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兩岸漢語拚音將首先“統一” 軟性抵拒台獨

(2009-03-07 21:32:43) 下一個
兩岸漢語拚音將首先“統一” 軟性抵拒台獨(圖)
2009年03月08日06:15 [我來說兩句(397)] [字號:大 中 小]
來源:東方網

  [文化]一個月內 兩岸漢語拚音先“統一”

  一段時期內,同一種語言,大陸使用的是漢語拚音法,而台灣地區使用的則是“通用拚音”——一種整合了普通話、閩南話、客家話等語言的拚音法,但在一個月後,兩岸漢字拚音將實行統一。台當局日前發出通牒,要求在一個月內必須將在台灣使用的拚音標注法全部改為大陸使用的漢語拚音。一些分析認為,這一措施是台灣當局從文化層麵軟性抵拒“台獨”意識滋長的根本之計,有利於兩岸文化尋求共識,擴大溝通麵,在文化教育方麵具有一定的曆史意義。

  早報訊 據台灣媒體報道,台灣“行政院”在最近舉行的會議上要求台灣所有行政機關在一個月內完成“行政區域名稱中英對照表”,並以此為開始,將之前在台灣島內使用的“通用拚音”全部統一成大陸使用的漢語拚音。

  台灣“行政院政務委員”曾誌朗表示,去年9月當局拍板核定,中文譯名實行大陸的漢語拚音,但由於目前社會上對恢複實行漢語拚音,仍有部分質疑與誤解,他要求“教育部”應加強政策倡導與說明,如相關配套措施:現階段將優先處理信息服務、國際計算機信息交流、政策倡導,下階段則進行年度預算支應,或汰舊換新時再予更新。

  曾誌朗說,各地地名譯寫不一,恐影響外籍人士對台灣國際化程度的觀感,但各地仍存若幹不同意見,責成“內政部”必須全力溝通協調縣市政府,以化解不必要的疑慮,包括總計368個行政區名稱,通通必須在一個月內整合完畢,完成“台灣地區鄉鎮市區級以上行政區域名稱中英對照表”。

  台灣“行政院”有關負責人表示:“兩岸對同一漢字音的標記方式不同,容易導致混亂,並且由此帶來的經濟損失很大,因此決定與大陸統一漢字的英文拚法。”

  此前,大陸和台灣的拚音不同之處近達一半。如一家姓“張”的人分居在兩岸,大陸的護照上是漢語拚音的“ZHANG”,而按照島內通用拚音的拚寫則為“JHANG”。如此一來,明明是一家人,看起來卻是兩個姓。

  台灣做出這一決定,反映了馬英九在就任後,繼加強兩岸之間的政治、經濟交流後,又試圖從語言上實現“兩岸統一”,因此具有重要的意義。馬英九從任台北市市長時期開始就用漢語拚音來標記公共設施名稱。

  針對台北市議員莊瑞雄等人提出的政府強調國際接軌,人名、路名卻采用漢語拚音“與大陸接軌”。台北市長郝龍斌近日強硬地表示,漢語拚音是當局的政策,當然會貫徹執行,也會得到在台國際人士的認同,若有民眾毀損、破壞路標等公物,將依法究辦。宗和

  相關新聞

  台灣“漢字拚音爭議”由來已久

  台灣地區在蔣氏父子“主政”時期,出於特殊的曆史原因,一直沿用1918年公布的注音符號。1999年,李登輝“當政”時期,開始采用漢語拚音,卻引發民進黨縣市長的反對,李登輝順勢“暫緩推行”,但由馬英九出任市長的台北市政府,堅持將台北市的路牌、交通標示牌等,更換為分別用中文及以漢語拚音標示的英文,以方便海外遊客識別。從2000年10月,陳水扁上台後,大肆推動“文化台獨”和“去中國化”,漢語拚音更成了當局的“眼中釘”,並於當年10月宣布以台灣地區的“通用拚音”取代大陸的“漢語拚音方案”。東方早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