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絲

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
個人資料
正文

轉篇文章 - 大壩引發的憂思

(2008-05-14 18:42:40) 下一個

2006年11月19日,在都江堰紫坪鋪水壩上,我曾向四川省地質專家範曉請教水壩對地質的影響,範曉入情入理地跟我講了好多。事實上,之前一天,我已經聽他講過一次課,是關於水電開發的憂思,裏麵專門講到水壩和地質的關係。

因為次日要去紫坪鋪,所以其中有一段話我印象非常深,“四川岷江上的紫坪鋪水庫壩高156米,庫容9.63億方,其上遊還有一係列的梯級大壩,麵對岷江上遊曾多次發生7級以上地震的強震區和大規模山崩堵江潰壩的曆史背景,一旦類似疊溪、鬆潘大地震的事件重演,後果將不堪設想。”

一語成讖,“5·12”地震令人不能不想到範曉這句話。

據範曉提供的資料,目前岷江幹流已建成和在建的水壩有紫坪鋪、映秀灣、太平驛、福堂、薑射壩、銅鍾和天龍湖等;岷江一級支流雜穀腦河共有獅子坪、紅葉二級、理縣、危關、甘堡、薛城、古城、下莊、桑坪共一庫九級梯級開發,黑水有兩庫五級梯級開發,漁子溪有兩級開發(如圖)。


事實上,地震很容易引發與水壩有關的聯想。許多問題雖無法用確切的數據證實,但僅憑常識看,好端端自然形成的河床,被一大庫水長期壓著,總不見得是什麽好事,甚至可以肯定地說早晚會出問題。

現將自己手頭保存的範曉那次講課的PPT裏有關水壩與地質關係的內容抄錄如下:

工程施工使地形地貌發生巨大改變,如山坡開挖導致邊坡失穩,大壩構築及棄渣堆放引起地基變形,從而加劇和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1989年,雲南瀾滄江漫灣電站在左岸壩基開挖過程中,發生大規模坍塌,造成壩頂公路毀壞,壩基和廠基無法開挖,使工程投資增加了1.4億元左右,工期延誤造成的損失尚未包括在內。

2001年,紫坪鋪工程施工區在進行公路改線和排砂洞施工時,由於對邊坡進行削坡,致使斜坡崩塌堆積體的自然休止角發生改變,前緣出現高陡臨空麵,加上連續降雨,結果在2001年7月10日和19日兩次發生大規模滑坡和坡麵泥石流,滑坡體積分別達到10多萬立方米和50多萬立方米,造成213國道中斷以及其它災害損失。

2004年2月23日,雅礱江錦屏一級電站前期施工的公路修建引起雅礱江岸高約100米的山體突然崩塌,雅礱江斷流4小時,至少有14位築路民工被埋在崩塌體下。

 

水庫誘發地震,因為巨大體積的蓄水增加的水壓,使岩石中的斷裂麵發生潤滑,使岩層和地殼內原有的地應力平衡狀態被改變.水庫蓄水可在天然地震較少和較弱的地區誘發較強烈的地震

意大利阿爾卑斯山韋奧特水庫壩高261米,1960年開始蓄水,隨蓄水增加,激發地震增加,1963年9月上旬就記錄地震60次,最後托克峰大山崩,3.5億方岩石崩入水庫中,形成高出壩項110米的巨浪並至潰壩,下遊村鎮被水夷平,2000人死亡。

1959年,廣東東江的新豐江水庫在蓄水一個月後,就開始有地震活動。在1960年5至7月,連續發生3.1級和4.3級地震。1962年3月19 日,發生6.1級強震,突破當地曆史紀錄。震中距大壩僅1.1公裏,大壩出現82米長的橫貫裂縫並滲水,電站受損停運。並致6人死亡,80人受傷, 1800間房屋倒塌。這是世界上4次6級以上的水庫地震之一。此後,一個月之內便發生了3.0級以上地震58次,後花費高昂代價按Ⅹ度的抗震烈度對大壩進行第二次加固。1962年6.1級強震之後二十餘年,在水庫水位變化不大的條件下仍有中強地震發生。

青海黃河上的龍羊峽庫區蓄水前地震活動較弱,蓄水後庫區地震活動明顯增強。在圍堰攔洪期間,大壩周圍發生近70餘次小震。1986年11月水庫完成蓄水,壩前水深達到148.5米,三年半後的1990年4月26日,水庫附近的共和發生7級地震,極震區房屋全部倒塌,死傷2000餘人,經濟損失上億元。其後至1994年10月又多次發生5級左右的地震,而且震中有逐漸靠近水庫的趨勢。

 

庫岸浪蝕、庫水浸泡及庫水位頻繁變動導致的地質災害體失穩與複活

湖北境內長江支流—清江的隔河岩水庫茅坪滑坡,是水庫蓄水導致岸坡失穩的一個代表事例。隔河岩和水布埡是清江上兩座已建和在建的大型電站,壩高分別為151米和233米。1993年4月10日,隔河岩水庫開始蓄水,在水庫水位由132米抬升至200米的過程中,下距隔河岩水庫大壩66公裏、上距在建的水布埡大壩25公裏的茅坪滑坡體開始出現變形,而該滑坡在隔河岩水庫蓄水前未見任何變形跡象。據觀測,該滑坡已開始整體下滑,方量約2.40× 107m3,而且近期有較大發展,極有可能在近幾年內全麵失穩。一旦滑坡體入庫堵江,將會因滑坡體的堵塞使水布埡工程中途夭折,還會因滑坡體的潰決,給下遊造成嚴重損失。

雲南瀾滄江漫灣電站自1993年以來,因水庫蓄放水,已引起庫區周邊100多處崩塌或滑塌。1995年3月,漫灣電站庫區清庫排障放水,短期內庫水位迅速由991m降至940m,變幅達51m,導致庫區四周滑塌或坍岸,其中僅景東縣庫區在一周內即坍岸51處。在五裏村誘發大型滑坡,至今整個山體仍在下滑。據統計,漫灣電站建成以來,因庫區地質災害造成的二次移民達2958人,已基本相當於原庫區淹沒的移民數3042人。

 

大壩以上的泥砂淤積,使河床抬高,引發、加劇洪災

三門峽水庫1960年開始蓄水,僅到1964年,因泥砂嚴重淤積,水庫庫容已損失了43%,淤積向渭河平原上遊不斷擴展,淹沒了超過86萬畝的良田,嚴重威脅西安。渭河河床抬高達4至6米,小水大災。雖以降低蓄水高度,放棄防洪、發電、灌溉等功能為代價,對工程進行了大規模改建,使潼關以下的庫區勉強達到衝淤平衡,但潼關以上的庫區仍在淤高,仍在加大上遊洪澇災害的威脅。

長江河床堆積的主要是卵石,而且隨流水向下遊緩慢地推移。三峽大壩修建後,部分泥沙仍可排出,但由於水庫長達600多公裏,隨著流速大減,卵石隻能在庫尾不斷堆積,無法排出,從而導致水庫末端以上的河床不斷淤高。由於卵石粗糙,阻力係數大,形成的平衡比降要比泥沙質河床陡得多,換言之,也就是在庫尾導致河床抬高的河段要長得多,這將極大威脅長江上遊農田和城鎮的安全,其害將數倍於三門峽。

丹江口水庫在1969年建成後,安康以下河床內的卵石即逐漸淤高,安康下遊石梯一帶為峽穀,河床既高,峽穀又窄,洪水一來,水位自然抬高。安康 1983年7月27日至成災日7月31日的降雨量並非很大,五日累積降雨為166.6毫米,但漢江水位漲勢極猛,加上安康上遊的石泉水庫已蓄到高水位,不得不開閘放水,結果導致安康水位在十多小時內快速上漲達19.4米,7月31日洪水破城,很快淹沒全城,死亡超過千人。

 

壩下侵蝕作用加強,造成河床加深,下遊的地下水位下降,河岸受侵蝕

由於大量泥砂被攔截在水庫內,大壩排出的主要是清水,原本攜帶大量泥砂,並主要進行淤地造陸的河水,變成了“饑餓的水”,從而對大壩以下的河段產生強烈侵蝕,使河床加深,並威脅到河堤以及兩岸的建築物。

胡佛水壩蓄水後9年內,饑餓的水流在大壩下145公裏的河穀衝走了1.1億立方物質,降低河床達4米多,使無數個用水的取水口荒廢,並破壞了路基和防洪堤的結構。

據三峽工程下遊河道衝刷的泥沙數學模型計算表明,三峽水庫運用後,葛洲壩以下的河床下切範圍可遠至黃石和武穴一帶(距葛洲壩約759~829 km);下切幅度最大的河段是下荊江藕池口至城陵磯(距葛洲壩約 225~400 km),衝深5.1~7.0m;三峽工程運用到50年時,城陵磯至螺山河段衝刷達到最大值,下切平均深度約為5m ,三峽工程運用到100年時,宜昌以下各河段仍不能回淤到天然狀態,這無疑會給長江下遊的河岸與河堤造成嚴重影響。

 

下遊沉積物的減少,導致河口三角洲和海岸線的退縮,陸地損失,城市和建築受損

阿斯旺水壩阻攔了98%以上的尼羅河沉積物,使尼羅河三角洲的生長停止,並開始後退,海岸線的後退速度由1966大壩蓄水時的每年約20米,增加到1991年的每年240米。

美國南加州因大壩使海岸的沉積物減少了4/5,原來300米寬的海灘幾乎完全消失,並導致海岸後麵的懸崖崩塌,損毀道路和房屋。

華北大平原的形成,是黃河攜黃土高原的大量泥沙東下,在太行山、伏牛山以東不斷填海造陸的結果。根據古地理研究,約7400年前,渤海的海岸線大致在北京—石家莊—邯鄲—安陽一線,約4200年前,渤海的海岸線還在通州—德州—濟南一線。直到現代,黃河每年仍在河口造地約3萬至4萬畝,而自1972 年黃河出現斷流以來,海水回逼,海岸後退,已減少國土約100萬公頃。

長江同樣如此,據黃萬裏提供的資料,上海浦東400年前海岸線在今欽公塘的位置,距今天的海岸線約4公裏,平均每年漲地10米;公元1100年前北宋時,海岸線在老寶山—高橋—橫沔—新場,平均每年漲地70米;四、五世紀南北朝時代,海岸線在今上海小沙渡、曹家渡一帶,川沙縣全在海外,其時每年漲地 30米。蘇北造陸更快,70年來已新增啟東、如東、大豐、射陽四縣,合計江蘇東部每年造地至少十萬畝。但在三峽大壩攔沙後,這些財富將不會如前增長,甚至會受海流衝擊,海岸線有可能退縮。

 

庫區地質環境容量的限製使新建城鎮麵臨很大的地質災害風險

許多大壩庫區尤其是西部的庫區,由於山高坡陡,不僅地質環境脆弱,而且建設用地和農業用地本來就很緊張,淹沒後的遷移區用地更是嚴重不足,地質環境容量麵臨巨大壓力,使移民安置與城鎮遷建不得不向災害堆積體甚至陡坡要地,因此麵臨很大的地質災害風險。三峽庫區的多個新建城鎮都曾因地質災害問題造成選址困難,甚至二次遷建。而隨著三峽庫區的蓄水位的逐步提高,如果庫區的地質災害體加劇活動,那麽這些新建安置區的地質環境安全將麵臨更加嚴峻的考驗。

 

在地質災害高危區,一旦大規模災害事件發生,大壩的存在,尤其是高壩、大庫以及梯級大壩的存在,將極可能對災害起到放大作用,並造成具有連鎖破壞效應的災害鏈,對國家和公眾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1975年8月,河南省淮河流域的特大暴雨更是釀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庫垮壩慘案,因淮河上遊的大型水庫—板橋水庫潰壩,導致下遊石漫灘大型水庫、兩個中型水庫、60座小型水庫、兩個滯洪區在短短數小時內,相繼垮壩潰決。這次洪水災害死亡總數超過20萬人,1700萬畝農田被毀,受災人口1200萬,直接經濟損失約100億元。

2003年7月和10月,在雲南大姚兩次6級以上的強烈地震中,金沙江右岸支流上有54座大中型水庫的壩體發生嚴重的裂縫與滲水,喪失了正常蓄水功能,並給下遊造成巨大威脅,下遊居民不得不組織撤離。

四川岷江上的紫坪鋪水庫壩高156米,庫容9.63億方,其上遊還有一係列的梯級大壩,麵對岷江上遊曾多次發生7級以上地震的強震區和大規模山崩堵江潰壩的曆史背景,一旦類似疊溪、鬆潘大地震的事件重演,後果將不堪設想。

美國愛達荷州特頓峽穀水壩地基有嚴重的裂隙和滲水,因趕進度沒有進行充分的處理,水壩蓄水後,1976年6月水壩壁開始湧水,繼而出現裂縫、瀑布並至潰壩,因及時撤離了12000人,僅死亡14人,但下遊三座小鎮被摧毀,財產損失10億美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3new 回複 悄悄話 Good article. I won't buy a room in Shanghai now.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