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是劉曉波新作:普京逐漸露出“克格勃”真麵
(2007-07-09 01:00:02)
下一個
普京逐漸露出“克格勃”真麵
2006年是伊朗總統內賈德頻頻發飆的一年,他以擁有豐富的石油為武器,向美國和西方挑戰;他學習北韓暴君金正日,以強硬的態度對世界進行核訛詐;他的最極端言論是對以色列的惡毒攻擊,不僅聲稱應該把以色列從地球上抹去,而且公然否認二戰時期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大屠殺。
然而,伊朗民眾並非傻子,全然看不出內賈德的一味逞強,獲益的僅僅是他個人的聲名鵲起,而受損的卻是伊朗的民眾利益和國家利益。所以,內賈德在伊朗國內的聲望大幅度下降。
2007年是俄羅斯總統普京大出風頭的一年,他也像內賈德一樣,依仗著石油武器來挑戰美國和歐洲。先是在德國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上,普京以咄咄逼人的反美言論讓世界震驚:他譴責美國是一個傲慢危險的超級大國,挑起新一輪的軍備競賽,造成中東的不穩定,濫用武力使“人人自危”。繼而在八國峰會前夕,針對北約東擴和美國在東歐部署導彈防禦係統,普京更是出語驚人:“別逼我用核彈檢驗真理!”讓歐美聞到“新冷戰”即將開始的味道。
而曾幾何時,布什和西方盟國似乎忘記了普京的克格勃背景。
靠葉利欽的扶植當上俄羅斯總統的普京,他在第一任期內做足了親西方的功夫,也獲得了西方政要的普遍好感。2001年普京與布什會麵,毫不吝嗇地相互誇獎,美俄關係也似乎開始了蜜月期,雙方將合作解決諸如導彈防禦、核擴散、能源安全和貿易不平衡等重大的世界問題。布什甚至宣稱:透過普京的眼睛看到一顆可信賴的靈魂。然而,隨著俄羅斯經濟複蘇和國際油價飛漲,普京讓布什看到的卻是一顆“克格勃”靈魂。
進入第二任的普京之所以突然變臉,在某種意義上源於他的好運氣。在普京第二任期內,經過陣痛的俄羅斯經濟開始複蘇,特別是國際石油價格的飛漲複活了俄羅斯,豐富的石油,讓俄羅斯有資本玩弄石油外交;大把的黑金,讓俄羅斯還掉了債務,解除了國際金融組織的束縛;特別是,伊拉克戰爭導致的美歐裂痕和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失誤,似乎讓普京看到了重新扮演分庭抗禮的超級大國角色的希望。借助於國內的大俄羅斯主義情緒的飆漲,普京越來越露出“克格勃”的真麵。所謂“普京主義”,無非是對外反美和對內獨裁。
在對外關係上,普京煽動了民族主義和反美情緒,創造了一個富於侵略性的反西方青年團“NASHI”,幾乎在所有國際問題上與西方對著幹。他企圖遏製中亞的“顏色革命”,甚至動用“天然氣武器”要挾烏克蘭等國;他拉攏北京政權,庇護伊朗的核計化,在六方會談中偏向北韓,阻撓關於科索沃獨立的歐洲提議;他放肆地攻擊美國和西方,聲稱要把巨大的石油財富作為反西方的武器,甚至揚言要把核武庫重新對準歐洲。
在國內,一方麵,普京逐漸控製了議會,把地方大員的任命權收回到中央政府,立法權、司法權和執法權也逐漸向總統集中。普京時代,甚至已經複活了蘇聯時期的領導指令辦案,隻要普京或他的親信給檢查官或法官打個電話,案件的審理結果大都會讓總統滿意。
另一方麵,普京嚴控媒體、打壓異見和壓製民間組織。尤克斯前總裁霍多爾科夫斯基之所以受害,就在於他敢於挑戰普京的權威。為此,他付出了傾家蕩產和身敗名裂的代價。更有甚者,2005年10月,勇敢的記者安娜.波利柯傅斯卡亞,隻因指責普京破壞俄羅斯民主而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殺死在家門口,激起了西方輿論的強烈關注。但至今為止,殺死她的凶手仍然逍遙法外,外界也不知道俄羅斯警察是否在努力緝凶。
現在,普京統治下的俄羅斯正在一天天走向獨裁,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嚴重萎縮,結社和集會的自由也受到嚴厲的限製,人們得不到公正的司法對待,非法闖入民宅進行搜尋和抓捕的前蘇聯惡夢正在卷土重來。新世紀的“普京主義”,雖然還不是斯大林式的極權主義,但越來越像沙俄時代的獨裁。
難道俄羅斯正在步入又一次輪回?
20世紀初的俄羅斯,曾有過克倫斯基政權的短暫民主時期,但很快被列寧的布爾什維克革命所代替,之後,俄羅斯陷入長達七十年的極權統治之下。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和葉利欽的反叛,終於在1991年解體了舊蘇聯而開起了俄羅斯的新時代。然而,民主化剛剛起步十年,一個前克格勃就當上了總統。普京越來越明顯的獨裁傾向,不僅在國內開民主倒車,而且反對該地區國家的民主化,西方國家對一個民主俄羅斯的期待正在破碎。
然而,今日的俄羅斯不再是昔日的蘇聯,民主社會的製度架構已經初步建立,總統權力畢竟能夠得到某種限製,定期大選就是橫在獨裁者麵前的製度大山;俄羅斯的民意也不再像百年前那麽愚昧,他們決不會輕易交出已經得到的自由。
今日世界也已經不再是二戰後的世界,自由西方與獨裁東方的製度競爭早已分出優劣勝負,從前蘇聯帝國的壓迫下解放出來的東歐諸國不可能再走回頭路,中俄之間也不可能建立起深層的相互信任。更重要的是,冷戰時期,正是前蘇聯的邪惡擴張讓歐美結成堅定的盟友;今天,普京的俄羅斯所表現出的明顯侵略性,反倒可以作為歐美修複關係的黏合劑。
所以,除非普京知道適可而止,否則的話,無論普京多麽鍾情於獨裁化的大俄羅斯主義,最終的結果注定是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