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開國第一槍 ━ 漢陽造

(2007-02-11 14:03:02) 下一個

開國第一槍 ━ 漢陽造


1907年, 清政府決定全麵編練新軍, 全國分成三十六鎮(師)。 湖北應編兩鎮, 至1911年, 僅編成第八鎮及二十一混成協(旅), 由原張之洞所組的自強軍改編, 除火炮外, 輕武器多由漢陽兵工廠所造配發使用。

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日)第八鎮工程營後隊正目(班長)熊秉坤在武昌領導新軍首義, 在未受抵抗的情況下, 當晚輕取楚望台軍火庫。 得到所存儲的德、 日及漢陽造步槍近兩萬枝及彈藥無數。

工程營宿舍是磚木結構的兩層營樓,上麵為士兵寢室、 底下為馬廄, 營樓之間有一公尺半寬的通道連接。 工程八營後隊的三個排駐在同一座營樓上, 一共有9個棚(班)。

十九日晚, 後隊二排排長陶啟勝帶了兩個槍兵巡營, 來到第5棚時看到該棚正目金兆龍正武裝整齊的半躺在床上擦槍, 便厲聲問道:“你為何現在擦槍?”
金兆龍回答:“以防不測。”
陶啟勝大怒:“你想造反?給我綁起來。”兩個手下上前扭住金兆龍。 一旁的棚兵程定國舉起漢陽步槍射擊, 擊中陶啟勝的腹部, 陶帶傷逃跑, 後來在家中因傷重死亡。

程定國雖有開國第一槍之功, 後因支持袁世凱, 為國民黨人沉殺於長江中。 熊秉坤則因孫中山在革命成功之後, 曾有一次介紹他說: “他就是開第一槍的人”, 因此在多數史料中記載他為辛亥革命發射了第一槍。

工程八營舊址在今日武昌紫陽路中段, 當日營樓均已不在, 操練的場地也建了高樓。 不過當地有個紀念碑, 上方是大理石雕成的三支漢陽造步槍, 三足鼎立; 碑座的正麵刻有“辛亥武昌起義工程營發難處”字樣, 背麵刻有記述工程營發難始末的碑文。

* * *

1927 年8月1日, 中國共產黨的周恩來, 葉挺, 賀龍, 朱德等人, 在國民黨清黨之後, 決定策動武裝力量與國民黨展開鬥爭,起事之處在江西省南昌市, 其骨幹部隊為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麵軍, 由葉挺獨立團擴編的第十一軍二十四師, 賀龍的第二十軍等, 主要裝備為漢陽造步槍,中共今日稱為南昌起義。 1977年50周年紀念時, 在南昌市區建了八一起義紀念塔, 塔上矗立了一把大理石雕出的漢陽造與紅旗。中共今日以八一為建軍節, 在軍旗、 五角星軍徽中均嵌有八一兩字。

* * *

漢八八式步槍諸元:
全長: 1250公厘
全重為4.06公斤(不含刺刀)
槍管長為740公厘
口徑7.92公厘(88式步槍圓頭彈) (8x57J/.318寸口徑)
彈頭重14.71公克
彈頭初速為600公尺/秒
表尺射程為2000公尺
由5發固定彈倉供彈
膛線右旋4條
膛線纏度240公厘
瞄準基線長為655公厘
該槍配有刺刀, 刺刀式樣為單刃偏鋒, 刺刀全長為517.5公厘, 刀身長為395公厘, 刺刀全重為0.566公斤

漢八八式馬槍諸元:
口徑7.92公厘
全長為955公厘
全重為3.166公斤(不含刺刀)
槍管長為442公厘
表尺射程為1800公尺
該槍的供彈具, 膛線, 膛線纏度與漢八八式步槍相同。

德國7.9公厘M88子彈諸元:
彈殼長度: 57公厘
子彈全長: 82.55公厘
彈頭: 圓頭, 金屬覆蓋
彈頭長度: 31.24公厘
彈頭直徑: 8.08公厘
彈頭重: 14.71公克(227 grain)
彈頭覆蓋金屬: 銅鎳合金
子彈裝藥: 片狀非壓縮
裝藥重: 2.63公克(40.6 grain)
槍口初速: 639.78公尺-秒(740公厘槍管)


製造源起:

清史稿誌一百十五兵十一製造: “(光緒)十五年(1889), 張之洞又疏言:“前曾由文武官紳及鹽埠各商分年捐銀八十萬, 造小兵輪十號。今接續捐募三年, 專為購買製造機器並建築廠屋經費。 乃電詢德國柏林地方力拂機器廠, 訂購新式製造連珠毛瑟槍,及造克魯伯炮、過山炮各項機器全副…”

清末的洋務派大臣張之洞, 時任兩廣總督。 雖然當時廣東己有省城內廣東機器局, 城外增步軍火局, 又在1887年, 於廣州大北門外番禺縣屬的石井墟設石井西局, 創建製造槍彈廠一所。 但是規模太小, 製槍又多用為手工, 張之洞決定重新購置機器, 建設新廠。

此事經張之洞與清政府駐俄德奧荷四國大使洪鈞及接任的許景澄的合作下, 與德國力拂廠(Ludwig Loewe)商定, 購買可日產50杆11公厘口徑(.43 Mauser)、 毛瑟1871/84型步槍的機器及附屬設置。


毛瑟1871/84型步槍


1889年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 繼任的兩廣總督李瀚章不願負擔未清的尾款, 以及將來開辦後的經常性開支。 朝野一陣討論之後, 張之洞在1890年爭取到在湖北設廠, 決定因素是湖北有大冶縣產鐵。

1891 年, 張之洞聽說了新型德國製式步槍1888式。 在5月電請許景澄, 改訂製造小口徑步槍機器, 此項變更, 又追加了45萬馬克。采用新型步槍對中國兵工事業最大的衝擊, 是計劃采用無煙火藥和金屬包裹彈頭, 這在當時世界各國都是先進技術, 中國工業能力是無法支援的。 同年,江南製造局首先製出了使用無煙彈藥的快利步槍。 當時的世界各國, 包括美國在內, 主要使用黑火藥裝填子彈的單發步槍,因此八八式步槍可說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武器。


德國委員會1888式步槍, 漢陽造的設計由此而來。


1894 年4月廠房落成, 逐漸開工。 到了6月14日, 製槍廠不慎, 引發大火, 將房屋及設備全部燒毀。 此事由開議至此已達六年, 竟落得如此下場,當時頗有人以為乾脆停辦。 張之洞繼續推動建廠之事, 並奏議建立配套的漢陽鋼藥廠, 製造鋼材和無煙火藥。 1895年冬, 重建完成,正式開始生產。

由此, 開始時一波三折的漢陽造八八式步槍, 一帆風順, 一直生產到1944年, 經曆了半個世紀, 其壽命超過了任何一種曾在中國生產過的武器。
1888式步槍的槍口, 較小的圓筒部位是槍管, 外露的目的是供刺刀環固定用, 頭箍側可見刺刀座。


1904 年,湖北槍炮廠對八八式進行了改進, 去除了德M1888式槍管外部的套筒, 並將槍管外徑從13.4公厘加大到14.8公厘, 以便於頭箍、二箍能固定槍管和木托。 有套筒的俗稱老套筒, 大多數是由德國進口, 少數為漢陽兵工廠所造。 1910年, 又改回槍管外徑, 而增加了上護木,用以護手。 又將原德M1888式直立式表尺, 原分劃為5-20, 參考德國98式步槍的式樣, 改良為固定弧式, 其分劃也改為1-20。

刺刀座原在頭箍側麵, 漢陽造將其改為在下方, 類似於美式和日式步槍, 因此其刺刀把手上的凹槽, 也隻有一道T型槽。 不過其槍管套環要比日式大。其刺刀為單刃, 有護鉤, 外觀、 長度與日本早期的三十年式、 阿根廷1891年式雷同。 西班牙及土耳其的一些刺刀並可通用。


抗戰時在福建的部隊, 持用漢陽造。 抗戰時的浙東壯丁團, 仍在使用老套筒。


步槍本身此後再沒有什麽更改; 1934年時, 兵工署曾向力拂廠索得八八式原圖, 經過比較, 發現最大的改變隻是槍管的套筒而已。 曾計劃將照門、槍管及內膛改為98式新型, 以便使用尖彈, 但並未實行。 如此一路生產下來, 在中國現代史上, 大小衝突, 漢陽造都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成了大家都曉得, 卻沒有人清楚的一枝步槍, 因而產生了許多人雲亦雲的誤會。


1945年春節前, 美軍心戰部隊所製門神心戰傳單 - 新門神來趕走日本侵略者。 畫中的國軍二等兵, 斜挎漢陽造, 足踏日本豺狼。

曆史背景:

十九世紀末, 歐洲是一個紛擾的年代, 在工業革命後, 列強爭奪利益, 動輒火拚。 其中德法兩國, 更是針鋒相對, 多次交手。為了確保其在軍事上的強勢, 步兵武器日新月異。 德國在1884年采用了毛瑟的1871/84型步槍,不料法國在1886年推出了利寶步槍(Modelle 1886 Lebel), 是全世界第一個采用無煙火藥彈藥的槍械, 當時列為國家機密。普魯士軍方大為震驚, 立即下令研發新槍, 以期能迎頭趕上。

德國步槍審試委員會(German Gewehr Prfungs Kommission - GPK)受命之後, 立即著手, 融合了當時所有先進的步槍技術, 其中槍栓及槍機由史邊多兵工廠(Spandau Arsenal)的斯勒機米(Louis Schlegelmilch)負責, 由毛瑟71/84型步槍改進, 最大的差異是加入了前方閉鎖榫,這是第一次在大量生產的軍用步槍上采用這樣的設計, 此後百年, 前方閉鎖榫成了絕大部份手動步槍的標準設計。進彈裝置采自澳地利曼立夏(Mannlicher)的五發漏夾, 單排彈倉外露。 但是漏夾改成了不分上下, 不像曼立夏漏夾隻能固定單向壓裝。槍管外加裝一個套筒, 由密格(Armand Mieg)設計, 作為隔離灸熱槍管, 保護射手觸摸的裝置。

漢陽、 88式及71/84的槍栓比較, 前兩者完全相同,可以互換, 與71/84型亦極為神似。


槍管來複線的設計, 直接抄自利寶步槍。 彈頭則采自瑞士魯賓(Eduard Rubin)上尉的設計, 在鉛心外包裹銅鎳合金, 以減少射擊時槍膛的汙染。

1888 年3月23日蔡仁得將軍(General von Xylander)報告發展工作完成。 德皇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在11月12日簽署了正式采用此種步槍的命令, 命名為88式步槍(Gewehr 88)。 由於它不是出於一個人的設計,而是由審試委員會監督發展, 因此也俗稱為委員會步槍。

生產的機具由力拂廠(Ludwig Loewe)負責提供, 量產主要來自普魯士的三大兵工廠Danzig, Erfurt, 和Spandau, 後來並曾在奧地利生產。 一直到1897年停產, 德國一共生產了大約1,675,000枝。
88式圓彈與漏夾。

土耳其在第一次大戰時是德國的盟邦, 接收了大批的88式, 大部份經過改膛, 使用尖彈, 並改用五發橋夾的毛瑟係統,因此彈匣下的開口也用一塊鐵片封起。 經過改膛的88式, 在槍匣上都烙印了一個大大的S字, 以資識別。 在1938年,土耳其又將大批的1888式翻修改裝, 用了如同98式的木托, 去除套筒, 加上木蓋。 此種1938式看起來很像漢陽造,隻有木托握把為手槍握把型, 不同於漢陽的直線形。 (注: 土耳其同時也改裝了大量毛瑟93、 98等舊槍,所以光說土耳其M38不見得是88式的改裝槍。)

這一型的槍常為中外人士誤稱為毛瑟88式步槍, 連張之洞奏疏、 後來的兵工署文件, 都如此稱之。 事實上這枝槍由研發至生產, 毛瑟都沒有參與, 他當時已享有盛名, 曾為此而懊惱不己。


漢陽式槍栓分解圖, 撞針彈簧已斷成兩截。

漢陽造的產量:

江南製造局在1892年推出直拉式槍機的快利步槍, 但是受到了張之洞的大力抨擊, 說是任意拚湊、 自行臆想而出。 在1899年到1908年之間,也改為生產漢陽式步槍。 起初仍與快利槍混合生產, 到了1902年才專事生產漢陽式, 詳細的生產數量不詳,但以江南製造局當時每年隻有生產二至三千杆步槍的能力推算, 十年間的產量大約隻在二至三萬杆之間, 因此今日可算是收藏珍品。江南製造局生產的八八式是在漢陽加入上護蓋之前, 因此江南製造局八八式沒有上護蓋。


清代曾任江南製造局總辦的魏允恭, 纂修了一本江南製造局記, 其中附載了漢陽式步槍製造圖, 此為槍機(原書稱為毛瑟後膛機)部位的上視圖及剖麵圖。

位在開封的河南製造軍火局, 根據1912年製造情形電, 每日可生產七九“毛瑟”馬步槍一把, 每年可生產三百把; 當即為漢陽式。

抗戰時, 中共膠東抗日救國軍三軍三大隊, 在黃縣圈楊家村, 成立了圈楊家村兵工廠, 在1938年曾仿造過漢陽造。 另外中共晉冀豫根據地梁溝兵工廠在1939年也生產過, 但是產量都很小, 最多幾百把。

中共在抗戰時生產的步槍, 最重要的是中共晉冀豫根據地兵工廠在1940年後, 生產由劉貴福設計的八一式步槍。 八一式步馬槍, 有生產圖紙及樣板,發到各生產兵工廠, 據說一共生產了8,700枝, 是所有中共抗日根據地中產量最大, 生產質量較好的步槍, 達到零件可以互換的程度。 其槍機、槍栓仍為漢陽造的設計, 但是退子鉤改成了毛瑟式, 以改進過去容易損壞的缺點。

漢陽兵工廠生產的記錄如下:
1896年開工生產。 第一年生產1,300枝步槍。
1901年, 生產步槍2,500枝, 馬槍316枝。
1902年湖北槍炮局對1895年至1901年生產數量四柱表。 造成快槍22,500枝。 馬槍316枝。
1904年, 當時可以日產步槍50枝。

1910年的『湖北兵工鋼藥廠曆年及宣統元年造成撥解實存各項軍火表冊』, 記載了由1895年至1909年年底的生產總共數量: 造成七密裏九口徑“毛瑟”步快槍121,974枝、 七密裏九口徑“毛瑟”馬快槍8,062枝。

進入民國之後, 由於北洋政府財務匱乏, 又連年戰亂, 漢陽造的生產非常不規則, 多時可達每日200枝, 但有時因材料用盡, 無力添購, 直至停工待料的局麵。
1915年時, 年生產10,000枝左右。
1920年時, 年生產18,000枝。
根據中國近代兵器工業記載, 1912年至1927年, 漢陽兵工廠一共生產步槍577,982枝; 但並未注明該數字由何得出。


北洋五角軍徽; 漢陽兵工廠沿用其五角星為廠徽, 槍匣印記為1935年6月出廠。


1932年時, 每月可生產4,700枝。
1933年隻生產了5,800枝。
1934年生產了38,400枝。

1937 年7月, 抗戰開始, 武漢地區立即受到日軍占領的威脅, 湖北兵工廠改名為第一兵工廠, 1938年初奉命向後方遷移, 先遷往湖南辰溪,後槍廠又遷往四川重慶, 1938年7月並入21兵工廠, 1939年1月在重慶複工生產, 改名為漢式七九步槍, 至1944年停產之產量如下表:

品名/年度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漢式七九步槍 41,500 53,814 31,500 46,600 33,400 350


參照已知漢陽造的序號, 有日期最早的一把是“乙3H3275”, 日期是21-2。 由此算出, 由1A0001至3H3275為593,216。 減去1909年前的產量, 得出1910至1932年初的產量為463,180枝。

原已知序號中印有漢陽兵工廠五角星記, 最高的是"乙4I7654", 日期是26-12。 由此算出, 由3H3275至4I7654為274,352枝。

最近又出現一把1938年2月的漢陽造, 序號"乙4J6403", 大約正在遷廠之前製造。 因此可以概算出在原址生產的漢陽造大約是:876,316把。 加上戰時21廠生產了207,164把, 總數則為1,083,480。


1895-1909 1910-1932 1932-1938 1939-1944 合計
130,036 463,180 283,100 207,164 1,083,480
由序號推算


21廠漢式步槍槍匣印記, 1940年2月出廠。

目前己知的最高的序號是6D9381, 民國33年出廠, 如果以此來算, 這是第1,339,248把。 因此,漢陽造的總產量應在一百零八萬到一百三十萬之間。 但光用序號估算也有問題, 因為21廠漢式的產量有正式文件記載,在1941年至1943年並未生產26萬把步槍, 為何用掉了那麽多序號? 當然有可能是品管不合淘汰廢品, 但不應該那麽多。另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戰損的槍枝, 經過大修後, 賦予了新的序號。 或者, 根本有些序號是故意跳過的, 讓敵人錯估我方實際的步槍生產力。無論如何, 這一方麵的詳情, 仍待有誌之士繼續研究。 可以確定的是, 漢陽造的總產量, 在一百萬把以上。


序號 數量 注釋
乙1A0001-乙1Z9999 259,974 1895-
乙2A0001-乙2Z9999 519,948
乙3A0001-乙3Z9999 779,922 -1935
乙4A0001-4Z9999(注) 1,039,896 -1941
5A0001-5Z9999 1,299,870 -1943
6A0001-6D9381 1,339,248 -1944

注:乙4W5301為至今所見最後一個冠乙字的序號, 後期序號前不再冠乙字。

漢陽造的實務:

德國的88式步槍設計使用的彈藥是88式(Geschoss 88)7.92mm子彈, 其彈徑是0.808公分, 後來在1903年采用的S型尖彈,其彈徑為0.820公分, 因此設計使用88式子彈的槍械不能使用尖彈, 會有炸膛之虞。 現今市麵上的七九子彈, 多是較大的尖彈,較小的88式子彈已經列入了收藏品。 中國以往稱88式子彈為七九圓彈, 因為其彈頭為長圓形, 一直到抗戰結束仍有大量生產。 S型及sS型分別稱為尖彈及重尖彈。 在美國又稱七九88式子彈為7.9x57J, s型及sS型為7.9x57JS。


漢陽槍栓機頭分解圖

八八式及漢陽造的一個缺點是退殼鉤的設計, 見圖。 與毛瑟98式相較, 實在又小又脆弱, 使用久了, 會失去彈性, 而產生滑殼的毛病。而且分解時容易遺失, 加工上也須較高的淬火技術。 中共在製造八一步槍時, 便將其改為毛瑟式。 其機頭是分離式的, 強度不如毛瑟式的一體成型。漢陽造的設計上, 槍機上沒有排除高壓瓦斯的孔道, 這在安全性上較毛瑟或日式的步槍差。 拉柄在槍機中央, 因此即使在前閉鎖榫切斷的情況下,拉柄仍可抵住槍機, 使槍栓不至飛出。

退殼時, 類似毛瑟的衝擊底殼彈出法, 但時彈殼片分成兩段, 一片在槍匣側的槍栓固定模塊中, 真正撞擊底殼的退殼片, 是在槍栓頭中一個可以自由活動的小片, 這又多了一個零件、 增加了生產的複雜性、 也多了一個可能出問題的部份。


漢陽式使用漏夾裝彈。


漢陽式的裝彈, 必須使用漏夾(Clip loading), 這是由奧地利的曼立夏(Mannlicher)首創,一般以為後來毛瑟的橋夾裝彈(Charge Loading)較優, 漏夾的最大問題是如果沒有裝好子彈的彈夾, 無法向彈倉裝彈,而且彈夾一但進入彈倉, 經過射擊, 不能將其填滿; 不像橋夾係統一樣, 可以用零散子彈裝入彈倉, 直到裝滿為止。後來的美式M1格蘭(Garand)步槍, 也采用了漏夾, 見圖。


美式M1格蘭(Garand)步槍、 曼立夏及漢陽式的漏夾。 右為七九尖彈及圓彈的比較。 曼立夏式隻能以固定的一個方向壓入彈倉。

後來大部份的德國八八式都經過改裝, 使用毛瑟的橋夾係統, 改裝的方式是在槍匣上焊上一個鐵塊, 車出凹槽以供橋夾進入, 在彈倉左側,焊入一塊鐵片, 在上方略收, 使子彈不至於因彈簧的力量全部彈出。 漢陽造也有改用毛瑟橋夾係統的, 其方式為取出了彈倉彈簧,在左右兩側焊入兩個鐵片, 一邊在上方收口, 一邊作為彈倉彈簧, 但這不是正式工廠的改裝。

如果漏夾中尚有子彈而射擊須停止,清槍的方法是按一下在扳機前在護弓上的一個按鈕, 固定漏夾後的抓鉤會鬆開, 而漏夾與子彈就會從槍匣上方跳出。 M1格蘭步槍在槍匣左側也有這樣的一個按鈕, 這是使用漏夾係統槍械安全的清槍方法。 彈倉下的開口, 僅是供用罄的漏夾掉出, 並無清槍的作用。漏夾係統的彈倉較為複雜, 因此製造上增加了難度及費用, 使用上, 除了上述的缺點外, 汙染的漏夾尚會造成卡夾的故障。


德國八八式改裝為毛瑟的橋夾係統


漢陽造的單排外露彈倉, 是它的注冊商標, 但是在肩槍時, 就不方便了。 有許多老照片中, 士兵站崗時, 把漢陽造像扁擔一樣扛著,大概這也是沒辦法中的一個法子罷。 漢陽造屬於較笨重的步槍, 槍管、 護木都長, 因此在運動上較為不便, 但是重量有減少感受後座力的好處;槍長, 加上了刺刀更長, 在拚刺刀時也占了些心理上的優勢。

漢陽造的保險, 是毛瑟式的, 向順時針方向旋轉九十度後進入保險, 一百八十度時, 槍栓也鎖定不能拉動。 但在分解槍栓時, 不須將保險片置於垂直的位置取出, 這是與後來毛瑟不同的地方。

騎槍型的八八式或漢陽造, 如今都很少見, 一般將槍管縮短25至30公分左右, 木托直到槍口, 手柄為下折型, 形狀像湯杓柄, 扁平狹長。


而今俱往矣

漢陽造從開始生產, 麵對的最大問題, 就是產量太小, 不敷使用。 從德製八八式的生產記錄來看, 人家十年內生產的, 比我們五十年的還多;東鄰日本, 兵工事業起步較我們晚, 據說在1885年已有年產30,000枝村田單發步槍的能力。 怪不得當時各方不斷的向外采購各式各樣的槍械。這個問題, 一直到抗戰結束, 兵器工業發展到了幾乎可以自給自足, 卻又遇上了國際上多餘軍械, 賤如糞土的外在因素, 兵工單位紛紛複員、 裁撤;中國則成了物美價廉的美械天下。

許多人以為漢陽造是非常劣等的步槍, 這種說法有時來自有實際經驗的人, 這也並不是憑空捏造,須知當時的後勤補給情況, 一枝槍出廠之後, 便再也見不到維修的軍械士; 士兵的素質又普遍不高, 日常保養的程度可想而知, 由此產生的種種問題,都給漢陽造背上了惡名。

在軍閥混戰的時代, 一直到抗戰結束, 漢陽造在中國一直是主力武器之一, 雖然落後了中正式兩代,比日式的三八步槍也落後了一代, 但是仍不失為一把結實可靠的步槍。 與三八式相比, 更是毫不遜色, 即使與三八式的3.97公斤重量相較,也不顯得笨重, 而七九子彈則勝於六五多矣。 日本在戰時也曾將擄獲的漢陽造, 改裝成訓練槍, 供各級學校軍訓使用。 平心而論,漢陽造本質上並沒有什麽特別大的缺點, 在手動步槍為主的時代, 是一把十分稱職的軍用步槍。

由清季新軍開始, 北洋軍、 北伐軍、 中央軍、 紅軍, 漢陽造武裝了無數的中國部隊。 到了八年抗戰, 抵禦外侮, 可算是老樹開花又逢春。 直到韓戰, 共軍仍有許多部隊持著漢陽造在冰天雪地中與十六國聯軍拚殺。

六○年代之後, 漢陽造退為中共民兵的武裝。 八○年代到來, 拍板改革開放, 許多漢陽造竟也參加了洋插隊, 飄洋過海, 在美國找到了新家, 也再度引起了槍械收藏家對此88式步槍嫡親的興趣。

而今俱往矣, 隻望有心人, 重九登高、 清明賞春, 一杯水酒, 莫忘了立下開國第一功的漢陽造。


參考資料:

一.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檔案史料(一)、 (二)、 (三)、 (四):中國近代兵器工業檔案史料編委會編, 1993, 兵器工業出版社, 北京市海澱區車道溝10號。

二.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 : 清末至民國的兵器工業,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編審委員會編, 第1版, 1998,國防工業出版社, 北京市。

三. Mauser Bolt Rifle, Ludwig Olson, 13th edition, 1997, F. Brownell & Son Publication Inc., Montezuma, Iowa, USA.

四. Arming the Dragon, Mauser Rifle Introduction in China, 1895-1950, Dolf L. Goldsmith, P.O Box 791870, San Antonio, TX 78279, USA.

五.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German Model 88 Rifle, Stan Zielinski, May, 1997, Issue 77, Military Rifle Journal, page 116-125.

六. 江南製造局記, 清、 魏允恭纂修,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版, 1997, 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光緒三十一年上海文寶書石印本。 本文使用書中槍械圖由Stan Zielinski提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