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在粵北乳源瑤族自治縣出差,主人熱情地把我們一行安排到距離縣城50公裏外的“世界過山瑤之鄉”下榻。盛情難卻之下,我們本著恭敬不如從命的一貫作風,一行10餘人在主人帶領下風塵仆仆地驅車來到位於叢山俊嶺深處的瑤寨時已經是暮色蒼茫。
根據主人介紹,由於我們一行中有PLMM,所以,當地人按照風俗,把我們看作“嫁女”的親家隊伍來接待,在進寨前我們要每人都喝下他們準備的米酒(大約20度),然後,在瑤胞們的鼓樂陪伴下接受他們贈送的紅色吉祥物,這樣才能隨他們進寨。
其實,我們下榻處是新建的具有瑤族風情的杉木排樓,真正的瑤寨則通常位於高山上,通過照片我們可以隱約看到其風貌。
在飽嚐了一頓極具風味的瑤家盛宴後,主人特意為我們安排了一場篝火晚會,熱情的瑤族帥哥,PLMM以及叔叔嬸嬸們為我們表演了一個小時的節目,,,
附注:廣東少數民族-瑤族
瑤族主要分“過山瑤”和“排瑤”兩個支係。瑤族的他稱很多,因衣飾、居住方式等不同而稱為白瑤、黑瑤;東邊瑤、西邊瑤、高山瑤、平地瑤。瑤族還有自稱,如過山瑤自稱“勉”或“優勉”,排瑤自稱為“敏”或“藻敏”等。
省內瑤族主要從湖南、廣西、福建等地遷入,其次是融合部分徒入瑤區的漢族,再有是通過收養、婚姻等途徑融入瑤族的其他民族的成員。
瑤族入粵約在北宋初年或稍前的五代時期。據連南火燒坪八排瑤房姓族譜,其始祖入粵至1985年共41代,約1025年,裏八洞排瑤沈姓自稱其先祖入粵已曆39代,由此推斷出瑤民入粵最早約在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年)至天禧(1017—1021年)間。此後,曆南宋、元、明至清,陸續有瑤族遷入我省。
大部分瑤族入粵後仍過著流移不定的遊耕生活,“吃盡一山,則移一山”,被稱為“過山瑤”。一部分則逐漸定居下來,被稱為“排瑤”或“八排瑤”。解放後,在黨的民族政策的感召下,瑤族群眾基本上定居在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經過五十多年的發展,其經濟條件和生活條件都有了較大的改善。
2000年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我省瑤族人口為15萬餘人,主要分布於清遠市的連南、連山、連縣、陽山和韶關市的乳源、曲江、始興、樂昌、翁源、英德、仁化以及肇慶市的懷集等12個山區縣,惠州市的龍門縣和陽江市的陽春縣也有部分瑤族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特點以“大分散、小聚居”為主,連南、連山、乳源3個自治縣是瑤族主要聚居區,連南占了全省瑤族人口的一半左右。除此之外,連縣三水、瑤安和陽山縣秤架、龍門縣藍田、始興縣深渡水等瑤族鄉,也是省內瑤族相對聚居點。
排瑤(“排”,即居住的村寨)因世代聚居而自然形成的瑤老製是排瑤自行管理村寨內部和公共事務的政治製度和組織形式。天長公是瑤老製的首領,每排一個。瑤老製的主要成員民主選舉,定期輪換。瑤排諸事,如決定排際械鬥、講和或賠償條件等,均集體民主公議。排瑤主要聚居在連山、連南,建國後實行民族自治。排瑤多從事農業。早在唐漢年間已從漢人區引進鐵器、耕作技術及稻種,生產活動多由各家獨力承擔。其居住地域多為純林地區、半林半農地區以及以墾山為主的石灰岩地區。
過山瑤是遷徙型民族,並以遊耕生活而得名。居住相對較分散,過山瑤以從事耕山、狩獵、采集山貨為主。耕作方式較粗糙,廣種薄收。曾長期殘存氏族社會集體勞動的方式。過山瑤主要居住在乳源。
瑤族普遍實行一夫一妻製,以族內婚為主,較少與其他民族通婚。排瑤同姓不同房者可以通婚。過山瑤則不同香爐的青年男女可以通婚。自建國後,瑤族與漢、壯民族或瑤族不同地域不同支係之間相互通婚日益見多。瑤族以歌求愛,以物定情的方式比較普遍。排瑤“漚莎腰”,是典型的以歌求愛的自由尋偶方式。排瑤出嫁、娶親的場麵隆重,婚禮前後舉行3天。瑤族婚俗中還有“搶婚”、“擔名”、“不落夫家”等。
婚姻的居住形式有男娶女嫁從夫居和男子上門從妻居(俗稱招郎婿)兩種。過山瑤兩種形式並存,通婚圈較寬,間中有漢族男子到瑤族女家入贅。瑤族離婚、再婚均不受歧視。夫妻雙方均可提出離婚,由瑤老或房族中老人作證,喝過他們的一杯酒,或折斷一物雙方各執一半後,婚姻便告結束。
瑤族的家庭結構、規模和類型各支係不盡相同。排瑤家庭以男性為中心,世係按男子計算,父母與未婚子女居住,子女婚後第二年即與父母分居另立家庭。故排瑤家庭多數由父母與未婚子女兩代組成,甚少祖孫數代同堂的大家庭。過山瑤的家庭存在兩種不同的居住形式,一是男娶女嫁,從夫居,以丈夫為主,男性繼嗣;一是女子招贅,男子上門,按婚前協議,從妻居,或兩邊走,婚生子女可以均分,或一子兩頂,繼嗣雙方的香火,稱“兩邊頂”。
財產繼承視家庭結構不同而有別。排瑤實行子嗣繼承製,一切財產均由兒子繼承,女兒則無繼承權。若無子嗣,則由近親男性繼承。無近親者則充公作為宗族“公賞”,供日後祭祀等公用。部分女子出嫁有數量不等的陪嫁田,但該女子死後得歸還娘家。過山瑤除嫁女外,在家子女均可繼承父母的財產。
瑤族的文化藝術內容豐富。有古老的神話;種類繁多的民間文學;歌謠、諺語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挑花刺繡、印染、編織等民間手工藝。過山榜是瑤族人民用漢文記錄本民族曆史的文獻。它記載著瑤族族源、遷徙和遠古生活時代的經濟、文化、婚姻和習俗。歌謠是瑤族人民口頭文學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過山瑤民間歌謠多以7字1句,4句為1首,間有3字、5字、12字句。排瑤歌謠多以長短句為主,亦有五言句和七言句,曲調有“歌堂調”、“講歌調”、“情歌調”等幾種曲調。民間樂器有:長鼓、鑼、鼓、鈸、鈴、簫、牛角、嗩呐等。樂曲有牛角號曲、五月簫曲、嗩呐曲等。歌謠形式上基本都是敘事歌。大體上可分為祭神歌、曆史遷徙歌、生產生活歌、婚姻愛情歌、禮儀歌等。歌唱形式主要是一問一答,或群問一答或一問群答,互相盤歌。瑤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為長鼓舞。民間保留的傳統體育項目,有排瑤的弓箭、刀劍、頂杠、爬杆、打陀螺、火槍射擊和過山瑤的扳手腕、摔跤、氣功、上刀梯、武術等。有些瑤族還保留跳高台、跳田溝、擲石子等。
瑤族傳統的民間工藝有刺繡、挑花、印染、編織、打製飾物以及花裙、披風、童帽、掛袍、魚簍、籮筐以及銀質首飾等。
瑤族不同支係的服飾各異,同一支係不同地區也不盡相同,地域特點很明顯。過山瑤婦女頭飾分為頂板高架、尖頭、平頭3種不同的發髻裝飾。乳源縣柳溪、遊溪與東坪一帶的必背瑤族婦女頭戴頂板,高約一尺,寬約兩尺許,內撐竹架,上蓋白布巾,頂部再覆以繡花巾,是一種古老的頭飾,也是瑤族婦女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頭飾。連山三水和連南板洞、三聯、白水坑過山瑤婦女頭飾則用幾十層花色彩布頭巾包成三角尖頂頭飾;連縣瑤族婦女頭髻隻覆蓋三尺布巾,簡潔方便。連南的排瑤婦女頭飾多樣,或束發盤髻,紮以方帕,或束髻高聳,套上用布漿成的花冠,盛裝的頭飾還持上各種銀鼓、銀牌、銀鈴等。男子頭飾,過山瑤男子頭上圍7尺黑布巾或白頭巾。頭巾中央繡四方形圖案。排瑤男子束發挽髻梳成朝天髻或後枕髻,圍著7尺紅頭巾,發髻插數支雉雞尾羽或白色雞毛。
瑤族裝飾品以銀飾居多,亦有金、銅、竹、木等飾物。有頭簪、頭釵、耳環、項圈、串牌、鏈帶、手釧、戒指、銀鈴、銀鼓等。樂昌、始興、曲江、翁源及陽春、陽山一帶的過山瑤基本著漢裝。
瑤族以大米、玉米為主食,輔以紅薯、芋、麥、高梁、木薯等雜糧。在飲食上,除與漢族有共同的習慣外,還有自己特有的食品,如炕豬肉、豬紅香腸、香粳烤肉飯、竹筒飯、野蕨糍、釀竹筍、大莧燜豆腐、苦齋雞湯、天鵝菇鮮湯、水酒等。
瑤族一年的節日除與漢族大致相同外,還有本民族的節日,如“耍歌堂”、“盤王節”、“舞火狗”等。
http://club.163.com/viewArticleByWWW.m?boardId=guangdong&articleId=guangdong_10c16251a3b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