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日本關東軍膽寒 —— 前蘇聯狙擊手始末
說起前蘇聯狙擊手,很多人會想到電影《兵臨城下》中前蘇聯狙擊手與德國陸軍上校之間的精彩對決,但可能你並不能想像出前蘇聯狙擊手到底有多厲害。現在就讓我們去看看前蘇聯狙擊手對日本關東軍的震懾,從中你可能會感知一二。
“步槍射手每次射擊時間不能超過30秒。機槍手射擊後,要盡快轉移陣地,絕不能在一個陣地上連續射擊。”這是1945年8月中旬日本關東軍總部緊急下發的作戰命令。自詡精銳的日本關東軍何以發這樣奇怪的指令?這個原由就來自於前蘇聯狙擊手。因為在作戰中不這樣做的日本兵都命歸西天了。
1945年8月,前蘇聯對日本關東軍展開大規模進攻。自以為射擊技術一流的關東軍絲毫不以為然,但很快他們發現自己陷入了蘇軍強大的狙擊火力中。直到今天,一些日本老兵想起當時的情景,仍是一臉驚恐:“我們趴在地上作戰。我身邊一個人隻是把頭探出地麵向外射擊,才過了短短30秒,他就像被一根鐵棒打中了腦袋,向後摔過去。我一看,他前額上一個圓圓的子彈洞,準確的一槍!隻用一槍就把他打死了,而我連子彈是從哪飛過來的都不知道。”“有時趴在地上作戰,身子剛一動,子彈就飛過來了,甚至稍微趴高一點,都會招來射擊,不少人隻顧低頭,結果屁股上就被打出個對穿的窟窿。”
當時最慘的就是機槍手。作為日本不多的支援火力,他們受到了蘇軍狙擊手的“特別關照”。往往沒打幾槍,正副射手就都完蛋了。一個幸存下來的機槍手回憶說:“當時我是重機槍手。作戰時哪敢看目標啊,我總是低頭,趴在槍身下,用手指按住九二式重機槍的扳機,亂掃一通,反正槍響了就成,誰知道子彈都打到什麽地方去了。”
這些令日軍喪膽的前蘇聯狙擊手使用的就是著名的M1891/30莫幹納辛式狙擊步槍,備有5發彈倉,單發手動射擊。前蘇聯並不專門生產狙擊步槍,一般是挑選生產中工藝好精度高的產品,加以細心的調校,作為狙擊槍使用,為了增加遠距離射擊精度,特別加裝了光學瞄準鏡。不過如果像普通獵槍那樣把瞄準鏡裝在槍機上,便無法使用彈夾裝彈,每次一發一發地裝填使用起來非常麻煩,所以蘇軍把瞄準鏡移到了槍身的左側。此外為了在光學瞄準鏡損壞後能繼續作戰,槍上保留了標尺和準星。
在1939年的蘇芬戰爭中,蘇軍吃了芬蘭狙擊手的大虧,傷亡巨大,所以蘇軍非常重視狙擊戰術的研究和狙擊手的培養。僅1939年一年,前蘇聯就生產了8萬多枝莫幹納辛式狙擊步槍。經過衛國戰爭的洗禮,不論戰術素養還是武器裝備,蘇軍狙擊手的水平都遠遠高於日本關東軍。雖然日軍也裝備了三八式狙擊步槍,但一來其數量少,二來其瞄準鏡質量較差,最關鍵的是日軍沒有完備的狙擊戰術。狙擊手往往作為敢死隊員。他們深入敵方陣地後,多在樹頂、水塔一類地點埋伏。這些地方雖然視野好、射界寬闊,但是沒有退路,結果即使能一擊得手,也馬上被對手發現,受到集中攻擊。
蘇軍攻入東北後,雖然沒有進行太多戰鬥,但前蘇聯狙擊手對日本兵的震懾卻影響深遠。直到今天,那些幸存者還會想起那道遲來的命令,慶幸自己沒有成為前蘇聯狙擊手眾多的戰果之一。
(國防報2004年03月09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