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專訪中共鷹派教授閻學通:武力遏製“台獨”越早越好

(2007-02-08 21:30:37) 下一個

專訪中共鷹派教授閻學通:武力遏製“台獨”越早越好


閻學通教授,係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中共中南海智囊團成員,被外界評為中國鷹派學者。他的講話、文章、專訪風靡大陸、台灣網站。如《武力已是防台獨唯一手段》、《和中國打仗 美軍要做陣亡十萬的準備》、《美國在著手準備台海戰爭!》、《不應用過激方式表達愛國主義》等等。讀者若有興趣,可以google中查尋。 —— HPI



■《環球》雜誌記者/林惠芬 楊士龍


中美都在為應付衝突作準備

《環球》雜誌:最近,台灣問題引發了中美新一輪摩擦,問題究竟出在什麽地方?摩擦的性質與過去有什麽不同?

答:台灣作為中美關係的核心問題,現在與過去有些不一樣了。以往中美雙方雖然都明白台灣問題有引發中美軍事衝突的危險,但認為這個危險是較遠未來的事情,因此,雙方雖然在台灣問題上相互防範,但緊迫感不強。2004年陳水扁連任以後,中美雙方都清楚地意識到,台海發生軍事衝突已不再是一個遙遠的危險,而是一個比較緊迫的問題了。最近美國發表的《中國軍事力量年度評估報告》明確提出,2005~2006年台海將很可能發生軍事衝突。從時間上講,台海軍事衝突已由原先的未來潛在的,變成近期現實的這一變化使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變得非常嚴重了。

我認為還有另一重嚴重性,即中美雙方都深知雙方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戰略合作已不可能,但表麵上雙方還要裝著尋求戰略合作。事實上,中美雙方在台灣問題上的政策已經從原先的相互防範轉變為全麵準備進行軍事衝突。我覺得這是非常危險的。

遺憾的是,由於台海軍事衝突是一個政治問題,雙方都不願意把它挑明了,都不公開承認中美之間要發生軍事衝突,與此同時雙方正在加緊準備即將到來的軍事衝突,這種準備可謂是緊鑼密鼓的。

我以為,中美關係這樣發展下去是非常危險的,嘴上講中美關係是曆史上最好時期,行動上是加緊備戰。這表明中美關係中缺乏最基本的坦誠,雙方連相互間發生軍事衝突的危險都不敢提。中美不能把雙方麵臨的最根本和最真實的問題拿到桌麵上來討論,這種無法正視雙邊矛盾關係的現狀是很危險的。


美國樂見中國重蹈蘇聯覆轍

《環球》雜誌:美國既然知道支持“台獨”會有戰爭危險,為何還要一意孤行?

答:台灣問題已經不是一個政權問題了,而是台灣獨立是否會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解體的問題。這種危險已經變得非常明顯,台灣如果獨立,中國大陸麵臨的現實威脅是,中國可能重複1991年蘇聯解體的曆史。1990年波羅的海小國要獨立,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提出了讓與主權的妥協,即同意有獨立要求的共和國或自治州擁有主權。這種同意分享主權的新思維,其結果不僅僅是各共和國分享了主權,而且導致了國家解體。現在的台灣問題也一樣,台灣要的就是獨立,因此任何中國在主權上做出讓步的建議,都非常可能導致跟蘇聯解體同樣的後果。

從美國來講,它當然希望台灣的和平獨立導致中國解體,從而使中國變得越來越衰弱,使中國永遠不可能挑戰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但美國現在看到的現實是,台灣和平獨立有使中國解體的可能,而台海如果發生戰爭,中國反而不會解體,因為一場維護國家主權的戰爭將使中國內部更加團結。一場“非典”都能加強中國人的民族凝聚力,更何況一場戰爭。

台灣和平獨立意味著中國政府不以軍事行動阻止台灣獨立,於是中國政府就失去了維護國家統一的合法性。當一國政府失去了維護國家統一的合法性時,國家解體是非常容易的。美國對“台獨”提供軍事支持,是因為美國認為增強“台獨”的軍事力量有利於台灣實現和平獨立,而通過台灣和平獨立有導致中國解體的可能。美國認為,這樣一種結果是符合美國維護其世界霸權的戰略利益的。


晚打不如早打 大打不如小打

《環球》雜誌:從時間上講,2005~2006年台海發生軍事衝突對中國是否不利?因為正好是在北京舉辦奧運會前夕。

答:在奧運會之前和之後發生衝突,對中國來講都不是好事。但現在的問題是,衝突發生在奧運會之前對中國相對有利,還是發生在奧運會之後相對有利。“台獨”勢力已經把台灣法理獨立的時間表定在2008年。如果軍事衝突不在2008年前發生,拖延到2008年或以後發生,那將給中國帶來更大的危害。如果2005~2006年發生軍事衝突,這種衝突可以阻止台灣法理獨立,而如果等到2008年“台獨”實現了法理獨立,其引發的軍事衝突規模將會更大,災難更嚴重。也就是說如果軍事衝突發生在2008年台灣法理獨立之前,這場衝突將是有限的;反過來,若發生在2008 年之後,這場衝突將是大規模的。

從我個人看來,這場軍事衝突發生得越早,它將越可能是一個可控的、局部的和有限的,如果發生在2008年之後,衝突將更可能成為不容易控製的衝突。簡單地講,越早發生,這場軍事衝突越可能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那種水平的衝突(巴以衝突的性質另當別論);越晚發生,這一衝突將越可能是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那種規模的戰爭。軍事衝突發生得早,避免戰爭的可能性大,而拖至2008年後發生,其避免戰爭的可能性小。

如果中國以軍事手段在2008年前阻止了台灣的法理獨立,這既有利於維護國家的統一,也可以避免全麵戰爭。從某種意義來講,美國也寧可在2008年之前和中國進行軍事衝突,而不願意在2008年台灣法理獨立以後與中國進行全麵戰爭。不過,美國抱有一個希望,它希望台灣法理獨立時,中國大陸不使用武力阻止,於是中國解體了,台灣獨立了,戰爭也避免了。用美國的口頭語講,這就是一個美國的夢。


對付美國靠軍事戰略

《環球》雜誌:也就是說,美國硬介入台海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中國應如何應對?

答:美國是否介入台海軍事衝突取決於中國對台灣進行軍事打擊的策略。如我們用武力遏製“台獨”的策略是合理的,美國麵臨的問題將不是是否介入的問題,而是如何才能介入的問題。如果台海發生的衝突就像過去南北朝鮮你打下我一架飛機,我打掉你一艘船,打死幾名士兵,或炸了你的營地,在這種軍事衝突下,美國麵臨如何介入的問題。

軍事衝突都是偶然事件,不是大規模軍事占領,兩岸之間沒有戰爭隻有偶發軍事衝突,美國的軍事介入就變得沒有效力,因為美國的軍事介入實現不了任何政治目標。失去政治目標的軍事介入將使美國的軍事介入不起實質性的作用。

我個人認為,中國現在麵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避免台灣和平獨立導致國家解體或是導致大規模戰爭。“台獨”對我國的危害有3種結果:沒有軍事衝突但國家解體,短期全麵戰爭但保持國家生存,長期軍事衝突則台灣無法獨立。第三種結果要好於前兩種。如果從維護國家生存,避免給經濟帶來根本性的災難,最好的辦法就是應該盡早采取軍事遏製“台獨”的方法。

如果在上個4年就提出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現在台灣根本不存在更改國號問題,從軍事實力上講,時間越長,中美之間的軍事差距越大,美國每年的國防開支是4000億,我們的國防開支按美國的說法隻有500億,我們自己說隻有250億,僅是美國的1/16,我們的科學家與美國的比,從數量還是質量都不如美國,想在4年之內縮小中美軍事實力差距是難以做到的。

一句話,軍事遏製“台獨”的方法使用得越晚,其遏製效率越低,所要求的軍事行動規模就越大;而使用得越早,效率越高,所需要的軍事手段的烈度程度越低。每往後推一年,所需要的軍事手段就必須更猛烈。


台灣當局“獨心”已定

《環球》雜誌:台灣當局將如何對待可能爆發的軍事衝突?

答:台灣當局當然希望軍事衝突越晚發生越好。第一,台灣希望和平獨立,就是大陸對台灣法理獨立隻抗議而不采取軍事打擊。如果2008年之前沒有軍事衝突,台灣就按時間表和平獨立。第二,如果大陸在台灣法理獨立後進行登島作戰,美國就可以介入,通過戰爭保護台灣的法理獨立。台灣的策略就是,先爭取和平獨立,不行的話獨立之後再進行戰爭。

台灣最害怕的就是,沒有法理獨立之前就發生軍事衝突,因為軍事衝突的發生將使“台獨”和平獨立的計劃無法實施。

最近美國發表的《中國軍事力量年度評估報告》中的一些話,我認為不是說給中國大陸聽的,而是說給台灣聽的。該報告有兩點非常突出,一是2005~2006年台海將發生軍事衝突。這顯然是在提醒台灣,是要求台灣與美國協商共同製定和平獨立的時間表。現在陳水扁與美國之間的最大分歧是,陳不願意與美國協商和平獨立的時間表。他已決定了要在2008年法理獨立,最晚推遲在2008年8月奧運會舉辦,堅持無論如何都不能再向後推遲了。而美國對2008年台灣和平獨立還沒有把握,所以要求協商,並警告陳水扁,若堅持他的時間表,2005~2006年就會引發戰爭。美國用戰爭來來威脅陳水扁。

二是報告暗示台灣應以炸大陸三峽大壩的方法來遏製大陸。這顯然是,美國要求台灣為其獨立承擔一部分軍事責任。其含義是,台灣要執行自己的獨立時間表,台灣就得承擔一部分軍事責任,由台灣自己去炸大陸三峽大壩,因為即使美國軍事介入,美國也不能炸中國的三峽大壩。美國為何暗示台灣這樣做,主要是美國不知如何應對中國隻打擊台灣不占領台灣的軍事戰略。以往,美國認為中國軍隊7天占領台灣,美軍在第10天到達台海地區,經過30天的戰爭把中國軍隊從台灣攆走。軍事行動一結束,中美雙方進行政治談判,台灣問題即可解決。陳水扁當選後,有輿論報道說,中國不想軍事占領台灣,對台是隻打擊不占領。麵對輿論報道的這種軍事戰略,美軍一時失卻了軍事戰略的政治目的。如果中國隻炸不登島,美軍事介入就出現政治困難。


“台獨”勢力已經失控

《環球》雜誌:美國控製台灣局勢的能力有多大?

答:在統一問題上,既不能寄望於台灣人也不能寄望於美國人。事實已經證明,台灣人民無力阻止“台獨”勢力發展,美國對“台獨”的控製力也是有限的。美國政府不僅從思想上沒有遏製“台獨”的意願,而且遏製“台獨”的行政力量也是有限的。

也就是說,中美之間如果在軍事上沒有遏製“台獨”的合作,中美之間的經濟和政治合作都遏製不了“台獨”。最近的例子是,中美進行了一次真誠的遏製陳水扁進行“公投”的合作,但未能奏效。應該說,“5·20”之前布什是支持中國反“台獨”政策的,3次派人與陳水扁談。結果怎樣?陳水扁不理睬布什,照樣搞了“公投入憲”和防禦性“公投”。“公投”問題的核心不在於“公投”內容,而在於是否使“公投入憲”。“台獨”隻要有了這個合法的“公投”工具,此後就可以不斷地變化“公投”內容,直至成功進行統獨“公投”。

此次中美雙方在台灣“公投”上的合作未能奏效,就說明寄望美國遏製“台獨”是危險的。我以為,中美隻要在軍事遏製“台獨”上不能合作,中美其他方麵的合作都難以遏製台灣獨立。

陳水扁在“台獨”問題上,巧妙地利用了美國和中國大陸之間的戰略矛盾。如果中國是像當年蘇聯一樣強大的軍事國家,美就不敢從軍事上支持陳水扁獨立。中國要像英國一樣成為美國的盟友,美國就無法軍事上支持陳水扁獨立。陳水扁正是利用了中美之間這種非對稱性的結構性戰略矛盾,使美國不得不為其獨立提供軍事保護。中美之間結構性的戰略矛盾短期之內是不可化解的,因為美國要維護其世界霸主地位,中國要崛起成為一個中等發達國家。這樣一個結構決定了中美之間的戰略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遺憾的是,中國軍事實力還不強大,不像原蘇聯那樣,在軍事上還不能與美國享受平等地位。這樣一個非對稱性的結構性戰略性矛盾為“台獨”提供了機會。


《環球》雜誌:假如沒有台灣問題,中美衝突遲早也會發生?

答:如果沒有台灣問題,中美之間的戰略矛盾雖然不可避免,但未必會激化為軍事衝突。就像兩個人關係不好,並不一定兩人就動手打架,一定要把對方殺死。雙方關係不好,可以誰都不理誰,可以互相在背後給對手製造困難,但雙方可以不以武力相加,不一定非得相互大打出手。現在的“台獨”問題,使中美戰略矛盾不斷激化,甚至可能激化到戰爭程度。而陳水扁就是利用中美都擔心戰略矛盾可能激化為戰爭這一點來實現其和平獨立的目的。


第三方不會卷入中美軍事衝突

《環球》雜誌:台海如果發生危機,包括歐洲國家在內的其他國家會持怎樣立場?

答:歐洲國家軍事介入的可能性非常小。歐洲國家普遍看好中國市場,中國市場這塊蛋糕因為台海衝突會變得更大,歐洲國家在台海沒有重大安全利益,反而可以從衝突中得到更多經濟好處,因此歐洲國家可能利用台海衝突之機擴大對中國的投資和出口。在道義上,多數歐洲國家也會采取中立。

在亞洲,除了日本,不會有任何國家參加美國的軍事行動,澳大利亞最多提供軍事情報,東南亞國家都不會介入。中小國家不願卷入大國的軍事衝突,因為中美這兩個國家都太大了,中美都不會因為這場軍事衝突而一蹶不振。不管結果是打平、美國贏還是中國贏,任何一種結果都不會改變中美是世界大國的地位。即使失敗也不會使得他們任何一方失去世界大國的實力。另外,不能排除這種可能:台海軍事衝突擴大了中國的內需,從而加快中國經濟和軍事力量的提升,使得中國崛起速度加快。


反獨優先 統一緩行

《環球》雜誌:你上述的立場可否用來理解溫總理所說的不惜一切代價?

答:中台辦、國台辦“5·17”聲明非常好。聲明第一句話是,當前兩岸同胞麵臨的首要問題是遏製“台獨”,最後一句是,不惜一切代價維護國家主權完整。這是“5·17”聲明的核心內容。

我個人的理解是,將遏製“台獨”定為當前首要任務,就是說和平統一不是當前的首要任務。趕走日本帝國主義、奪取政權與和平建設社會主義是兩項不同的戰略任務。我們今天進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與將來進行共產主義建設也是不同階段的任務。我們現在搞社會主義建設的時候鼓勵私營經濟發展,就不能顧慮搞了私營經濟會影響將來共產主義建設一樣,就像當年抗日炸鐵路時不顧及將來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還得花錢修鐵路的道理一樣。現在遏製“台獨”為主要任務,不必顧慮將來和平統一時台灣島內的政治條件是否有利。

簡單講,和平統一所需要的環境沒有必要在還無法遏製“台獨”時就考慮。現在重要的任務是如何有效遏製“台獨”,也就是說如何用武力有效遏製“台獨”。“5·17”聲明的高明之處在於做了兩個不同階段戰略任務的區分。這是非常重要的,使我們不把武力遏製“台獨”與和平統一這兩個不同曆史階段的任務混淆起來。我們在不同的曆史階段有不同的曆史任務,不能用下階段的曆史任務來阻礙現階段曆史任務的完成。


堅持“一國兩製”與“持久戰”

《環球》雜誌:是否可以說,台海衝突的勝負並不完全取決於武器裝備,關鍵在於選擇什麽樣的時機和什麽樣的策略?

答:有一種說法,認為我們在台海問題上沒有準備好,所以不能使用武力遏製“台獨”。如果準備好的標準是以美國裝備的水平來衡量的話,那麽我們可能永遠準備不好,因為美國的武器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問題是,我們的武器水平比美國的先進,台海戰爭就一定能打贏嗎?

所有戰爭結果都是武器裝備和軍事戰略的結合。軍事戰略是人的力量。人類曆史幾千年來,不管是冷兵器時代、熱兵器時代,還是核武器時代,都存在弱勝強的曆史,都有武器落後一方贏的戰例。為什麽?就是因為武器與戰略的結合是一種藝術。結合得不好,就失敗,結合得好就勝利。軍事戰略對戰爭勝負是非常重要的。落後武器結合合理的戰略,弱者照樣能打贏,先進的武器用於錯誤的戰略,也會輸。

在台灣問題上,我軍裝備不如美國,這就突顯了軍事戰略的重要性。我軍擁有與美國相同的武器,如果戰略錯了也照樣贏不了這場戰爭。

在台灣問題上我們必須堅持兩條,第一就是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製”原則。現在有很多人提出對台政策新思維,要改變“一國兩製”原則,這與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一樣,都是讓出主權,促進國家解體。鄧小平的“一國兩製”就是,我們不去治理台灣,但主權在中央政府。一句話,我軍隻打擊不上島,打擊“台獨”之後還是讓台灣民選自己的領導。堅持“一國兩製”原則,就可以使美台無法實現台灣的和平獨立,使“台獨”在經濟衰敗的壓力下放棄獨立。

第二堅持毛澤東的持久戰。我軍與美軍相比是弱勢力,美軍是強勢力。弱打強是靠持久戰贏得最後勝利,強打弱則是速決戰。所以毛澤東講,戰略上是持久戰,戰術戰役上是速決戰。一次軍事行動要快,但總體戰爭則要慢慢地長期進行。也就是說中國可以不惜一切代價,中國可以在“台獨”問題上打50年。隻要我們能堅持50年,美國是堅持不了的。中國共產黨的軍隊從1927年打到1949年,22年之久,而美軍在越南戰爭隻打了10年就堅持不下去了。中國軍隊隻要發揮自己的特長,繼續戰爭的能力,中國就可以在這場軍事衝突中實現國家經濟現代化和軍事現代化。


《環球》雜誌:台海衝突是否將影響大陸經濟建設大局?

答:許多人都認為台海地區發生軍事衝突會影響中國經濟建設大局。這種設想與新中國的曆史並不相符。從1950年到現在,我國還沒有一次是因為進行戰爭而使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的,而我國經濟發展受到較大破壞的四個曆史時期都是在和平環境下發生的:1958~1961年的大躍進、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89~1990年的政治風波和1997~1999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對當前台海局勢,值得人們認真思考的是,“台獨”問題的性質是什麽,如何科學地討論武力遏製“台獨”的利弊,即“台獨”對國家安全構成的威脅是生存性的還是表麵的;武力遏製“台獨”對中國崛起的客觀作用是破壞還是促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