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歡曆史與軍事。我是《幾曾回首》的版主,歡迎來論壇上貼討論。
正文

從韜光養晦到以戰求和 -- 忍無可忍,無需再忍

(2007-02-08 21:30:33) 下一個

從韜光養晦到以戰求和 -- 忍無可忍,無需再忍 

             -黃光銳-

  中國九十年代初拍攝的“大片”《大決戰》當中,有好幾場諸如“遼西會戰”、
“總攻碾莊”這樣震天動地的“武戲”。每場都動用了數萬官兵,場麵之大不遜
好萊塢。相比《遼沈》、《淮海》,《平津》裏的槍炮聲少了,而“文戲”卻多了,
對台詞的印象就深一些。其中東野司令部裏的一段對話就很有意思:

  東總首長林、羅、劉匆匆下車走進司令部。勤務兵仍然在忙著布置,牆上的大
比例軍用地圖還沒貼全。羅榮桓和劉亞樓在布置工作,林彪則一言不發的凝視著地
圖。林彪要劉亞樓報告各部進展情況。劉亞樓熟練的用教鞭在地圖上指示出各軍的
位置。報告完畢,林彪略作思考,從劉亞樓手裏接過教鞭。

  林彪果斷的命令:“後續部隊不必再繞行熱河承德了。直接走這,山海關。”
教鞭“啪”的打在地圖尚未貼好的一角,參謀們連忙把山海關地圖貼到牆上--
林彪所指的位置絲毫不差,正是山海關。

  劉亞樓提醒道:“林總,軍委的指示,是要我們秘密入關的。”

  林彪平靜的回答道:“我們已經在敵前展開,沒有什麽秘密可言了。”

  林彪不愧是軍事天才。東野八十萬大軍繞行山區小路,一路夜行曉住,在沈陽
大開慶功會的煙幕之下秘密進抵平津城下,成功完成了入關的第一階段。而此時,
程子華和肖勁光兩員大將已經先後交戰。要合圍已被驚動的傅作義,速度便成為第
一要素。直取山海關,在正路上依法進兵,既能爭取寶貴的時間,迅速搶占要點,
又能製造最大限度的心理震撼效應,形成甕中捉鱉關門打狗的聲勢。攻防要素從機
密轉換為速度的臨界點,被林彪精確地把握住了。


            韜光養晦的自我否定

  某種程度上,中國的發展也同樣正在經曆臨界點。在加入世貿、城市化、軍力
建設、市場發育、金融改革等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標誌性的事物。二十一世紀初的
十至十五年對中國的複興將是決定性的起飛階段。在此期間,國家總體戰略必然要
經曆重大的調整,出現一係列攻防要素的轉換。我們對韜光養晦的討論,就是在這
個大背景之下展開的。

  韜光養晦是把才華與實力隱藏起來,使敵手放鬆警惕,來達到退則存身安命,
進則出其不意的效果。劉備在曹操手下寄寓之際,不惜以士大夫們看不起的澆田種
菜來示無大誌,乃是韜光養晦最經典的例子。可以說,韜光養晦是孫子兵法“不若
則能避之”的具體實施策略,而這個實施策略往往也就是裝孫子。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內外交困之下,韜光養晦表現為:不出頭--反正也出
不起,不扛旗--反正也扛不動,不惹事--惹了真是吃不消,不搞對抗--根本
沒有對抗的本錢;致力於和各國家改善關係,以便集中精力發展經濟;用市場牌、
聯合國、多邊外交等手段來打破孤立。這個策略避免了中國與美國為首的西方發生
激烈的衝突,並充份利用了全球化浪潮在經濟上喂養自己。在這個曆史階段,韜光
養晦是完全正確的策略,而且其效果是非常成功的。其最大的成果就是二○○一年
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和一九九七年順利收回香港。如果不是執行韜光養晦的策
略,過去十幾年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是不可想象的。

  但正是因為“韜光養晦”的成功,卻導致了韜光養晦變得越來越困難,越來越
自相矛盾,越來越不切實際,越來越受到公眾輿論的質疑。韜光養晦的出發點是為
中國的發展創造外部環境,可恰恰就是中國的高速發展使得韜光養晦失去了最基本
的條件--戰略家們再也沒有理由相信中國真的“無大誌”了。


         “中國威脅論”是不可能消除的

  韜光養晦要想成功,前提是把對手真的蒙在鼓裏。曹操看到劉備筷子都嚇得掉
在地上,嘴上雖然沒說,心裏已經相信“天下英雄唯操耳”。煮酒論英雄的結果是
曹操輕視劉備,放鬆了警惕,以至幹出了放虎歸山的傻事。而韜光養晦十幾年下來,
我們看到的事實是全球列強和周邊鄰國並沒有放鬆對中國的戒備,“中國威脅論”
此起彼伏,難以消除。

  事實上,隻要外國人長著眼睛和大腦,“中國威脅論”就根本不可能消除。十
年的時間,中國的經濟總量以舉世矚目的高速度擴張。一九八○年中國的國內生產
總值(GDP)隻有四千五百一十七億人民幣,一九九○年增加到一萬八千五百億,
二○○○年突破一萬億美元(八萬九千億人民幣),二○○二年突破十萬億人民
幣大關。去年中國吸收的外來直接投資(FDI)達五百三十億美元,高居世界第
一;外匯儲備超過三千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中國成為世界製造業中心的趨勢已日
益明顯,對美日歐老牌經濟強國構成了沉重的壓力。

  富國奠定了強兵的基礎。中國的國防預算已突破一千五百億。中國已批量部署
高機動長射程的固體燃料彈道導彈,正在發展類似“戰斧”的遠程巡航導彈;新式
戰機在成都投產,大型驅逐艦在上海下水,人們期待著新式潛艇在台灣海峽和南中
國海出現;龐大的陸軍正在摸索一條機械化與數字化相結合的道路。隨著時間的推
移,中南海決策者的軍事選擇將日益增多。上世紀八十年代,保羅肯尼迪在《大國
的興衰》中所預言的“到了二十一世紀初,中國的鄰居們就需要好好考慮一下中國
的軍隊了”已經開始成為現實。麵對這種形勢,外國人感到不安是很正常的事情。
他們沒有理由把未來的安全寄托在中國人的善意上。在大國,對外用兵往往意味著
在政治上得分,隻要到網絡軍事論壇上轉一轉就能看出這種可能性。

  在這種背景下,韜光養晦被看作煙幕彈,看作為進攻爭取時間的權宜之計,就
是很難避免的事情了。而為了維持“韜光養晦”策略,決策者又常常不得不在國內
做出解釋:我們現在還不夠強,等我們將來強了之後,我們就可以如何如何。這些
公開的言論很快就為外國人所知。兩頭講話不一致的韜光養晦使得人家更加認定你
說話不誠實,背後一定隱藏著什麽陰險可怕的玩意,因此必須在中國強大起來之前
就打破韜光養晦策略。

  而要打破韜光養晦,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挑釁。

 
          韜光養晦已陷入兩難困境

  針對高壁堅壘固守不出的策略,對症下藥就是激怒對方。劉備為了激陸遜出戰,
甚至到了“蜀軍赤身辱罵,或睡或坐”的地步;諸葛亮為了激司馬懿出戰,也以
要對手麵塗紅粉身穿女衣相辱。陸遜和司馬懿不得不祭出了“眾將複有敢言出戰者
斬”的手段,才把群情激憤的將領們強壓下去。類似的場麵,對於今天的中國人已
經並不陌生。九三年“銀河號”事件、九五年李登輝訪美、九九年炸館事件以及南
海撞機事件,都可以理解成針對韜光養晦的挑釁策略。至於小規模的摩擦,那就更
是數不過來啦。

  挑釁策略一出台,韜光養晦便不可避免的陷入兩難困境。對挑釁實施反擊便意
味著韜光養晦的終結,而對挑釁妥協退讓不僅會導致實利的損失,而且會挫傷民眾
的銳氣,損及國家的聲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裝孫子的結果是真的讓中
國人一次次當了灰孫子。在壓力之下沒完沒了的妥協,就會形成軟弱可欺的名聲,
施加壓力就會被認定是可以奏效的。因此妥協退讓隻會導致更多的壓力,直到形勢
完全失控。十幾年的弱勢積累下來,連菲律賓、越南、新加坡和北朝鮮都紛紛不把
中國放在眼裏,政府的國際威望和公眾權威被嚴重透支。倘若再這樣下去,有朝一
日台獨勢力錯誤判斷中國人民的決心,其結果就是韜光養晦導致我們在不利的環境
下陷入大規模戰爭。麵對氣勢洶洶的“兩國論”、“一邊一國論”、“正名運動”,
我們不能不問一句:韜光養晦的底線究竟在哪裏?

  既然已經在敵前展開,也就無秘密可言。既然已經忍無可忍,也就無需再忍。


            天鵝絨手套裏藏鐵拳 

  妥協退讓被動挨打已經不能接受,但要大舉出擊戰略進攻同樣不切實際。在這
種形勢下,防守反擊以戰求和就成了順利成章的選擇。以戰求和本身並非什麽新鮮
玩意,三國演義裏東吳的方略始終都是以戰求和;當年中國派誌願軍打朝鮮戰爭同
樣是為了以戰求和:“你看見了,我是能打仗的,所以不要來惹我,我們還是和和
氣氣過日子吧。”這種以戰求和是一種以威攝求和平的戰略防禦策略。而小生的以
戰求和卻是一種謀攻的策略。在曆史上,這種以戰求和最經典的先例當屬滿清在皇
太極治下針對明朝的策略。 

  明萬曆年間,官府橫征暴斂,百姓民不聊生;天啟年間,宦官魏忠賢篡奪大權,
稱九千歲,大肆陷害忠良,朝政糜爛無以複加。就在此時,女真族勢力開始崛起
於白山黑水之間。萬曆四十五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萬曆四十七
年,明遼東經略楊鎬率軍十八萬分四路圍攻赫圖阿拉。努爾哈赤集中六萬八旗兵連
續出擊,五日大破明軍,殺明總兵官杜鬆、馬林、劉挺。此後,清軍勢如破竹,相
繼攻占撫順、開原、鐵嶺、沈陽、遼陽。天啟二年,又攻占了關外最後一座重鎮廣
寧城。山海關暴露敵前,明廷朝野震驚。京師已麵臨“薊門蹂躪,鐵騎臨郊”的危局。 

  然而,明朝畢竟是當時世界上最為繁榮富強的大國。明清雙方的實力相差極為
懸殊。 明朝的人口在一億以上,而滿清人口不足百萬,還沒有明朝正規軍的數量
多。何況明軍已經“引進”了葡萄牙大炮,火力占據絕對優勢。隻要明朝能革除內
部的腐敗,任用得力的將領,完全可以給清軍以慘重的殺傷。 

  天啟六年,滿清以傾國之師圍攻孤城寧遠。袁崇煥羽扇綸巾意氣登樓,萬餘將
士感其忠義誓死抵抗。八旗兵以十三萬之眾猛攻三次,竟不能克,將士死傷慘重,
努爾哈赤中炮重傷。老將半生無敵天下,卻不料到頭來敗於一介書生。努爾哈赤恨
氣填胸,終於不治。努爾哈赤之死,對滿清構成沉重打擊。寧遠城的大炮轟碎了“
八旗鐵騎天下無敵”的神話,滿清的軍心全麵動搖;努爾哈赤遺命由四大貝勒共同
執政,使得朝政變得錯綜複雜;連年戰爭之下,經濟本來就吃緊,偏又發生嚴重的
旱災,滿清麵臨著饑餓的威脅;要象以往那樣在明地搶掠,卻又過不了袁崇煥這一
關。此時如果明朝實施袁崇煥“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方略,大舉屯田
,多置重炮,以堅城向沈陽步步推進,滿清將陷入退不能守進不能攻的絕境。倘若
明朝再仿效漢唐先例,祭出公主下嫁的毒招,滿清斷難逃脫亡國滅種的命運。 

  然而,袁崇煥的對手是皇太極。皇太極的軍事天賦比起努爾哈赤略有遜色,但
政治頭腦卻遠在父親之上。關鍵時刻,皇太極製訂了正確的方略:入侵朝鮮。 

  皇太極抓住袁崇煥急於築城練兵的時機,充份發揮八旗鐵騎的高機動性,揮軍
進攻朝鮮。朝鮮抵擋不住皇太極的淩厲攻勢,隻得簽訂城下之盟,向滿清提供糧食
和金錢,並從此嚴守中立,解除了滿清的後顧之憂。出兵朝鮮的大獲全勝穩固了皇
太極的權位,恢複了八旗兵的信心,解除了饑荒,挽救了滿清的危局。與此同時,
袁崇煥加緊修築錦州、中左、大淩河三城。雙方形成了對峙局麵。 

  針對袁崇煥的築城修堡,皇太極製訂了“以戰求和”的方略。天啟七年,皇太
極親率精兵進攻寧遠、錦州。這是皇太極與袁崇煥之間談談打打、打打談談的開始
。在戰術上,寧錦之戰未能達到皇太極的戰役目標。清軍傷亡重大,退回沈陽。明
朝稱此戰為“寧錦大捷”。但在戰略上,明清對峙卻從此進入了皇太極的步調。 

  精明過人的皇太極深知決不能和大明國打持久戰。每次戰役之後,皇太極總是
主動提出和談,為休養生息爭取時間。為此,皇太極甚至不惜在禮節上接受低一格
的待遇。另一方麵,皇太極清楚的看到袁崇煥築城屯田對滿清威脅極大。所以每隔
一段時間總要主動挑起戰事,打斷對手的築城修路工程。如果把當年遼東的戰事比
作一口鍋的話,那麽皇太極牢牢掌握主動權,確保“鍋裏的水既不能冷又不能沸”
的拿捏實在是高明至極。

  崇禎二年,皇太極經過充份準備,親率精兵十餘萬,繞道蒙古,出喜峰口,疾
掠如風,直抵京師。崇禎驚怖無已,中反間計殺袁崇煥,失去頂梁柱的遼東防線就
此開始崩潰。崇禎四年,皇太極破大淩河,明將祖大壽降。崇禎十五年,洪承疇大
軍於鬆山全軍覆滅,錦州失守。此時明朝在李自成農民軍和滿清八旗兵的兩麵夾擊
之下已呈崩潰之形。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陷京師,崇禎自殺身亡。此後吳三
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大順”軍被多爾袞的鐵騎打得一敗塗地的曆史,想必讀者都
是知道的。
 
  本來,以明清雙方力量的對比,滿清斷難攻滅明朝。但明廷朝政腐敗奸邪當道,
滿清上下同欲萬眾一心。明軍雖眾,但物資饋乏士氣低落,官兵貪生怕死,野戰
能力極差;清軍雖寡,但皇子貝勒身先士卒,十餘萬鐵騎紀律嚴明進退有法,百年
之間所向披靡。明朝好不容易出現了袁崇煥這樣的人才,總結出“守堅城用大炮”
的方略,卻又被昏君奸臣自毀長城;而身為遊牧民族的滿清,卻出現了皇太極這樣
百年一遇的戰略家。明清之間領導階層的反差決定了兩者的勝敗之數。

  明朝敗於滿清,與其說是敗於八旗鐵騎,不如說是敗於皇太極過人的政治頭腦。
皇太極入侵朝鮮解除後顧之憂,出擊寧錦摸清對手虛實,與袁崇煥和談,一麵爭
取備戰的時間,一麵離間明廷大將,可以說無時無刻不在用計。皇太極敢於孤軍深
入涉險一擊,就在於他對明廷內部的重重矛盾早已了然於胸,出兵之始就埋下了使
出反間計的引子。袁崇煥之死對明朝構成致命打擊。從此邊關軍無戰心,腹地流寇
四起。龐大的軍費開支成為可怕的包袱,直到把大明帝國徹底壓垮。皇太極的謀略
之深遠,思之令人心驚!若非如是,何至多爾袞入關之後,還能得意洋洋的致書史
可法,宣稱“國家撫定燕都,乃得之於闖賊,非取之於明朝也”?

  滿清和明朝這段曆史,對今天的中國有很強的借鑒意義。以戰求和的關鍵是掌
握主動,而要掌握主動,關鍵就在於保持“既不冷又不沸”的“適當溫度”。如果
水溫過低,被台獨勢力以為中國軟弱可欺,衝突就有提前引爆的危險;而如果水溫
過高,導致美國、俄羅斯和印度都害怕中國倔起對他們不利,也會使中國陷入包圍
之中。因此,中國的國際戰略必須包括“防守”與“反擊”這兩個方麵。一方麵,
中國必須大力推行和平外交政策,改善國際形像,並充份利用不斷擴大的市場來增
強自己的吸引力;而另一方麵,對於膽敢挑釁的敵對勢力,必須實施堅決的反擊,
即使台灣海峽重新進入準戰爭狀態也在所不惜。由於美國正在陷入曠日持久的中東
戰爭,這個戰略的實施變得容易了不少。但是要確保鍋裏的水處於“適當溫度”,
仍然需要水平極高的指揮藝術。 

  二十二年前,圍繞美國對台軍售問題,中美曾經有過一場非常激烈的外交鬥爭。
在美國總統裏根準備“全麵發展美台關係”的形勢下,鄧小平果斷的決定:裏根
的壓力要堅決頂回,關係倒退也在所不惜。如果我們不采取強硬政策,頂住裏根的
壓力,美國人會認為中國人可欺,今後問題會層出不窮,官司會打不完。我們要經
過曲折鬥爭之後,保持原來的中美關係。後來事態的發展果然應驗了鄧小平的判斷。
當前的中國既麵臨著十分棘手的現實,又充滿著朝氣蓬勃的希望,在某種程度上
與二十多年前經濟改革開始的時候頗為相似。三農問題、下崗問題、金融問題、腐
敗問題、貧富差距拉大、衛生福利欠帳等等十幾年高速經濟改革積累下來的重重問
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這決定了新政府的施政重點首先在於國內。而頂住
台灣獨立運動的壓力,應對國際上的風雲變幻,為國內寶貴的發展機遇爭取外部環
境,是中國對外政策的中心任務之所在。在複雜多變威脅四起的局勢下,對外政策
的天鵝絨手套裏必須藏有鐵拳,才能保證國家的安全與和平。 

  當年西藏任上,一向斯文儒雅的胡錦濤關鍵時刻使出雷霆手段,正可謂“天鵝
絨手套裏藏鐵拳”,深得鄧公“棉裏藏針”的真傳。以小生閱曆所及,自清雍正年
間設立駐藏大臣以來,以駐藏大臣之職居功而位列台閣乃至晉升首座者,數百年來
唯胡錦濤一人。鄧公下決心起用胡錦濤,良有以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