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毛澤東是怎樣同時對付美國的七艘航空母艦的? -- zt

(2007-02-11 14:03:01) 下一個

毛澤東是怎樣同時對付美國的七艘航空母艦的?

作者:??


  1950年代中期,爆發了第二次台海危機。這次危機以美國同意與中國舉行大使級會談而告終,隨後進行的這些會談的積極成果之一,就是中國首席軍事科學家錢學森的歸來。

  1958年,由於美國中斷談判,而且試圖迫使蔣介石放棄大陸沿岸的金門、馬祖諸島,第二次台海危機的成果麵臨挑戰。毛澤東審時度勢,決定再次在台海點燃戰火,通過戰爭手段來達到中國方麵的政治目標。1958年8月23日中午12時,解放軍趁著國軍兄弟們正在掩體外快樂地大吃美國罐頭和可口可樂之際,以快炮不及鑽洞之勢,從長達30公裏的戰線上,萬炮齊轟金門群島,兩小時落彈5.75萬發,當即把金門島炸成著名的銅鐵礦,而且當場擊斃三名金門防衛副司令和兩名美國顧問。台方隨後還擊,雙方展開火炮對射,此役在曆史課本上被稱為“八二三炮戰”。繼此次炮戰之後,雙方還進行了多次海空戰鬥;大陸方麵並且策劃了一次小規模的登陸作戰(目標隻是金門群島中的大擔島),但因台風來臨而沒有實施。

  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第三次台海危機。

  新的台海危機爆發,美國立即作出強烈反應,不僅威脅要用核武器攻擊中國(把你們炸回舊石器時代去),而且派出包括七艘航空母艦在內的100多艘軍艦趕赴台海,擺開“保衛金馬”的姿勢。台海空氣一時驟緊,全世界都恐慌地注視著這片海域。他們擔心的倒不是中國的幾萬艘帆船蜂擁而上,以人海戰術占領美國航母,然後用帆船把它們拖到大陸去改造成漁船。不,這種情況固然很可怕,但再可怕也沒有什麽了不起,更要命的是,這場危機可能開啟一場新的世界大戰。

  當時中蘇盟約還沒有失效,而且雙方的支持條款都是無條件的。這就是說,蘇聯不能因為中國是挑釁方,就拒絕向中國提供武力支持。於是,正在因金門問題而與毛澤東鬧矛盾的赫魯曉夫同誌不得不向世界表態說:如果美國敢把中國炸回舊石器時代,我們就隻好把美國炸回新石器時代。

  美國政府的情報係統也真是夠差勁的,這時居然還不知道中蘇之間已經出現了裂縫,也就當然沒有意識到赫魯曉夫那殺氣騰騰的聲明其實隻是LIPSERVICE(空頭支票)。既然信息不完全,再理性的判斷也勢必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如果美國政府還能夠保持理性的話,其反應必然是極度的緊張。當時美國總統是哀聲嚎(也有譯艾森豪威爾的),那陣子可是煩死了,他大概在想:“天哪,我他母親的實在太衝動了,竟然去嚇唬毛澤東;地球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好戰分子,甚至說過早打、大打、核打之類的話,公然聲稱核打之後絕種的是美國人而非中國人,言下之意就是他們中國人要乘核戰之機占領全地球。如果他真的跟美國艦隊交上火,接下來就是自然而然地把蘇聯拖下水,這正好中了他的下懷。嗚嗚,這一場大仗的結果如何,就連大慈大悲的耶穌基督和尚也說不清楚了。哎呀,我真是緊張死了,恨不得把給出去的麵子統統收回來,把那七艘航母全撤回來。杜勒斯,你趕快給老子打二兩老白幹來,哦不,來三斤,趁地球還沒有爆成七八顆小行星,咱們對酌澆愁。”

  且不說哀聲嚎在借酒澆愁。太平洋的另一邊,毛澤東正在興致勃勃地看著他一手導演的這出曆史大戲;戲中各主角的表情令他開心得要死。更令他開心的是,在這出名角如雲的偉大曆史劇中,隻有他知道這出戲將在什麽地方結束。若幹年後,尼克鬆(當時正好擔任哀聲嚎的副總統)將當麵把毛澤東恭維為一個精通政治技巧的“大師”,並自稱自己望塵莫及,慚愧慚愧。而且他還把這個恭維寫進了回憶錄,雖然此次台海危機的當兒,他正在扮演美國第二號右派領袖(僅次於麥卡錫)的角色,到處宣傳毛澤東的目標就是占領美國,滅絕美國天堂般的生活方式。

  美國人用航母給我們上課了。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受盡了外國人的欺侮。國力不如人,落後固是重要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軟弱。說“軟弱”並不是簡單地指“敢不敢打”,而是指國家民族的精神意誌,也就是通常說的“骨氣”。統治階級腐敗透頂,內戰內行,外戰外行,“老百姓怕官,官怕洋鬼子,洋鬼子怕老百姓”,如魯迅所說,他們把千方百計把人民“治理”成一盤散沙。平日奉行“寧贈朋友,不予家奴”,外敵入侵則“攘外必須安內”,所以,幾十萬日本兵,能夠統治大半個中國。除了老百姓的一盤散沙之外,還有幾百萬的偽軍在為虎作倀--說起來這真實中華民族的恥辱!魯迅和郭沫若之所以要棄醫從文,就是要改變中國人這“軟弱”的精神狀態。

  百餘年的慘痛教訓,“中國出了個毛澤東”,隻有他“不信這個邪”,領導中國人民,用大刀和索標、用小米加步槍,打敗了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站了起來”。建國之後,又毅然挺起腰杆,迎接挾二戰勝利之後的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強勢打到國門口的美國人的挑戰,直到把他們趕到三八線以南,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偉大勝利,為中國迎來了幾十年的和平建設時間。留下香港幹啥?就是一扇門。何來“閉關自守”!正是毛澤東打破了帝國主義的封鎖,使尼克鬆不得不主動訪華,建立邦交。也隻有毛澤東敢說:“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落後固然要挨打。但是,如果理解為落後隻好挨打,那就大錯特錯了;否則,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就隻好永遠任人宰割了。

  落後固要挨打;軟弱更要挨打,沒有骨氣隻配作奴隸和奴才!

  魯迅先生終生致力批判的就是奴性。所以,毛澤東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最可寶貴的性格。”

  《共產黨宣言》的最後一句話是:“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後來,這成了全世界共產黨人的戰鬥口號。二戰之後,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這口號又補充為“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全世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口號是基本經驗的總結,它告訴我們,被壓迫者要解放,一是要團結,二是要鬥爭。今天提起這一口號簡直恍若隔世了。青年人會說,你是那裏的老古董,都什麽時候了!換一個角度看正好也說明,自革命的“曆史終結”以來,不到二十年的解構,殖民意識、奴性和市儈意識世多麽可怕的“複歸”到國民的骨髓裏了。梁曉聲說過,日本鬼子再打來,甘願當漢奸的決不會少!

  《走向共和》的熱播、袁世凱、李鴻章和“老佛爺”的“重新審視”,周作人熱、張愛玲熱乃至胡蘭成熱,紅色經典的橫遭糟蹋,形形色色的焦國標招搖過市,劉廣誌之類的出現……告訴我們:買辦精英壟斷著話語霸權,一個崇洋媚外、低眉順眼的國民心態慢慢打造成功了。自毀精神長城,比武器的落後更為可怕。

  想當年14國武裝幹涉蘇俄,歐洲的工人階級可以拒絕為侵略物資裝船,這才有十月革命的勝利。如今,提起援朝援越抗美戰爭,精英們就咬牙切齒或撇嘴。南聯盟被肢解,我們低三下四向人送笑臉,仍不免大使館被“誤炸”。兩次侵伊戰爭,我們作壁上觀,在安理會上小心翼翼怕得罪美國人,仍不免招來美國的七艘航母的恐嚇。正像當年戰國時代,六國對一強秦的咄咄逼人,侵魏則韓趙隔岸觀火,滅楚則齊暗自慶幸,直到最後一個個被收拾幹淨。說轉型,倒是南斯拉夫最早,仍不免慘遭肢解。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舉起了降旗,依然四分五裂,國勢一落千丈。這算不算殷鑒?

  想一年之前,美國人一鼓作氣席卷伊拉克之時,那是何等不可一世。眼看著立馬就要收拾下一個“邪惡國家”朝鮮了。誰又想到一年之後美國人在伊拉克猶如陷入泥潭,現在,至少朝鮮在禦侮方麵可以鬆一口氣了。--伊拉克人的抗美戰爭,不是切切實實地支援了朝鮮嗎?如果,美國佬在中東陷得再深一些的話,那他在台海一定會少瘋狂一些。我們再設想,在朝鮮問題上如果也讓美國人如願以償的話,那他們一旦從中東和朝鮮兩處騰出手來,專在台海和我們較勁,甚至給我們戴一頂“邪惡國家”的帽子,那時我們孤軍奮戰,就該別人作壁上觀了。

  看來還是毛澤東有道理,全世界人民的反帝鬥爭都是互相支持的。

  再如,一談到拆除柏林牆,中俄精英就額手稱慶,高呼萬歲。然而,人家照樣“東擴”,老美的手已伸到中亞的聯體國了。在中東,以色列不是又在建隔離牆嗎?似乎這次精英們就不置可否了。

  再如我們的西鄰某國,美國人放手用卑鄙手段製造政變以扶植親美勢力,而對其人民的抗暴和民主運動,我們則噤若寒蟬,就不如美國人聰明了。--央視的國際評論談到美國人侵伊拉克,用的都是“推動民主化”的話語,表示著對於“人權大於主權”的默默認同。“民主”如此時髦,對於被壓迫人民爭取民主的解放鬥爭,為什麽連個道義同情都如此吝嗇呢?韜晦養光得了嗎?

  弱者的沒骨氣和一盤散沙狀態,正是強暴者賴以得逞的必要條件。落後是要挨打,軟弱更要挨打。

  美國人的七艘航母,是我們的難得教材。

  尼克鬆的恭維並不是信口胡說,因為毛澤東是在中國五千年的政治和戰爭文化中泡大的傑出領袖,當然深諳政治精髓,完全知道戰爭隻是政治的一種表現形式,是為政治目的服務的。他早就看出,在美國氣勢洶洶的殉道者長袍底下,其實是一雙篩糠般不住顫抖的軟腳。他知道,這才是做文章的關鍵;他導演的這出大戲,必須抓住美國人外強中幹的心理,把所謂的“危機”虛化,從而把“危機”變成台灣方麵的“烽火戲諸侯”。這樣將為遠道而來的美國“客人”準備一架梯子,使他們不僅可以從目前的尷尬處境往後退,而且可以從危機前的強硬姿態往後退。

  於是,毛澤東出乎意料地宣布:暫停炮擊,改為隔日一轟。而且他定下一個規矩,就是在解放軍在實施炮轟前,必須客氣地通知金門島上居民:“各位同胞,沒有長眼睛的炮彈要來了,請你們趕緊找個地方躲起來,以免受傷。這種帶有預報機製的戰爭形式一直持續了二十年,成為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觀。

  提前通知避彈,這是一種什麽樣的戰爭呢?對此,我倒是有一種類似的體驗。我是在一座新城長大的。城市建設之初,當然要使用大量的炸藥來開道。於是,那段時間大家都養成了一種習慣:一聽到某種音調(三長兩短還是什麽的,記不得了)的哨音,就得趕緊找個地方躲起來,不多一會便是一聲巨響,然後周圍傳來劈劈啪啪落碎石的聲音。哇,那時的心情真是緊張??有一次一幫子大人領著我們幾個小孩躲進一間臨時辦公室,蜷伏在磚牆下,隨後就是一聲巨響,一個茶杯大小的石頭飛過來,把門外離我們不到三米的一個石臼打得粉碎。

  如果沒有人提前通知,被打得粉碎的可能就不是石臼了。二十年的金門炮戰也許就是這種感覺。在這種情況下,甚至戰爭也會多一點情趣的。當然,這話得由金門島的老居民來說,我把自己的感覺說成他們的感覺,這就是越權。

  不過,有沒有情趣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毛澤東對金門的“打而不取”,逼迫美國出於對“多米諾骨牌理論”的盲目信仰,立即改變了迫使蔣放棄金門等小島的想法,因而避免了兩岸的進一步疏遠和隔離,挫敗了美國製造“兩個中國”的陰謀。毛澤東形象地把處於“打而不取”戰略之下的金馬諸島稱為套住美台的“絞索”,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個譬喻的恰當性。雖然說是“絞索”,蔣老先生卻為自己有幸被吊在這絞索上而感到樂不可支。據說,在大陸方麵炮擊金門後,老蔣是全世界第一個為毛澤東拍案叫好的人。老蔣活了八十多年,大概就這一次出自真心地為毛澤東叫過好,真是難得,讓人不得不對他老人家堅持一個中國的信念感到敬佩。

  更有趣的是,美國國內輿論紛紛認為,美國政府為了兩個“無用”的小島而甘冒犧牲美國大兵乃至打世界大戰的風險,實在是過於魯莽。迫於國內壓力,杜勒斯國務卿隻好轉移注意力,公開把小跟班蔣介石罵了一頓:“你看你,憑你那點隻配給共軍當‘運輸大隊長’的狗屁水平,還搞什麽‘反攻大陸’,差點給老夫惹出一身麻煩;這次台海危機,責任全在你。你給我聽好了,以後不得再向美國要求什麽‘反攻大陸’,隻許守,不許攻,??否則你去喝西北風。”嗬嗬,老先生為此一定非常難過,因為他竟然被毛澤東假手美國佬賞了一耳光,真是的。這一耳光可能使他再也不願意為毛澤東拍案叫好,而且他後來確實似乎沒有再次佩服過毛澤東。

  因為昨日見有報道稱美軍正在抓緊修練同時部署七艘航母的葵花寶典功夫,不禁油然想起了這個曆史公案。當然,時勢不同矣。當年毛澤東是巴不得美國的航母開過來,正好借此做大聲勢,甩開膀子大展縱橫捭闔的手腕。如今我們希望的卻是如何把美國客人的“小鷹級”或者“尼米茲”級大型靶船阻攔或者擊沉在太平洋深處。不過,毛澤東對抗七艘美國航母的曆史或許能夠向今天證明:決定戰爭勝敗的終極力量,來自於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而不僅僅是軍事實力在唱一出血與火的獨角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