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偵察兵戰例

(2007-02-08 21:30:33) 下一個

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偵察兵戰例


  人們常說:炮兵是戰爭之神。而偵察兵則是炮兵的眼睛。可以這麽說,沒有偵察兵,炮彈是打不出去的。

  偵察兵要麽深入敵後偵察,要麽跟隨步兵配合作戰,要麽獨立作前進觀察,因而在實施中充滿驚險和傳奇的故事。尤其是在敵後那種危險的環境中偵察,令人心驚肉跳,幾乎每前進一步,就多了一個驚險,因此充滿了傳奇的故事。

  在偵察兵的故事中,最吸引人的最有驚險之處莫過於“敵後偵察”。大家也許看過一部黑白電影故事片《偵察兵》,這就是典型的敵後偵察。當然在實際作戰中,是沒有那麽戲劇化的。

  解放軍炮兵第xx團在支援陸軍第xxx師殲滅朔江守敵進攻戰鬥中,為改善觀察條件,派出敵後偵察組。在步兵偵察分隊和向導的配合下,利用夜暗潛入阪洋地域,堅持敵後偵察三天三夜,有力地支援了步兵的穿插迂回和縱深戰鬥。帶隊的炮二營副營長吳xx同誌榮獲戰鬥英雄的光榮稱號,全組榮立集體一等功。

  阪洋位於朔江以東四公裏。該地區群山環抱,溝深穀窄,洞穴繁多。從平孟至高平的公路穿行其間,蜿蜒曲折。公路北側是重疊的石山,參差聳立;南側是綿延起伏的土山,層林茂密。另有二條簡易公路,一條通向胡誌明展覽館,一條通向讓湧。整個地區地形險要,易守難攻,素有“天險”之稱。

  阪洋地域的守敵有越軍的一個團部,兩個步兵營。其部署:二四六團團部設在阪洋,並有三七高射炮掩護,二營配置在阪洋至溯江南山地域;八五一團一營配置在阪洋至讓湧地域;無坐力炮配置在前沿陣地和公路兩側要點上。越軍多利用天然石洞、坑道和掩蔽部設置明暗火力點,構成交叉火力網;其陣地前沿及主要道路、山隘口都布有防坦克、防步兵地雷,埋有竹簽、鐵剌,設有防坦克鹿砦、陷阱等障礙。敵人企圖依托工事、障礙,憑險固守,阻止我軍前進。

  陸軍第一二二師奉命殲滅朔江之敵。師首長決心集中主力分兵兩路直插阪洋,首先殲滅阪洋地域之敵,爾後與正麵部隊配合圍殲朔江南山之敵,打通平孟至河安公路。

  炮團首長根據戰區地形和任務,全麵分析、研究,認為按當時的指揮觀察難以完成這一任務,其理由是:一、戰區山高林密,雲多霧大,視度不良,不能直接觀察目標區域;二、地圖陳舊、誤差大,圖上量取目標坐標、決定射擊諸元的精度沒有把握;三、阪洋位於敵縱深內,觀目距離遠達九公裏,無法觀察射擊效果、修正射擊,達不到摧毀的目的。

  鑒於上述情況,為改善觀察條件,保證射擊指揮,有效打擊越軍,有力支援主力進攻阪洋,炮兵群指決定利用山嶽叢林地便於滲透的有利條件,派遣敵後偵察小組。

  人員組成:由炮兵團二營副營長帶領偵察排長、偵察班長、偵察兵各一名、收信班長、無線電班長各一名,共六人組成,步兵某團派出衛生員一名、偵察參謀一名和偵察兵十三名負責護送警戒,另有三名民兵當向導。

  潛入路線及潛伏位置:從隴牙南山貫通中越兩國邊境的隱蔽山洞出境,經郎傘、總坡潛入敵後,預伏位置在阪洋東北五百米石山上。

  戰鬥編組:共分三組,第一組為前衛組,由偵察參謀帶領一名偵察班長、五名偵察兵及三名向導,負責前方開路;第三組為後衛組,由另一位偵察班長率四名偵察兵及衛生員負責後方警戒;其餘為第二組,由二營營長帶領。

  情況處置:如有人掉隊,則在原地隱蔽等待,用規定的信號聯係;如與敵散兵遭遇,盡量避開,敵若首先開火,由偵察參謀用微音衝鋒槍還擊,其他人迅速占領有利地形,見機行事;如遇敵伏擊,由後衛隊擔任掩護,其餘分小組突圍;如陷入重圍,突圍無望,情況危急時,則砸爛機器設備,銷毀文件,與敵戰鬥到底。

  二月十六日十八時三十分,敵後偵察組按預定計劃從隱蔽的山洞出發,向預定地點潛入。當天晚上,天漆黑一片,他們一個緊挨著一個,摸索著前進。二十時許,行至朗傘附近,突然發現對麵兩百米處的半山腰洞口,有二盞馬燈來回閃動,據向導介紹,敵情有了變化。估計敵人在這裏新設了火力點。山洞的前方是村莊,後麵是懸崖。除了山洞與村莊之間大約百米寬的草叢可以通過外,沒有其他路線可以選擇。麵對突然而來的敵情變化,他們當即決定從敵人的眼皮底下通過。前衛組在前輕輕地撥草開路,同時將踏上會發響的石頭拿走或墊上草,一聲不響地向前摸去。正當他們爬行至敵人火力點與村莊之間時,突然村裏的狗“汪汪”地叫起來,接著在距他們五十米的地方,又有一個敵人搜索而來,步步逼近。他們迅速分散隱蔽在草叢裏,敵人過來大約三十米,用電筒照了照,沒有動靜便調頭而去。

  途中,喝過的水壺會發出響聲,於是商定,每次大家集中喝完一壺水,再喝另一壺,以減少響聲。到達讓湧以南的一個村莊時,已是深夜二時許,正準備從村莊旁邊摸過去,不料村裏的四、五條狗又狂叫起來,敵哨兵聞聲而出,用電筒四下亂照,偵察兵們立刻臥倒觀察,待狗不叫時又行動,狗又狂叫,隻好又臥倒。就這樣反複幾次,敵哨兵麻痹了,他們才悄悄地從村旁竹林裏穿了過去。

  第二天十二時,正當他們不斷把觀察效果報告給指揮機關時,突然發現幾個越南公安人員和地方武裝人員在讓湧西南側的山頭指指劃劃,對敵後偵察組所占的山頭觀察了半個多小時,隨後退回讓湧公安屯。至十六時,約有三十多名越南公安人員占領了無名高地的四周山頭,又在主要路口埋上地雷,並數人一組地在山的周圍巡邏。情況越來越緊急。為了防止萬一,十八時,他們向指揮所發出告急信號,同時作好對策。如果敵人攻上山來,就砸爛機器,銷毀文件,與敵決一死戰。

  到了晚上十九時許,指揮員召集全體官兵布置了轉移任務。當時,轉移有二條路線:一是往回走,向距敵後偵察組五公裏左右的我軍前沿步兵先頭營靠攏;二是冒著危險繼續前插,向預定的巴然西北無名高地前進。為了更有效地打擊敵人,圓滿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奪取戰鬥的勝利,決定繼續前進,並確定通過敵人料想不到的西北麵兩百米高的陡坡轉移。這條路很隱蔽,但很難爬。行至半山腰,一個偵察兵踩塌了一塊石頭,滾至山腳下驚動了敵人。機智的偵察員,馬上學山上野獸的叫聲,巧妙地騙過了敵人。

  下到溝底,為了迅速擺脫敵人,避開地雷區。大家商議,決定巧裝成讓湧退下來的越軍。於是大家急忙換上越軍服,大搖大擺地走向公路。為了應付敵人問話,把懂得越語的民兵向導分別安排在隊伍的前後。急行軍一公裏後,發現有幾個打著電筒的人從巴然村莊向他們走來,他們迅速隱蔽在一條溝裏,避開了敵人。

  經過一夜的行軍,於十八日淩晨五點鍾開始攀登巴然西北的無名高地。快到主峰時,遇到了一個五十多厘米寬、四十厘米高、兩百厘米長的石縫,它的右邊是石壁,左邊是懸崖。整個石縫就象華山上的“老虎嘴”,非常驚險,一不小心就會摔下懸崖。就這樣,身子貼著石壁,一點點地爬過去,爬了一個多小時,大家才安全通過了“老虎嘴”,到達了主峰。這時,大家已兩天兩夜沒合眼,水壺空了,幹糧咽不下,隻好找點野果充饑。同誌們不顧連日的勞累,搜索山洞,偽裝器材,展開偵察。同時,根據山頂都是黑的特點,將雨衣反穿身上,偽裝得象石頭一樣。敵人始終沒有發現他們,天亮後,他們觀察到敵人正在他們昨天所在的山頭上進行搜索。事實證明這次轉移是正確的。

  十八日天亮後,我軍偵察兵對朔江南山之守敵進行了偵察。朔江南山設有越軍二四六團前進指揮所,並有一個加強營的兵力固守,修建了規格化的塹壕,交通壕,“A”字形掩蔽部和“X”字形打防結合的工事,構成完整的火力防禦工事體係。工事堅固,塹壕象蜘蛛網一樣。我軍隻有拿下這個高地,才能全殲朔江的守敵,造成對高平的合圍。因此,他們進行分段仔細偵察。偵察排長發現,在那瓦附近的稻田地裏,有敵炮陣地。經反複觀察,認真分析,發現雖有偽裝,但工事設置較明顯;雖有掩體,卻無人活動,也未發現火炮發射的征候,因此判斷很可能是敵人設置用來迷惑我軍的假炮陣地或預備陣地。他們認為:有假必有真,有預備的就有基本的。於是就擴大了觀察麵,對草叢、樹叢和村莊都不放過,進一步搜索偵察。

  終於發現在阪涯北側有一個經過偽裝的炮兵陣地,於是他們緊緊盯住,並用測距機、方向盤測定,在地圖上定出了坐標。十點多鍾,精心偽裝的敵火炮突然向平孟方向的我軍射擊。敵炮剛一發射,他們馬上把坐標報告給指揮所,該團三營立即一個連行四發急促射,摧毀了敵八五加農炮一門,斃、傷敵各十餘人,殘敵將火炮扔下一門,拖著另兩門倉惶逃走,接著偵察兵又指揮炮兵延伸射擊,把逃敵全部炸飛。

  是日黃昏,他們發現從阪黃一線潰退下來的約二個連的越軍中,有人拿著地圖,正慌慌張張地與朔江南山守敵用信號聯絡。偵察兵認為:這群潰軍一旦與朔江南山守敵匯合,將增加我軍步兵攻占朔江南山的困難。於是,他們將白天已經決定了的敵人可能通過的橋梁、路口等坐標報告指揮所,待這群敵人剛行至路口時,他們立刻指揮炮兵射擊,首先一個三發急促射擊,炸點離敵群中心差四百米,修正後又行四發急促射,全部正中敵群。這次射擊,消耗炮彈八十二發,斃敵二百餘名。

  在步兵主力發起總攻前,我炮兵依照敵後偵察組所提供的情報,大規模對越軍陣地、工事、塹壕、掩蔽所及各火力點進行狂轟爛炸,把敵軍苦心經營的工事幾乎全部摧毀,由於我炮兵打得猛烈,準確,使殘敵躲在山洞內不敢動彈,步兵xxx團迅速接敵,將其全部肅清。此次戰鬥,敵後偵察組先後十次報告敵情和射擊效果,二次直接指揮射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十九日下午二時,步兵xxx團進至阪洋地域,敵後偵察組的任務已勝利完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