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令人困惑的各野戰軍殲敵數字 -- zt

(2007-02-11 14:03:00) 下一個

令人困惑的各野戰軍殲敵數字

“二野殲敵220餘萬,三野殲敵240餘萬,四野殲敵180餘萬”,這本是最常見於書本的說法,但在看了一些書後,反而感到難以理解。

國防大學的《橫槊五嶺:第四野戰軍解放中南紀實》上,第5頁說:東北三年,從出關到結束遼沈大戰,四野總兵力從11萬發展到103萬,殲敵也是100餘萬,完整地解放了一個戰略區。

第308頁說:解放戰爭時期,第四野戰軍從出關之初的11萬發展到後來的153萬,如果加上1948年底四野入關參加平津戰役時留在東北的34萬人,第四野戰軍是187萬人,是四大野戰軍中人數最多的一個野戰軍。四年解放戰爭,第四野戰軍解放了東北全境,並從東北轉戰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島,轉戰到中越邊境的河口,共殲滅國民黨軍180多萬人。戰爭中有6萬多名指戰員獻出了生命,其中團以上幹部178名。

國防大學的《飲馬金沙:第二野戰軍解放西南紀實》上,第5頁說:二野一方麵擔負最艱苦的作戰任務,另一方麵部隊一直沒有大發展。四大野戰軍整編結束後,一野兩個兵團加上軍委直屬的18、19兵團共34.4萬人;三野四個兵團共58萬人;四野在遼沈戰役結束時已達103萬人,到平津戰役結束大約已達140萬人。而二野三個兵團才28萬人,是四大野戰軍兵員最少的一支部隊。但是,在解放戰爭整個過程中,二野殲滅國民黨軍221萬人,在四大野戰軍中排列第二。還有剿滅土匪100餘萬人。

第295頁說:解放戰爭時期,第二野戰軍以陣亡3.7萬人、負傷18.8萬人的代價,殲敵221.8萬多人,是四大野戰軍中殲敵人數僅次於第三野戰軍排在第二的野戰軍。

國防大學的《踏海東浪:第三野戰軍解放東南紀實》上,第10頁說:第三野戰軍在解放戰爭中是四大野戰軍殲敵最多的一個戰略軍團,共殲敵247萬,在軍隊規模上僅次於四野,位居第二。

第292頁,第38節標題為:殲敵最多的野戰軍,惡戰最多的野戰軍,傷亡最大的野戰軍。

第293頁說:在戰鬥曆程中,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不斷發展壯大,至1949年底,野戰軍已發展到82.5萬餘人,地方武裝發展到39萬餘人。為了打贏偉大的人民革命戰爭,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也付出了重大的代價,共傷亡約60萬人,其中團以上幹部361名。

而解放軍出版社各“野戰軍戰史”提供的數據,很容易讓人懷疑上麵數字的真實性,給人以“雙重標準”的感覺。

《第三野戰軍戰史》第558頁給出了張“第三野戰軍解放戰爭時期戰績統計表”。它是分成野戰軍、地武民兵、清剿土匪這三項來加以統計的,如下:

一、野戰軍,斃傷敵人54.9萬,俘110.8萬,起義、投誠10.6萬。合計:176.3萬。
自身,陣亡9.1萬,負傷34.1萬,失蹤3.8萬,合計:47.1萬。

二、地武民兵斃傷敵人21.8萬,俘23.1萬,起義、投誠1.3萬。合計:46.2萬。(注:很明顯,地武民兵的俘敵與斃傷之比很小,我想,是因為地武民兵不同野戰軍主力,缺少殲滅戰的緣故,因而俘虜相對斃傷而言,較少)
自身,陣亡2.3萬,負傷9.1萬,失蹤0.6萬。合計:12萬。

三、清剿土匪,斃傷2.8萬,俘1.32萬,起義、投誠9.1萬。合計:25.1萬。
自身,陣亡0.2萬,負傷0.2萬,失蹤0.1萬,合計:0.5萬。

綜合以上,合計:
斃傷79.5萬,俘147.2萬,起義、投誠21萬,共殲敵247.7萬。
自身,陣亡11.6萬,負傷43.5萬,失蹤4.5萬,合計:59.6萬。

該表附有如下說明:

1、野戰軍的戰績根據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司令部1949年7月5日編製之《三年戰績和現有實力》,自1946年7月至1949年6月。此後遂行之福州、舟山、長山、東山、一江山等戰役已加在此統計中。

2、地方武裝和民兵的戰績根據華東軍區司令部編製之《華東地武三年零五個月解放戰爭戰績總結》,時間為1946年1月到1949年5月。

3、清剿土匪戰績是根據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司令部編製之各年度剿匪戰績綜合的。時間為1949年7月至1953年底。

4、殲敵數中有國民黨將軍級軍官356名,其中擊斃23名,俘307名,投誠26名。

5、從抗日戰爭結束至解放戰爭開始的階段殲滅日偽軍近10萬人,未統計在內。

《第四野戰軍戰史》,第858頁也給出了一張“戰績統計表”。如下:

殲國民黨軍,其中斃傷28.7萬,俘108.7萬,起義和改編41.1萬,投誠10.1萬。合計:188.7萬。

殲滅國民黨軍將級軍官427人,其中擊斃17名,擊傷5名,俘289名,起義、投誠、改編116名。
(注:可以看出,四野的起義、投誠、改編的軍官數字,遠高於三野。但三野統計中,並無“擊傷”這一項,就常規而言,所謂“擊傷”,就是被我軍炮火擊傷後逃跑的軍官,而那種“擊傷後又被俘虜的軍官”應該算入“俘虜”中去,若說將這部分人在“擊傷”和“俘虜”二項中重複計算,似乎不太可能。)

該“戰績統計表”的下麵又說道:
剿滅土匪,東北地區剿滅土匪20萬人,中南地區剿滅土匪115萬人,共計135萬人。
第22頁說:第四野戰軍共殲滅國民黨軍188萬餘人,消滅土匪135萬餘人。兩者合計為323萬餘人。

第23頁說:全軍有22萬名指戰員負傷,有6萬名指戰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下麵,將《第三野戰軍戰史》與《第四野戰軍戰史》比較一下:

一、各自殲敵多少?
“二野殲敵220餘萬,三野殲敵240餘萬,四野殲敵180餘萬”本是多數軍事書上通用的說法,可《第三野戰軍戰史》卻將渡江戰役後的剿匪數字算入三野戰績中去,而《第四野戰軍戰史》對188萬的殲敵統計,既然采用了“殲國民黨軍”一詞,那麽就不包含東北和中南的剿匪了。

這豈不是成心誇大三野的戰績、而貶低四野的戰績嗎?

二、《第四野戰軍戰史》中,對四野戰績的統計,與三野不一樣。三野是分為野戰軍、地武民兵、清剿土匪三項,它則根本沒有區分,而是總算起來討論殲敵戰果。為什麽要這樣?難道說東北野戰軍與地武民兵在殲敵上無法分清嗎?
還真有這個可能,比如東北的三大攻勢,其中野戰軍殲敵多少?地武民兵殲敵多少?沒聽說誰能分出來。

說穿了,林彪在大兵團作戰方麵,是個門外漢,粟裕也好,劉伯承也好,他們完全可以將“野戰軍”與“地武民兵”區分開來統計,因為他們都是大兵團作戰的行家。他們指揮的野戰軍,其戰績保持相對獨立性。

但林彪卻不同,1958年,他與遊擊隊員彭德懷一道,打著“反對教條主義”的幌子,反對劉伯承肖克粟裕的“正規化”,與之相對應的是:在解放戰爭中,他以一名“遊擊健將”的身份指揮部隊,精於“小兵團作戰”,拙於“大兵團作戰”。他沒法將“野戰軍”和“地武民兵”區分開來,他的三大攻勢,其中既有野戰軍的,也有地武民兵的。既有較大的殲滅戰,也有較小的殲滅戰,此外還有擊潰戰,甚至消耗戰,雜七雜八,什麽都有。
總評:林彪不擅大兵團作戰,導致《第四野戰軍戰史》的“戰績統計表”沒有將“野戰軍”和“地武民兵”分列開來加以統計。

三、我軍的傷亡數字,由陣亡、負傷、失蹤三部分組成,統稱為“傷亡”。其中“失蹤”這一項,說好聽了是“非戰鬥減員”,說難聽了是“當逃兵”。
《第三野戰軍戰史》上的戰績表的一大特點,就是詳細地給出了我軍傷亡數字,包括“失蹤”數字。

但《第四野戰軍戰史》上的戰績表,根本不講我軍傷亡數字,僅在第23頁說:“全軍有22萬名指戰員負傷,有6萬名指戰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很明顯,即使是這一段文字,也沒給出“失蹤”數字。其原因,無非是太“丟人”了。
四平保衛戰後前後,四野的逃兵很多。其實三野的“七月分兵”,也有大量逃兵出現,隻不過,其數量不象東北那樣“多得驚人,以至於沒臉說出來”,所以三野戰績表上有“失蹤”統計,而《第四野戰軍戰史》全書都找不到失蹤統計!

三野大殲滅戰多,書上的“戰役統計”是名副其實的“殲滅戰統計”。這麽一來,我們後人在核對三野的殲敵數字時,感到非常困難,因為列出來的都是大仗,小仗根本不列。
但四野就不同了,大殲滅戰少,所以四野用一係列大大小小的戰鬥之和,算作一個仗。象什麽三大攻勢,把大大小小的仗全包括進去了。因此,四野的殲敵數字容易核對。如下:

1、全麵內戰爆發前:2.25萬
其中山海關保衛戰殲0.1萬,秀水河子戰鬥殲0.15萬,本溪保衛戰殲0.4萬,四平保衛戰殲1萬,鞍海戰役殲0.6萬。

2、解放戰爭第一年:14.2萬
其中新開嶺戰役0.9萬,三下四保5萬,夏季攻勢8.3萬

3、解放戰爭第二年:22.6萬
其中秋季攻勢7萬,冬季攻勢15.6萬

4、遼沈戰役殲敵47.2萬。

按此計算,四野在東北所殲國民黨軍為2.25+14.2+22.6+47.2=86.25萬人。與“東北殲敵108萬”的說法矛盾。但若把東北所殲土匪20萬算進去,就不矛盾了。相加之和為106.25萬,與“108萬”這個數字差距很小,誤差在合理的範圍之內。

5、平津戰役,我軍共殲敵52.1萬。

6、平津戰役後,再殲敵:52.77萬
其中安新戰役3.3萬,渡江戰役3.6萬,宣沙戰役1.5萬,湘贛戰役0.5萬,贛西南戰役0.9萬,和平解放長沙7.7萬,衡寶戰役4.7萬,廣東戰役6.2萬,廣西戰役17.3萬,湘鄂西作戰3萬,平而關戰役0.7萬,海南島戰役3.3萬,解放萬山群島0.07萬。

以上戰役相加所得結果為:四野解放戰爭殲國民黨軍86.25+52.1+52.77=191.12萬。
這與《第四野戰軍戰史》上的“戰績統計表”上合計的188.7萬有點出入,但誤差不大,在合理的範圍之內。

按這個算法的話,可以表明:《第四野戰軍戰史》上的“戰績統計表”上的188.7萬,確實不包括土匪。

但還有三個疑問:

1、上麵的平津戰役我軍殲敵52.1萬戰果,全算在了四野的帳下。

2、南征時,陳賡四兵團暫歸四野指揮,而以上的“戰役統計”,是包括了四兵團的。是不是“四野戰績表”上也把四兵團的殲敵戰果統計進去了?據說四兵團南征過程中,殲敵20多萬。

3、四野一部暫歸二野指揮,上麵也沒考慮到。

請教高手:按上麵的說法,在給四野算“解放戰爭總戰績”時,不考慮渡江前和渡江後的剿匪。但在給三野算“解放戰爭總成績”時,卻把渡江後的剿匪給算進去了!
看上去這是非常不合理的。但為什麽我們最常用的數據,都是“三野殲240餘萬,四野殲180餘萬”,而不是“三野殲240餘萬,四野餘310餘萬”呢?

難道說是因為913的影響?總覺這個理由牽強,因為四野畢竟不是林彪一個人的,不太可能為了貶林彪,竟然連整個四野都貶了,那樣的話,打擊麵豈不是太大了?

再問一句:在文革以前,軍史是如何說的?是不是也象今天一樣,認為“三野殲敵最多”?

其實我們粟派不用怕四野的殲敵超過三野去,因為我們貶的是林彪的大兵團作戰才能,既不是貶他的遊擊戰術,也不是貶四野眾將領。當然林派認為,隻要四野有人軍事才能較高,就一定是因為林彪的“培養之功”,那是另一碼事。

林派的邏輯是“培養”,粟派的邏輯卻相反,是“獨立”,我們認為獨立是天才成長的源泉,我們認為粟裕之所以最優秀,一個重要原因是他與毛“17年未見”,受毛澤東這名“老遊擊隊員”的影響較小。當然,粟裕的啟蒙是在井岡山,是在朱毛領導下,這是無可否認的。“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林派認為“天才是培養出來的”,粟派認為“獨立是天才成長的必由之路”。這就是我們粟派與林派的差別。愛因斯坦、蓋茨在學校期間表現不佳,在粟派看來是理所當然的。在林派看來則是離經叛道,不足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