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可夫: 中國國際安全環境進一步惡化
漢和防務 平可夫
2005年07月25日
近期一個月之內走訪五個國家,深感中國的國際安全環境在進一步惡化之中。在巴黎航空展上,就是波羅的海某小國維修蘇式直升機的公司都聲稱他們受到美國的壓力不得同中國進行任何軍事合作,法國無數的軍事企業都聲稱今年甚至更長時間內歐洲解除對華軍售禁令已無可能。就連普通的歐洲軍工企業市場負責人都知曉中國新近製定了"非和平手段"的對台政策。由此可見"反分裂法"的有關條款對歐美社會的震動。在德國,一向支持解除對華禁運的德國政府近期圍繞解除對華禁運問題出現巨大分歧,綠黨出生的外長公開反對解除對華軍事裝備的出售禁運。
在東京,日本曆史上從來沒有像今日這樣在政黨朝野、民間產生如此巨大的對華厭惡情緒。平可夫預測,小泉今年參拜靖國神社不會招致民間的巨大反彈,尤其是如果中國極力反對的話,反而幫助了自民黨對華強硬派。
而朱成虎少將近期有關"核武威懾"的談話更是加劇了在歐美,尤其是美國已經上升之中的"對華戒備"情緒,在中國,朱談話的內容屬於高度的政策層次,以西方普通國家的標準,隻有國防部長和國防部發言人才能夠有資格回答類似的問題。
依照朱談話的內容,筆者的背景分析如下。首先是"個人之說",也就是代表了個人意見。
其次"授權說",這樣的授權如果存在的話,可能基於如下背景。首先對於美日近期日趨強化的部署調整,中方的戰略危機感大大加重。其次,中美關係異常複雜,時常處於內緊外鬆的狀況,而且外部世界並不完全了解中美關係存在的實際問題。萊斯國務卿剛剛訪問過北京,她個人一向以直率、談話大膽著稱,是否是在台灣問題上,她與中國領導人的會談使用了"過為沉重"的語言,因而引發中國軍隊的"報複性表態",外部世界並不得而知。
朱談話當然也反應了相當的現實意義。首先,隨著台灣問題的激化,美日部署的重新調整的確引發了中國軍人的重新思考,現代軍事技術發生的革命性變化,使戰爭的模式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傳統的遏製戰略開始失靈,這是中國軍人重新思考諸多與安全戰略有關的問題的根本原因。例如,在精確打擊、隱形技術日新月異的情況下,一旦台海衝突升級,美日介入,以高精尖的隱形作戰平台配合精確打擊武器對中國的核設施實施常規外科手式的打擊?中國軍隊如何對應?這一課題是冷戰年代沒有碰到過的,因此朱的談話也從另外的層麵代表了新的思考。是動用核武器對美國本土實施反擊?還是思考其他的報複手段?朱談話表明了中國目前對美日可能介入時候的回應手段所持有的矛盾態度。
平可夫的回答是十分明確的,核武器是不能使用的武器,隻是政治實力的表白而已。很難想像在兩個超級核大國之間爆發核戰爭的後果,那就是世界末日的降臨,沒有贏家,中國摧毀美國一次與美國摧毀中國一百次沒有什麽本質的差別,中國對美國的攻擊也就是對自己的攻擊,反之亦然。核武器的存在主要是遏製。在整個冷戰年代,核武器的存在遏製了美蘇、中蘇甚至是爆發大規模常規戰爭的可能性,這種作用在目前的中美關係中還會繼續存在下去。
在實際的準備層次,假如真正台海危機激化到中美爆發戰爭的地步,由目前中國軍隊的備戰狀況可以看出,其真實作戰意圖顯然是以"適當延伸"各種空中、海上作戰平台的方式,對"敵海上、空中、敵盟國陸上攻擊平台實施堅決的聯合打擊"。也就是說,之所以進口先進的Su30MKK、SU30MK2多用途戰鬥機、加速生產新一代的JH7A戰鬥轟炸機、發展更為遠程的巡航導彈、新一代的地對地戰役戰術導彈都是在準備,一旦受到美國高精尖武器的打擊,那麽其海上作戰平台-航空母艦、駐日美軍基地就有可能受到中國軍隊的多兵種綜合常規打擊。而在筆者看來,這種從衝突存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