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熱”的冷思考 --【作者:張結海】
(2007-02-02 15:52:30)
下一個
剛剛過去的2005年,無疑是西方媒體的中國年。新年伊始,英國《泰晤士報》就在1月3日,發表了該報前總編的一篇評論,題為《這是中國的世紀》,由此拉開了“中國熱”的序幕。隨後在3月,英國廣播公司(BBC)的“中國周”把《提問時間》節目製作搬到上海;美國有線新聞網(CNN)“中國周”也把主持人拉到了北京的釣魚台直播,從5月14至22日推出整整一周的包括直播和專題片在內的《聚焦中國》報道。我本人6月份在法國時,就無意中看到了法國電視台一套長達5小時的介紹中國的節目。
紙質媒體也不甘落後,《紐約時報》先於5月6日發表社論《一個崛起的中國》,5月22日又刊登著名專欄作家紀思道的評論文章《中國———世界的首都》,並罕見地為其配上中文標題“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雲”。幾乎在同時,《新聞周刊》5月9日也推出封麵報道———《中國世紀》,用了21個版麵進行了密集報道。6月20日,《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也發表了一篇題為“新大國的崛起”的文章,提醒美國大企業不要錯過“中國世紀”。一周以後,著名的《時代》周刊也刊登了一組關於中國的特別報道。
二
前一段時間,《華爾街日報》對十幾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進行了一次獨家采訪,其中有兩個問題涉及到中國。第一個問題是“從現在算起,75年後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可能是美國、歐盟,還是中國呢?”以下是各位諾獎得主的回答。
肯尼斯·約瑟夫·阿羅(Kenneth J.Arrow):“除非經濟增長狀況發生根本改變,中國將在75年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羅納德·科斯(Ronald H.Coase):“中國將在75年後超越美國和歐盟,我對此深信不疑。”
密爾頓·弗裏德曼(Milton Friedman):“中國。”
勞倫斯·R·克萊恩(Lawrence R.Klein):“75年後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很可能是中國。”
哈裏·馬科維茨(Harry M.Markowitz):“中國。”
威廉·夏普(William F.Sharpe):“中國75年後成為頭號經濟強國的概率是50%、歐盟是30%、美國是20%。”
伯特·索洛(Robert M.Solow):“按經濟總值算,可能是中國。”
第二個問題是:“哪個國家或地區目前所采用的經濟政策最合理?”
肯尼斯·約瑟夫·阿羅:“好的政策是一回事,效果怎樣是另一回事。我們不得不說,從經驗看來,盡管中國、台灣地區和韓國所實行的經濟政策有些違反經濟學準則,但它們的政策的確是很合理的。”
哈裏·馬科維茨:“美國的‘自由市場’是最好的政策,緊隨其後的是中國。”
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如果從經濟的整體表現上看,顯然中國的表現是最好的,而且在東亞經濟危機中也表現出了高超的經濟管理能力。從經濟增長的速度和靈活性方麵,中國的確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
法國圖盧茲大學經濟係享譽全球,那裏經常有經濟學大家到訪。上回我遇到一位來自美國的經濟學教授。中午吃飯時,美國教授介紹了一項他的最新研究成果。他發現,“中國是這個世界上迄今為止惟一的一個國家,經濟增長不但沒有導致貧富差異的加劇,相反縮小了貧富差距。”
我的“內功”本來已經很不錯了,一般的表揚基本上能做到“麵不改色心不跳”,但這次麵對如此石破天驚的稱讚,仍不免大驚失色。
“你說什麽?能不能再說一遍?”
美國教授以為是我沒有聽懂,於是一字一句地說“你們國家是世界上惟一一個經濟增長而縮小貧富差異的國家”。
“你這個結論的證據是哪裏來的?”
“從一份你們自己公布的統計數字上。”
原來如此。
無獨有偶,前不久在英國舉行的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上,中國學者和美國學者就中國農村現狀發生了一次不愉快的爭論。中國學者指出中國農村目前的狀態很嚴峻,問題比較多。美國學者尖銳地反駁道,做研究不能隻憑感覺,要拿出數據。“我們的結論和你們的剛好相反,中國農村目前的狀況很好,最充足的證據是,你們自己的調查數據表明,農民的幸福感遠遠高於城裏人。”
四
高度複雜的中國國情,不但外國人無法了解,有時候就連中國人自己也不了解。
有一次,一位美國華人學者到我們研究所作報告,介紹一項他自己有關中國的研究。這位華人學者是華人中的佼佼者,在美國學術界已經小有成就。他研究的主題是“影響國有企業職工收入的主要因素”。看得出,美國的那一套學術規範他已經很熟悉,他考查了性別、年齡、教育水平、工作經驗、職位等等多種因素,甚至連本人是否是黨員以及父親是否是高幹這樣的因素都考慮進去了。剩下的其他因素都放在誤差項裏。但是,即使兩個性別、年齡、教育水平、工作經驗、職位等等幾乎完全相同的人,一個在銀行、電訊、鐵路、郵局、電力等壟斷行業工作,一個在非壟斷性行業工作,兩個人的工資可以相差幾倍,甚至十幾倍!
結果,他根本無法正確找到影響國有企業職工收入的最主要因素。
五
我在這裏鄭重地告訴大家,任何外國人有關中國的研究你不妨先打個問號。尤其那種短期到中國幾個大城市轉了一圈,逗留期間由中國人迎來送往的老外,他們的話,聽了也就僅是聽了。不是因為外國人笨,而是因為我們的國情確實太特殊。歸納來說,他們的偏差在於:隻注意到北京上海的發達和繁榮,卻不知道中西部農村的貧窮和落後;隻注意到中國賓館大堂的氣派,卻不知道許多小學生連課桌都沒有;隻注意到中國遊客超強的購買力,卻不知道中國遊客由於出國機會很少,四姑六姨都托買東西,花掉的不僅僅是自己多年的積蓄,而且還有其他人的多年積蓄;隻注意到中美之間的貿易順差,卻不知道我們的一飛機服裝換不回一架飛機;隻注意到到處是中國製造,卻不知道很少有中國創造;……說這些,無非是要說,對我們國家既要看到高速發展的主流,也要看到問題嚴竣的一麵。至於外國人對中國的評論,我們既不必妄自菲薄,也不必沾沾自喜。畢竟,中國的事情我們自己最了解,中國的事情也隻有靠我們自己來解決。
(作者單位:上海社科院社會學所。文章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