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毛澤東與中國五十年 —— 紀念毛澤東生誕辰 zt

(2007-02-11 14:03:01) 下一個

毛澤東與中國五十年 —— 紀念毛澤東生誕辰

作者簡介: Ziming517, 21歲, 土木工程專業學生 誌向參軍


  今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54歲的生日,在合上《遠東:朝鮮戰爭》的最後一頁之後我坐到了我的電腦桌前,用鍵盤敲擊出我複雜的思緒。我出生於八十年代初,是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並生活在日漸豐裕的物質環境中的一代。對此我既感到慶幸亦感到可惜,慶幸的是我出生在城市,出生在一個沒有硝煙,沒有饑餓,沒有瘋狂政治運動的年代,可惜的是我錯過了轟轟烈烈,起伏跌宕的大時代,而且我從父輩那一代人身上再也找不到多少那個時代的痕跡。

  今年的9月9日是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逝世27年紀念日。從官方的媒體裏我還沒有發現有任何的提及或悼念(也許是我沒有注意到)的新聞。毛澤東這個名字到了今天更多的人隻是把它作為那個不堪回首的年代的象征,而部分學者或精英們則慣於把它作為一個抨擊昨日的社會以充實自己的論據的政治符號。無論怎樣,今天我們依然生活在這位偉人親手締造的國家裏,我們至今大部份行之有效的製度,整個社會普遍的道德基礎和日常生活中所習以為然的方方麵麵都留有這位偉人的影子,但他的名字以及影響卻似乎逐漸在國人的思維中消失。當我翻開曆史追尋及思考這個國家成長的曆程後卻發現,毛澤東這個名字以及它所象征的革命精神已經深深地熔鑄到整個中華民族的靈魂與政治文化之中!

  “……尼赫魯在1947年8月宣告:“機會之門為我們打開了”,我們要結束“貧窮與無知和疾病與機會不等。”兩年以後,毛澤東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我們國家的前途是無限光明的’。但是,羅恩說:“當印度領導人今天在準備慶祝印度頭一個50年的時候,卻不得不承認除了在人權和公民自由的領域外,幾乎在每一個層麵,中國都在改善其人民——包括最窮的公民——的生計方麵比印度做得更多”。印度外交部長、前駐中國大使說:“毫無疑問,從直接的對比當中,中國做得比印度更好。所有的主要指標都比印度更好。”
                
  ——韓德強《五十年、三十年和二十年》

  1950年,是一個偉大新紀元的開端,同時也是初生的共和國所麵對第一次嚴峻考驗。

  1949年宣布建國時,大陸上的國民黨殘部以及各地的土匪總數超過二百萬,蔣介石倉惶逃到台灣島上對反攻大陸殘存幻想,西藏仍然處在封建的農奴製的統治下幾乎與世隔絕,在經曆八年抗戰與三年內戰後的中國隻有在東北日本統治時期留下僅有的一點工業基礎。就是在這樣一個滿目蒼夷的廢墟中站起來的中國人在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領導下第一次以主人翁的姿態去審視並著手重建一個強大的國家。

  從1950年所頒布並實施的一係列的法規及決定有力地顯示出新生的人民政府的胸襟與抱負:

  1950年2月24日,政務院總理周恩來發布關於嚴禁鴉片煙毒的通令。在新政權強有力的管製下,僅僅用了短短三年時間,危害中國百餘年的鴉片煙毒就被禁除,幾近絕跡。

  1950年3月,政務院頒布《關於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要求統一全國的財政收入統一全國物資調度,統一全國現金管理,以做到全國範圍內的國家財政收支平衡。

  1950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公布實施。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由劉少奇支持製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宣布在全國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製。到1952年底,全國除新疆、西藏等地區外,基本完成土改。3億多無土地或少地的農民無償獲得了約7億畝田地,免除了每年向地主交納約700億斤糧食,地主階級被徹底消滅。

  1950年10月1日,從成都到重慶的成渝線建成通車。這條全長505公裏的鐵路是1950年6月開工,這是新中國建成通車的第一條鐵路,也是我國自行設計施工,完全采用國產材料並且沒有向外國借款修建的第一條鐵路。

  1950年10月3日,新中國創辦第一所新型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同盟會元老吳玉章任校長。

  1950年10月14日,政務院頒布《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全麵治理淮河工程正式開始。

  ……

  但正當國民經濟一步一步地從崩潰的邊緣走回正軌時,中國東北邊境的鄰國爆發了一場內戰,並由於世界第一強國美國的積極卷入而令新中國的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1950年10月3日,當收到金日成委托特使帶來的請求中國出兵的急信時,毛澤東陷入了苦思之中。無用置疑,以中國當時的狀況及設想不願意同時也沒有能力卷入一場大規模的局部戰爭,而且對手還是在二戰中所向披靡的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6月27日杜魯門在宣布出兵朝鮮的同時,公然聲稱:‘我已命令第七艦隊阻止對台灣的任何進攻’。在使台灣‘中立化’的借口下,美國海軍開進台灣並控製了台灣海峽。以朝鮮爆發內戰為理由占領中國領土,這完全是一種踐踏國際法準則的侵略行為。1950年11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伍修權在聯合國安理會上的發言,曾對美國的這種侵略借口加以有力地批判:‘各位代表先生,能不能設想,因為西班牙內戰,意大利就有權占領法國的科西嘉?能不能設想,因為墨西哥內戰,英國就有權占領美國的佛羅裏達?這是毫無道理的,不能設想的。’”

  ——徐焰《第一次較量》

  但美國背信棄義地在解放台灣的問題上橫插一杠不由得深深地激發起了毛澤東以及每一個中國人內心的積壓已久的民族自尊。當1950年10月25日誌願軍首戰雲山重創美軍騎兵第一師後,世界開始隱隱地感覺到一個巨人即將在北半球站起來。曆時兩年零九個月的朝鮮戰爭表明了中華民族已經徹底擺脫了百年積弱,成為世界上一股不可輕侮的力量。關於朝鮮戰爭的勝負有許多結論,但設想一下,一個完全沒有重工業及百廢待舉的新生國家和一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較量的結果是平手(姑且這麽說吧,實際上中國人民誌願軍是師出鴨綠江,最後與聯合國軍僵持在三八線),比如就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在擂台上和泰森那樣重量級拳王打成了平手,誰能說這不是他的失敗呢?

  或許直觀的比較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其時,美國的工業總產值占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1950年美國的鋼產量達到8772萬噸,小麥產量達到資本主義世界總產量的30%以上,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507億美元。1949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價值為247億多美元,占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總量的70%。美國還是當時世界上科技最發達的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大、水準最高的科技人才儲備。

  ……

  到1950年,新中國的工農業總產值僅為574億元人民幣,換算成美元,還不夠美國工農業總產值的尾數。以戰爭繳獲為最主要軍事武器來源的人民解放軍是從使用大刀長矛作戰的紅軍發展而來的,即便由於戰爭的勝利而使裝備大大改善,而中國軍隊每個軍70毫米的火炮也僅有190多門,是美軍一個師裝備的一半兒,而且大部分還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繳獲的舊式火炮。”

  ——王樹增《遠東:朝鮮戰爭》前言

  “令人十分吃驚的是,中共軍隊充其量隻有迫擊炮,卻在朝鮮打敗了全世界軍隊中火力最強,又完全擁有製空權的美國軍隊。中共軍隊使用的步槍和機槍,來源比較混雜。其中有從國民黨軍隊手中繳獲的美式武器,有的則是二戰結束時在滿洲收繳的日本造的武器。他們擁有大炮不多,而且大部分留在了滿洲。”

  ——節選自 貝文.亞曆山大《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

  而對一個國家、民族落後的痛苦體味最深的,莫過於它的軍隊。

  按西方的軍史學界的觀點,朝鮮戰爭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950年6月25日南北韓之間爆發內戰起,朝鮮人民軍以強大的攻勢把南韓軍隊及美軍壓縮在釜山防禦圈內至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仁川港成功實施兩棲登陸切斷北朝鮮人民軍的後勤與退路使北朝鮮軍隊在迅速潰敗中北撤。第二階段則是指從1950年10月25日美軍與誌願軍在雲山地區的遭遇戰開始至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和《關於停戰協定的臨時補充協議》的簽訂為止。而我們所說的朝鮮戰爭應是指第二階段。而整個朝鮮戰爭的主體都基本集中在從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這八個月裏麵,期間中國軍隊連續發起五次大型戰役將戰線從鴨綠江邊一直推到38線附近,甚至曾經一度占領南韓首都漢城,最後由於軍事上無法克服的困難尤其是後勤補給問題,最終與聯合國軍在“三八”線附近反複拉鋸。餘下的兩年時間則在無數個小型戰役中進行艱難的談判,並最終於1953年實現停戰。這便是對朝鮮戰爭的過程所作一個簡要的概括。

  以下是誌願軍與聯合國軍在朝鮮戰爭中部分的統計資料:

  誌願軍   美軍其他國家
  陣亡 114000餘人 33629人合計兵員損失約為17200餘人(不含南韓軍隊)
  戰鬥傷亡減員 366000餘人 20600人
  負傷 383000餘人次 103248人
  被俘 21400餘人 3746人
  失蹤 29000餘人(包含被俘) 8000餘人
  合計 390000餘人 169300餘人
  消耗各類物資 560萬噸 7500萬噸

  從簡單的數字中我們不能夠得出什麽深刻的結論,也無法顯示出這場戰爭的殘酷性。戰爭的車輪從來都需要無數士兵的鮮血去潤滑,而我最關心的正是一個個普通的中國士兵他們在這場世界上罕有實力差距的戰爭中如何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支撐起民族的脊梁。直到今天,美國人用超級電腦都無法推演出為什麽在當年上甘嶺的戰鬥中美軍會失敗,那是因為他們永遠都不會明白一個古老偉大的民族覺醒後所迸發出的力量有多麽巨大!當我翻閱在圖書館裏尋找到的許多關於這次戰爭的記述時激蕩的思緒時常把我帶回到五十多年前橫屍遍野的朝鮮戰場,我似乎親眼看著巨大的美軍坦克如何把中國士兵的身體卷進履帶後又高高地拋起,看著成千上萬的中國軍隊在漢江邊被美軍飛機任意掃射而血肉模糊地倒下,看著那些衣衫襤褸的中國軍人在行軍途中因為耗盡最後一點生命而無聲無息地倒下,漫天風雪瞬即便掩蓋了他們的軀體…… 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這些到今天仍然能夠從小學課本上見到的名字正是這支軍隊的縮影。五十年了,靈與肉早已化為明月與清風,就讓我們摒除一會兒生命中的物欲回憶一下那個不可思議的年代吧:

  “抗日戰爭其實是險勝慘勝,國民黨軍隊被打的屁滾尿流。而同樣是投降了中共的國民黨軍隊卻在朝鮮戰爭中把美軍打的屁滾尿流。……中國從他們的勝利中一躍成為一個不能再被人輕視的世界大國——如果中國人沒有於1950年11月在清長戰場穩執牛耳,此後的世界曆史進程就一定不一樣。……當29日上午10時,美陸戰第一師發起八次衝擊後,陣地上活著的人隻剩下楊根思和兩名傷員,所有的彈藥已經打光了。增援部隊尚在途中,美軍又發起了第九次衝鋒。這些身經百戰的誌願軍士兵對死亡和戰鬥已經習以為常,戰鬥對於他們就像農民的耕作,無所謂恐懼和緊張。當麵臨人員傷亡殆盡,不可能再次守住陣地的時候,楊根思最惦記的是將那挺貴重的重機槍帶走交給後麵的部隊,沒有什麽豪言壯語。兩名快耗盡體力的傷員受命帶著重機槍離開時,隻是冒著炮火站直了凍餓數天的身子,給連長行了個軍禮作為永別。當美軍再次衝上陣地時,楊根思引爆了炸藥。隨後不久,誌願軍步兵們又頂著美軍鋪天蓋地的炮火,向那個陣地發動了第十次反擊……

  12月1日,進至清津、惠山鎮等地的美軍開始向鹹興地區撤退,柳潭裏的陸戰第五團和第七團也在大量飛機坦克支援下全力衝出包圍,向下碣隅裏靠攏。而誌願軍的凍餓減員已達到驚人的地步,戰鬥異常慘烈、悲壯。堅守死鷹嶺1519主峰的五十九師一七七團臨時拚湊的一支部隊英勇奮戰,用收集來的手榴彈,鋪天蓋地的投向衝擊的美軍,總共打垮了敵人8次衝擊。這片陣地上的積雪被炮火烤化,冷風一吹就又把剩餘60多名誌願軍守軍都凍在泥雪中。當美軍突圍行動開始後,他們中多數人腿已經凍得壞死,被結在地上動彈不得,隻能看著美軍丟棄凍壞的重裝備,沿著死鷹嶺山下公路向東撤退。最後這些生還者由團指揮所和醫護人員撬開冰塊背下來的。誌願軍第八十一師第二四二團第五連奉命在美軍撤退途中設伏。當戰鬥打響後,卻無人站起來衝鋒。已經展開戰鬥隊形的整整一個連的幹部戰士,全部凍死在簡易的掩體中。一百多人的連隊,幸存者僅僅是一個掉隊戰士和傳達命令的通訊員。第六十師第一八零團二連在守衛黃草嶺1081高地時全連都凍死在陣地上,許多士兵的手凍結在步槍上無法分開。這些頑強的士兵在連續幾個晝夜攝氏零下40度的嚴寒中,沒有一點熱食進口,依舊靜靜的埋伏在冰冷的雪地裏。”

  ——節選自《清長之戰》英國牛津大學戰略學家羅伯特.奧內爾博士著

  “這是三連的最後時刻,也是那些親眼目睹了鬆骨峰戰鬥的美國人記憶深刻的時刻。沒有了子彈的中國士兵腰間插著手榴彈,端著寒光凜凜的刺刀無所畏懼地迎麵衝了過來。刺刀折斷了,他們抱住敵人摔打,用拳頭、用牙齒,直到他們認為應該結束的時候,他們就拉響了身上的手榴彈。共產黨員張學榮是爬著向敵人衝上去的,他已經身負重傷,沒有力氣端起刺刀,他爬到美軍中間拉響了在犧牲的戰友身上撿來的四顆手榴彈。一個叫邢玉堂的中國士兵,被美軍的凝固汽油彈擊中,渾身燃起大火,他帶著呼呼作響的火苗撲向美軍,美軍在一團大火中隻能看見那把尖頭帶血的刺刀。美軍士兵在這個"火人"麵前由於恐懼而渾身僵硬,邢玉堂連續刺倒幾個敵人,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緊緊抱住一個美國兵,咬住這個美國兵的耳朵,兩條胳膊像鐵鉗一樣箍住敵人的肉體,直到兩個人都燒成焦炭。

  美軍的第五次衝鋒終於失敗了。鬆骨峰的三連陣地上隻剩下了七個活著的中國士兵。

  鬆骨峰陣地依然在中國士兵手中。

  鬆骨峰戰鬥最後結束的時候,一個從中國來到朝鮮的名叫魏巍的作家和一一二師師長楊大易一起走上了三連的陣地。陣地上,在幾百具美軍士兵的屍體和一片打亂摔碎的槍支中間,他們看見了犧牲的中國士兵仍保持著的死前熱血賁張的姿態。他們手中的手榴彈上粘滿了美國兵的腦漿,嘴上還叼著美國兵的半個耳朵。那個名叫邢玉堂的戰士的屍體還冒著餘煙,他的手指已經插入他身下那個美國兵的皮肉之中。作家魏巍將鬆骨峰戰鬥寫成了那篇著名的通訊,名為:《誰是最可愛的人》”

  ——王樹增 《遠東:朝鮮戰爭》

  “ 中國人釋放俘虜的做法與北朝鮮人對待俘虜的做法截然不同(北朝鮮人往往在俘虜腦袋後麵補上一顆子彈)。

  有一次,中國人甚至將重傷員用擔架放在公路上,爾後撤走,在我方醫護人員乘卡車到那裏接運傷員時,他們沒有向我們射擊。

  我們後來體會到,中國人是堅強而凶狠的鬥士,他們常常不顧傷亡地發起攻擊。但是,我們發現,較之朝鮮人他們是更加文明的敵人。有很多次,他們同俘虜分享僅有的一點食物,對俘虜采取友善的態度。這樣做,很可能是想讓俘虜深深感到,生活在共產主義製度下要比資本主義製度下好得多”

  —— 馬修. 李奇微 《李奇微回憶錄》

  今天,當我們為經濟的高速增長而喜悅不已,為洶湧澎湃的物質狂潮所傾倒,為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爭得一席之位而殫精竭慮時,還有多少人會記起那些至今仍長埋在長津湖畔和馬蓋高原上的中國士兵,還有多少人能夠想象得出那些穿著樸素軍裝的中國農民怎樣啃著凍得像石頭一樣堅硬的玉米棒,一把炒麵一把雪的艱苦生活;怎樣一邊與無情的嚴寒作鬥爭一邊用血肉之軀抵擋敵人飛機大炮嗎?“喋血嶺”、“傷心嶺”、“喇叭高地”,這些名字的意義隻有那些在當年殘酷無比的戰鬥中幸存下來的美軍老兵才能夠顫抖著說出。在美國,朝鮮戰爭成為“被遺忘的戰爭”,就連商業觸覺向來敏銳的好萊塢大導演們也從未踏足這片“禁地”。美國人真的忘記了嗎?恐怕不是,隻是現實與自尊之間的矛盾與難堪令美國人自覺地選擇了遺忘。美國政府、美國軍方、普通的美國人都無法說清楚為什麽在當年占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仍然取得這樣一個難堪的結果。但可悲的是,在今天的中國它同樣也是一場“被遺忘的戰爭”,不同的隻是它是被政府與媒體有意無意地忘記而已。在戰爭最艱難的時期,幾乎每次戰鬥都是以堅守陣地的最後一個中國士兵懷抱著爆破筒或成捆的手榴彈撲向敵人而結束。曾經在太平洋戰爭最殘酷的島嶼爭奪戰中與誓死不降的日軍精銳交手過多次的美軍陸戰隊都被中國人即使在強大的火力麵前依然一波又一波似乎永不停息的進攻精神所震撼。用一個美國老兵的話說:“……他們好像根本不把生命當回事!”每當我看到這些類似的回憶錄時總感到無比的心酸,難道中國人的生命就真的如此不值錢嗎,難道每一個死於敵人炮火之下的誌願軍士兵不都是有父母生養的嗎?就是因為裝備的落後,不知道有多少誌願軍戰士被炸死轟死燒死,因為沒有空軍,後勤補給線受到美軍飛機的嚴密封鎖,無法為前線提供足夠的禦寒衣物,導致有近90%的誌願軍戰士身上有凍傷。強大啊,強大啊!中華民族自1840年開始便成為世界列強眼中的劣等民族、東亞病夫,如果說八年的浴血抗戰令到中國在亂刀宰割中痛醒,那麽在朝鮮戰爭中的奮力一搏才令中國真正在世界上站起來,盡管滿身傷痕,一無所有,但終於是用自己的雙腳穩穩地踏在東方的大地上,用力地挺直了被壓彎足足一個世紀的民族的脊梁!

  半個多世紀過去,硝煙散盡,朝鮮三千裏江山依舊秀美動人,那是因為有十四萬的中華兒女已經化為她的一部分默默地守護著,其中有一個士兵的名字叫毛岸英。他是那個偉大鄰國的領袖毛澤東的長子,是一個童年沒有享受過一天父愛甚至是安定生活的苦孩子,他自出生那天起便隨母親楊開慧到處奔波逃難,八歲時連同母親和兩個弟弟被軍閥抓去坐牢並親眼目睹母親被處決。日後一度與弟弟岸青(二弟岸龍病故)在上海四處流浪,以賣報推車為生,期間曾被巡捕毆打成腦震蕩。毛岸英後來到蘇聯留學成為裝甲兵上尉並隨蘇軍攻入德國,一直至1946年才回到延安與闊別十八年的父親毛澤東見麵。

  “抗美援朝開始後,毛澤東決定送兒子出國參戰。江青和其他一些同誌都曾勸過毛澤東,說岸英在單位裏負責任務很重,不好離開,不要去參戰了。毛澤東講了應該去的道理。給我印象最深的仍然是那一句:“誰叫他是毛澤東的兒子!他不去誰還去?”
  
  毛岸英犧牲後,彭德懷來了電報。葉子龍、同周恩來、江青商量一番、沒有告訴毛澤東。後來,毛澤東辦完公到新六所一號樓休息時,葉子龍和江青才把消息報告了毛澤東。

  當時,毛澤東正坐在沙發裏。聽到消息先是一怔,盯著江青和葉子龍一聲不響。江青和葉子龍不敢說第二遍,也沒敢說一句安慰的話,不約而同垂下頭。

  於是,毛澤東眨了一下限,目光開始緩緩移動,望住茶幾上的煙盒。他去拿煙,兩次都沒有將煙從煙盒裏抽出來。我忙幫他抽出一支煙,再幫他點燃。

  屋裏靜了很長時間,誰也沒說一句話。能夠聽到的隻有毛澤東噝噝的從牙縫往裏吸煙的聲響。陝北農民吸煙都喜歡發出這種噝噝聲。大概是煙霧熏了毛澤東的眼睛,大概他想起了許許多多的往事,我見到毛澤東眼圈陡然一紅,變濕了。

  葉子龍一聲不響地退了出去。

  又沉默了很久,毛澤東吸完第二支煙,把煙頭用力擰熄在煙缸裏,發出催人淚下的一聲歎息:‘唉,誰叫他是毛澤東的兒子呢……’

  我把頭扭向一邊,我哭了。

  毛澤東沒有哭,又吸燃一支煙,開始聽江青匯報兒子犧牲的經過。我隻聽清幾句:敵機轟炸,扔燃燒彈,毛岸英從防空洞裏出來就沒回去,燒死了。更多的話我沒聽到。因為我腦子裏總是回蕩著那聲歎息:‘唉,誰叫他是毛澤東的兒子呢……’”

  ——權延赤著《走下神壇的毛澤東》
 
  在革命年代,毛澤東的家族已經為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的犧牲,而在建國初期作為黨和國家的領袖卻再次為民族的利益失去至愛的兒子,試問世上有那個國家的領導人(除了斯大林之外,他的長子二戰中死於德國的戰俘集中營)願意把自己的子女送上冷酷無情的戰場,聲稱為維護南朝鮮的自由和獨立的美國、英國以及聯軍中的各個國家的領袖又有那個會把自己的子女送去參加這場所謂的“為自由而戰”的戰爭呢?

  在這場與世界頭號強國的對抗中,新中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也得到了巨大的勝利。其代價是首先是遺留下台灣問題直至今天,其次打亂了新中國經濟複蘇的原計劃,新中國為這場戰爭付出了巨大的人員傷亡,並從此中國與西方隔絕了二十多年(其實也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全麵的封鎖)而且在亞洲麵臨日益緊迫的戰略圍堵。但相比之下其好處卻更加巨大,首先是朝鮮一戰戰出新中國的軍威國威,從停戰的那一刻起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敢忽視中國的存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空前高漲,中國自近代以來首次成為左右世界進程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次,在與當時世界上最現代化的軍隊長達三年的較量中令到中國軍事思想產生劇烈的轉變,並在戰爭中誕生並磨練出一支現代化的空軍,而且也從此啟動了中國軍隊的現代化進程。戰爭的結果令蘇聯對中國共產黨刮目相看,並於建國初期對中國實施全麵的援助,為中國建立健全的工業體係,複蘇國民經濟並在高科技領域取得長足發展留下不可磨滅的功績。朝鮮戰爭的影響一直持續多年,盡管建國以後經曆多次政治動亂,邊境戰事不斷,甚至中蘇反目後蘇聯在邊境陳兵百萬,但都一直未敢叫板中國軍隊,原因就在於各國皆懾於韓戰中中國軍隊之威。舉一個很明顯的事例,1982年,被譽為現代海戰經典的福克蘭群島戰爭中,遠征萬裏的英國皇家海軍成功地擊敗阿根廷海軍向世界宣示對馬島無可爭議的主權,但對於英國人引以為豪的東方明珠——香港卻是如此順利地交還給中國!難道這個在一百年前向中國傾銷鴉片,作為八國聯軍中的一員攻入北京城火燒圓明園的老牌資本主義強國忽然之間大發善心嗎?難道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香港還比不上大西洋上的幾個小島嗎?曆史證明這絕對是不可能的,唯一的答案是實力!可以說如果沒有朝鮮戰爭中顯示中國巨大的戰爭能力,沒有兩彈一星顯示出中國對高科技的駕馭能力,對核訛詐無所畏懼的氣概,英國人是絕對不會如此輕易將其苦心經營一個多世紀的亞洲第一港——香港交還中國。中國之所以在毛澤東時期社會表麵的動亂之下仍然能夠維持整體大局的穩定,二十多年裏在基本沒有大的戰事的和平環境下進行建設實在要感謝當年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毅然出兵朝鮮的偉大決定!

  還有一樣奇跡是,盡管朝鮮戰爭延緩了國內的重建速度,而且朝鮮戰爭的軍費最高時甚至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0%,但中國共產黨一邊在朝鮮應付美國軍隊一邊應付國內的土豪劣紳和各式各樣的投機資本家,在戰爭進行的三年內成功地複蘇國民經濟使之達到49年以來最好的狀況,並學習蘇聯的經驗擬定和執行了第一個五年計劃。

  毛澤東身後為人詬病最多的是不懂經濟、閉關自守以及發動文革。即使是許多曾經長期生活在毛澤東時代那一代人也如此認為。就以我父親為例,他解放前出生,十九歲進入國營企業,一直工作了四十年,可以說他一生中最寶貴的青春都獻給了毛澤東領導下的那個熱情高漲的年代。但每當問及文革與往事時,搖頭及歎息是必然的反應。也許是對文革時社會上的倒行逆施以及身邊的人事感觸太深,以至它們幾乎成為父親對過去的全部記憶。對老一輩人的集體性失憶總是讓我困惑不解,因為正是由於他們在毛澤東時代的熱情忘我無私奉獻才奠定了今日中國社會的基礎,他們從來沒有抱怨過那個時代生活的困難反而懷念昔日人人平等,盡管政治色彩濃厚但卻健康高尚的社會風氣,工人農民名副其實地成為自己主人。當我翻閱經濟史卷,各種年鑒以及許多國內外學者對毛澤東統治的二十多年的經濟成就分析後才對父親口中的動亂年代開始有真正的了解,也正因為我沒有在那個年代生活過,對那個年代缺乏感性的認識,因此能夠以比較理性的態度去審視各種曆史資料,得出相對客觀的結論。

  以下是我對從1953年“一五”計劃開始實施至1976年毛澤東逝世的這一段時期中國的經濟建設方麵的一些簡要分析。

  從1953年-1957年的“一五”計劃時期,我國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基本完成計劃所規定的各項建設任務,主要依靠我國人民的力量,加上當時蘇聯等國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勝利完成,使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基本確定。在整個國民收入中,國營經濟、合作經濟和公私合營經濟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內完成基本建設投資總額550億元,新增固定資產460.5億元,相當於1952年底全國擁有的固定資產總值的1.9倍。595個大中型工程建成投產,初步鋪開我國工業布局的骨架。 “一五”計劃的成功實施為日後中國工農業尤其是重工業的高速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在工農業具體增長方麵,根據中國《中國統計年鑒1985》列出的數據如下:

  工農業總產值指數
  (以1952年為100)

年份 工農業總產值 農業總產值 工業總產值 輕工業總產值 重工業總產值
1949 -- 56.3 ------ 67.4 ------ 40.8 ------ 46.6 ------ 30.3
1950 -- 69.5 ------ 79.3 ------ 55.7 ------ 60.6 ------ 46.7
1951 -- 82.7 ------ 86.8 ------ 77.0 ------ 81.0 ------ 69.7
1952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1953 --114.4 ----- 103.1 ----- 130.3 ----- 126.7 ----- 136.9
……
1970 --424.3 ----- 166.3 ----- 787.1 ----- 515.6 ---- 1290.2
1971 --475.9 ----- 171.4 ----- 904.4 ----- 549.1 ---- 1566.3
1972 --497.4 ----- 185.5 ----- 964.1 ----- 583.1 ---- 1675.9
1973 --543.0 ----- 193.2 ---- 1055.7 ----- 644.9 ---- 1821.7
1974 --550.6 ----- 202.1 ---- 1058.9 ----- 662.3 ---- 1792.6
1975 --616.2 ----- 202.1 ---- 1218.8 ----- 748.4 ---- 2093.8
1976 --626.6 ----- 207.1 ---- 1234.6 ----- 766.4 ---- 2104.3
  注:本表按可比價格計算

  社會總產值構成(以社會總產值為100)
  單位:%
  年份 農業 工業
  1949 58.5 25.2
  1950 56.2 28.0
  1951 51.3 32.2
  1952 45.4 34.4
  1953 41.1 36.3
  ……
  1970 27.8 54.8
  1971 26.3 56.5
  1972 25.5 57.3
  1973 25.7 57.4
  1974 26.3 56.2
  1975 25.0 58.1
  1976 25.4 58.1
  注:本表按當年價格計算

  如果我們將毛澤東主導下的中國二十多年經濟建設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的話,它所取得的成就是無可置疑的。從1952年三年恢複時期結束算起到1976年毛澤東逝世為止,工農業總產值增長超過五倍(別忘了鄧小平提出的中國經濟建設戰略三步走中的第二步:實現二十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也就是說用二十年時間使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三倍),那麽毛澤東時期的經濟增長率比起改革開放之後被譽為騰飛或奇跡的經濟增長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要成為現代化國家,工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數據中可以看到,1949年,工農業產值分別占社會總產值的25.2%和58.5%,而到了1976年這個比例幾乎顛倒了過來,工農業產值分別占社會總產值的25.4和58.1。尤其是重工業總產值從1952年到1976年間以平均每年83.5%的驚人速度增長。

  以下是幾個關鍵部門的發展數據:從1952年至毛澤東時代結束期間,鋼鐵產量從一百四十萬噸增長到了叁千一百八十萬噸,煤炭產量從六千六百萬噸增長到了六萬一千七百萬噸,水泥產量從叁百萬噸增長到了六千五百萬噸,木材產量從一千一百萬噸增長到了五千一百萬噸,電力從七十億千瓦/小時增長到了兩千伍百六十億千瓦/小時,原油產量從根本的空白變成了一億零四百萬噸,化肥產量從叁萬九千噸上升到了八百六十九萬叁千噸。同時,中國從無到有,建立起規模龐大的航空、航天、原子能及門類齊全的軍工體係。舊中國是一個工業近乎空白、科學技術落後的大國,優先發展重工業是建立工業化的現代國家的必然選擇,但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同時如何兼顧農業、輕工業以及其他與民生相關的行業卻是橫在毛澤東眼前的一道難題。曆史上有名的毛梁(漱溟)之爭正體現了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經濟工作中的主要矛盾。1953年8月11日,梁漱溟在政協擴大會議上發言,認為黨中央的工作重點主要放在了工業與城市,因此近幾年裏城市工人的生活提高得很快,而鄉村農民的生活依然很苦。毛澤東在當年9月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24次會議上,以“仁政”為題的一段講話便對梁作出了回應:

  “……現在,我們施仁政的重點應當放在建設重工業上,要建設就要資金,所以人民的生活雖然要改善,但一時又不能改善得太多。就是說,人民生活不可不改善,不可多改善;不可不照顧,不可多照顧。照顧小仁政,妨礙大仁政,這是仁政的偏向。”

  但事實上,在改善人民生活尤其是基礎建設方麵所取得的真實成就還是應該得到曆史公正的評價。以下是1952年至1978年部分重要國民經濟指標的匯總:

項目 單位 ---------- 1952年 -- 1965年 ---1978年
糧食 萬噸 ---------- 16392 --- 19453 --- 30447
棉花 萬噸 ---------- 130.4 --- 209.8 ---- 216.7
豬、牛、羊肉 萬噸 -- 338.5 --- 551.0 ---- 856.3
原煤 億噸 ------------ 0.66 --- 2.32 ---- 6.18
原油 萬噸 ------------ 44 ---- 1131 ---- 10405
發電量 億度 ---------- 73 ----- 676 ------ 2566
鋼 萬噸 ------------- 135 ---- 1223 ------ 3178
水泥 萬噸 ----------- 286 ---- 1634 ------ 6524
機床 萬台 ----------- 1.37 ----- 3.96 ----- 18.32
旅客周轉量 億人公裏-- 248.4 --- 697.1 ---- 1743
鐵路 億人公裏 ------- 201 ----- 479 ------ 1093
公路 億人公裏 -------- 22.7 --- 168.2 ----- 521
水運 億人公裏 -------- 24.5 ---- 47.4 ----- 101
空運 億人公裏 --------- 0.2 ----- 2.5 ------ 28
輸油、輸氣管道 億噸公裏 0.3 ----- 1.0
小學在校學生數 萬人 - 5110 --- 11621 ---- 14624
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 萬人 249.0 - 933.8 ---- 6548.3
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 萬人 19.1 -- 67.4 ----- 85.6
報紙出版數量 億份 --- 16.1 ----- 47.4 ---- 127.8
醫院病床數 萬張 ----- 16.0 ----- 76.6 ---- 185.6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85年》

  基礎設施建設方麵,共完成了一百多萬公裏的公路,兩萬多公裏的鐵路(改革開放二十二年所建鐵路僅一萬多公裏) ,其中絕大部分是穿越於群山峻嶺和戈壁沙漠,如1954年12月25日建成通車的川藏(全長2255公裏)和青藏(全長2100公裏)公路,使西南叁省、青海、廣西、福建、新疆、寧夏、河套平原等結束了沒有鐵路的曆史。在水利建設方麵,完成了主要大江河的治理工作,興建了五萬多座水庫。在文教衛生方麵,在“文革”結束時基本實現了義務教育,教育經費的投入最高曾達國民生產總值的5%,建立了近千所大專院校、數千所的各類中專及完善的基礎教育體係。在“文革”期間,學齡兒童根本不存在上不起學的問題,與現在普遍存在的失學兒童現象形成鮮明對照。1952年6月開始在城市居民中推行公費醫療製度,在各縣城和公社建立了衛生院,並培養了遍布鄉村的赤腳醫生隊伍。,農民看病也收費低廉,發燒感冒類打針吃藥費用一般在一元以下。值得一提的是,所有這些成就是在國際環境惡劣、大戰不斷的情況下,通過自力更生實現的。在毛澤東逝世時,既沒留下外債,也無通貨膨脹,這在發展中國家是極其罕見的。


  其中需要特別提到的是對日後工業布局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曆時多年、規模空前龐大、涉及領域廣泛的三線建設項目:

  從1964年開始,以備戰為中心,以工業交通、國防科技工業為基礎的大規模建設展開,這種大規模建設也稱為三線建設。所謂三線建設,是以沿海、邊疆地區向中國內地劃分成三個區域,沿海和邊境地區稱為一線;四川、貴州、山西、甘肅、湖南、湖北等地區稱為三線;一、三線之間的中部地區稱為二線。同時,也把西南、西北地區(主要指四川、貴州、陝西、甘肅)稱為大三線,把中部及沿海地區的腹地稱為小三線。三線建設初期的主要項目包括:四川、雲南交界的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成昆鐵路,以重慶萬縣為中心的造船工業基地,陝西的航空工業和兵器工業基地,甘肅的航空工業基地,酒泉鋼鐵廠等。中國近代以來內地工業與交通十分薄弱,三線的建設也曾被考慮為國民經濟地區布局的重大舉措,是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計劃也考慮到照顧人民的生活,考慮到救災救荒,毛澤東概括為:“備戰備荒為人民”。
三線建設的成就
  首先,建立起相對獨立的工業體係,促進內地工業的發展,顯著改變了中國的工業布局。通過三線建設,建成了川黔、貴昆、成昆、湘黔、襄渝等五條鐵路幹線,形成了西南地區的交通骨幹網絡,改變了交通閉塞的狀況,為該地區的礦產和資源的開發以及工業布局和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其次,三線地區的大規模建設還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的經濟、教育、科學文化的發展,形成了一批以工礦企業為主的中心城鎮,使廣大地區包括一些偏僻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在不同程度上改變落後麵貌,縮小了東西部的差距。在此期間,大量的工業西遷,同時也伴隨著大量人才向西部轉移和流動。經濟中心的西移,改變了中國過去的工業布局,形成了比較好的生產布局。文革期間,內地工業的產值增長為143.9%,快於沿海工業的123.3%,內地的工業產值由1965年的36.9%上升為1975年的39.1%。

  三線建設使中國的國防科技有了曆史性的突破,1964年中國成功地進行原子彈爆炸試驗,緊接著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導彈核武器試驗,1967年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1970年成功地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1971年又發射了一顆開學試驗衛星,1972年研製成功了一艘核潛艇,1975年發射額人造衛星正常運行後返回地麵,中國成為第三個能夠回收衛星的國家。這些成果的取得和三線建設是分不開的,在一定意義上說明了當年三線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還有以下的一些事實我們都不應該忘卻,因為今天我們仍然受惠其中:

  1956年1月1日起,《人民日報》、《工人日報》等全國性報紙的文字,由原來的豎排改為橫排,這是我國報紙形式的一項重大改革。

  1956年1月28日開始推行的《簡化漢字方案》。

  1956年4月毛澤東提倡人死後實行火葬,並帶頭在倡議書上簽名。

  1957年11月1日,國務院通過《漢語拚音方案(草案)》,為推廣普通話、統一漢字讀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958年,江西縣率先消滅血吸蟲病。血吸蟲病曾長期在中國南方許多地方流行,到五十年代初,中國差不多由1 /5的人口受血吸蟲病的威脅。

  1959年9月,由黃汲清、謝家榮主持的在鬆遼平原尋找石油的行動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鬆基三井“噴湧出滾滾原油。日後,這裏誕生了中國的第一口世界級的大油田——大慶油田。

  1962年中國宣布在全國範圍內消滅了天花,而在十多年後的1979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人類已經消滅了天花病毒。

  1965年9月17日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等單位密切配合,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胰島素。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力的結晶蛋白質。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鬆踏上了中國的土地,這是美國總統第一次訪華。這次訪問意味著凍結了20多年的中美關係出現鬆動。同年9月29日中日簽署了《中日聯合聲明》實現邦交正常化。

  1973年10月,我國科學家袁隆平宣告他們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了強優勢的雜交水稻——秈型雜交水稻。這種雜交水稻單產比一般常規水稻增產20%左右,推廣後獲得大麵積豐收,因而在國際上被稱為“東方魔稻”。

  至於毛澤東的另一個“罪過”,便是長期的閉關自守,固步自封。作為一代開國的偉人而且在朝鮮戰爭中與美國交手的經曆中必然令到毛澤東深深感到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性,而開放及對外交流則是必不可少的。事實上,在建國初期毛澤東就有意將新中國建成一個對全世界開放的國家,而從未離開過中國土地的他甚至表達過要到美國訪問的願望。可惜,曆史弄人,建國僅僅一年中美便在朝鮮兵戎相見,結果是世界第一強國在一個一無所有的新生國家麵前丟盡臉麵。朝鮮戰爭的結果使得新中國不得不全盤倒向以蘇聯為首的東歐共產主義陣營,同時也令毛澤東對霸權主義產生根本的蔑視。在中蘇友好的蜜月期蘇聯對華一五六項成套援助奠定了中國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的基礎,而且大多數項目屬於蘇聯最先進工業技術。就開放給中國帶來的相對收益而言,這段時間決不遜色於鄧小平前十多年開放的成果。但隨著自赫魯曉夫上台,中蘇關係急劇惡化,終於在1960蘇聯單方麵撕毀所有合同,並撤回所有的蘇聯專家,甚至不顧當時中國正值三年困難時期要求中國償還朝鮮戰爭期間購買武器的貸款。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毛澤東向全國人民發出號召,“勒緊褲帶也要把欠款還清!”確實,當年毛澤東麵對困境時所表現出來的骨氣仍然讓老一代人引以為豪。

  1962年,三年困難時期接近即將結束,但國內的仍然十分困難,而正在這時在中印邊境爆發了一場規模不大但卻牽動世界神經的戰爭。戰爭以中國全勝結束,但結果卻是中國沒有收複一寸屬於自己的土地,隻是空有勝利者的頭銜。對這場中國勝而不勝印度敗而不敗的的戰爭幾十年來的爭論不斷,而持支持觀點的人認為除了軍事(主要是後勤)上不足以繼續支持不斷的勝利(當時印度已經向英美求援,要求緊急派出戰機編隊支援節節敗退的印軍)之外,而且當時國內的饑荒還沒有結束,不可能將過多的精力投入一場外部戰爭。最重要的是當時世界上除巴基斯坦聲援中國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以蘇聯為首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都對中國普遍加以譴責。當年中國軍隊打了漂亮的一仗,基本達到了毛澤東“和平三十年”的目的,但在中印邊界上卻有9萬平方公裏隻是在地圖上屬於中國,直到今日。

  時間走到1969年,中蘇為了黑龍江上的一個0.7平方公裏的小島幾乎大打出手。其時正值文革,國內狂熱的反修反帝浪潮令情況隨時有失控的危險。慶幸的是,全麵戰爭沒有引發,但無法下台的蘇聯自此在中蘇邊境一直集結著數十個機械化師,若以最快的速度計算隻需十四個小時就能攻至北京。但雙方背後龐大的核武庫令誰都不敢輕啟戰端,出於麵子,這些編製近百萬但實際上不足滿員率1/3的機械化師一直在邊境保持到八十年代末。

  從1964年起中國便對亞洲的同誌加兄弟的北越政權施以長期、巨大、無償的援助,越戰表麵上是美國為了繼承法國在亞洲傳統的殖民勢力,實際上是中美兩國爭奪亞洲地區的戰略利益。自建國以來中美兩次交手,兩次都以美國的失敗告終,無可避免地使美國更加仇視中國——這個雄踞亞洲的龐大紅色帝國。從朝鮮戰爭結束的那天起,美國都沒有放棄圍堵中國,在太平洋地區的菲律賓——台灣——日本——印尼的新月型包圍圈便是這種戰略圍堵的明顯體現。

  1974年剛剛統一的越南迅速倒向蘇聯的懷抱,在西沙向中國主權提出挑戰,兩國海軍於是在西沙海域爆發一場小型海戰。從此中國的西南邊境日漸緊張,中越邊境摩擦不斷,終於在1979年亞洲兩個共產主義國家之間燃起戰火,這場戰爭亦即中國方麵所宣揚的對“越自衛反擊戰”。

  縱觀曆史,在毛澤東時期的二十多年,大小戰事不斷而且大都是中國迫於無奈去應戰,自六十年代以後中國便成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外一支孤立的國際政治力量,實際上卻是在美蘇的夾縫中艱難求存。因為當時的兩大陣營囊括了世界上差不多所有最主要的國家,而中國卻獨立於兩大陣營之外,試問,中國可以向誰開放呢?美國作為戰後最大的資金輸出國和最大市場,不能為我所用,且盡力在技術輸出上封鎖中國。直到八十年代初,美國主導的巴黎統籌委員會對中國的技術禁運高達一百七十多項,而對其死對頭蘇聯的禁運才一百五十多項。如果一定要開放的話,麵臨選擇也不過是一些影響不大的國家,比如:朝鮮、古巴、巴基斯坦等還有那盞東歐的社會主義明燈——阿以巴尼阿。其實毛澤東一直沒有放棄過開放的念頭,相反他抓緊一切有利的機會,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利用資本主義的先進科技去提高國內的生產力,但意識形態的差別是無法逾越的巨大鴻溝,在舊中國生活的經曆使毛澤東對帝國主義的本質有著深刻的認識,因此他在開放的態度上極為謹慎,尤其是絕對嚴禁西方思想的輸入,如果要求他像改革開放初期那樣幾乎全麵的開放是不現實的。但在中美建交的初期,毛澤東利用西方國家紛紛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友好氣氛簽署了一連串的引進協議,成套引進的當時先進的工業生產設備①,這批生產線從1972年起興建至1979年基本完工,而正是因為這些大型的生產線的投產滿足了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時激增的工農業需求,為八十年代中國經濟起飛提供了足夠的升力,而這些企業今天也已經成為我國工業體係的骨幹之一。

  ①:以下是當年所引進的生產線的詳細情況:

  項目名稱 建設地址 引進國別 開始建設時間(年月) 全部建成投產時間(年月) 自開始建設至建成累計投資(萬元)
  北大港電廠 天津 意大利 1974.12 1979.10 45873
  唐山徒河電廠 唐山 日本 1973.12 1979.12 58672
  元寶山電廠 赤峰 法國、瑞士 1974.9 1978.3 37194
  南京鋼鐵公司氯化球團公司 南京 日本 1978.1 1980.12 13611
  武漢鋼鐵公司一米七軋機工程 武漢 日本、聯邦德國 1972.3 1980.3 276800
  燕山石油化工總廠房 日本、聯邦德國 1969.3 1976.12 261417
  北京化工二廠 北京 聯邦德國 1974.10 1977.1 212473
  滄州化肥廠 滄州 美國、荷蘭 1973.7 1977.4 24312
  遼河化肥廠 盤山 美國、荷蘭 1973.6 1977.12 34342
  吉林化學工業公司 吉林 聯邦德國 1976.12 1983.12 68807
  黑龍江石油化工總廠 大慶 美國、荷蘭 1974.5 1977.6 267447
  南京棲霞山化肥廠 南京 法國 1974.9 1981.2 32128
  安慶石油化工廠 安慶 法國 1974.3 1982.6 40526
  勝利石油化工總廠 淄博 日本 1974.4 1976.7 26303
  宜昌化肥廠 枝江 美國、荷蘭 1974.10 1979.8 29875
  洞庭化肥廠 嶽陽 美國、荷蘭 1974.4 1979.11 31329
  廣州石油化工總廠 廣州 法國 1974.12 1982.10 50739
  四川化工廠 成都 日本 1974.5 1976.12 16012
  瀘州天然氣化工廠 瀘州 美國、荷蘭 1974.4 1977.3 20642
  赤水天然氣化工廠 赤水 美國、荷蘭 1976.1 1978.12 17185
  雲南天然氣化工廠 水富 美國、荷蘭 1975.1 1977.12 18759
  南京烷基苯廠 南京 意大利 1976.10 1981.12 26875
  天津石油化纖廠 天津 日本、聯邦德國 1977.6 1983.11 135819
  遼陽石油化工廠 遼陽 法國、意大利、聯邦德國 1973.9 1981.12 290243
  上海石油化工總廠 上海 日本、聯邦德國 1974.1 1978.12 209175
  長壽維尼綸廠 長壽 法國、日本 1972年2月 1981.12 96131

  資料來源武力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上,1999年,中國經濟出版社,第713-714頁

  毛澤東前半生是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無數艱難險阻養成了他蔑視一切權威、迎難而上的性格。在充滿敵意的國際環境中在他的帶領下中國人憑著一股硬氣和誌氣一次又一次地向世界證明中國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大國、強國。在領土問題上毛澤東與小國從不斤斤計較,但和大國則寸土必爭,中印邊界糾紛以及珍寶島事件就是充分的證明,這也正體現了毛澤東性格中所蘊涵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豪俠氣概。在國防方麵他高屋建瓴,當年麵對美蘇的核訛詐,毛澤東提出“當了褲子也要搞出來”的口號加緊對原子彈的研究,可見他對核武器的國防意義的理解是何等深刻!在從1964年到1967年不到三年時間內中國先後成功爆炸了原子彈、氫彈以及實現核彈與導彈的結合,並於1970年成功發射了自己的第一枚人造衛星。從原子彈試爆到氫彈試爆,美國用了7年,蘇聯用了4年,英國用了近5年,法國是8年多,但是中國隻用了2年8個多月,並且趕在法國之前成功試爆。這是中華民族永遠值得驕傲的事情!正因為毛澤東把人作為一切工作的決定因素,他相信人能夠創造任何奇跡,能夠戰勝任何困難,才會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去迎接挑戰。建國以來一個個巨大的成功無不是在發動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基礎上所取得的,這更使得毛澤東堅信人的精神人的智慧可以抵消任何巨大的物質優勢。

  而這也恰恰是日後大躍進中毛澤東以及數億中國人的悲劇所在!

  當我們嚐試重新評價毛澤東時代,必然無法回避他晚年所犯下的錯誤。其實這樣說似乎把那些曆史事件的責任全部推到他的身上,我認為那並不公平,盡管毛澤東的責任不可推卸,但作為整個民族的反省難道不是更加重要嗎?曆史的必然性與偶然性永遠交纏在一起,正如在億萬中國人中必然會走出一個毛澤東帶領他的人民重建自尊,那麽在民族崛起的過程中必然地要經曆各種劫難,這不是毛澤東或某一個人能夠改變的,因為這是曆史的宿命,也是追尋理想的征途上必然付出的代價。
馬寅初與“新人口論”
  1957年7月3日,馬寅初發表了著名《新人口論》。指出我國最大的矛盾是人口增長過快而資金積累太慢,主張把人口控製起來,使消費比例下降,這樣就可以多積累一些資金用於發展重工業和科學研究,加速工業化進程。但他的“新人口論”很快便遭到批判。《新人口論》無疑是真理,但在當時的環境下它是否具有執行的迫切性或可操作性呢?首先,在生產力相對低下的中國,人作為最大的資源無論在戰爭中還是建設中的作用都是不容忽略的。而這些看似取之不竭的人力資源的幾乎都是來自中國土地上廣袤的農村,莫講要在擁有幾億人口的農村強製推行計劃生育的難度有多高,即使能夠成功推行它的成效也必須在十多二十年後才能夠體現。其次,出身自農家的毛澤東切身體會到千百年來農民的宿命都是守在那一小片土地裏終其一生,他們沒有機會生活在五光十色的大城市裏,沒有退休金,沒有機會享受國家提供的公費醫療,年老後唯一的依靠便是家中的子女。而且在農村裏養育一個孩子成本跟養一隻小豬差不了多少。毛澤東又怎麽會忍心為此而剝奪農民年老後唯一的依靠呢?毛澤東十分清楚到是農民的巨大犧牲鋪就了革命成功的道路,但當革命成功後卻又一次讓他們作出犧牲,這是一生都對農民懷著深厚感情的毛澤東所絕對不允許的。事實上,在毛澤東逝世前的文革後期已經開始有計劃地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因為六十年代初期的生育高峰所帶來的影響已漸露頭角。“錯批一個人,多生三億人”、“一個人的錯誤要一個民族用一個世紀去彌補”等類似的說法似乎已經成為毛要對今天中國巨大人口的現實而必須擔上的責任的論斷,我不敢說不對,但我隻是想說無論我們任何一個人站在當年毛澤東的位置上時都未必能夠作出更好的決定。
大躍進
  “大煉鋼鐵”、“萬斤田”、“十萬斤田”…… 似乎成為大躍進的標誌。用今天的目光去看待那一段曆史總帶有一種荒謬得難以理解的色彩,那個時代的中國人,從最高領導人到農村裏的一個普通的農民都對一個偉大的理想堅信不疑。盡管荒謬,盡管諷刺,但我覺得絕不可笑,假如那些嘲笑的人們稍微了解一下那個時代的背景以及中國人為之而付出的代價的話。

  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勝利完成,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128.6%,五年合計鋼產量1656萬噸,等於舊中國從1900年到1948年49年間鋼的總產量760萬噸的218%,煤產量達到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產業結構發生新的變化,在工業總產值中,工業產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業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糧食產量達到3901億斤,棉花產量達到3280萬擔,都超額完成計劃。

  但毛澤東“隻爭朝夕”的氣概並不滿足於這個速度,他一生中所有偉大的成就都離不開人民尤其是占中國人口絕大部分的農民階級的支持,特別是在朝鮮戰場上那支信奉毛澤東思想的農民軍隊擊敗了世界上最現代化的軍隊這更令他堅信“人”可以創造一切奇跡,因此自投身革命以來所一直醞釀的強國夢便有了實現的物質條件,那就是人——六億五千萬的人!
1958年,是一個幾乎可以讓中國過去數千年曆史都黯然失色的年份,但同時也是一場巨大悲劇序幕。

  1957年,中國的鋼產量是535萬噸,58年2月,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經濟計劃部門在對原來的保守思想作了檢討之後,大膽地將1958年的鋼產量計劃定為624.8萬噸,但到5月份,這個指標被提高到800至850萬噸,不到一個月,毛澤東又一次將1958年的鋼產量提高到1070萬噸,是1957年的一倍。

  1958年8月北戴河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並批準的《關於第二個五年計劃的意見》,提高了奮鬥目標,提出可以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完成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可以為向共產主義過渡創造條件,到1962年建成強大的獨立完整的工業化體係,在若幹重要產品和產量方麵超過英國,趕上美國。據此,《意見》提出農業總產值五年增長2.7倍以上,1962年糧食總產達到15000億斤,棉花15000萬擔,鋼8000萬噸,煤9億噸,棉紗1600萬件,五年基本建設投資3850億元,重大建設項目1000個以上。

  “1958年8月北戴河會議的公報,毛澤東發出了戰略轉移的命令:農業戰線的偉大勝利要求工業戰線迅速地趕上去……工業的中心問題是鋼鐵的生產和機械的生產,而機械生產的發展又決定於鋼鐵生產的發展。根據當前全國人民對鋼鐵的巨大需要和對鋼鐵生產的巨大努力,根據鋼鐵冶煉設備正在逐日增加和迅速投入生產的情況,鋼鐵生產的飛躍發展是必要的和可能的。

  為了打贏這場隻有四個月時間的鋼鐵翻番仗,毛澤東委派他最得力的助手周恩來擔任鋼鐵大躍進領導小組”的組長;周恩來又將他的8位副總理全部投入這場戰鬥。兵分八路,每人監督和負責一個地區的煉鋼運動;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要求全國的輿論工具把宣傳的中心從農業轉向鋼鐵……”

  ——趙啟強《毛澤東扼住了曆史的咽喉——1958年紀實》
          
  1958年,整個中國大地都沸騰起來,變成一個巨大的工地,從城市到農村,從學校到田野到處都是熱火朝天的人們,到處都是土高爐,農民放下手中的農活,學生放下手中的課本,全部投入到這場浩浩蕩蕩的大生產運動之中。其場麵之壯觀,人民的高度組織性與自覺性是有史以來任何政治家和曆史學家都無法想象的,而這隻有毛澤東才能夠做到,也隻有在他領導下的中國人——這個幾千年來都是最溫順臣民的民族才能夠做到的奇跡。

  當然,真正的奇跡沒有發生,但隨之而來的是包括毛澤東在內的所有領導人都沒有估計到的巨大災難。正因為1958到1959年間對工業大量低效甚至無用的投入而忽視農業生產導致糧食的大麵積失收(同時的各種各樣的“政治衛星”掩蓋了事實),而以1960年的春荒開始的三年自然災害瞬間把中國人從理想的天堂拉回了人間。1960年的糧食產量比翻番前的1957年還低了26%僅1.4萬億噸,為建國以來的最低水平;而重工業的年下降率則是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 還有一個數字極少被人提到,那就是在從1960年到1962年三年困難時期中餓死的人口總數達到2000至4000萬。2000至4000萬,這究竟是一個什麽概念,八年的抗日戰爭中國傷亡了約3500人,而一次災荒就奪去了幾乎相同數目的生命,這裏麵又絕大部分都是農民。天災也好,人禍也罷,死去的數千萬農民卻是曆史永遠無法忘記的傷痛。而事實上沒有任何人公開為這次運動所造成的後果負責,也沒有人給予那些死者的家屬一個講法,更奇怪的是這次中國曆史上最大的饑荒並沒有造成任何有影響的政治或社會動蕩。

  “1959年底,幾名休探親假的警衛戰士,奉命調查和匯報農村實情。他們帶回來農民吃的糠菜窩頭。一路上窩頭已經捂餿,交到毛澤東手中時,毛澤東受到震動。他用顫抖的手掰開窩頭分給我們身邊的工作人員:“吃。這是農民的口糧,我們每個人都要吃……”
  
  我分了一小塊,放進嘴裏,嚼啊嚼,就是咽不下去。這窩頭與河南吃的烤麵包真是天地之差。
  
  我想起了馬維帶來的那個窩頭,想起了毛澤東講的“要想個辦法”……
  
  毛澤東獨自拿了一個整窩頭。咬第一口,他眼圈紅了。喉結上下抽動者,有些噎塞。咬第二口,淚花沾濕了睫毛。咬第三口,淚水已經嘩嘩地淌下來。
  
  他哭了。無聲的哭是最沉痛的哭。我相信,他想到的決不止是農民受了苦,他一定還想到了河南吃的烤麵包,在鐵路旁的村子裏吃的紅燒肉,想到了一個領導者的責任,想到了他的美好理想與嚴酷的現實……
  
  1960年是最困難的一年。毛澤東7個月沒吃一口肉。常常是一盤馬齒寬(一種野菜)便充一餐飯;一盤子炒菠菜就支撐著工作一天。我替他按摩時,他腳背踝部的肌膚按下去就是一個坑,久久不能平複。這是浮腫。周恩來一次又一次來勸說:“主席,吃口豬肉吧,為全黨全國人民吃一口吧!”毛澤東搖頭:“你不是也不吃嗚?大家都不吃。”宋慶齡特意從上海趕來,親自帶給毛澤東一網兜螃蟹。毛澤東對宋慶齡始終保持著特殊的尊敬,所以收下了螃蟹。然而,宋慶齡一走,毛澤東便將螃蟹轉送了警衛戰士。”

  ——權延赤《走下神壇的毛澤東》

  可以看出作為大躍進的發起者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的毛澤東此時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之中,但現實是無情的,那數千萬條鮮活的生命成為了一段偉大曆史的殉葬品。但大躍進並非全是荒唐與悲痛,其中也有值得我們稱道的成果,比如當年及以後數十年中在全國各地由各級政府所發動的義務勞動高潮為基礎建設節約了大量資金,具體點說,就是在幾乎完全依靠人力的生產環境下,以義務勞動的方式發動群眾建設了大量的水庫、公路等,尤其是在西北自然環境惡劣的地區鋪設鐵路,挖掘隧道,架設橋梁等龐大複雜的工程都是由大量熱情高漲的解放軍工程兵去完成,其造價之低廉從市場的角度來看絕對是無法想象的。也正因為這些幾乎零勞動力成本的基礎建設改變內陸地區交通閉塞的局麵,同時也改善了農業環境。直到今天,在各地農村到處可見的水庫很大一部分便是當年偉大的成果之一,可說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但相比起現在屢禁不止的“豆腐渣工程”無法不使人感慨萬千。

  盡管那場偉大的運動已經遠離我們,即使是親曆者也已淡忘,但當年整個民族為實現同一個理想時所投入巨大的熱情和努力以及為之付出的沉重代價都是不應該被嘲諷甚至忘卻的。
文化大革命
  人們對毛澤東時代的記憶都似乎都集中在58年大躍進和文革動亂中的十年。至於為什麽,從當事者的角度看來是因為文革中的混亂和動蕩與之前的社會穩定,人心團結形的局麵成強烈的對比,但曆史的發展卻違背邏輯,令人費解。從曆史的角度看來,文化大革命是中國乃至世界曆史的一大迷案,它的醞釀、爆發與瞬間結束都成為日後無數學者潛心研究的課題。

  無可否認,文革是一場災難,但它的影響卻往往被人誇大。知識分子無疑是這場運動中受難最深重的一群,大量對社會主義充滿信心與自豪的教師、技術人員、專家、文藝工作者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與折磨,甚至連曾經身為國家主席的劉少奇也被殘酷迫害而死,大量的知識青年被下放農村,形成了一個帶有深刻曆史烙印的知識群體——知青。在文革後曾經流行一時的“傷痕文學”便是這個群體在文革中心靈寫照。如果我們拋開文革中複雜的政治鬥爭、權力傾覆、勾心鬥角單純從運動本身的軌跡去考察可以發現,同時也是毛澤東所發動的每一次政治運動的特點——那就是鬥爭的矛頭從來沒有指向過廣大的人民群眾,盡管在曆次政治運動中所觸及的知識分子與官僚在絕對數量上難以接受,但相對起占中國絕對人口比例的農民仍然隻是一個比較小的部分。而無論是反右、四清還是文革,運動的重點都是在城市,尤其是在政治氛圍濃重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等,農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所受到的衝擊實際要比城市輕得多。今天我們之所以對文革形成的幾乎全盤否定的印象那是因為我們獲得訊息的媒體幾乎都掌握在官僚、知識分子手裏,當然他們對文革的態度會毫無保留甚至是不遺餘力的向大眾灌輸,而那些對文革持截然不同態度的工人、農民卻因為話語權的貧乏而失去表達意見的機會。當我們再從文革中各種現象去考察,文革本身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通過一場自下而上的群眾運動去摧毀國家的官僚製度與黨的組織,最終依靠人民群眾的自覺自發創造出代表大多數人利益的政權。而文革的悲劇正是這一過程被四人幫等一類政治流氓所利用,他們在個人崇拜的幌子下恣意煽動群眾的革命情緒,並且製造大量的冤假錯案意圖攫取最高權力。至此,毛澤東最初發動的那場帶有啟蒙精神的政治運動已不複存在,整個社會陷入一種瘋狂與迷亂之中並最終演變成為長達十年之久的浩劫。當年那些年輕狂熱的“紅衛兵”們高喊著:“革命無罪,造反有理”,把曾經教導過自己的老師拖出教室施行無情的辱罵,毆打甚至殘酷的人身折磨;一個個在革命年代忠心耿耿的老同誌被強加罪名進行揪鬥、批判,其子女親人也被株連受罪,被強迫著與親人“劃清界線”;而那些出身不正的地富反壞右的子女在文革中過著毫無權力的賤民般的生活,那些敢於質疑現實甚至揭露四人幫罪行的知識分子、革命幹部被長期流放、監禁、迫害甚至槍決。這些在文革中不斷上演的一幕幕人間悲劇不禁令人心寒,令人困惑。正如馮驥才先生《終結文革》一文中所說:

  “而文革,不僅調動了人性的弱點,如人的自私、貪欲、怯弱、嫉妒、虛榮,連人的優點,如忠誠、善良、純樸、勇敢,也化為文革的力量。人性的兩極都被利用,才是中國人最大的悲哀。……”

  毛澤東頭腦中封建專製的家長意識是的確加劇文革發展的主要因素,但並不是其發動文革的根本原因。毛澤東晚年的思想中始終認為社會主義不是一個靜態發展的階段,而作為執政黨隻有不斷保持革命的活力才不會蛻變成為一個脫離人民群眾的利益集團;另一個原因就是雖然農民在革命中是工人階級的天然同盟,但始終無法擺脫其階級局限性,無法領導社會主義建設,而知識分子作為相對獨立於工人階級的一群身上留有的封建主義遺毒應該被剔除並接受工人農民的教育,對於整個民族則要求破除一切迷信,包括對權威的迷信,對官僚的迷信,對黨組織的迷信甚至於對毛自身的迷信,可以說,文革是一次嚐試改造民族靈魂的實驗。

  文化大革命積極的一麵是摧毀了解放後效仿斯大林模式而建立的官僚主義體製。把懷疑主義、理性主義、平等主義和個性主義的文化啟蒙因素深深地播種到民族的精神中。但其失敗的一麵是在摧毀原有製度的基礎上並沒有建立起具體有效的民主製度,而始終處於一種粗放式的革命狀態,而且文革中的大民主是以犧牲另一部分人的尊嚴與人格作為代價。文化大革命不僅是毛澤東晚年錯誤思想的產物,同時也是對整個中國社會一次人性的大檢閱,是一個民族在革命的名義下踐踏理性與良知的悲劇。文革是一個巨大的迷,要真實全麵地評價它,也許需要在遠離它一個甚至幾個世紀之後的某一天方可理清當中的千絲萬縷以還原曆史的本來麵貌。

  我十分讚同馮驥才先生所說的一句話,因為它不僅適用於每一個曾經親曆文革的人而且更適用於我們整個民族:

  “一句話,終結文革的方式,惟有徹底真實地記住文革。”
結束語
  曆史的真相告訴我們,毛澤東時代並非傳聞中所說的經濟裹足不前,相反是一個高速工業化的過程,即使相比起同時期的任何國家其成效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之所以把鄧小平時代與毛澤東時代截然分開,並且給予後者極高的評價隻是因為毛澤東時代從惡劣的國際環境出發把建設立足於國防,重工業,科研等不能迅速直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麵,但那是不得已的選擇。而鄧小平在相對寬鬆的國際環境中開放,大力發展輕工業,將高檔耐用消費品引入普通家庭,令到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改善自然得到普遍的擁護。但試想一下,如果沒有五十年代的土地改革將土地分給農民,就不會創造出聯產承包責任製,正是由於農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迅速成功,不僅緩解了財政狀況,而且節省了一筆進口糧食的外匯,化解了改革開放初期“洋冒進 ”對經濟的巨大衝擊;如果沒有朝鮮戰爭勝利奠定了中國的大國地位,以及“兩彈一星”的成功使中國擁有足以令對手畏懼的核報複力量,就不可能有毛澤東時期相對穩定和平的建設環境;如果沒有毛澤東時期領導人民義務修建的大量水利設施,難以想象今天層出不窮的“豆腐渣工程”會對中國經濟建設造成多大負擔;如果沒有六十年代的“三線”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今天的“西部大開發”隻能是一句空口號;如果沒有毛澤東時期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係,如何滿足改革開放工農業所需要的大量化肥、鋼鐵、以及各種化工原料?恐怕國家的外匯早已耗盡在購買各種大型生產線上麵,而再必須經過一段時期的磨合才能跟上工業發展的步伐。

  “羅恩說:“許多專家現在相信,到目前為止中國得以如此迅速向前推進的原因是部分得力於較早時更粗暴的改革,特別是1949年至1976年毛澤東專政統治時期在槍尖下強迫實施的土地改革措施。人們隻主要記得毛澤東時代1960-1961年大躍進失敗之後的饑荒和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恐怖政治統治和迫害。但是,特別是在共產黨統治初期的1950年代,中國卻得利於土地的重新分配、普及義務教育、簡體字和保健與福利政策以及有助於恢複中國的精神和自尊的其他改革。雖然從今天來看總是要複雜得多,但是共產黨對宗教、迷信、秘密會社、三合會和宗派的鎮壓也幫助中國打破了盤踞地方上的貧窮。哈佛大學經濟學家阿馬提亞.森是印度西孟加拉人,他認為:‘中國對印度的相對優勢是其改革前(1979年以前)奠基工作的產物,而不是其改革後重定方向的結果。’”

  ——曠新年 《毛澤東:一份沉重的遺產 ——為韓國〈進步評論〉作》

  今天,麵對大量工人下崗,社會弱勢群體的日益壯大,社會貧富懸殊的急劇擴大,色情、毒品、犯罪的猖獗,各種根深蒂固的官僚腐敗、教育腐敗、學術腐敗、金融腐敗,還有物欲橫流造成年輕一代曆史民族意識的淡薄,不由得對比起毛澤東時代,盡管物質生活匱乏,但社會清明,官員廉潔,人民思想純樸,社會財富分配比較平均;雖然遠未完善但已形成體係的醫療製度為城市居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已經深入民心,而今天層層回扣下造成的高額醫療費用不知剝奪了多少人治病的權利;毛澤東時代的初等教育取得的長足發展卻在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被人為摧毀,九年義務教育形同虛設。而教育產業化的提出更加劇了城鄉教育的分化。從一篇網文中我們可以觸其一二:

  “18億人民幣在中國是個什麽樣的數字呢?據說,“希望工程”十年募捐的總額還不到17個億。根據“希望工程”官方網站http:// wwwcydforg/ 介紹,在1980- 1990年間,中國有中小學失學兒童和少年大約四千萬人,而四百元人民幣就能夠支付一個失學兒童完成小學教育的費用。這麽算來,18億元人民幣恰好能夠使四千五百萬名失學兒童接受初級教育。再加上給清華的18個億,中國政府幾乎可以還上從1986年起就積攢下的《義務教育法》欠賬。(令人不解的是,《義務教育法》是中國人大製訂的法律,教育部憑什麽可以將它置之度外,而在沒有人大授權的情況下,毫不吝惜地把巨額資金用來建設“一流”大學?這項政策的合法性本身就值得探討,可是北大法學院的教授們是不會為此費心的。)中國有幾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他們甚至要靠賣血來維持生存。河南省艾滋病大流行,就是貧民賣血交叉感染的結果。據說一升全血的價格隻有350元人民幣(見“人民網”20020607:老父賣血6年供兒上學,逆子拋荒學業遊蕩京城)。那麽,18億元人民幣可以購買五千萬升鮮血,足以把北大的未名湖灌成血海!”

  資料來源:網絡

  有一句人所共知的話——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改革開放後,商品經濟生活的複蘇同時也激活了體製內部的毒素,並隨著經濟的發展迅速活躍起來。但腐敗的根源不僅僅在於製度本身,更可深究到民族的根性與傳統文化的沉澱。從近年來陸續揭發曝光的一係列貪汙受賄的案件②中可以看出其明顯的趨勢,就是罪犯的權位越來越高,涉及的金額也越來越大,甚至達到天文數字;各種勢力的相互糾纏勾結越來越緊密而且也越來越隱秘。在某些地方政治體製的僵化以及官僚與資本的同流合汙甚至已經到達民怨沸騰的程度。如果從這個意義上去思考,我們還會有理由全盤否定毛澤東所發動的“文化大革命”嗎?

  ②附:近年來部分主要高級官員貪汙的名單

  典型案例統計表
  犯罪人  職務              判決
  胡長清  江西省副省長           死刑
  閻建宏  貴州國際信托公司董事長     死刑
  張德元  湖南國際信托公司董事長     死刑
  陳 銘  北京電子動力公司總經理     死刑
  郭子文  中國煤炭銷售公司總經理     死刑
  林國悌  湖南省機械工業局局長      死刑
  李連維  甘肅省機械工業廳廳長     15年
  謝鶴亭  廣東天龍集團董事長       死刑
  黃偉如  湖北國際信托公司董事長    15年
  戴天敏  投資銀行湖南省分行行長     死刑
  劉宜清  工商銀行湖南省分分行行長    死刑
  金鑒明  貴州對外經協辦公室主任    無期徒刑
  郭政民  貴州省公安廳廳長        9年
  康 輝  人事部工資福利司司長     10年
  褚時健   雲南玉溪紅塔(集團)董事長  無期徒刑
  胡建學  山東省泰安市委書記       死緩
  曾錦城  河南省周口地區行署專員    15年
  朱勝文  哈爾濱市副市長        無期徒刑
  歐陽德  廣東省人大副主任       15年
  鐵 英  北京市人大副主任       15年
  黃紀誠  北京市政協副主席       10年
  韓福才  青海省人大副主任        8年
  李效時  國家科委副主任        20年

  “但是,毛卻是一位天才;在某種意義上,他甚至是洞徹以至試圖掌握更遙遠的曆史未來的神靈。他的洞察與痛苦,他所奮鬥的目標,是遠遠超越於現實之上的。

  因此,在塵埃落定的三十六年之後,我們驚訝地看到一個新的現實中國向市場資本主義道路的全麵轉變。毛生前所曾預言的和試圖遏止的“新生資產階級的興起”,“官僚與資本的結合”,“資本主義的全麵複辟”,“以及美帝國主義主宰下的全球秩序”,“國內資產階級和買辦與跨國壟斷資本的合流”,“工人階級以及貧農下中農社會地位的急劇下落”等等;所有這些當時僅在兩報一刊的社論中作為一種政治語詞出現(沒有人真正理解),對於毛澤東來說這是他發動文革所欲在曆史中加以遏止的東西,而對大多數人在當時則似乎完全是一種意識形態的神話。但所有這些,在今天則都已成為似乎強不可摧的鐵一般的現實!“

  ——何新《論文化大革命與毛澤東晚期思想》

  毛澤東離開我們已經整整27個年頭了,他畢生為之奮鬥的土地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為我們留下的是一份珍貴而沉重的遺產,是一份承載著民族自尊與自豪,自立與自強,不屈與抗爭的遺產,無論認同與否,這份遺產都應該屬於每一個中國人。

  “當毛澤東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美國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對新舊中國作過這樣的對比:‘二十世紀初的中國社會是一個在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層層壓榨之下暗無天日的社會。是一個農村整個破產,工業被帝國主義全盤控製的社會。用魯迅的話說,是一個吃人的社會。’‘受了毛澤東思想的影響,在中國產生了新的精神麵貌,在第三世界產生了新的世界觀,在發達國家裏產生了對人的價值觀念的重新估定。’芝加哥大學曆史係何炳棣教授說:‘毛主席將一盤散沙、各自為謀、忍辱待斃、任人宰割的舊中國變成為艱苦卓絕、急公好義、勤仆儉武、自力更生,受到全世界尊敬的新中國。’”

  ——曠新年 《毛澤東:一份沉重的遺產 ——為韓國〈進步評論〉作》

  ——當遺忘已然成為曆史與現實之間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時,惟有真誠的思考才能架起一條飄忽不定的小橋。

謹以此文獻給我的父親以及所有珍惜我及我所珍惜的朋友

作者簡介:21歲 土木工程專業學生 誌向參軍
qq:15794805 願結交天下好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