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誌願軍原來不是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

(2007-02-03 20:47:44) 下一個
2006-10-08 10:38:51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dljl/kmyc/01/11043607/20061008/13667287.html

作者: 南國劍出鞘
  
  在我國的東北邊境,有一條水色青綠儼如鴨頭的千裏長河,名曰鴨綠江。這條發源於長白山天池東南胭脂山麓、東北至西南走向的外流河,日夜奔騰不息,濤聲不止,宛如一個多愁善感的少婦,好像在哭訴,更像在歌唱,她把一串串辛酸的淚珠送進茫茫大海,又把一曲曲英雄的讚歌留給兩岸人民。
  
   位於鴨綠江畔的安東,本來是一個青山綠水、風景秀麗的旅遊城市,素有“東北小蘇杭”之稱。如今這裏卻是軍車急駛,戎馬匆忙,籠罩著一片戰爭的陰雲。戰爭打亂了這裏的生活秩序,也加快了這裏的生活節奏,滿街都是莊嚴不語的軍人,到處可見被偽裝了的武器裝備,整座城市簡直成了一個巨大的兵站。
  
  屯聚安東的部隊都在抓緊時間進行戰鬥動員、補充軍需、準備幹糧,忙得不亦樂乎。這些久經戰陣的軍人,對老生常談的戰前動員都習以為常了,惟有一件事令他們心靈震撼,這也是我軍曆史上罕見的一件事,那就是徹底消除解放軍的痕跡——取下“八一”五星帽徽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字樣的胸章及裝備上印刷的軍徽,收繳印有解放軍番號的印信等。
  
  摘掉自己心愛的帽徽和胸章,戰士們十分不情願,但又不得不執行命令。他們把帽徽和胸章捧在手裏,端詳著、撫摩著、沉思著,久久不肯放下。“八一”五星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章,一直是堂堂正正的軍人符號,朝夕可見,從不離身。它是人民解放軍的光榮標誌,也是戰士的驕傲、榮耀的象征,可現在馬上就要把它全部上交,心裏總覺得不是滋味。
  
  市區北郭有一座高約一百三十七米的小山,名曰鎮江山(今名錦江山),素稱“偽滿八大景”之一。山上風景如畫,名勝眾多,薛禮衛國征東的遺跡隨處可見。此刻,毛岸英和他的戰友們正在遊覽鎮江山公園。他們登上山頂鎮江亭,舉目眺望,隻見從遠方飄來一條長長的“銀絲帶”,在山下起伏遊動,這就是中朝界河鴨綠江。毛岸英望著鴨綠江上連接中朝兩國的彈跡累累的大鐵橋,望著彼岸煙火未熄的村莊和血跡斑斑的田野,不禁心潮起伏,感慨萬端。
  
  走下鎮江亭,他們來到半山腰烈士陵園,瞻仰了為解放當地人民而英勇犧牲的烈士,並在新落成的“遼東解放紀念塔”前合影留念。身穿朝鮮人民軍校官服的毛岸英和徐畝元、楊鳳安、唐本站在最後一排,五個戰士和頭戴大蓋帽的蘇聯專家分兩排坐在前麵的台階上。快門喀嚓一響,十位軍人被攝入鏡頭,留下了這一曆史的瞬間。這也是毛岸英在國內的最後一次留影。
  
  從十月一日金日成發來急電請求我國出兵援助,半個多月過去了,在複雜多變的情況下,毛澤東夜以繼日地思考、討論、開會。他通觀全局,審時度勢,終於在十月十八日二十一時向全軍下達了出兵抗美援朝的作戰命令:
  
  四個軍及三個炮師決定按預定計劃進入朝北作戰。自明晚從安東和輯安線開始渡鴨綠江。為嚴格保守秘密,渡江部隊每日黃昏開始至翌晨四時即停止,五時以前隱蔽完畢,並須切實檢查。為取得經驗,第一晚準備渡兩個至三個師,第二晚再增加或減少,再行斟酌情況。
  
  出兵抗美援朝,事關全國工作重點轉移的大局,為了讓全黨都能有所準備,在誌願軍渡江的當日,毛澤東又以中央軍委主席的名義向中央各大區發電,特別強調出兵之事“幾個月內,隻做不說”。
  
  因此,中國人民誌願軍奉命入朝時,既沒有歡送的鑼鼓、激昂的號角,也不像《中國人民誌願軍戰歌》中所唱的那樣“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而是在夜幕降臨之後悄無聲息地飛跨鴨綠江的。
  
   這裏所說的隻是誌願軍先頭部隊入朝時的情景。
  
  中國政府公開宣布出兵朝鮮以後,江邊還是有隆重的歡送儀式的,軍樂隊著演奏《中國人民誌願軍軍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戰歌響徹鴨綠江畔。
  
  本人就出生在那個年代,我和小夥伴們會唱的第一支歌就是“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誠然,當今時代“少說話,多做事”的精神更顯可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