽新一帶原有的紅軍編為第六縱隊。新由15旅嘩變來的編為第7縱隊。暫時歸第5軍指揮。”但是“應當於最近將來準備擴充另編一軍(8軍)”。1930年4月,黨中央致信湖北省委正式提出;“鄂東原有的第5軍第5縱隊,中央已決定擴大為第8軍(軍長與政治委員中央已另有決定)。”當時,由於部隊負責人李燦兩次負傷,久治未愈,何長工在上海開會前後達三月之久,中央擬派黃公略為紅8軍軍長因故未到職,紅8軍一直未得正式成立。全國紅軍會議後,何長工等由上海返鄂,落實全國紅軍會議精神正式成立了紅8軍,軍長何長工,政委鄧乾元,下轄1、2、3縱隊,分別由劉文棋、程子華、謝振亞任司令員,彭雪楓、郭一清、黃克誠任政治委員。紅8軍成立同時,與紅5軍組成紅3軍團;再有一支為湘贛紅8軍。該軍係獨立1、3兩師改編。1932年3月14日,中央給湘贛省委寫信,指示省委擴大現在紅軍為一個軍。根據中央指示,湘贛省委以紅軍獨立1師和3師為基礎組成了紅8軍。兼代軍長李天柱,代政委王震。因李戰傷未愈,以馮達飛代軍長,歸3軍團指揮。因為缺乏幹部,沒有成立軍部。同年10月,中央派蔡會文、肖克到湘贛領導軍事工作。10月底,組建了軍部,將正、3兩個師的政治部合編為軍政治部。11月,又將1、3師抽出之部分工作人員組成軍司令部,並設立了軍醫處。部隊也進行了改編,l師改為22師,3師改為24師,獨立師編入8軍為23師。紅8軍軍長肖克,湘贛軍區總指揮蔡會文兼政委,政治部主任李樸。三個師師長分別為譚家述、楊茂、戈勇,三個師的政委分別為王震、謝國喻、胡楚文。全軍共計2200餘人。1933年6月,紅8軍改編為紅6軍團第17師。


中國工農紅軍第9軍 

史載紅9軍有3支。一支為鄂北地區紅9軍。由襄、棗、宜等地紅軍遊擊隊組成。首先建立的是紅9軍第26師,鄂北特委楊秀籲擔任師政治委員,張香山擔任師長。部隊不斷發展壯大,打下蔡陽、璩灣、古城三市鎮後部隊槍支猛增至三千有餘。後因政委楊秀阡戰鬥中犧牲,致使部隊連連受挫,大傷原氣。1931年2月,中央又派趙侗、何尚誌就任師長和師參謀長,不久不幸陣亡,繼由程組武任師長。此後,部隊屢戰未勝,26師幾乎潰散。1931年春,均縣暴動革命武裝,發展到200支槍,改編為紅9軍第2縱隊,建立了革命根據地,不久,即改編為紅9軍第25師,師長湯穆禹,政委朱勉之。1932年春,成立紅9軍軍部,總指揮張木千,繼任曹明文,參謀長韋克擇。不久,紅25軍即由房縣轉移到洪湖地區,編入紅3軍9師,26師改編為各縣遊擊隊,紅9軍番號即行取消;另一支為閩西紅9軍,是1930年3月,應閩西工農兵第一次代表大會決議改編的,其主要成分係閩西各縣赤衛隊。軍長鄧偉任,政委高靜山(後鄧子恢),政治部主任陳正,參謀長鄭益。紅9軍共編5個團。龍岩編第1團、上杭編第2團,永定編第3團,連城編第4團,武北、汀南合編為第5團。紅9軍共約3000人眾,2000多支槍。1930年4月,黨中央指示閩西地區紅軍改編為12軍,紅9軍番號遂取消,改稱紅12軍;再有一支是紅4方麵軍下轄的紅9軍。1933年6月,根據紅4方麵軍軍事會議將師擴編為軍的決議,於7月上旬開始整編,4方麵軍下轄之12師連同巴中地區的地方武裝合編第9軍。軍長何畏,政委詹才芳。轄有25、27兩個師,25師下轄73團、74團、75團,27師轄79團、80團、81團。


中國工農紅軍第10軍

史載紅10軍有兩支。一支為贛東北紅10軍,由贛東北紅軍獨立團改編的。在“猛烈擴大紅軍”的中央會議精神之下,中央軍委長江辦事處決定“潯陽、湖口、鄱陽一帶紅軍應立即集中,正式成立第10軍。猛烈擴大,以切斷長江為主要目的。”1930年7月,按中央指示,贛東北特委決定正式成立紅10軍,21日編製完畢,22日舉行成立典禮。軍長周建屏,代理政委胡庭銓。因兵力不足,10軍隻編3個團,每團編6個連,每連80人左右,槍支63支,另編一個特務營。同時,組織了前委,中央指定七人為常委:周建屏、宣大統、李文滔、李輯三、方誌敏、李上連、胡庭銓。指定胡庭拴擔任前委書記。10月28日中央批示,邱伴林為特委書記,塗振農為軍季書記,參加特委。邵式平任軍政委,軍長周建屏,方誌敏專任蘇維埃主席。紅10軍組建後,艱苦奮戰,鞏固和發展了贛東北根據地。1933年亞月25日,紅10軍奉命到貴溪上清宮與中央紅軍會師,被改編為紅11軍,歸l方麵軍指揮;另一支為閩浙贛新10軍。該軍是由閩浙贛地區的赤衛隊、警備師編成的。該軍共計1500多人。王如癡兼任軍長、政委。1934年秋,紅10軍與紅7軍團合編為紅10軍團,組成北上先遣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

史載紅11軍有兩支。一支是由1927年11月至1929年11月鄂豫皖先後爆發的黃麻、商南、六霍起義武裝組建的。成立於1928年7月,工農革命軍第7軍在柴山堡的尹家咀召開會議。會上宣布改編工農革命第7軍為第11軍31師,吳光浩為軍長兼師長,戴克敏為黨代表。師還成立了司令部,曹學楷為參謀長,全師共分4個大隊。11月間,又成立了政治部,陳定候為主任。1929年5月,商南爆發起義,起義部隊集中到班竹園整編,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32師,周維炯為師長,徐其虛為黨代表,漆得偉為副師長。下轄兩個團。8月,還成立了師司令部和手槍隊。1929年11月初,六霍起義建立遊擊隊後,1930年1月20日,六安中心縣委召開黨 團幹部會議,宣布成立紅軍第11軍33師,徐百川為師長,薑鏡堂(張明)為政治部主任,下轄兩個團和一個特務隊。1930年4月,依照中央指示,紅n軍31、32、33師改編為紅1軍;另一支是由1929年秋成立的東江工農紅軍總指揮部下轄的46、47、48、49、50團改編的。原來,中央軍委南方辦事處計劃將東江地區紅軍編為兩個軍。1930年5月22日,中央軍委寫信,明確表示“中央不同意這一意見。因為現在紅軍,不是要多立軍的名義,而是要充實每一軍的內容……東江可以成立三師,為紅軍十一軍”。於是,按照中央指示,紅軍總指揮部及下屬部隊“改編為中國紅軍第十一軍第二師,共分三團,一教導營”。軍長為古大存,政委為胡丙泰,參謀長為龔楷(後為嚴鳳儀),政治部主任為羅欣然。1930年8月17日,紅11軍攻克梅縣縣城,收繳反動武裝甚多,在東江一帶聲威大振。


中國工農紅軍第12軍

史載紅12軍有3支。一支為鄂東南12軍。由大冶中心縣委領導的各地武裝起義部隊組成,成立於 1929年 7月,共200餘人,槍支100餘支。由中央派出的謝振亞總負責。1929年秋,李燦、何長工率紅5軍第5縱隊,由江西轉戰鄂東南,開辟根據地,擴大工農武裝,紅12軍編為紅5軍第6縱隊。1930年紅8軍成立後,又改稱為第3支隊,支隊長謝振亞,政委彭雪楓;一支為閩西紅12軍,是由紅9軍改編的。軍長武中豪(後由羅炳輝代軍長),政委鄧子恢(後為譚震林),參謀長林楚。紅12軍共編3個師(後改為縱隊),師長分別為鄧毅剛、胡少海、。1930年紅 12軍編入紅 1軍團;還有一支為閩西新12軍。是1930年6月,由紅20軍、紅21軍合編而成的。下轄 3個步兵團,1、2團共 11 00支槍,2600人,3團槍500支,人500餘。代軍長為賀沉洋,政委為施簡,政治部主任為李力一。成立後便立即集中岩城,改編訓練,準備11月30日前出擊敵人,向漳州進展。閩酉新12軍改編不久,中央派左權前去任軍長。1931年第三次反“圍剿”後,新12軍老12軍會師並合並編製,仍稱12軍。代軍長遊瑞軒,政委黃蘇。新12軍直屬1方麵軍建製,1933年6月間,新12軍改編為獨立1團。


中國工農紅軍第13軍

係由浙南地區農民武裝改編的。1929年冬,中央派全貫真為浙南巡視員、浙南特委書記,擔負地方暴動和組織13軍的使命。經其努力,武裝鬥爭發展很快。1930年6月,浙南特委決定在一個月內集中力量,擴大紅軍1萬人,正式建立13軍。這一決議得到中央的同意,並派兩位懂軍事的同誌往浙南協助組建13軍。8月間,13軍正式成立於溫州補溪,軍長為胡公冕,政委為陳文達(又名柴連福)。紅13軍建立後,戰績頗豐。據《紅旗日報》1930年8月24日報道,“浙南紅軍現有極大的發展,該處共產黨幹部曾召集臣海道十六縣縣委聯席會議,討論積極進攻計劃。近已調集各方大隊,與各縣革命民眾會合向樂清台州進攻。”8月31日,“紅軍一千餘攻入給雲縣城……紅軍入城,開放監獄,及宣布沒收地主土地,分給地少及無地農民,燒毀縣署的文契,召集民眾大會,肅清反革命,建立蘇維埃。9月3日,自動退出縣城”。後來,13軍在敵人的進攻中失敗了。


中國工農紅軍第14軍

係由江蘇通海、如泰地區的農民武裝改編的。1930年3月,組建了紅14軍軍部,何昆為軍長,李超時為政委,餘乃誠為政治部主任。紅12軍下轄兩個支隊,通海地區紅軍編為第1支隊,劉延傑為支隊長;如泰地區紅軍編為第2支隊,軍長何昆兼任隊長。紅14軍成立後,於4月16日,展開了進攻“老虎莊”的戰鬥,獲得初戰勝利。8月27日,為南通如皋交通要道的南通平湖市五樓橋,被紅14軍2師4團6營會同五六萬農民所攻下。10月間,紅14軍主力部隊被敵人打散,許多指戰員壯烈犧牲,餘下少數人轉移到中央蘇區,紅14軍至此即告結束。


中國工農紅軍第15軍

史載紅15軍有兩支。一支為徐海蚌地區紅15軍,是由1930年7月上旬徐海蚌地區爆發之農民起義武裝合編而成的。陳資平為軍長,下轄三師,以蕭縣之黃口、王寨、永固地區的暴動隊伍編成第1師;以銅山縣東黃集、太湖、賀村地區的暴動隊伍編為第2師;以宿縣西北的百善及縣東的東三鋪、也池鋪等地的暴動隊伍編成第3師。各師編成後,分別向蕭縣、銅山、宿縣等縣城發起進攻。但該軍成立不久就在敵人進攻中失敗了,軍長陳資平不幸被捕,番號遂之取消;一支為鄂東南地區紅15軍。該軍係由紅8軍攻打長沙部隊一部和鄂東南各縣遊擊隊、贛東北部分遊擊隊及紅8軍部分痊愈傷病員編成的4、5縱隊改編的。軍長為蔡申熙,政委為陳奇,政治部主任周吉可。下轄1、3兩團,1團團長查子清,政委李奚石;3團團長黃崗,政委陳西。全軍約千餘人。活動於黃梅、廣濟、宿鬆、太湖等縣。1931年1月,紅15軍與紅1軍在商城南部的長竹園會合,遵照中央指示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16軍

該軍是在1930年7月,共產黨湖南省委為配合紅3軍團進攻長沙時決定成立的,其部隊來源主要是湘鄂贛邊境的紅軍,修水、合平、銅鼓等各縣赤衛隊。軍長為胡一嗚、副軍長孔荷寵。紅16軍編成後,即遵照省委指示,配合5軍、8軍向長沙進攻。1930年7月 27日下午8時,一舉攻克了長沙。8月上旬,敵人反撲,紅軍退出長沙城。8月24日,紅軍1方麵軍分三路向長沙進攻,紅16軍奉命由軍長孔荷寵率領配合平江群眾尾追羅霖進攻永安市。此後,紅16軍一直戰鬥在湘贛地區。1933年夏,編入紅6軍團,縮編為16師,師長為高永生,政委為溫錦惠。


中國工農紅軍第17軍

該軍係指紅8軍。共產黨青年團瀏陽縣委在告全縣工農勞苦群眾書中曾提出,以獨立紅1、2師編為18軍,配合紅16軍、紅17軍成立紅6軍團。這裏所指紅17軍即是湘贛紅8軍。此時,在湘贛地區的隻有16、8、18三個軍,紅6軍團成立時,這三個軍沒有按計劃改編為16、17、18軍,而是編16師、17師、18師。


中國工農紅軍第18軍

由湘鄂贛根據地各縣遊擊隊改編。1933年2月10日,在瀏陽縣正式成立第18軍。軍長為嚴圖閣,政委為徐洪。下轄52師和54師,全師共計3000餘人。同年7月,紅18軍南渡袁水,到湘贛根據地與紅6軍第17師會合,編入第6軍團,改番號為18師。師長、政委為原軍的建製繼任。


中國工農紅軍第19軍

史載紅19軍有兩支。一支為河北完縣19軍,於1930年8月,由河北完縣爆發武裝起義的農民群眾組成,號稱紅軍19軍。其領導人為葛占農。紅19軍組成後,發動群眾,實行土地革命,建立工農兵蘇維埃政府。還在紅軍中建立各級黨的組織,加強紅軍紀律,由於敵眾我寡,該軍不久便失敗了;一支為閩西舊縣紅19軍。於1933年8月6日,由上杭、南陽、舊縣一帶的紅軍遊擊隊組成的。軍長為葉劍英,政委為楊尚昆。19軍成立後,立即投入中央根據地第4次反“圍剿”戰鬥。1933年6月,紅19軍改為12軍34師,番號隨之取消。


中國工農紅軍第21軍

史載紅21軍有兩支。一支為閩西紅21軍。閩西特委在1930年6月底將閩西最初之紅軍4軍4縱隊與12軍1縱隊合編為21軍留問,人2000,槍千餘支。軍長先為鄧毅剛,後為武中豪,政委李任予。紅21軍直轄5個縱隊。21軍成立後,奉命出擊廣東,連連受挫,1930年11月,該軍與紅20軍合並合編為12軍;一支為贛南紅21軍。其前身為信康獨立營與龍南、安遠、尋鄔等地方武裝編成的獨立師。21軍成立於1932年7月,成立後主要方向即在定遠向三南與粵邊行動。軍長為劉疇西,政委為李井泉。1933年6月,該軍與紅7軍合編為紅3軍團第5師。


中國工農紅軍第22軍

史載紅22軍有兩支。一支為贛南紅22軍。1930年6月,紅4軍由間回贛時,在贛南將原有的26、27、28等縱隊編成紅22軍。軍長為陳毅,政委為邱達三。槍2000餘,下轄5個縱隊。屬紅1軍團建製。紅22軍成立後,即同紅35軍及贛南地方武裝連續攻打贛州,部隊受到削弱,1930年底縮編為64師,師長為粟裕,政委為高自立;一支為贛南新22軍。於1932年7月,由贛南獨立4師和獨5師合編的。軍長為肖克,政委為梁錫枯,共2000餘人。活動於贛南地區配合紅12軍開辟建寧、黎川、南豐的新局麵。同年10月,中央軍委又決定以12軍在江西軍部和36師與22軍合並為22軍,此時軍下轄3個師。軍長為羅炳輝,政委為m朱權,政治部主任為譚政。22軍的使命主要向贛東、閩北發展,造成奪取江西首先勝利的東方一翼。紅22軍成立後,連下黎川、建寧、泰寧、邵武四個城市,與閩北蘇區取得了直接密切的聯係。1933年6凡紅 22軍改編為第一軍團第3師。


中國工農紅軍第23軍

1933年3月25日,江西軍區五分區於贛南成立工農紅軍第23軍。23軍成立後,即在信豐之古坡等地打擊地主靖衛團匪,連獲勝利。1933年 6月,紅23軍改編為20師。


中國工農紅軍第24軍

史載紅24軍有兩支。一支為山西平定紅24軍。該軍為平定地區領導西北軍一部發動武裝起義後建立的,時間是1931年7月。軍長為赫光,政委為穀雄一。中央還派來20個幹部到24軍加強軍政領導。但當該軍轉戰到河北阜平後,連戰失利,郝光、穀雄一先後被敵逮捕殺害。紅24軍又轉戰入陝與敵展開鬥爭。此時,24軍軍長為蒲子華。最後因勢單力薄,終於失敗了;一支為鄂豫皖24軍。1933年7月20日,博古在中央一級黨的活動分子會議報告上說:“四方麵軍離開後,創造了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八三個軍,整理和恢複自己力量向敵人進攻。”經考證,該軍實為紅27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

該軍最早組建於1931年10月,屬4方麵軍建製。軍長為曠繼勳,政委為王平章,下轄73師、74師、75師。紅4方麵軍主力退出鄂豫皖根據地,留下25軍一部堅持鬥爭。年冬,恢複25軍建製。軍長為吳煥先,政委為王平章,下轄74師、75師。1933年9月間,紅25軍在演麻公路遭敵包圍,25軍被分割。75師由吳煥先、戴季英率領突圍會鄂東仍保留25軍番號,74師由徐海東率領,退回皖西重新組建28軍。半年後兩軍會合仍編為25軍,軍長為徐海東,政委為吳煥先,下轄74、75兩個師。後中央指示25軍又進行了改編,軍長為程子華,副軍長為徐海東,政委為吳煥先,參謀長為戴季英,政治部主任為鄭位三。全軍3000人。“11月,紅25軍開始長征,1935年8月勝利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會師。1935年9月 18日,於陝北之水平鎮25軍與陝北26軍、27軍合編為紅15軍團。


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

史載紅26軍有兩支。一支為河北南部紅26軍。該軍係1930年9月19日,河北東明、長垣兩縣及附近農民聯合暴動後組成的。人2000餘,槍800餘支;一支為陝甘紅26軍。該軍是1932年秋改編陝甘遊擊隊成立的。番號為紅26軍42師第2團。政委為杜衡(後叛變),並兼42師2團政委。軍師部均未成立,隻組建了2團團部,參謀長鄭毅(後為劉誌丹),團下轄步兵、騎兵、少年先鋒3個連,共200餘人,150支槍。1936年6月13日,又將渭北、富平遊擊隊改編為紅26軍第4團,下轄3個連和一個騎兵班,共120人,80餘支槍。1933年11月,正式組成紅軍主力部隊紅26軍42師及其師部。師轄第3團、騎兵團。師部有司、政、供給機關和警衛連。師長為王泰吉(後為劉誌丹),政委為高崗(後為楊森),全師共人槍500餘。1935年9月,陝甘紅26軍與紅25軍、紅27軍共同組成15軍團。

中國工農紅軍第27軍

史載紅27軍有兩支。一支為鄂豫皖27軍。是由4方麵軍離開鄂豫皖蘇區後,集合留在該地之81團、英山獨立團及霍山獨立團和霍邱一個戰鬥營等部組成的,成立的時間是1932年秋。軍長為劉士奇,政委為郭述申,副軍長為吳保才,政治部主任為江求順,徐海東為師長。紅27軍當時又稱紅軍東路軍,活動於皖南一帶。不久,該軍分別編入紅25軍和紅28軍;一支為陝北紅27軍。該軍是由陝北獨立師改編的,番號為第27軍84師,下轄1、2、3團,師長為楊棋,政委為張達誌。9月,該軍同25軍、26軍合編為紅15軍團。


中國工農紅軍第28軍

史載紅28軍有兩支,一支為皖西紅28軍。該軍是1932年秋紅4方麵軍退出鄂豫皖根據地後,由留在當地堅持鬥爭的省、道委負責人劉士奇、郭述申、沈澤民、吳煥先、王平章、徐寶珊、鄭位三等同誌,共同召開會議決定恢複省委、道委,組織皖西紅 28軍。軍長為廖榮坤、政委王平章,領導原25軍特務營、224團、246團。翌年春,28軍和25軍會合,為集中力量對付國民黨軍對鄂豫皖根據地的“圍剿”,兩軍進行整編,28軍改編為25軍73師。後遭敵圍截,25軍被分割,徐海東率74師回皖西,重新組織28軍,軍長為徐海東,政委為郭述申,政治部主任為夏雲華,下轄82、84兩師,約3000人。1934年春,紅25軍到皖西,28軍再次編入25軍。後來,25軍西征後,留下的部隊又重組28軍,歸皖西道委書記高敬亭領導,堅持鄂豫皖蘇區的鬥爭。1938年初,該部改編為新四軍第4支隊;一支為陝北紅28軍。該軍是1935年12月,中央軍委指示陝北紅軍統編後組建的。共3個團零11個連,1200多人,步槍670支,輕機槍5挺。軍長為劉誌丹,政委為宋任窮。


中國工農紅軍第29軍

史載紅29軍有兩支。一支為川陝邊29軍。該軍是1933年2月,奉共產黨陝南特委成立紅29軍的指示,由川陝邊遊擊隊改編的。人2000眾,槍400餘支。軍長為陳氵戈倫,政委為李良。下轄兩個團,共10個連,軍直有教導隊、保衛隊。不幸兩月後,發生了“馬兒岩事變”,陳伐倫、李良等21名同誌被害,部隊元氣大傷。後紅4方麵軍任命紅29軍政治部主任王大舜帶40餘人來找部隊,匯合了留下的兩個連,改編為陝南遊擊隊,後撤至四川,改名為赤北縣大隊,歸入紅4方麵軍序列;一支為陝北紅29軍。這是一支由紅4方麵軍原11師基礎擴編的。軍長為餘天雲,政委為李先念,下轄88、89、90三個師,下轄8個團。軍部有司令部、政治部、經理處、軍醫院和一個包括炮兵、偵察、通訊、警衛等分隊的特務營。


中國工農紅軍第31軍

該軍係以原4方麵軍73師為基礎,連同起義部隊、獨立團等,於1933年7月4日改編的。軍長為王樹聲(原為孫玉清),政委為張廣才,下轄盯、92、93三個師。下轄7個團。軍部設有司、政兩部和經理處、軍醫院,以及一個包括炮兵、偵察、通訊、警衛等分隊的特務營。


中國工農紅軍第32軍

史載紅32軍有兩支。一支為東北地區紅32軍。該軍是1932年9月應共產黨滿州省委指示,由吉林省磐石、海龍縣農民武裝組成的。共五、六百人。由李紅光、孟潔民負責。11月間,楊靖宇受黨的派遣到32軍,負責領導工作。從此,32軍政治影響日益擴大,參軍者日眾,僅黨員就發展至3000多人。1933年9月,該軍受命改編為人民革命軍第1獨立師;一支為紅9軍團紅32軍。根據中央政治局毛兒蓋會議決定,由紅9軍團改編的。軍長為羅炳輝,政委為何長工,政治部主任為黃火青。張國燾反對中央北上路線,南下逃跑,陰謀分裂黨和紅軍,故先後撤換了32.軍領導人以售其奸,均未得逞,甘孜會師前由李幹輝任政委,朱明任政治部主任。紅2、4方麵軍實現甘孜會師後,經過朱德、賀龍巧妙鬥爭,又把32軍從張國燾那裏要歸紅2方麵軍。1936年10月,32軍隨紅2方麵軍勝利到達陝北,完成了偉大戰略轉移。


中國工農紅軍第33軍

係依據黨的“八七”會議精神,由川東遊擊軍改編的。從1929年4月起組成的川東遊擊軍第1路軍,幾經反複到1930年7月26日又成立了第3路軍。由於“左”傾路線影響和敵人圍攻,部隊損失嚴重,1931年夏,四川省委在成都召開會議,決定重組川東遊擊軍,總指揮為王維舟,並任川東軍委書記。下轄3個支隊,設總指揮部於宣漢東南芭蕉場附近,此後,聲威日震,活躍於川東。1933年10月,川東遊擊軍同4方麵軍會合於川東,月底即宣告組成33軍,屬4方麵軍序列,軍長為王維舟,政委為楊克明。下轄三個師。97師師長王波,98師師長冉南軒,99師師長蔣群麟,全軍共約1萬餘人。1935年11月,與紅5軍團合並為5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34軍

該軍是1933年由升鍾寺獨立師和原川陝軍區的幾個獨立師組成。紅34軍下轄2、3、5三個師。2師師長丁武選,3師師長徐長勳,5師師長袁克福。升鍾寺獨立師後改為師,吳世安帶33軍1個團改稱為4師。34軍成立後,部隊始終沒有集中起來。所以,不久這個番號便撤銷了。


中國工農紅軍第35軍

紅35軍是應1930年夏贛南行委第3號通告的決定成立的。11月19日贛南特委又發出八號通告,明確了各級編製,重新任命了領導人。軍下轄3個師5個團及一個特務營。贛縣、興國赤衛軍合編為第1師第2團;瑞金、於都、橋頭部隊合編為第3團;尋烏、安遠部隊合編為第2師第5、6兩團;原7、8兩團及獨立營合編為第3師第7團;尋烏赤衛隊編為紅35軍獨立營。軍不設師部,由軍部直接指揮。軍長為鄧毅剛,原軍長羅貴波改任政委,原政委邱達三調任贛南暴動總指揮,副軍長為曾毅生,參謀長鄢一心,廖水、朱左芬為參謀,秘書長為劉一平,軍部副官長肖雲,政治部主任謝嘉禧。同時成立軍委,由羅貴波、鄧毅剛、謝嘉禧、商輯伍、曾方春等,羅貴波為書記。紅35軍成立伊始,即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的戰爭,發揮了很好作用。第3次反“圍剿”中,紅35軍配合各地群眾武裝,先困敵於崇賢、東固間,繼而,同紅軍主力聚殲敵於蓮塘、良村、黃陂、老營盤等地,斃殲敵3萬餘,勝利地粉碎了敵人的第3次“圍剿”。


中國工農紅軍第l軍團

該軍團是1930年6月19日應中央蘇維埃代表會議和紅軍代表會議關於整編紅軍的指示,由井岡山紅4軍並集合閩西和贛西南地方主力紅軍合編而成的。紅1軍團總指揮為朱德,政委為毛澤東,政治部主任楊若彬參謀長朱雲卿。下轄紅4軍、紅3軍、紅12軍。紅4軍軍長為林彪,政委為彭清泉(後為羅榮桓),參謀長為曾士峨;紅3軍軍長為黃公略,政委為陳毅壞在職,後由蔡會文繼任);紅12軍軍長為伍中豪(後為羅炳輝),政委為譚震林,參謀長為林楚。全軍團共兩萬餘人。再有,由閩西、贛南、贛西南地方武裝編成的紅20、ZI、22、35等軍亦先後屬於紅1軍團建製。紅1軍團改編後即受命北上,奪取南昌、武漢,於6月22日總指揮部在訂州發出了“開赴廣昌集中”的命令,準備配合江西工農群眾,奪取九江、南昌。7月初,紅1軍團將地方紅軍留原地開展鬥爭,率3、4、12軍經廣昌、樟樹,8月1日到南昌對岸牛行車站,舉行“八一”武裝示威,隨即揮師湖南會合紅3軍團,並合編為紅1方麵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2軍團 

該軍團是由湘鄂西的紅軍合編而成的。其前身為湘鄂西地區的紅4軍和紅6軍。成立時間為1930年7月7日。總指揮為賀龍,政委為周逸群,參謀長孫德清,政治部主任為李克明,並組成了以周逸群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下轄兩個軍,紅2軍軍長由賀龍兼,政委為朱勉之;紅6軍軍長為曠繼勳,政委為段德昌。紅2軍下轄第4師,師長為王炳南,政委為陳協平;紅6軍下轄第16師、第17師,16師師長為王一鳴,政委為王鶴d 師師長為許光達,政委為李劍如。紅2軍團共1萬餘人。1931年3月,紅2軍團遵照中央指示 ,在湖北長陽縣枝拓坪將部隊改編為紅3軍 ,直到1934年9月 ,才又決定恢複紅2軍團番號。1936年7月,紅2軍團與紅6軍團及其它部隊合編為紅2方麵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3軍團 

中國工農紅軍第3軍團 是由湘鄂贛紅5軍、紅8軍合編而成的。時間為1930年6月間。軍團總指揮為彭德懷,總政委為滕代遠,參謀長為鄧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彭德懷任共產黨第3軍團前委書記。軍團下轄紅5軍、紅8軍,5軍軍長為鄧萍(兼),政委為張純清,政治部主任為吳溉之;8軍軍長為何長工,政委為鄧乾元,政治部主任為柯慶施。全軍團共萬餘人槍。6月底,3軍團揮師南下,勇奪崇陽,強攻嶽州,激戰平江所向無敵,戰績顯赫。7月間,湘贛邊獨立師擴編的16軍成立。編入紅3軍團。值得大書一筆的是1930年7月27日,紅3軍團的5、8、16各軍攻進長沙,擴大了紅軍影響,猛烈震撼了敵人陣營。而後又有計劃地撤離長沙至平江、測陽一帶休整。8月23日,在永和市紅3軍團同紅1軍團會師合編為紅1方麵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團

即紅4方麵軍。紅4方麵軍和紅4軍團兼有稱謂。鄂豫皖地區的紅4方麵軍是1931年11月初成立的。在12月下旬其攻克鄂東重鎮黃安獲重大勝利後,《紅色中華》報道中即稱紅4方麵軍為“紅軍第4軍團”。史載此時在鄂豫皖地區活動和取得上述戰績的紅軍非4方麵軍莫屬,故紅4軍團即是紅4方麵軍無疑。


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團

是原國民黨26路。軍在江西寧都起義之後改編的。1931年12月14日,由趙博生、董振堂等同誌領導的寧都起義爆發,並獲得成功。起義軍共1.7萬餘人。中央軍委十分重視這支有生力量,決定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團。下編13、14、15三個軍。軍團總指揮為季振同,副總指揮為董振堂,政委為肖勁光,政治部主任為劉伯堅。第13軍軍長為董振堂(兼),政委為何長工;14軍軍長為趙博生,政委為黃火青;15軍軍長為黃仲嶽,政委為左權。紅5軍團組成後,立即開進了中央革命根據地。歸入紅1方麵軍建製。肅反擴大化中季振同被錯殺,總指揮改由董振堂擔任。後參加長征。1935年7月,紅1、紅2方麵軍會師以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仍由董振堂任軍長,編入左路軍開始西征。1937年1月,紅5軍主力與六倍與己的敵人血戰甘肅之高台,軍長董振堂以下2000多人全部壯烈犧牲,隻有極少數人輾轉回到陝北。


中國工農紅軍第6軍團

是在1933年8月12日,由湘贛地區紅8軍、紅16軍、紅18軍合編而成的。這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支人民軍隊。以任弼時消克、王震三人組織6軍團軍政委員會統一指揮。軍政委員會主席任弼時,軍團長為肖克,政委為王震,參謀長為李達,政治部主任為張子意。軍團領導機關成立後,下轄17、18兩師,17師師長、政委均分別由肖克、王震擔任,政治部主任為張子意(兼);18師師長龍雲(因傷重改任曠朱權代理),副師長為彭輝盟,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為甘泅淇,參謀長為譚家述,軍團總計7800多人。1934年10月,紅6軍團與紅2軍團在黔東地區會合,歸2、6軍團總指揮部指揮。1936年7月2日,編入紅軍第2方麵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7軍團

是1933年7月由原贛東北地區南下的11軍改編的。計編20、21、34三個師。1933年10月28日,軍委正式命令成立紅軍第7軍團。軍團長為尋淮洲,政委為樂少華。1934年7月初,紅7軍團在瑞金改編為抗日先遣隊,從江西瑞金出發,經閩東、浙南等地,於10月間轉入贛東北重溪與劉誌丹領導的紅10軍會合,按中央指示,合編為10軍團,繼續北上抗日。


中國工農紅軍第8軍團

是應朱德指示:“二十一及二十三師編為八軍團”,於1934年9月21日開始改編的。紅23師是1934年2月28日,由中央警衛師(即工人師)改編的,全師1000多人槍。紅21師是1934年9月1日,是由61團、62團、63團(原江西軍區贛江團)等部編成的。共一千三百多人槍。該軍團成立後屬紅軍第1方麵軍建製。軍團長為周昆,政委為黃蘇,參謀長為唐溶(後為張雲逸),政治部主任為羅榮桓。紅8軍團下轄21師、23師。21師師長、政委為周昆、黃蘇(兼);23師師長(不詳),政委李幹輝。兩師各轄3個團。主力紅軍長征過湘江時石軍團受到嚴重損失。1934年11月17日,中央軍委決定改編8、9軍團,並分編21、23師,不久,軍委指示8軍團並入5軍團,8軍團番號至此取消。


中國工農紅軍第9軍團 

1933年10月28日宣布成立,是以中央根據地的3師、14師以及獨立1、4團合編而成的。軍團長為羅炳輝,政委為蔡樹藩,參謀長為郭天民,政治部主任李湘舲。紅9軍團成立後,立即投入了中央根據地的第5次反“圍剿”戰鬥。1934年10月,反“圍剿”失敗衝央紅軍開始長征,紅9軍團在右後側擔任掩護全軍轉移的任務。遵義會議後,部隊進行整編,何長工繼任軍團長。1935年8月,中央政治局決定1、4方麵軍分成左右兩路軍共同北上,9軍團劃歸左路軍,9月改編為32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10軍團

是應中央軍委指示:“七、十兩軍團應即合編為十軍團”之後於1934年11月4日成立的。軍團長為劉疇西,政委為樂少華。下轄19、20、21三個師。19師為原7軍團改編,師長為尋淮洲,政委為聶洪鈞,參謀長為王如癡,政治部主任為劉英;20師由紅10軍改編,師長、政委由劉疇西、樂少華兼任;ZI師也是由紅10軍改編,師長為胡天桃。中央軍委指示以方誌敏、劉疇西、樂少華、聶洪鈞、劉英五人組成軍政委員會,主席為方誌敏,隨軍團行動。並決定粟裕為軍團參謀長,劉英為軍團政治部主任。紅10軍團成立後,從贛東北蘇區出發,北上抗日。12月間,在安徽古竹溪遭數倍於我的敵軍襲擊,部隊損失慘重。1935年1月,方誌敏等率領部隊在返回贛東北蘇區途中,被敵人團團圍住,經激戰,方誌敏被捕,紅10軍團僅存粟裕率領突圍的800餘人。抗日戰爭時期編為新四軍第2支隊。


中國工農紅軍第15軍團

是1935年9月17日,共產黨鄂豫省委和共產黨西北工作委員會聯席會議決定成立的。根據會議決定,將紅25、26、27軍合編為紅15軍團。軍團長為徐海東,政委為程子華,副軍團長兼參謀長為劉誌丹。軍團下轄75、78、sl三個師,分別由原來25、26上7軍編成。全軍團共7000餘人。1935年10月1日,紅15軍團在勞山戰役中,殲敵東北軍第110師近兩個團和師直屬隊全部。10月25日,又南下鄜縣攻克榆林橋,殲滅守敵第107師4個營。11月間,紅15軍團編入紅1方麵軍建製。


中國工農紅軍第1方麵軍

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之一。該方麵軍前身為紅1軍團和紅3軍團。1930年6月間,根據中央指示,紅1軍團在閩西汀州成立,紅3軍團在鄂東南成立。兩軍團成立後即分別以南昌和長沙為目標實施戰略進攻。幾經轉戰,3軍團攻進長沙又主動退出長沙;二軍團進攻文家市全殲敵戴鬥垣旅。8月23日1、3軍團勝利會師。會師後,兩軍團即時召開聯席會議,決定組織總前委,書記為毛澤東。組織第1方麵軍總司令部和總政治部。總司令為朱德,總政委為毛澤東,總政治部主任為楊嶽彬,參謀長為朱雲卿。聯席會議還決定組成紅1方麵軍總前委會和中國工農革命委員會,總前委書記為毛澤東。l方麵軍轄1、3軍團,兩軍團領導由原建製繼任。1軍團轄3、4、12、20上2五個軍。3軍團轄 5、8、16三個軍,全方麵軍共計3萬多人。1931年11月,方麵軍總部撤銷,其所屬各部歸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指揮,統稱中央紅軍。1932年6月,中央紅軍複稱紅1方麵軍,總司令為朱德,總政委先後為毛澤東、周恩來,參謀長為葉劍英,政治部主任為王稼祥。同年底進行整編,軍團總指揮改稱軍團長,方麵軍轄3個軍團,共有兵力7萬。1933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總部成立,並兼紅1方麵軍總部。總司令兼方麵軍司令員為朱德,總政委兼方麵軍政委為周恩來,方麵軍參謀長為葉劍英,方麵軍政治部主任為楊尚昆。1934年1月,紅軍總部合並於中革軍委,紅二方麵軍再稱中央紅軍。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中央紅軍和紅4方麵軍在甘孜會師後複稱紅1方麵軍。後紅1方麵軍第1軍團和第3軍團組成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10月到達陝北,同紅15軍團會師,15軍團編入1方麵軍建製。抗日戰爭開始後,紅1方麵軍編為八路軍第115師。

紅1方麵軍組成後,征戰不斷,戰績輝煌。1930年冬至1933年春,取得了第1、2、3、4次反“圍剿”的勝利,擴大了中央根據地,先後增編了第5、第?、第8、第9等軍團,部隊發展到14萬之多。後來,盡管有王明“左”傾路線占統治地位,未能打破第5次反革命“圍剿”,被迫退出中央蘇區進行長征,但紅1方麵軍不愧為主力紅軍,遵義會議之後,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同誌領導下,實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翻雪山、過草地,曆盡艱難險阻,一往無前,終於在1935年到達陝北,實現了偉大的戰略轉移。


中國工農紅軍第2方麵軍

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之一。該方麵軍是由紅2、6軍團及紅32軍合編而成的。1934年10月24日,在黔東印江縣之木黃,由賀龍領導的紅3軍與任弼時、肖克、王震等領導的紅6軍團勝利會師。會師後,紅3軍改稱紅2軍團,2、6軍團幹部進行了統一調整。此時,沒有成立紅2方麵軍。但2、6軍團,已結成一個整體,進行戰鬥。1935年2月1日,遵義會議以後,中央及軍委電示2、6軍團,組織革命軍事委員會,以賀龍、任弼時、關向應、夏曦、肖克、王震為委員,主席為賀龍。軍分會統一指揮2、6軍團行動。此後一年中,進行了湘西攻勢,恢複和建設了湘鄂川黔根據地,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有力地配合了紅1方麵軍的長征,部隊發展到1.7萬多人。同年*月19日,2、6軍團突破敵人重重封鎖包圍,退出湘鄂川黔根據地,開始長征。主力先去轉戰湖南、貴州、雲南等廣大地區,經曆了近百欠大小戰鬥,擺脫了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終在936年6月到達西康甘孜,同紅4方麵軍會師。7月初按中央指示,2、6軍團組成紅2方麵軍,經朱德、賀龍巧妙工作,原由紅9軍團改編的32軍也由紅4方麵軍劃出,歸紅2方麵軍建製。2方麵軍總指揮為賀龍,政委為任弼時,副總指揮肖克,副委關向應。2、6軍團及32軍領導由原建製繼任。紅2方麵軍成立後,經朱德、任弼時、賀龍、關應、劉伯承等的鬥爭和紅4方麵軍指戰員的要下,張國秦被迫放棄反對共產黨中央的活動,同意紅2方麵軍北上。10月紅2方麵軍到達甘肅會”地區,與紅1方麵軍會師。之後與其它紅軍部隊一起參加了著名的山城堡戰鬥,“西安事變”後,又參加了反擊何應欽的“討伐叛逆”軍事行動。抗日戰爭爆發後,編為八路軍第120師,繼續譜寫著偉大的曆史篇章。


中國工農紅軍第4方麵軍

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之一。該方麵軍前身為鄂豫皖根據地的紅4軍和紅25軍。1931年10月底,紅4方麵軍即以紅4軍和新成立的紅25軍開始組建。11月7日,在黃安七裏坪正式成立紅4方麵軍。方麵軍總指揮為徐向前,政委為陳昌浩,政治部主任為劉士奇。方麵軍下轄4軍、25軍。4軍軍長為徐向前(兼),政委為陳昌浩(兼);25軍軍長曠繼勳,政委為王平章。原4軍部改為方麵軍總部,兩軍所轄各師歸總部直接指揮。總兵力3萬餘人。紅4方麵軍成立後,先後取得了黃安、商(城)潢(川)、蘇家埠、潢(川)光(山)等戰役的勝利。此後,紅4方麵軍又擴充為4軍、9軍、25軍共三個軍6個師。同年10月,4方麵軍主力在國民黨軍對革命根據實施第4次一圍剿”開始前,脫離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12月轉移至四川、陝西邊界地區,建立了};D陝革命根據地。1933年至1934年先後粉碎國民黨軍兩次大規模的圍攻。部隊與王維舟領導的川東遊擊軍會合,先後擴編為4、9、30、31、33等5個軍,總兵力達8萬餘人。爾後,又取得了廣(元)昭(化)、陝南、強渡嘉陵江等戰役的勝利。1935年3月,紅4方麵軍退出川陝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1935年6月,在四川西部懋功地區1、4方麵軍勝利會師。8月,1、4方麵軍為左、右兩路軍共同北上。9月,領導左路軍的張國蒸違抗共產黨中央北上抗日的決定,擅自率領第4方麵軍南下,並成立偽中央,分裂黨,分裂紅軍。此後,第4方麵軍經半年苦戰,雖取得了攻占丹巴、寶興、天全、盧山等城鎮的勝利,但始終未能立足,1936年2月向甘孜地區退卻。6月,與2、6軍團會合。張國森被迫取消偽中央,同2方麵軍北上。10月,l、2、4方麵軍會師於甘肅會寧地區,第4方麵軍一部渡黃河西進,遭到失敗。其餘部隊在抗日戰爭開始後編為八路軍第129師。


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

根據中央的戰略布署,1934年夏,在日軍加緊準備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以重兵實施第5次“圍剿”時,為宣傳和推動抗日民族運動,調動鉗製國民黨軍,減輕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壓力,紅7軍團受命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軍團長尋淮洲、政委樂少華率領下,直驅閩浙贛皖邊。7月7日,6000餘眾之北上抗日先遣隊由瑞金出發,經福建長汀、大田、尤溪、穀口、水口,直逼福州近郊。此後該部相繼轉戰於閩東、閩北、浙江和皖贛邊,曾一度攻占羅源、穆陽、慶元、清湖、常山等城鎮,宣傳了抗日主張,擴大了紅軍和共產黨的影響。11月初,抗日先遣隊轉入閩浙贛革命根據地與紅10軍會合,奉命編為第10軍團。紅7軍團編為17師、紅10軍團和地方部隊編為20、ZI師。接受中央軍區指揮,繼續擔任抗日選遣隊的任務。之後,紅10軍團奉命率20、21師進至開化、遂安、衢縣、常山之間地區活動。創建了浙閩邊新根據地,並成立以方誌敏為主席的軍政委員會,領導紅10軍團的行動。1934年11月,同19師在皖南湯口地區會合,迎南北進逼之敵,不幸在潭家橋伏擊戰中失利,師長尋淮洲犧牲。後10軍團在敵優勢兵力堵截中轉戰於皖浙贛邊地區,損失嚴重.1935年1月,紅10軍團在向閩浙贛根據地轉移時,又在德興縣港頭村遭敵伏擊,被截為兩段。先頭部隊千餘人在參謀長粟裕、政治部主任劉英率領下,突破封鎖,進入革命根據地。主力2000餘人,被敵20個團的兵力合國於懷玉山區。經7晝夜激戰,指戰員大部犧牲,方誌敏被俘。2月,進入根據地之部隊經過整編組成了500多人的中國工農革命軍挺進師,師長為粟裕、政委為劉英。此後,紅軍挺進師轉戰至浙南,開辟了浙南遊擊根據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