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2007-07-03 11:02 成英姝
昨天我看了一則有趣的新聞,一位美國作家最近出了一本書,紀錄她全家「沒有made in China的一年」。結果一年下來這項抵製令她痛苦萬分,無法把中國踢出自己的生活是她的結論,「以後十年我可能都沒有勇氣再嘗試這種日子。」她說。
這個抵製中國商品的計畫並非出於反對中國,而是想了解美國的普通家庭與國際貿易體係連結的程度。中國大陸商品的價格,大概隻是美國同類商品價格的三分之一,決定不買made in China的商品不僅是表示必須購買昂貴的商品,甚至根本找不到非中國製造的電器(零件由中國製造)或玩具。
近一年來我除了日常民生用品,幾乎不買什麼東西,所以我挺確定也沒買到中國製造的商品,不過我還是立刻檢查了最近買的除了生鮮食品之外的三樣東西:餅乾、衛生紙、一個鐵架。都是台灣製造的。
事實是,如果我有買精緻商品,那麼該商品由中國製造的可能性就大增。價格低廉但品質不錯的商品,台灣自己便可以生產,(不像美國是大幅仰賴中國),但是進口商品,越是精緻商品越需要降低成本以應付市場萎縮和競爭,以至於變成「中國製造」。今年連Burberry都決定遷廠到中國大陸,即使英國王儲查爾斯都公開反對遷廠,英國威爾斯的Burberry廠還是在三月底結束營業,遷往中國大陸廣東和深圳。
不過一般人的生活與中國連結,並不是隻有在買東西上頭。不買中國商品,不把商品賣給中國人,不到中國設廠,台灣人就可以與中國無關嗎?當然不可能。雖然台灣政府大力在文化上搞「去中國化」,但是「去中國化」這四個字倒是當今在地球上不可能存在的詞。中國涉足石油市場,遙遠的非洲都捲入中國風暴。全球化的結果,巨大的中國所造成的影響誰都無法逃避被波及。不隻是低價勞工、低價商品造成工業生展麵臨的市場競爭而已,中國的快速發展造成的需求而發生的能源和原物料價格上漲,這種影響大家不是都感受到了?中國本身所造成的對環境的汙染,濫墾森林和全球暖化的結果,豈不是全球共同承擔?台灣是可以不鳥中國,但事實是中國出什麼問題,將是全世界買單,台灣自然也不例外。不管你再討厭她,你都得承認和她是共生結構。
這幾年我都很關切到底中國的快速發展是否有泡沫化的證據?然而儘管世界上許多經濟、社會學者陸續預測中國將會跌倒的情形一一都沒有發生。尤其是,現在不隻是中國小心不讓自己跌倒,其他國家也得幫著怕她跌倒。關於這一點,很多經濟學家有比喻,諸如大象騎腳踏車啦、大象進瓷器店啦!(因為牠過於巨大因此會震盪週遭)不過講得現實點,就好比上禮拜我和一個朋友聊天時她提到的(她是某大出版社的主編),大型連鎖書店不會倒,因為出版社不會讓它倒。「因為出版社的錢全都押在上頭。」她說。
真正讓我感到有趣而關心的,是世界各國對中國的仇視程度,這還涉及各國對美國的態度(所以這是相對性的)。至於美國,理性上(也就是現實利益的層麵,也就是支撐美國的大財團,這些企業都是在中國投資的)美國不會槓上中國,但是情緒上(也就是不管中國帶來的好處,隻知道自己受害的失業者和倒閉的中型企業)才不顧這些,所以就要看選票是靠誰了。即使台灣麵對中國的情勢與歐美國家有所不同,但是台灣政府的中國政策也是看選票風向來決定與美國的結構卻相似,表麵上台灣政府更可操弄的利器是民族主義,你以為白人不玩這個,白人玩得才兇。但即使再怎麼往歷史上、看其他國家的例子推答案,就算敢預言世界末日的星象家也說不出誰能真正「去中國化」吧!
引用:http://blog.chinatimes.com/indiacheng/archive/2007/07/03/178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