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攝影

獨自一人漂泊海外,看球沒有同伴,評球沒有聽眾,寫在blog裏,算是自言自語吧。
正文

也談德國的高等教育

(2007-02-15 10:25:18) 下一個

也談德國的高等教育

 
今天湊巧在人在德國的版麵上看到了deuteriumoxide網友的文章《以個人眼光看德國高等教育,讀後頗有一番感想,實在按耐不住,有種不吐不快的感覺。於是不顧實驗之繁忙,論文之壓力,決定也寫下自己對德國高等教育的看法,與各位網友交流。

 
通過網友deuteriumoxide的簡曆不難發現,他在德國既沒有接受過Diplom的教育也沒有接受過博士階段的教育,隻是做了兩年的PostDoc,而PostDoc嚴格來說是科研工作而不屬於高等教育階段。所以,deuteriumoxide對德國高等教育完全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理解的,而沒有任何切身的體會,有些片麵和偏差在所難免的。

 
我在德國已經5年了,國內本科畢業後到德國上的雙語授課的國際碩士課程,然後又攻讀博士學位,現在正是博士階段的最後時期。所以我覺得,對德國的高等教育,我比deuteriumoxide 的體會更深一些。當然了,首先我必須要承認,隻有接受了德國傳統的Diplom教育的朋友們才是最有發言權的。我隻是談談我的親身的感受。

 
我所上的兩年的碩士課程,雖然是國際課程,但是並非隻針對國際學生,有不少科目是和德國學生一起上課,最後一起考試。給我的感覺是德國最優秀的學生同中國最優秀的學生一樣優秀(我在國內念的本科絕不比deuteriumoxide的複旦差,大概了解中國的優秀學生有多優秀)。德教授在課上所講的內容的也不比中國的簡單,隻是考試,嚴格的說是筆試,的難度要相對簡單不少。因為德國人出題不會拐彎抹角,題目往往是直截了當的,隻要學生知道該用什麽公式那麽就能做出答案。這一點是與中國截然不同的,中國的考官們往往要在題目中設置陷阱和障礙,似乎有不難倒學生不罷休的企圖。不過,這裏我並不是要說德國的考試簡單,隻是想說德國考試的方式是和中國不同的。事實上,我覺得,德國教育最有特色的是口試,大量的口試。在口試中,教授是一對一的對學生的知識進行考察,這樣的考試是很有針對性的。其實利用公式做出題目並不難,難的是能夠清晰的闡述某個概念和原理,這才能真正體現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對於中國學生,至少對於我來說,筆試容易,口試難;做題很容易,清晰準確的表達自己的理解很難。所以,總上所述,我個人的體會是,德國的高等教育,至少是博士階段以前的教育是很出色很成功的。

 
當然了,網友deuteriumoxide所說的那種博士生不會稀釋溶液的情況我也遇到過。和我一起做物理化學高級實驗的一個德國女孩就對把一個高濃度的溶液稀釋到某個特定濃度這樣的問題一籌莫展,而這對於一個中國大一的化學學生來說都是小茶一碟。在有些和德國學生一起考試的科目中,我也發現有些德國學生的成績實在是低得驚人。這些學生如果在中國肯定都通不過高考上不了大學。德國沒有高考,於是會出現學生能力參差不齊的情況,有些人就認為這導致了德國教學質量的下降。但是,換個角度來考慮,由國家用全體納稅人的錢來資助的大學,有什麽理由來拒絕這些天賦一般的學生入學呢,有什麽權利剝奪他們受教育的權利呢?不管是天資聰明人還是天賦平庸的人,他們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沒有人有資格和權利去人為的劃一條線來限製那些有求學欲望的人們。

 
下麵談談博士階段的教育。Deuteriumoxide網友質疑德國的博士階段沒有課程,這裏我認為他可能有些沒有看到的地方。先算算學製的長短。德國傳統的Diplom67年,根據學生還有學科的不同情況而定,博士是34年,根據實驗進展而定,所以從進入大學到獲得博士學位總共是911年。美國4年的學生之後,在自然科學領域,往往沒有清晰的碩士學位,而是56年的博士階段,相當於國內所說的碩博連讀,加到一起也是910年。所以說德國的學製並不短。在Diplom最後23年,學生們也是選上一些比較專業的課程,然後進入研究組做論文。我認為這個階段其實可以近似的看作是美博士階段初期的課程。事實上,很多學生在做完Diplom論文並通過考試後都會選擇在原來的課題組裏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我覺得這也可以近似看作美博士的資格考試。不可否認,diplom最後階段的課程的針對性肯定不及美博士階段初期的課程,diplom的考試難度也遠不及美博士的資格考試,但是如果說德國的博士沒有課程沒有選拔就有些冤枉德國了。我想請問deuteriumoxide, 在美國,通過了資格考試之後,後麵的34年的博士階段還有課程安排嗎?如果沒有了,你為什麽還會對德國的34年的博士階段沒有課程安排而表示不解呢?

 
最後就是一些細枝末節了。首先,關於TA,在大學裏,很多德國的博士生也是做TA的,比如指導實驗和習題課,這和美國並沒有太大區別。其次,關於博士生的選拔,在申請博士的時候,diplom階段的學習成績也是係裏和導師來衡量學生的重要指標,同時麵試也是必不可少的,博士並不是想讀就讀的。第三,關於工資,工資的多少和能提供的時間長短完全是由導師的科研方向和科研水平來決定的。如果方向熱,水平高,那麽導師能申請到的項目就多,資金就豐富,就能提供較高的工資和較長的時間。第四,關於講座。這由各個研究組的情況而定,我們組基本上是每周都會有從外麵請來的教授和專家的講座。最後,關於發文章,這和德國人做科研的態度關係很大。德國人發文章還是相當謹慎的,要求實驗結果重複多次,所以發文章確實很慢。如果再以文章數目來限製博士生,這就有些不近人情了。

 
最後總結一下,德國的科研水平進幾年確實停滯不前,跟美國比起來實在是差得太遠了,但是如果把這歸咎於德國的高等教育水平差就有失偏頗了。從我對德國並不是太深的理解來看,我認為德國的Diplom教育還是非常好的,在世界上應該還是處於前列的。博士教育,或者說科研水平(博士生才是科研的主力軍)確實有不盡人意之處,但我認為最大的製約因素還是資金的投入,比如說實驗設備的老化和簡陋必然直接導致科研進度和質量。德國多年的免費高等教育確實提高了人民的整體素質,也直接促進了20世紀中期德國的迅猛發展。但是以目前的情況,完全靠國家投入來支撐免費高等教育已經十分吃力了,再對科研進行投入實在是力不從心。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如果科研水平遲遲上不去勢必會影響德國今後的經濟發展。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隻有兩個辦法,開源和節流。征收適當學費就是開源的最好的辦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