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未能發揮山野力量,有負黨與人民的付托” (ZT)

(2009-09-13 15:26:41) 下一個
“未能發揮山野力量,有負黨與人民的付托”

----從陳毅的幾份檢討看其戰役指揮權的丟失

張雄文

《無冕元帥》一書,雖然新浪、鳳凰等媒體的讀書頻道出於可讀性緣故,選載的是第二、六、七、十二章,但自覺最用功的地方,其實是該書的第一章與第三章。



前者的獨創性在於,打破了解放戰爭慣常的三分法:“戰略防禦”、“戰略相持”與“戰略反攻”,按毛澤東關於戰爭“爬坡”與“下坡”的說法,將其分為兩個階段,即“爬坡階段”與“下坡階段”,時間標誌是1948年6-7月的豫東戰役,毛澤東興奮地說此戰“過山坳”了。


萬事開頭難。爬坡階段粟裕以蘇中、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的戰役經典,以及殲滅國軍最多的戰績奠定了首屈一指的軍史地位(這一階段,林彪與他的中共正牌主力東北野戰軍幾乎乏善可陳)。


後者則是詳細地厘清了毛澤東為何授予方麵軍副司令員粟裕戰役指揮權。


強者為尊當讓我,英雄隻此敢爭先。從後來1955年元帥授銜,盡管陳毅受到質疑,尚需周恩來出麵爭取,但陳毅依然當仁不讓,坦然受之來看,他自然不是“天生不愛吃魚頭”的人。如果不是1946年6月-10月間屢屢失誤,六戰五負一平,內外交困,他是不會主動讓自己這“司令員”掉價,說“軍事上多由粟下決心”的。


本章最大的特點是以原始資料澄清了粟裕的戰役指揮,並非陳毅恢弘大度,主動給予,而是毛澤東在陳毅打仗的確不在行,徐向前又不能成行的折衷結果。


這裏節選書中幾則史料,給讀者一個大致的了解。


1946年6 月,在蔣介石磨刀霍霍,準備大舉進攻之時,毛澤東設想了一個南線出擊的計劃,規定由晉冀魯豫(劉鄧)、山東(陳毅)、華中(粟裕)3支野戰軍進行南線作戰。其中,山東戰略區的任務是:“以徐州地區為主要作戰方向”,集中山東主要力量,配合蘇皖北部各區,攻占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各個要點,“主要著重調動徐州之敵於野戰中殲滅之,相機占領徐州”;


華中戰略區的任務是:“粟(裕)譚(震林)率主力占領蚌(埠)浦(口)間鐵路線,……策應北麵作戰”。最終目的是“以太行(晉冀魯豫)、山東兩區主力渡淮河向大別山、安慶、浦口之線前進”。


經過延安整風,基本磨平棱角的陳毅,當即表示堅決執行作戰計劃,並率山野主力南下。


粟裕則獨持異議,主張先在蘇中內線殲敵後,再向西進軍比較有利。


經陳毅、粟裕之間各擺事實,反複爭論之後,毛澤東傾向粟裕的主張,認為“最好先打幾個勝仗”。他在7月13日致電南線的陳毅、粟裕,說:“我蘇中、蘇北各部先在內線打起來,最好先打幾個勝仗,看出敵人弱點,然後我魯南(按:指山東野戰軍)豫北(按: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加入戰鬥,最為有利”。


陳毅則堅決主張粟裕迅速西調,繼續外線作戰,他對毛澤東說:“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粟裕舍不得離開蘇中,以主力在該地打轉,實際上淮南在全局上比蘇中更重要,此道理以前講過多次,講不通。現在,粟裕如在海安、東台打幾個勝仗,恐仍不能退敵,值得考慮一下。”(注釋)


最終結果是毛澤東支持了粟裕等人,在8月8日確認蘇中為主要作戰方向,否認了陳毅“津浦線是主戰線”的看法。他致電陳毅等人:“盡可能滿足粟(裕)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於主要方向(蘇中)。”


有了毛澤東的尚方寶劍,粟裕的蘇中戰役於8月31日順利結束,以3萬多人對付國軍12萬餘人,七戰七捷。毛澤東欣喜萬分,不但傳令嘉獎,而且告誡全軍仿效。


陳毅則很不幸,率山東野戰軍5萬人在淮北以多打少,反而打了個敗仗。


泗縣戰役中,他否決了華中分局鄧子恢、張鼎丞早先“應打蔣係不打桂係來電”的建議,以及沒有聽從8月3、4日毛澤東連續來電中的勸告:“凡隻能擊潰不能殲滅之仗不要打,隻要主力在手總有機會殲敵,過於急躁之意見並不恰當”,信心百倍決定在泗縣打桂係第7 軍。


他致電毛澤東並粟裕,鄭重地表示:“我決心消滅桂係在泗縣之兩個團,並調動其增援部隊,逐次消滅其二三個團。已定午夜攻泗縣不再變。”(注釋)


8月7日戰役命令發出後,陳毅的山野雖有參戰總兵力共有22個團,但他用於攻城的部隊僅6個團,而這6個團在攻城時,還分去將近一半力量打外圍據點。因此戰役上的優勢變為戰術上的劣勢,結果攻城失敗,擔任主攻的主力第8師損失嚴重,傷亡共達2400餘人。《陳毅傳》總結說:“這是一個值得作戰指揮者深刻記取的教訓”。


隨後,陳毅20多天未能創造戰機,於8月底倉促撤出淮北地區,退至淮海分區。


毛澤東根據嚴峻的敵情,在8月29日要求陳毅學習粟裕集中優勢兵力,殲敵一路的戰法,殲滅一部國軍,“你率主力應在睢寧以東地區待機,仿粟裕辦法,集中主力殲敵一部”,“如此常保高度士氣,紀律亦可改善”,“每次殲敵一團一旅,打五六次,即可造成有利局勢”。


他還指出:“九月正是作戰時機,劉鄧軍、中原軍均希望你軍配合。此時不打,敵占地愈多,威風愈大,我士氣民氣均將受損,故必須尋機作戰,滅敵人威風,壯自己誌氣。”


考慮到陳毅的確不擅長大兵團作戰,毛澤東9月初決定,擬派徐向前來山東負責魯南的軍事,並正式通告陳毅。


作為一名戰區指揮員,陳毅當然明白這一考慮的全部含義,他心裏很不是滋味。王德回憶說:“有一天夜裏,我在值班,陳毅同誌走了進來,他心情沉重地對我說:‘我將來還是搞我的文化工作去好了……我們給中央說話也不靈了,提什麽意見都不靈了。’”(注釋)


雖然如此,陳毅還是去電中央,表示歡迎徐向前前來。


毛澤東此時交給陳毅和山東野戰軍的任務是保衛淮安、淮陰,即“兩淮”。


陳毅決心鹹魚翻身,打一個漂亮仗,改變中央的看法。他於9月11日連發兩電給毛澤東並告粟裕等,表示有信心“改變戰局”,有把握至少能殲滅國民黨軍兩到三個旅,電報說:“山野決心在淮泗間殲敵,以保衛兩淮,以改變戰局。部隊明晚即可部署就緒。分批殲敵兩旅到三旅是有把握的”。(注釋)


但打仗不是請客吃飯,也不是演講下棋。陳毅很快被國軍“佯攻怵陽、真攻淮陰”的策略迷惑,沒有采納粟裕等人的建議,再次決策失誤。


結果,他的山野主力被桂軍一個多師牽製7天之久,動彈不得,兩淮遭國軍主力乘虛攻擊,相繼失守。


陳毅這才感到事態嚴重,焦急地複電粟裕等人作自我批評,表達了自責之情,同時說明將按粟裕等人的建議行動。電報說:


“你們對山野行動的意見均正確,同意辦理。此次出毛病,沒有估計到敵迅速南下,原想避開桂軍,控製主力於(六塘)河北,不料蔣軍又不來,未碰到他……此次淮北作戰,由於主觀指導錯誤,遺(貽)誤全局,五內如焚,力圖挽救,當尊重兄等建議。”(注釋)


兩淮失守,連戰失利,華中震動,山東野戰軍的士氣達到低穀。雖然等了20來天,中央告知當年的紅四方麵軍統帥徐向前因病不能前來了,但陳毅一點也輕鬆不起來。



10月1日,陳毅致電毛澤東,又作了自我批評,稱讚粟裕所在的華中分局:“兩次到分局會議,他們戰爭方針很正確。但我至淮北,戰局顧慮太多,決心不夠,未能發揮山野力量,有負黨與人民的付托。”(注釋)



他還主動表示:“今後集結張(鼎丞)、鄧(子恢)、粟(裕)在一起,軍事上多由粟下決心,定可改變局麵。”



這是陳毅在與粟裕長時間的爭論中,因為毛澤東完全支持粟裕以及粟裕指揮華中野戰軍輝煌的戰果,首次主動提出今後兩軍合並後“軍事上多由粟下決心”。顯然,他的這個表示是在經曆一個比較長的過程之後做出的。


鑒於將士們情緒很大,10月4日,陳毅又給山野主力8師負責人寫信,剖析自己與友鄰指揮員劉鄧、粟裕、陳賡的不足,承擔了戰役失利決策與部署的責任,信中說:


“由於三月來戰爭,山野在淮北未獲連續勝利,既未完成截斷津浦的任務,內線亦未殲敵,而且喪失五個城;部隊撤退多,前進沒有轉移多,疲困病苦;與各兄弟兵團如劉、鄧、粟、陳賡等比較相形見絀”,“未打好,不是部隊不好,不是師團幹部不行,不是野戰軍參謀處不行,主要是我這個統帥犯兩個錯誤:一個是先打強,即不應打泗縣;一個是不堅決守淮陰”,“我應以統帥身份擔負一切,向指戰員承認這個錯誤。”


他最後說:“過去黨內同誌曾有公論,認為我這個人最善於打敗仗。”(注釋)


陳毅的話不假,不隻過去,即便眼下,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也傳開了“陳毅不會打仗”的話(王昊:《一個老兵心目中的陳毅元帥》)。



顯然,華中、山東處處起火,陳毅疲於應付,後來認為他威望極高,甚至可以幫助屢打勝仗的粟裕壓陣的說法,是因為其有元帥軍銜帶來的副產品,而不是曆史事實。


雖然陳毅曾表示“當尊重兄等建議”,但不久,他與粟裕之間又產生了第三次爭論,不打算按原計劃與華中野戰軍合並,準備單獨率山東野戰軍返回山東。他致電毛澤東、粟裕等人:“我意山野必須迅速回魯”,要“華野派隊接替淮海區”。


10月9日,十分焦急的張鼎丞、鄧子恢、曾山給毛澤東發密電,說“這完全是由於陳(毅)對用兵開玩笑所致”,“對陳(毅)此部署決不同意,對陳這幾個月在華中指揮亦深表不滿”。



他們也提到讓粟裕負責合並後的華中野戰軍與山東野戰軍(即後來的華東野戰軍)的軍事指揮問題,說:“陳、粟、譚應會合一起,不宜分開,使粟能助陳下決心,並便統一山野指揮。”



值得指出的是,山東的張雲逸、黎玉等人在這場爭論中,竟也站在張鼎丞、鄧子恢、曾山一邊。他們後在10月16日致電毛澤東、陳毅,認為山野還是留在淮海與華中野戰軍集中殲敵有利,而單獨返回山東不利:“山野入魯對整個華東戰局不利。”


鑒於陳毅與粟裕爭論後,兩人截然不同的戰果以及華東戰區不利的形勢,10月14日,毛澤東致電陳毅,給予了嚴厲的批評,提醒他對各方利害反思後向中央匯報:


“現在因感渡運(河)向西作戰困難,而主張全軍入魯,假如入魯後仍感作戰困難,打不好仗,而蘇北各城盡失,那時結果將如何?且渡運作戰是你自己曾經同意之方案。此次你與張、鄧、曾會商,亦以渡運作戰列為方案之一。何以元亥電又不相同?如按元亥電實行,你與張,鄧、粟,譚諸同誌間關係是否將生影響?請對各方利害分析再告。”


最高統帥動怒,陳毅被迫同意留在淮北,決心首先在淮海地區打幾個好仗。


毛澤東一則深感欣慰,一則尚有疑慮。他於10月15日複電陳毅,在徐向前不能前來山東的情況下,明令粟裕負責兩軍的戰役指揮。他說:


“決心在淮北打仗,甚慰。……望你們集中山野、華野全力(決不可分散)殲滅東進之敵,然後全軍西渡收複運西,於二至三個月內務殲薛嶽七至十個旅,就一定能轉變局勢,收複兩淮,並準備將來向中原出動。為執行此神聖任務,陳、張、鄧、曾、粟,譚團結協和極為必要。在陳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你們六人經常在一起以免往返電商貽誤戎機),戰役指揮交粟負責。”


兩個月後,在粟裕的戰役指揮下,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於12月18日在淮海地區取得了兩軍會合後的第一個大捷——宿北大捷,實現了粟裕“在全軍人魯以前,應當在淮海地區打一個好仗”的設想,成為華東戰局第一個轉折的標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