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聚焦日本政壇鷹派與鴿派之爭

(2007-02-08 21:30:37) 下一個

聚焦日本政壇鷹派與鴿派之爭

2005年08月15日

當今的日本,政壇紛繁複雜,外人很難一眼看清。在執政黨自民黨裏,分為“鷹派”與“鴿派”,自民黨外,又有民主黨、社民黨等在野黨,政治主張各不相同。在民間,又有左翼團體與右翼組織之分。

為了讓讀者能對當今的日本各種政治力量有一個總體了解,本刊特約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日本政治研究室的王屏博士撰寫此文。王屏的專業是日本政治、外交思想史,主攻方向為近代日本的亞細亞主義與日本右翼

用“鷹派”與“鴿派”來劃分“風雲變換的永田町(日本國會、最高法院與首相官邸等權力機構所在地)”政治勢力,似乎有點過於簡單化,但是,為了比較清晰地分辨主宰日本政治發展方向的“精英”們不同的政治理念,這又不失為一個見效快的好方法。

“鷹派”與“鴿派”之爭

關於日本的“鷹派”和“鴿派”,這種說法起源於上世紀70年代,主要是指日本執政的自民黨中的兩大派別。

所謂“鷹派”,按詞典上的解釋,是指那些不靠商量、談判來解決問題而是一味強調自己的主張或靠武力和實力來表達意願的強硬派。鷹派在內政上,主張對戰後日本的傳統政治模式進行“結構性改造”,要發揚“靖國”精神,重新樹立日本人的國家觀念和自尊、自信心,整合國民意識,要求修改憲法,組建正式軍隊,恢複行使集體自衛權;在外交上,主張強硬路線並容易與他國產生矛盾與摩擦。

不論是中曾根康弘的“新保守主義”,還是小泉純一郎的“新日本主義”,都體現著上述執政理念和精神。“鷹派”代表人物首推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現任首相小泉純一郎、現任自民黨代理幹事長安倍晉三。

而所謂“鴿派”,多指“經濟優先派”、“護憲派”。在內政上,鴿派主張漸進式改革,他們對“新自由主義”的經濟理念不以為然,認為“拋棄弱者不能稱為政治”;在外交上,他們主張通過交往與談判緩和與他國的矛盾與分歧,維護“和平憲法”,反對保有和提升軍力。可以說,鴿派在與他國保持平衡方麵能力較強。他們不太強調意識形態的作用,甚至對實現和平進行某種理想化的解釋。“鴿派”的代表人物是前內閣官房長官野中廣務與現任眾議院議長河野洋平。

“改憲”與“護憲”,是鷹派與鴿派爭論的一大焦點。主要爭執在於如何看待憲法第九條與自衛隊的關係。由於憲法第九條規定日本放棄“交戰權”,因此,自衛隊的存在就變得與憲法精神不符。但是,作為主權國家保有軍隊又是合理合法的事情。於是,在日本就出現了自衛隊的存在“合法但卻違憲”的怪現象。“鷹派”極力主張要加以改變的也正是這種矛盾現象。他們不僅要給自衛隊“正名”,將其改為“自衛軍”,同時也要把防衛廳提升為防衛省,最終達到“自己的國家自己保衛”這一“自立”目標。

就推行“新保守”路線而言,小泉內閣與中曾根內閣可謂一脈相承。如,提高日本的國際地位,弘揚日本的傳統文化,搞“小政府,大社會”,強化軍隊建設等,都是他們共同追求的目標。但是,就表現形式看,二者之間又有差異。中曾根參拜靖國神社適可而止,小泉參拜一意孤行。在處理審定教科書問題上,小泉也比中曾根態度強硬。中曾根是日本政治家中最富有戰略思想的人,小泉似乎更注意個案。

不管是鷹派還是鴿派,都是在自民黨內。因為自民黨多年來一直是執政黨,它的派係鬥爭對政壇的影響就非常大。從上世紀80年代中曾根內閣開始,“鷹派”與“鴿派”之爭越來越引人注意。

然而在自民黨外,日本還存在著民主黨、社民黨、公明黨等諸多政黨。在政壇之外,民間還有左翼與右翼之分。

在朝與在野之爭

日本戰後的政治體製定型於1955年。從50年代後半期到80年代末期,日本上層政治勢力之間的爭鬥主要表現在朝野雙方,即在具有保守色彩的執政黨自民黨和具有革新色彩、被稱為“千年野黨”的社會黨之間展開。

在當時“東西”兩大陣營涇渭分明的“冷戰”背景下,前者表現出親美,後者表現出親共。

進入80年代,在野的社會黨大幅調整自己的策略,其政策方針趨於保守。與此同時,自民黨內部出現了以中曾根康弘為代表的“新保守派”,他們主張對戰後日本的政治實行“總決算”。於是,日本政壇出現“保守派”革新,“革新派”保守的怪現象。由於實施保守的政策方針,社會黨萎縮成規模較小的社民黨,其影響也一落千丈。

社會黨衰落以後,民主黨發展起來,取代了最大的在野黨的位置。

民主黨成立於90年代,其成員一部分來自原社會黨的右翼,一部分來源於另一政黨民社黨的左翼,還有一部分來自從自民黨裏分裂出來的主張改革的自由黨。

民主黨也主張改革,主張推行民主、穩健的政治路線,它的立場,要比原來的社會黨“右”,卻又比自民黨“左”。它主張有條件的修憲,但反對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在目前,民主黨的力量不斷壯大,在剛剛解散的眾議院480個議席中,它占到了171席。現在新的一輪大選開始,他們發誓在大選中實現政權更替。

民間的左翼與右翼

日本民間政治勢力之間的鬥爭,主要表現在左翼和平團體與右翼政治組織之間。

從戰後初期到60年代末期,日本的右翼組織多稱為“戰後右翼”,它與70年代後出現的“新右翼”不同,也與戰前的傳統右翼組織不同。這一時期的右翼組織缺乏思想追求,親美反共成為其主要特征。其中,有一大部分是由暴力團體轉化而來的“行動右翼”,他們很不得人心。

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主張和平的左翼團體的勢力和影響遠大於右翼勢力。

進入70年代,隨著中美關係的改善和中日邦交的恢複,日本國內政治結構也發生微妙變化,一批新生右翼生發出來:主張“打倒YP體製”(Y指雅爾塔協定;P指波茨坦公告)反美、反蘇、“回歸日本民族”的“新右翼”組織產生,而致力於將強化天皇製的“元號法”在國會通過的“宗教右翼”組織,其影響也在不斷擴大。他們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找回了一些戰前傳統右翼的“感覺”。

雖然民間右翼組織一直無法操縱日本政局,但是,由於這些新生的右翼組織有了一些政治主張和思想,因此,他們的一些想法對上層政治家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一些影響。特別是在一些雖未加入右翼組織但思想右傾的文人的鼓動下,右翼思想得到迅速傳播,並對日本政局產生影響。

據研究日本右翼的學者鬆本健一教授統計,目前登記在冊的日本右翼組織,人數不會超過10萬,由於他們多是重複參加好幾個組織,所以實際的人數,大約在1萬左右。

同時,受左翼政黨路線調整的影響,比如社會黨轉向保守化,左翼的民間和平團體的聲音在逐漸變小。

8月8日,日本參議院否決了作為小泉政權最重大改革課題的“郵政民營化相關6法案”,這是對日本“鷹派”政治的一個反擊。小泉拿出首相“寶刀”(解散議會),試圖讓大選來證明其執政的正確性。但是,我認為,不管自民黨能否繼續執政,奉行“強權”政治的小泉將被具有“鴿派”色彩、平衡力較強並堅持改革路線的政治家取代是必然的。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文/王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